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燒鍋 - 草稿 - 草稿 - 草稿
首先聲明,此「燒鍋」非「燒鍋爐」也;再詳細一點應為「燒地鍋」,上世紀出生,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有幾個沒「燒過鍋」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燒鍋也得有工具,也得有做工的傢伙什兒——首先是用土坯壘一個大肚的灶膛,內部為防高溫灼燒灶體崩裂,還得塗抹厚厚一層膠泥拌碎麥秸的泥巴,灶膛下部是有縫隙的爐齒,燒過的草木灰就漏到灶膛下面的夾層空洞里。灶膛上面呈圓形大口,就勢放一口大貼鍋,一圈糊上泥巴,以防燒鍋時漏火。
緊挨灶台是一台呈長方體的風箱,一般高於灶台,這傢伙融合了鼓風機和活塞的雙重原理,體內有一個能來回抽動聚風的木板,為防漏風和抽拉順暢,木板一圈用雞毛鑲嵌,風箱右底部設一圓洞以一塞子聯通灶膛下部孔洞,這就是進風口,燒鍋時「風借火勢,火助風威」,隨著風箱前部把子的抽拉,灶膛里火勢熊熊,呼呼作響,「硬火」直抵鍋底,涼水很快就會滋滋啦啦地響了……
「小風箱,忽噠噠,那裡坐她姊妹仨……。」這是民謠里有關風箱的描繪,「忽噠噠」奏著有節奏樂曲的是風箱後部內側能來回活動遮著進風口的一小塊兒擋板,「呼噠……呼噠……」擋板唱著永遠不變的曲調一開一合,風兒就源源不斷地涌進灶膛……
「先聽見呼噠呼噠的風箱聲,再見鍋灶里通紅的火光映紅了她青春靚麗的面龐……」。上師范時,我的處女作《四秀》里有過燒鍋的片段描寫,可見當年燒鍋煮飯不是大人們的專利,小孩子們放學回家書包一扔,鑽進灶間,嫻熟地點火拉風箱,直接進入「燒鍋做飯」模式。
燒鍋可不是個簡單的活計,不經過長時間實踐想燒好鍋可不是件容易事。
首先是柴火,灶間分季節時間段堆著各樣柴火——枯樹葉、干麥秸、芝麻桿兒……這些柴火太沒「炏」,塞到灶膛一呼隆就變成灰了,連渣都不剩多少;而黃豆秸、枯樹枝乾柴,這些柴火紋理結實、火旺耐燒,深受農戶家人的歡迎;其次燒鍋也講究技術:往灶膛里扔柴火少了,「貨」供不上,就要斷火,再點火有些麻煩;柴火扔的多了,燃燒不充分,灰燼下不及,堵在灶膛後部和煙囪聯通的「灶眼」,斷了「風路」,那樣就慘了:灶底光冒煙不冒火,憑你使勁拉風箱也無濟於事,有時反倒黑煙倒灌,小小灶房門口、窗戶、房檐縫隙都冒濃煙,唯獨煙囪不冒煙,嗆得燒鍋人眼睛睜不開,鼻涕眼淚一齊下。
據 妻講,她小時在家裡是嬌嬌女,一般燒鍋輪不到她,偶爾的一次夏天燒鍋,不熟練的操作使得煙熏火燎,令她惱怒抓狂,竟然邊哭邊神操作地抹了滿身滿臉的黑灰;我小時倒是常常燒鍋,做的還不錯,因為深得父親的嚴格指導,到現在還記得父親蹲下來,從我身後斜探出半個身子,目光專注地觀察、指點我燒鍋的技巧,灶膛里熊熊火光映紅了他布滿血絲的眼睛……
父親的確是的燒鍋的「好把式」,有句俗語說說「夏天哪兒涼快?灶房門口最涼快」,是說燒鍋是最熱的活計,可父親燒鍋輕輕鬆鬆,灶房沒煙,燒鍋人不熱。父親左右手配合很巧妙,他知道左手拉風箱啥時重,啥時輕,啥時停;右手跟及時地往灶膛里填柴火,並不時用燒火棍把燃燒的柴火攤開,以利於燃燒均勻充分;父親邊操作邊講解:燒過的草木灰不要堵塞通風口,勤攪拌把灰燼盡量漏到篦齒以下……父親每次燒鍋,到終了飯熟時看灶底吧,溫熱的青黑色灰燼夾雜著零星的微火,並且很快會熄滅歸於冷清——看父親燒鍋簡直是是一種享受——左手拉風箱,身體隨風箱抽拉有規律地前伏和後仰,右手不時抓起柴火准而穩地送入爐膛中的火源根部,頻率節奏不溫不火,不急不躁,有條不紊……
