Ⅰ 浙江菜式
浙菜富有江南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著名的地方菜種。浙菜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經越國先民的開拓積累,漢唐時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時期的繁榮和明清時期的發展,浙江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
浙菜中許多菜餚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其中的「西湖醋魚」是杭州傳統名菜,相傳宋朝時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魚為生。有次生病時,他嫂嫂親自到湖裡打魚,用醋加糖燒成菜給他吃,吃後病就好了。後來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魚」,杭州地區各家菜館均有供應。過去孤山樓外樓牆壁上曾留有「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的詩句,慕名而來品嘗的日益見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時,也指明要品嘗西湖醋魚,可見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揚全國。
「新風鰻鯗」是浙江寧波地區的風味名菜,魚鯗是東南沿海漁民最喜歡食用的佳品,用黃魚製作的叫「黃魚鯗」,用鰻魚製作的「鰻鯗」。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帶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現在的寧波地區,御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取當地的鰻鯗,代替鮮魚作菜。吳王食後,覺得此魚香濃味美,與往日宮中所吃的鯉魚、鯽魚不同。待到回宮,雖餐有魚餚,但總覺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後來他差人到鄞縣海邊抓來一位老漁民,專為他製作魚餚。用鰻鯗加調味品後蒸熟,夫差吃後贊不絕口,鰻鯗從此身價百倍。清代鰻鯗也在民間流行,當時浙江台州溫嶺縣松門地區出產的「台鯗」,聞名全國。袁枚在《隨園食單》上曾提到「台鯗好醜不一。出台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鯗,否則鯗消化不見矣。凍之則為鯗凍。紹興人法也。」寧波當地每當冬令及過春節時製作的「新風鰻鯗」,略微風干,即可食用。「乾菜燜肉」是紹興名餚,是用紹興特有的霉乾菜和五花肉同煮,燜至酥爛時為佳。同時,肉油滲入霉乾菜,霉乾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軟,鮮美可口。
浙菜體系,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在中國眾多的地方風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個流派所組成,各自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宋室南渡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游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應運而生。其製作精細,變化多樣,並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餚,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咸鮮合一」,口味「咸、鮮、臭」,以蒸、紅燒、燉制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注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干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蒓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乾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
浙菜基於以上四大流派,就整體而言,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又具有共同的四個特點: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製作精細。
Ⅱ 東坡宴的菜的典故
東坡會群仙
天下十大名山,惠州有其一,名叫羅浮山。蘇東坡被貶惠州後鬱郁寡歡,一日,面對西湖水色山光,突然豁然開朗,悟出人於天地之間當淡泊清雅,灑脫自由,便常喜與羅浮山道士切磋養生和美食之道,自創了這道以魚翅、蝦、蟹為主料的海鮮羹,常與道士分享,名曰「會群仙」。
東江鹽焗雞(古法)
東江菜系最富盛名的佳餚,源於東江惠陽鹽場。當時人們用鹽儲存煮熟的雞,為的是其不變味,能保存較長時間,家有客至,隨時用來款待客人,食用方便。有一次,惠州鹽商設宴請客,廚師以鹽焗雞取代了習慣的腌食方法,其味絕佳,客人大加贊賞,遂流傳開來,成了一道名菜。製作採用300年前的古法,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東江釀豆腐
源於中原包餃子的習慣。當時中原人遷徙到東江流域,盡管生活上已融入嶺南習俗,但常有思鄉之情。中原人喜歡吃餃子,可當時南方少見麥面,於是將豆腐釀以肉餡,權當作餃子以解思鄉之情,後來成為東江人喜慶日子的必備菜餚。
