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方美食 » 阜陽雞蛋湯怎麼做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阜陽雞蛋湯怎麼做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1-15 13:18:23

⑴ 阜陽菜疙瘩湯的家常做法大全怎麼做好吃

阜陽菜疙瘩湯

主料

粉絲適量、胡蘿卜適量、雞蛋1個、白菜50克、黃豆芽100克


輔料

食用油2勺、十三香1克、食鹽1/2勺、麻油1勺、麻饊50克

阜陽菜疙瘩湯的做法

1.准備食材


2.白菜切絲


3.胡蘿卜切絲


4.粉絲冷水泡軟切成段


5.鍋中加入食用油加熱,放入豆芽


6.加入胡蘿卜絲


7.加入白菜和調料


8.加入粉絲和麻饊,倒入一碗高湯大火煮開


9.把麵粉加少量的水揉成碎麵疙瘩


10.湯開後把麵疙瘩灑入湯鍋用勺子攪均勻


11.打雞蛋打個小口,灑入鍋中


12.出鍋時淋些麻油即可開吃了

⑵ 安徽早點撒湯的做法

撒湯
撒湯,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小吃,起源於安徽阜陽市,阜陽當地也寫做「」湯。湯是用老母雞、豬排等為原料,燉好後,打雞蛋在碗里,攪拌勻後,用沸騰的肉湯澆沏,製成黃澄澄的肉湯蛋花茶。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偶嘗此湯,大加贊賞,從此撒湯聲名遠播。現今撒湯傳遍江淮大地,成為風味獨特的安徽著名小吃。

中文名
撒湯
主要食材
羊或雞骨頭,雞蛋
起源地
安徽阜陽市
相關人物
乾隆皇帝
口味
鮮美
分類
民間小吃
簡要介紹
撒湯,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小吃,起源於古潁州,即現在安徽省阜陽市。撒湯以其簡單的做法和鮮美的口味被流傳開來。撒湯主要是用羊或者雞的骨頭來熬制的湯,湯里稍微勾點芡汁,讓湯濃一點。打一個雞蛋在碗里攪勻,用滾開的湯汁一沖,沖成蛋花,鮮美的撒湯就做成了,當然最好是放些荊芥和幾滴麻油,味道更佳。

煞(sha)湯 (阜陽清潁公園介紹的那個字打不出來,阜陽話音同「砂」) 煞湯由來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游訪江南路過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走得又飢又渴,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是位老媽媽,還有她的獨生女兒。老媽媽見來了幾位貴客,雖然風塵滿面,穿戴卻十分整齊,店家婆笑臉相迎,一面端茶,一面吩咐女兒殺了兩只肥老母雞,用沙鍋煨燉。時值初夏季節,乾隆和侍從坐在院中,一邊飲茶,一邊閑聊,等待用膳,誰知直等到日落月上柳梢,還不見店家送飯,乾隆餓得飢腸漉漉,命侍從前去催促,店家回答說:「雞湯沒煨好,請客官再稍候。」乾隆心中不耐煩,步出小店,看個究竟,只見店家婆正在門前月下磕麥仁。乾隆問道:「老媽媽,磕麥仁做什麼呀?」店家婆答道:「俺這里沒有稻米,都用麥仁燒稀飯吃。」乾隆雙手捧起一捧白花花的麥仁走進廚房,對姑娘說:「把這麥仁放進雞湯鍋里好吃嗎?」姑娘微笑道:「會好吃的。」說著掀起鍋蓋,乾隆把麥仁放了進去。乾隆回到院中又等了半個時辰,忽聞一陣撲鼻的香味從廚房飄來。姑娘盛了幾碗雞湯,放入麻油、胡椒等調料,用托盤端置桌上。乾隆品嘗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用竹筷一撈,雞肉已經脫骨,與麥仁混和在一起,吃起來勝過皇宮御宴!乾隆連吃三大碗,贊道:好湯。