「地鍋豆腐」、「地鍋鹵肉豬雜」、「地鍋燉大鵝」……。今天,不從知何時起,突然颳起了一股「地鍋」熱風,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表現——不論何時,本真才是最純粹、最純朴、最好的!還別說,當年用地鍋燒出的飯菜就是好!蒸的饅頭發暄發甜;地鍋下的餃子熟得快,且鼓脹飽滿;熬的小米粥、玉米糊糊粘爽香甜,口感極佳,由於熬的時間長,小米粥熬出了清亮粘稠的營養價值極高的「米油」,玉米糊糊鍋上方衍生出一圈薄薄的香香的「鍋領」,由於是鐵鍋,熬好長時間都不會「煎鍋」,小時候總抱著飯碗傻等,等粘在鍋底的那層厚厚的「鍋巴」,用鏟子鏟起來,放嘴裡使勁兒嚼,絲滑筋道,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而「燒地鍋」之名詞出現在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煤火、煤球爐、煤氣灶、電磁爐、電飯煲……越來越方便、環保的燒飯方式次第步入尋常百姓家,很少有人燒地鍋了,連我年邁的父母也冬天用煤球爐、熱天用煤氣燒飯了,不過在老父親在世那幾年,每個春節我們兄弟兩大家子回家過年,「地鍋」還是派上了用場,特別是大年三十、初一下餃子,鍋里水開得快,餃子下里不一會兒「嗤啦」就熟了,飯鍋里浮起數十隻鼓鼓脹脹的餃子,像一群可愛的小白鵝,一點不耽擱早起出門拜年,燒鍋的當然還是老父親,父親老了,話更少了,他總是煮熟好幾鍋餃子,等我們吃好了才起身給自己盛碗。
前幾天回老家,專門鑽進廢棄已久的小廚房,風箱,灶台,水瓮依舊,連那個父親常坐著燒鍋的木墩都在,只是蒙上了厚厚的灰塵,一副破敗冰冷蕭條的樣子。遲疑著俯下身,拉一拉風箱把手,雖遲鈍艱澀,卻還能拉得動——「呼噠——呼噠……」。
耳邊又響起了那久違的親切童謠:
……「小風箱,呼噠噠,那裡坐她姊妹仨,大嘞會扎枕頭頂,二咧會扎牡丹花兒,掉個小三兒不會扎,跑到南地去摘花……。」
2020.12.04
⑵ 很多人覺得地鍋做飯好吃,這是心理作用還是有科學依據
很多人都會去一些農家樂去吃飯,因為他們做的飯挺好吃的。包括我也會去農家樂。農家樂做出來的飯就是比自己家做的飯好吃,無論是燉,或者炒什麼,同樣的食材,他們做會更好吃。所以說很多人就覺得大鐵鍋做菜比咱們家裡的好吃。事實上也是如此。其中有一部分是心理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真的原因。小的時候家裡都是大鐵鍋燉菜,所以說小的時候的味道是真的好吃。長大了同樣是大鐵鍋的菜,就會感覺和小時候一樣,由於一些心理的作用。
農家樂的食材基本都是現殺的,或者已經燉了很長時間把那肉都燉爛了。所以才顯得那麼的好吃,如果自己家燉的話是沒辦法燉得那麼爛,因為自己家的鍋體積太小了,容不下那麼多水。所以才造就了。鐵鍋燉菜比自己家做的好吃。
⑶ 很多人覺得地鍋做飯好吃,這是心理作用還是有科學依據
越厚重的鍋能保存的熱量越多,加熱也越均勻。
這個主要是因為柴火的火力不是很猛,類似於燃氣灶的中火,因此烹飪的時間也就要長一些。加上鍋大受熱均勻所以更能使菜入味。
所以現在很多用地鍋炒菜的飯店生意都普遍很好。只因為地鍋做出來的飯菜更香。
⑷ 濟南哪裡有好吃的地鍋
海鮮
聚福林:強烈推薦!八一立交橋東北角一家,和平路上還有一家,不過不如八一立交橋的聚福林好。這兒的海鮮基本上都是活的,做的味道也好。推薦鮮海蟄、膠東一品鍋,魷魚圈,瓦罐魚等等,都很好吃。還有一種炸的小魚,名字忘了,又脆又香。聚福林絕對是濟南吃海鮮最便宜的地方了。不要包間費,而且無最低消費。朋友幾個去坐坐,大吃一頓蠻好,又便宜又實惠還新鮮。我們7個人才花了80塊錢。