東江龍蜆
東江過去是粵東地區的主要航運河道和交通要道,航船如梭。東江水質清純,水流平緩,因而盛產河蜆,船工常下河撈蜆,腌後食用,後來東江船工配以青綠蒜薹,發明了清炒河蜆的吃法,成為東江菜系最知名的小鮮。以後東江廚師在新創菜。
西湖聽韻
蘇東坡被貶惠州後,妻妾大多散去,惟侍妾王朝雲緊緊相隨。王朝雲善歌舞、音樂,常在惠州西湖泗洲塔下為東坡奏琵琶,讀樂填詩。東坡常感懷於此,遂以蝦為原料,自創了這道「琵琶蝦」,以示知音、佳餚、美景與雅樂同韻。
東江酥丸
蘇東坡性情豪放,詩詞常得罪權貴,幾度遭貶。一次,蘇東坡退朝回家,指著腹部問妻妾:「我這里有些什麼?」一答:「文章。」一說:「見識。」王朝雲卻笑道:「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東坡贊道:「知我者,惟朝雲也!」蘇東坡後將杭州酥肉改良為肉丸,取名為「不合時宜」,後人稱為「東江酥丸」,也稱作「東江蘇丸」。
梅菜東坡肉
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名廚赴杭州西湖學藝,學成後蘇東坡請他們仿杭州東坡扣肉,用惠州傳統特產梅菜烹製成「梅菜東坡肉」,爽而不膩,果然美味可口,一時成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佳餚。
東坡西湖蓮
王朝雲善解人意,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是蘇東坡的患難之交,兩人感情至深。蘇東坡攜王朝雲來惠州時已是年近花甲,朝雲也已憔悴不堪,蘇東坡常希望王朝雲美貌常駐,於是用蘆薈、西湖蓮子等頗有養顏功效的原料,獨創成了這道名菜,常親自下櫥烹與朝雲享。
西湖醋魚
與杭州的.「西湖醋魚」來歷不同,相傳蘇東坡有意改良東江菜的「肥、咸、熱、香」,下廚烹魚時,特意滴了幾滴惠州陳醋,以解油膩,成就了這道與杭州「西湖醋魚」齊名的佳餚。
名菜典故--魚頭豆腐
蘇菜中有一道名菜叫做「魚頭豆腐」,它的來歷據傳也是來自那位乾隆下江南的趣話:
乾隆微服出訪到吳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湯雞。他飢餓交加,便走進一獨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飢。屋主王潤興是一個經營小吃的小販,見來人如此模樣,頓生同情心,可是家窮四壁,便把沒賣出去的一個魚頭和一塊豆腐加一些味料放進一個破砂鍋中燉好給乾隆吃。這時的乾隆便覺得這菜比宮殿中的山珍海味還好吃。
乾隆再次到吳山,他沒忘記這位王小販,又去這間破屋子,對王說:你手藝這么好怎不開一個飯鋪,王說:我自個都吃不飽那有錢開店。乾隆就賞賜他五百兩銀子,還提筆寫下「皇飯兒」三個大字,落筆竟是「乾鹵二字。王潤興這才知道他遇上了當今皇帝,驚得長跪不起。這是一個好心有好報的動人故事。
從此,王潤興便把乾隆御筆「皇飯兒」掛在中堂,專營魚頭燉豆腐。
「魚頭燉豆腐」在幾代人的不斷改進下,如今已是很有名氣的菜餚了。
名菜典故--叫化雞
叫化雞的來歷頗有傳奇色彩。據傳清代,在虞山之麓有一叫化子乞得雞一隻,既無炊具又無調料,無法煮食,遂以土法烤食。先將雞宰殺,去其內臟帶毛塗泥,拾得敗枝殘葉堆成火垛,隨意將雞烘烤後睡去。一覺醒來撥開火灰,見余燼未滅,泥團表面有裂縫,便往地上一摜,雞毛隨泥殼而脫,卻香氣四溢,令人饞涎欲滴,便顧不得燙手就美美地飽餐一頓。
20世紀初,山景園朱阿二根據傳說嘗試做賓客桌上的特色菜餚。他對叫化子煨泥的方法略作改進,除去內臟後,塗上佐料,並將鮮肉、生蝦仁、雞肫、火腿、香菇、香料等什錦配料塞入雞肚,用荷葉、高溫紙包紮,塗上泥,然後煨雞。這樣煨出來的雞,雞肉酥爛異香,味透而嫩,上筷骨肉脫離,原汁原味,風味獨特,此後山景園靠叫化雞等名菜聲譽鵲起,名滿江南。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
名菜典故--紅燒獅子頭,松鼠桂魚
「獅子頭」,北方話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據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帶著嬪妃隨從,乘著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時,「所過州縣,五百里內皆令獻食」。楊廣看了瓊花,特別對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留戀。
回到行宮後,楊廣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御廚們在名廚指點下,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芽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楊廣品嘗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菜餚傾倒朝野。
到了唐代,隨著經濟繁榮,官宦權貴們也更加講究飲食。有一次,郇國公韋陟宴客,府中的名廚韋巨元也做了揚州的這四道名菜,並伴以山珍海味、水陸奇珍,令座中賓客們嘆為觀止。不料點睛之菜,竟是一隻栩栩如生的「松鼠」活躍盤中,無人能識。只好請主人揭秘:「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原來是用特殊的刀工塑型變幻的一尾鱖魚。全體認罰喝酒。此種游戲,雅趣和熱鬧並彰,歷久難忘。內陸人也有謂魚為「啞口菜」者,懼其有刺,易傷喉,相戒臨食不語,專心細品美味,也備一格,松鼠鱖魚因此得名。
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只見那巨大的肉團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趁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酒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名『獅子頭』。」一呼百諾,從此就添了「獅子頭」這道名菜。