乾隆題字

撒湯
乾隆膳後問店家這湯的名字,店家也不知道這湯的名字,於是小聲嘀咕了一句「啥湯」。這啥湯本是蒙城土語「什麼湯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誤以為這湯就叫「啥湯」,乾隆一高興想留下墨寶給這位店家,就問這店家啥字怎麼寫,可是這店家不識字不知道怎麼寫,還是乾隆身邊的一個侍從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雞湯的情景,於是便編造了個生字:月光為伴,一邊為「月」字,另一邊皇上為天子,「天」字為上頭,久等的「久」字放在下邊,並取其諧音字「韭」代之,這樣便造出一個「啥」諧音的「煞」字。乾隆看看也像個字樣,但覺得眼生,記不清什麼時候在康熙皇爺字典里似曾見過。於是命侍從取出文房四寶,提筆寫「煞湯」二字,下邊題了「乾隆御書」留給了店家。 店家婆不識字,把乾隆題字拿給當地一位有學問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驚,說是當今乾隆皇帝的親筆題字。事後店家請木匠精心製作了一塊招牌,將乾隆題字刻在上面。過往行人見此招牌,都來品嘗乾隆皇帝品嘗過的「sha」湯。從此,小店生意十分興隆。其他店家見此,也模仿乾隆御書「煞湯」字樣做出金字招牌,開起了煞湯店。

製作方法
光土雞整理內臟後,在開水鍋里焯2分鍾,

撈出,洗去污末,洗鍋。雞切小塊。再入開水鍋煮。水開,滴料酒,改文火,燉至八成熟,放麥粒,燉至麥粒半化。稍放鹽,即成撒湯。也可不用雞,用羊肉.

⑶ 雞蛋酸湯怎麼做簡單好喝

會上癮的雞蛋酸湯面,酸爽驅寒10分鍾搞定,冬季早餐必備

知阜陽
2018-12-29
最近看朋友圈都下起了大雪,我們這邊還沒有下,但是明顯感受到了冬天的「惡毒」,秋褲,毛褲,保暖褲都穿上了,走在路上還是瑟瑟發抖。中午給自己做了一碗酸湯面,一口面一口熱湯,一口面一口熱湯,呼啦呼啦一碗就進肚了。瞬間渾身都暖洋洋的,今天把做法分享粗來,讓小可愛們在凜冽的寒冬不再寒冷。

雞蛋酸湯面
食材 面條、雞蛋
做法

1. 先調醬汁,獨家秘制喲!大蒜香蔥切成沫放碗里,加一大勺辣椒粉、一把白芝麻,食用油燒熱倒入碗里

2. 繼續調醬汁,放2匙生抽、4匙黑醋、半匙白糖、半匙耗油、少許胡椒粉,扒拉均勻

3. 鍋里准備足量的水,打入一個雞蛋,水開撈出荷包蛋,煮久了就不嫩了。

4. 然後下入面條,煮熟撈到碗里,倒入醬汁,燙幾根青菜,加上荷包蛋,澆上熱湯

一份驅寒神器,熱乎乎的雞蛋酸菜面就完成了,四不四很快就做好了!

小貼士:

1. 荷包蛋可以煮,也可以煎,這里是煮的。把雞蛋打進刷了油勺子里再慢慢放進熱水裡,這樣不會破

2. 醬汁不要太多,不然面會涼掉

1383閱讀

⑷ 阜陽的沙湯的做法

用料
老母雞湯(肉少湯多) 一大鍋
泡發木耳(切碎) 適量
麥仁 適量
全蛋液 l個或2個
香菜末 適量
胡椒粉 少許(重胡椒味)
食鹽 少許(偏淡些好)
澱粉糊 適量
可選放些紅色的胡蘿卜碎 適量
沙湯(最簡單,最正宗的做法)的做法
先把食材切碎,雞肉剔骨,肉撕碎,雞蛋打成蛋液。圖中的香菇,千張絲可不加。

蛋液和香菜放在碗中待用。

砂鍋里倒入雞湯,雞肉絲,麥仁,木耳(千張絲,胡蘿卜,香菇)煮沸後,多煮幾滾後放入少許食鹽。

將煮開的雞湯混合湯中拌入澱粉胡待沸騰後倒雞蛋液碗,稍停一會再攪打幾下,最後撒點胡椒面,就成了!(這是正宗做法)
因為我忌怕生食,最後我是把雞蛋液慢慢倒入開鍋中,再放入香菜,盛碗再撒胡椒粉。