米線
(1)福利來:濟南最有名的一家米線。玉泉森信旁邊。價格有40,50,60元/份。除了米線還有特色龍蝦球,巴帶沾漿,紅燒昌魚等等。強烈推薦。
(2)過橋米線:中太大廈下面,東關大街東口,海堰門那裡。坐公車到東關大街一站即可(老東門往東一站路),站牌就在餐廳門口。裝修以竹製品為主,少數民族特色,感覺象進了竹寨,服務員也都是穿民族服裝。過橋米線很正宗,還有雲南風味的烤製品。米線有5塊、8塊、20塊的。8塊的有一個小雞蛋,一小盤裡脊肉片,還有蔬菜。湯味鮮美,頭一次用那麼大的碗吃東西。重慶紅火米線山師路上。雖然小了點,不過還是很好吃的。吃過酸菜肉絲的和番茄丸子的,米線很勁道,口感不錯。小碗3塊,大碗4塊。另外~,不嫌棄環境不好的話,再推薦一個好吃便宜的。是以前芙蓉街的正宗砂鍋米線過橋米線,現在遷至大觀園西面的小吃街了,兩塊五一碗。
粥
(1)梁記粥鋪:經十一路上有一家,就在英雄山中華小吃城對面,就是亮亮拉麵那裡,路北。還有一家在經三緯一路,東方肥牛斜對面。泉城廣場旁邊也有。那裡粥太多了,絕對有種讓你挑的眼花繚亂的感覺。分量超足,不過可能是生意太好吧,有時候覺得粥的火候未到。清粥小菜濼文路上有一家。開元山莊有一家。歷山劇院旁有一家。皮蛋瘦肉粥很好喝,味道濃濃的。料放的很足,火候也夠。美中不足是粥品太少。香水魚超好吃,類似水煮魚,夠麻夠辣夠地道,還有種特殊的香味。據說現在香水魚做的不好了。不清楚。改天再去嘗嘗。
(2)好粥道:花園路205號。林業大廈東80米。這里的粥貴精不貴多,按照養生原理精心制定出了四季粥譜,每季宜吃粥品一目瞭然。似乎它的粥佐以中葯,所以喝起來有一種葯味。特別推薦艇仔粥,很喜歡喝。吃粥的時候還能看到在活動小車上進行的粥道表演。
(3)馬記粥屋:英雄山附近。味道獨特,座無虛席,門外還有等著的。我們五個人點了4個菜,2份粥,總共才80。碗比鍋大。
水餃
(1)西北餃子城。水餃就是好吃,不服不行。
(2)馮氏餃子。濼源大街98號。還有解放路36號和文化西路中段。
號稱百年老店。不過歷史真的很悠久……在濟南很有名。
(3)陶然餃子館。北園大街。K92車站北街站下來就是。餃子很好吃。還有鍋貼什麼的都非常不錯。就是環境不太好。比較混亂。
※藍夢涵溪 回答時間 2008-02-25 20:43
其他答案好吃的地方:
其實濟南好吃好玩的地方就固定的幾個地方,景點自然不用說,其他的有大觀園,泉城路,文化路,山師東路,老東門等等.
先說大觀園,原來那裡有個立交橋的,現在好象拆了,不過那些個好吃好玩的地都還在,路口西南側,我推薦米力乃.
再說泉城路,這里差不多是濟南最繁華的地方了,KFC,必勝客,芙蓉街,衛巷..推薦芙蓉街入口往西點的老北京炸醬面.
山師東路,這個地方是少男少女最喜歡逛的地方了,據說里邊有不少特色小吃,但俺逛的少,推薦 泡芙,蛋黃派
老東門,這里靠近大明湖,路兩側賣的東西特便宜,下到鞋襪上到衣帽,還有日常用品,應有盡有.有個名翠商廈個人感覺不錯,推薦你去逛逛.
還有一些個網上流傳的濟南名吃,感覺基本是徒有其名,不過你要感興趣可以去嘗嘗,比如說普力街的草包包子,縣東巷的油旋啊等等,最好找個濟南土著帶你玩幾天,特別是現在濟南到處有修路的,麻煩,免得走街過巷的迷糊嘍
⑸ 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地鍋做的飯更香更好吃
因為如今電飯鍋的技術越來越好,根本不產生鍋巴。
用差的鍋子煮飯,多多少少都會產生鍋巴。
鍋巴的焦香味,沁入米飯,自然就香了。
地鍋除了鍋巴的焦香味,還參雜了柴火、木鍋蓋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