Ⅲ 浙江有什麼特產好吃的
1:酥油餅;2:寧波湯圓;3:金華湯包;4:紹興臭豆腐等。
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復雜。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錢塘江、甌江、靈江、苕溪、甬江、飛雲江、鰲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島嶼構成。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屬季風性濕潤氣候,自然條件較優越。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轄11個地級行政區,其中11個地級市(其中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城市),20個縣級市,32個縣,1個自治縣,37個市轄區。
Ⅳ 魚頭豆腐歷史
我們常吃的「魚頭燉豆腐」,據傳源自乾隆下江南的趣話:乾隆微服私訪到吳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湯雞。他飢寒交加,便走進一獨居人家找一些食物充飢。屋主王潤興是一個經營小吃的小販,見來人如此模樣,頓生同情心,可是家徒四壁,便把沒賣出去的一個魚頭和一塊豆腐加一些佐料放進一個破砂鍋中燉好給乾隆吃。這時的乾隆,覺得這菜比宮殿中的山珍海味還好吃。
乾隆再次到吳山,沒忘記這位王小販,又去這間破屋子,對王說:「你手藝這么好,怎麼不開一個飯鋪?」王說:「我自個兒都吃不飽,哪有錢開店?」乾隆就賞賜他500兩銀子,還提筆寫下「皇飯兒」三個大字,落筆竟是「乾隆」二字。王潤興這才知道他遇上了當今皇帝,驚得長跪不起。這是一個好心有好報的動人故事。
從此,王潤興便把乾隆御筆「皇飯兒」掛在中堂,專營魚頭燉豆腐。「魚頭燉豆腐」在幾代人的不斷改進下,如今已是很有名氣的菜餚了。
Ⅳ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清朝光緒年間,南京城南門西一帶有一個賣豆腐的王年順家出了一個酷愛讀書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王舉。
王舉在家是老二,上頭一個哥哥開老虎灶熱水妒,兩個姐妹均未讀書,後來也先後出嫁在市民閭巷中。別的人家見這王小二讀起書來廢寢忘食,都認為他前途無量,十分的有出息。可是,人們過高地估計了王舉,他只是考中了一名秀才後便從—此停步不前。
王舉的老父親自嘆無能耐幫助二兒一把,只是把家中惟一一間七架梁房子讓出給他娶了房媳婦,自己便隨開老虎灶的大兒子過日子。王秀才娶了老婆又生了一兒一女,單靠給人寫字作畫維持不了全家數口人生活,便只好放下架子又干起賣豆腐的祖業。
由於好面子,他於買賣也不專心,所以逢到過年總是嘆息:這一年怎麼不如一年?王秀才這句口頭禪漸漸被人熟知,加上他乳名又叫小二,人們便創造出一句老南京的歇後語: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王小二的「魚頭豆腐」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遊杭州時,一日微服私訪至吳山,因天公不作美,被淋為落湯雞,無奈之下求助山民王小二家。王小二家中雖貧困,但還是慷慨用家中僅有的豆腐、魚頭和菠菜,做出了菠菜豆腐和魚頭豆腐款待不速之客。
乾隆吃後感到鮮美異常,回到京城,讓御膳房去做,卻怎麼也覺得不是那味。當乾隆再度造訪杭州時,便派人找來王小二,窮困潦倒的王小二如實說出了自己的困境是「一年不如一年」。乾隆為報答王小二的一餐之贈,賞賜金銀,供王小二開店,並御筆為店題字「皇飯兒」。
憑著乾隆皇帝鍾愛的「魚頭豆腐」,小店生意興隆,「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窘境也成為歷史。
Ⅵ 乾隆多次下杭州,為何竟然對豆腐青睞有加,竟還親賜」皇飯兒「
當時乾隆被雨淋濕了,全身又冷又餓,得到小販的幫助,魚頭豆腐吃起又鮮又嫩,多年之後,乾隆對這個味道很懷念,再遇到他的時候感念他當時的幫助,就賜了他“皇飯兒”三個字。
之後的故事就簡單了,王潤興靠著乾隆的賞賜和三個大字,把魚頭豆腐湯這道菜作為主菜做起了飯館。不排除乾隆當時是因飢餓才對道魚湯的味道念念不忘,而王潤興卻是因為自己的善良而得到了好的回報,不知這道魚頭豆腐你們吃過沒呢?
Ⅶ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是什麼意思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意思是形容生活越來越艱難。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是一句諺語,而且在過去王小二是地位低下人物的代稱。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年比一年差,一年比一年糟。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典故:
民間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杭州,突然下起大雨,無奈之舉求助山民王小二。王小二家中貧困,用家中僅有的魚頭、菠菜、豆腐,做出一道美味的魚頭豆腐款待乾隆。乾隆再次來到杭州時,派人去找來王小二,王小二說出自己窮困潦倒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乾隆聽後,為報答王小二的恩情,給他金銀,供他開店。王小二憑著乾隆喜愛的「魚頭豆腐」,走出困境。隨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窘迫之境也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