⑸ 阜陽的特色美食是什麼

阜陽咸鴨蛋
阜陽河流眾多也是養鴨子好地方,自然鴨蛋也很多,阜陽有個最普遍也是最傳統的方法,是由天然燒鹼(草木灰),食用鹽(無公害),腌制15——20天,個個出油。太和縣是中國櫻桃的主要產地,唐宋時期已有名氣,著名品種有:大鷹嘴、杏黃桃、黃金桃、金畿桃、銀紅桃等。其特點為成熟早,果核內無仁、含糖量高。阜陽小吃屬安徽沿淮風味,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安徽中北部。沿淮風味有質朴、酥脆,咸鮮、爽口的特色。在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地鍋雞,現盛行於皖北一帶,特點:地鍋雞很嫩,又保住了雞特有的香味。名稱來歷:舊時農村用的鍋多用磚頭砌起外糊泥巴,在地上添柴燒飯,所以稱為地鍋。地鍋雞的特色在於燒時用木炭,大鐵鍋保持土菜風味,鍋上貼一圈死面鍋餅。起鍋時雞香餅脆。撒湯,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小吃,起源於古潁州。撒湯以其簡單的做法和鮮美的口味被流傳開來。撒湯主要是用羊或者雞的骨頭來熬制的湯,湯里稍微勾點芡汁,讓湯濃一點。打一個雞蛋在碗里攪勻,用滾開的湯汁一沖,沖成蛋花,鮮美的撒湯就做成了。

⑹ 安徽早餐沖雞蛋湯做法

紫菜蛋花湯
原料:出生蛋、蔥花、鹽、醬油、麻油。
紫菜蛋花湯的做法
1、備齊所有原料;
2、出生蛋去殼打散,蔥花切碎;
3、菜加上3飯碗水,煮開後,將蛋液邊攪邊慢慢倒入水,形成蛋花,立刻關火;
4、再加少量鹽和醬油,淋上麻油,撒上蔥花即可。
特別提示:做湯時,水開後滾入蛋花後即可關火,以免蛋花煮老。
紫菜
紫菜別名紫英、子菜、索菜、紫葜、烏菜、壇紫菜、甘紫菜、條斑紫菜、海苔等,為紅毛菜科植物甘紫菜和條斑紫菜等的葉狀體。紫菜在我國從黃海到珠江口的海域都有出產,主要盛產紫菜的有福建、浙江、廣東、江蘇、山東、..
小提示
柿子和紫菜不能一起吃:紫菜也是富含鈣離子的食物,與含鞣酸過多的柿子同食會生成不溶性結合物,道理同海帶與柿子的關系,所以也不能同食。
海帶和紫菜能一起吃:紫菜含豐富的營養成分,有軟堅化痰、清熱利尿的功效。主治癭瘤、瘰癧、水腫、肥胖症等。食紫菜對胃潰瘍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食紫菜對防止、減輕和治療婦女更年期疾病有很好的作用;吃紫菜對延緩衰老、防止貧血、防止

番茄出生蛋湯
材料:出生蛋2個,番茄150克,菠菜100克,高湯、鹽各適量。
番茄出生蛋湯的做法
1、出生蛋磕入碗中打散成蛋液;番茄用沸水稍燙,去皮、子,切片備用。
2、菠菜洗凈,入沸水鍋中稍焯,撈出用涼水過涼,切段。
3、鍋置火上,加入高湯大火煮沸,放入番茄片煮3分鍾,下入菠菜段,淋入出生蛋液攪勻,加鹽調味即可。
如何選購番茄
番茄又名西番柿、番茄、火柿子等,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有機酸及少量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具有增加皮膚彈性,推遲細胞衰老,美白肌膚的作用。

小提示
出生蛋和紅薯不能一起吃:出生蛋與紅薯同食,會產生對人體健康不利的物質,易使人腹痛。
出生蛋和橘子不能一起吃:出生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若與含有豐富果酸的橘子等水果同時食用,果酸會使蛋白質凝固,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甚至產生不良症狀。

白玉菇出生蛋湯
食材:白玉菇、出生蛋、大蒜仔、香蔥、生薑;
白玉菇出生蛋湯的做法
1、白玉菇去根須,撕成小朵,洗凈;大蒜仔、香蔥、生薑分別切碎末;
2、平底不粘鍋加少量油,油熱後,打入兩個出生蛋,兩面煎熟後,用鍋鏟鏟成小塊,盛出備用;
3、再次坐鍋熱油,爆香蒜末、薑末,加入白玉菇,略翻炒,倒入適量清水,水開後,加入煎好的出生蛋塊,加適量鹽、生抽,略燜煮,關火,撒上蔥花即可。
紅殼蛋並不比白殼蛋營養
大多數人都認為紅殼出生蛋比白殼出生蛋營養價值要高,所以買出生蛋時專挑紅殼的買。其實這是錯誤的。

⑺ 阜陽的土特產是什麼好吃

格拉條(擱拉條)大概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安徽省阜陽市,是阜陽特有的一種食物,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來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ge la) ,而這種類似面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 味道

格拉條是一種面條,具體怎麼寫不知道,都叫格拉條,最地道的叫法應該是姜堂人的叫法。 格拉條面比較有嚼勁,但不是很硬。
格拉條吃起來,很香、很辣,這或許與在當地的飲食風味有關:一咸三分味兒,一辣到十成。
喜歡吃格拉條的人,性格一般都比較豪爽,那種一吃不可收拾,義無反顧,對待事物和事情不就是這樣嗎?
編輯本段
特點

在阜陽的大街小巷中找賣格拉條的鋪子是用不著看它的招牌的,不像牛肉湯、羊肉湯、蘭州拉麵什麼的,你要不看它的招牌,就搞不清它是賣什麼的。格拉條鋪子的鍋具實在太有標志性了——只要看到哪個鋪子當門的大鐵鍋上套個鐵架子,上面還安了只方向盤或者千斤頂的,你就可以走進去坐下沖著師傅喊一聲「來份格拉條」了。
編輯本段
做法

揉面
只見面案旁的師傅掄圓了胳膊把一團白面又揣又揉個不亦樂乎,冷不防「啪」地將那面翻個身,繼續再揉再揣,雪白的面在師傅的或古銅或黧黑的手臂中上下翻飛看起來似乎十分柔軟,其實那是死面、是很硬的(面硬也是做格拉條的講究,面越硬格拉條越香),你別看師傅耍得輕松,要換成沒干慣體力活的我們,不誇張地說,就是跳起來沖著面劑子狠揣一拳,充其量也只能在那上面留一個淺窩而已。
下鍋
待師傅把面揉捏得滿意了,就將它丟進嵌在鐵鍋上方的鐵架子上的一隻鐵桶里蓋好。這桶可不是一般的桶,桶底滿是筷子粗(如今改裝的要細的多)的篩眼兒,桶蓋連著個方向盤,看看鍋底爐火燒得正旺,鍋內面湯洶涌翻滾,師傅一較勁兒將那方向盤旋了起來,方向盤越絞越緊,桶里的壓力越來越大,面就順著桶底的篩眼兒,被壓的流淌出來,直接掉進了鍋里。這是老法子做格拉條的,後來隨著科技的普及,有些格拉條鋪子已經將方向盤換成了千斤頂,而且是用電的,更省力了。
格拉(攪拌)
格拉條在鍋里滾了幾滾,不待爛就撈出來用冷水過涼,反復過幾次,那格拉條便筋道無比,一口咬上去,格拉條可以在嘴裡老實不客氣地給你的牙齒一個彈力。師傅按照顧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條裝盆(因為格拉條又粗又長,若是用碗的話根本盛不了幾根,只好用盆),從菜鍋里撈幾勺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時令蔬菜丟進去,再放芝麻醬、辣醬、撒香菜或荊芥,鹵湯也是要給你加一點的,最後一隻大勺伸到下面的鍋里舀一勺混沌沌稠乎乎的熱面湯往盆里一澆,這一盆五色俱全啥味都有的格拉條便齊了。還有的,受顧客要求,用鹵湯沖一碗「雞蛋湯」(生雞蛋磕在碗里攪散,加蔥花、鹽和味精,再以滾開的面湯一沖即成),那吃起來,就更加有味兒了。
享用
格拉條要是吃得很秀氣,可就不大合適宜了,經典的吃相是這樣的——先把盆子里的種種物什三下兩下拌勻,夾起一筷子格拉條把格拉條的頭兒放進嘴巴里,連嚼帶吸溜「呼哧」有聲地下肚,不歇氣地消滅干凈,然後抹抹嘴,擦擦腦門上辣出的汗,那個過癮呀!再將鹵湯或者雞蛋湯一氣呵成,那就OK了。這樣先前急吼吼地吃進去,在肚子里似乎有點倔頭倔腦的彼此之間不是很伏貼的格拉條,用著雞蛋湯一調和,就會感到胃部異常舒服,進而五體通透了。
編輯本段
傳說

潁州當年,蘇東坡任知府時,結識東關很有名氣的文人白老先生,兩人談話甚是投機,話題除了詩詞歌賦外,還有一個共同愛好就是好吃,會吃,著名的東坡肉就是其一,其實倆人最愛吃的倒不是東坡肉,而是格拉條——想當年兩人吃遍潁州大地,那真是把潁州能登大雅之堂的名菜,和民間小吃,能說上來的和說不上來的全吃遍了,這一天東坡先生雅興特高,想將白老先生的軍,就說我來到潁州不到一年,你就帶我把能吃的都吃了一個遍。今天我不想再吃我吃過的東西了,你看著辦吧。這可把白老先生難住了,思來想去覺得確實沒有什麼東坡先生沒吃過的了,於是就讓東坡先生在書房坐著看史書,自己到村裡轉悠去了,不知不覺走到了村裡的粉條加工廠,唉,這粉條東坡先生可是吃了多次了,怎麼辦呢?一拍腦袋有了。於是,白老先生弄來了上等麵粉,按照粉條的加工流程做出了一種形似粉條卻不是一種原料的圓形面條,放到鍋里煮熟以後,撈出放入涼水中焯一下,放入大碗中,加入芝麻醬、辣椒油、豆芽、香菜、荊芥等調料,做出了一碗東坡先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端上桌。東坡先生問何物?就聞到一股香氣撲鼻,聞之食慾大開,即問何物這么香,使我胃口大開。見之想吞也,這一問白老先生也不知怎麼回答是好,只先應允到先擱啦擱啦(阜陽方言:攪拌的意思)再說,東坡先生說原來「格拉條也」,食後東坡大悅,當即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格拉條長 格拉條香 即便吃過山珍海味也要嘗一嘗, 一頓不吃總感覺急得慌,」從此以後格拉條店開店開遍潁州大街小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的阜陽無論大店小店只要是格拉條店總是排隊等候才能吃到。被阜陽市政府命名為名小吃。 枕頭饃是阜陽特產之一,又稱阜陽大饃或大卷子饃,系阜陽飲食業的特產。每個長約1-1.5市尺,寬 約0.5-0.8市尺,厚約0.3-0.5市尺,重約2-6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軟。存數日之久,不霉不硬,實為旅行食用佳品。
目錄

地方誌記載
由來
老藝人洪亮軍
趙大媽賣饃
展開
編輯本段
地方誌記載

「枕頭饃」(是阜陽市的特產之一,又稱阜陽大饃、大卷子饃。它長約一尺,寬約五寸,重達三至六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白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濕潤柔筋,雖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軟。存數日之久,不霉不硬。——《阜陽地方誌》
編輯本段
由來

阜陽的枕頭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南宋初年「順昌之戰」(阜陽古時又稱順昌),正值新麥登場,一來為了堅壁清野,二來為了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使用新麥做成大饃帶入城內,宋軍每日發一個,餓時削一片充飢,困時枕頭而卧,因此又稱枕頭饃。民間更為具體的傳說: 清潁公園的枕頭饃 上面刻有介紹在順昌之戰時,劉錡率領的八字軍有兩萬多人,城內存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麵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烀麥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劉錡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一日晚,傳說金軍已到白沙窩。劉錡與陳規一道,到城牆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正在走著,見一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便俯身悄問:「你吃什麼?」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劉錡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既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劉錡接過來湊近燈亮一看,原來 製作枕頭饃是個大饃,掰一小塊嘗嘗,味道甚佳、連道:「好、好、好!」那士兵見將軍如此稱贊,隨道:「將軍若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你蒸兩個送來。」劉錡大笑:「兩個怎夠用的?」笑罷他與陳規便同那士兵小聲攀談起來。
這個士兵名喚劉柱,家住在城東劉家寨,聽說金兵要打順昌城,便參加了民軍。離家時,他爹怕兒子受餓,即蒸上了這種枕頭饃,讓他卷進被包里,沒想真的派上用場。劉錡和陳順聽他這么一說,心中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戶都連夜蒸制枕頭饃,送進城內勞軍。四鄉為了支援宋軍抗金,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面,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至宋軍營盤,劉錡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與陳規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矣!」於是傳令,每日一人一饃,餓時解飢,睡時作枕,從此士氣大增。
順昌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劉錡率領的八字軍以不滿二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十餘萬。枕頭饃成就了劉錡抗金的勝利,成就了阜陽歷史的輝煌,也注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從那以後,做枕頭饃便成了阜陽人一樁獨特的手藝,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