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餃子的俗語諺語
餃子的俗語諺語
餃子的俗語諺語,餃子(mpling)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分享的關於餃子的俗語諺語,希望對你有幫助。
餃子的俗語諺語1
一,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餃子是人們喜歡的一道美食,倒著的意思是躺著,對於忙碌了一天的人們,也許沒有什麼比好好的吃上一頓飯,然後再舒舒服服的躺下更好了。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這是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願。
二,出門餃子回家面
它是我國民間的一種有關「出行」習俗。在過去,農村尤其北方農村,餃子多出現在招待客人、祭祖等隆重場合,除此之外,為人送行時也是會吃餃子的,而平時家裡一般捨不得多吃。餃子形狀與過去的金元寶十分相似,村裡人認為送行吃餃子會給遠行者帶來好運。
三,冬至餃子夏至面
冬至這天,北方吃包子,夏至這天,北方各地普遍吃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四,出門餃子進門面
「出門餃子」有親朋要出遠門時,一起聚在一起吃餃子,意思是要再團圓,路上平安。「進門面」出遠門的浪子回到家鄉時,大家一起吃面條,面條的的意思是能把流浪的心收回來!
五,頭鍋餃子二鍋面
說的是煮餃子時候要新鮮的水更好,為啥這么說呢,我們為了減少餃子之間互相黏連,一般都會放不少的麵粉,等下到鍋裡面水就會有不少的面,成為面湯然後如果再次下餃子就會出現太黏了;而這些面湯在下面的時候,因為面條上邊麵粉少,所以用來下面條做出的會更好吃。
餃子的俗語諺語2
俗語: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詳細內容見前述「典故」部分。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寓意日子越過越好
頭伏餃子二伏面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吃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葯方
相傳戰國初年,秦城神醫扁鵲妙手回春,百治百愈。有一年冬天,正逢百年未遇嚴寒,許多人發生凍傷,有的人還把耳朵都凍壞了,怎麼辦?神醫扁鵲拿來白面,搓成耳朵狀,粘在那些被凍掉耳朵的耳根上,再運氣功動力,使那耳朵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又用禦寒草葯煎給病人喝,病人只覺渾身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再也不怕冷了。後人為紀念這位既有高超醫術,又有為人解除病痛的仁心的神扁鵲,便用麵粉做成耳朵狀的食品,放在禦寒的草葯湯里煮食,該俗語由此而來。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這句北方的名言在這里驗證
北方人是非常喜歡吃餃子的。
出門餃子進門面
歇後語:
餃子開口--露餡了
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
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
啞巴吃餃子--肚裡有數
餃子的俗語諺語3
1、十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2、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3、頭伏餃子,二伏面。
4、冬至餃子,夏至面。
5、出門餃子,進門面。
6、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7、冬至大雪紛紛下,燒鍋開水煮餃子。
8、北方冬至包餃忙,冬至南方熬高湯。
9、送行的餃子,迎行的面。
10、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11、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葯方。
12、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13、餃子開口——露餡了。
14、瞎子吃餃子——心裡有數。
15、啞巴吃餃子——肚裡有數。
16、茶壺里煮餃子——肚裡有貨倒不出來。
17、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
18、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
19、實心餃子 ——不摻假。
20、蕎麥面餃子——一個比一個硬。
21、七個餃子盛在兩個碗里——神三鬼四。
22、蓮花池裡下餃子——水分太多。
23、光吃餃子不拜年 ——裝傻。
24、端午吃餃子—— 與眾不同。
25、擀麵杖撈餃子 ——攪渾一鍋湯。
『貳』 有句老話說得好:「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
得勁,舒服的意思。
倒著,躺著的意思。好吃不如餃子,得勁兒不如倒著押韻的。
『叄』 好吃不過餃子,這個說法從何而來
在中國人的「天」中,餃子占據了一席之地。正所謂「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可見,餃子在國民飲食中的地位。
我家隔三差五地就包餃子吃,可以說,好多種蔬菜都可以做餡兒,配之牛羊豬肉或是海鮮,再或者是素餡兒水餃,都可以做到色香味俱全。放眼全國,尤其是北方,吃餃子的頻率著實不低,人們對於餃子的喜愛可見一斑。
但是,對於司空見慣的餃子,大家知道它的起源嗎?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原名"嬌耳",據稱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
而真正出現「餃子」(角子)這個名稱則是在宋朝至宋朝,《東京夢華錄》就有「水晶角兒」的記載,說明宋代的餃子品種已經很多。「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到元朝,餃子的品種更多,搬列角兒、駝峰角兒、烙面角兒等名稱均在當時的文學記載中經常出現。
明代的餃子和現在的餃子十分相似,《明宮史》中稱為「水點心」或「扁食」。
據考證,清朝時餃子的發展已相當普遍,此時餃子的麵皮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餃子餡品種豐富,製作方法可煮、可蒸、可煎,即現在的水餃、蒸餃和鍋貼的原型。
在中國,餃子不僅是一種美食,還是一種象徵。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南方有些地方過年時會打散雞蛋後加熱做外皮包上肉餡稱之為蛋餃。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餃子是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而大年三十包餃子則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成為一種傳統,一種習俗,中國特有。
『肆』 「好吃不如餃子,好玩不如嫂子」什麼意思
據史料記載,蘇聯紅軍在吃完了餃子以後,玩弄東北大嫂。 據史料記載,蘇聯紅軍在東北對兩件事情興趣,吃餃子,玩嫂子。 這就是蘇聯諺語「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嫂子」之來歷。
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源於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吃餃子的習慣。
餃子是中國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它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南方有些地方過年時會打散雞蛋後加熱做外皮包上肉餡稱之為蛋餃。
『伍』 好吃不過餃子_by魚湯拌飯_txt全文閱讀,百度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小說名稱:好吃不過餃子
作者:魚湯拌飯
類型:言情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219034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多年單身狗鍾淮易得以脫單,一眾狐朋狗友安排喝酒慶祝,酒桌上,有人好奇詢問鍾淮易是怎麼和甘願認識的。
『陸』 北方民諺說過「好吃不如餃子」,可是為什麼南人很少吃
生活習慣,以及生長環境的原因,北方多小麥,南方多水稻,這是環境原因造成的。
北方有句諺語,叫做「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躺著。」也許有人會感到奇怪了:這世上好吃的東西多的是,幹嘛非得說什麼東西都比不過餃子呢?廣東人首先就不服氣:「且不講生猛海鮮有多好吃,就是我們飲茶時的點心,哪一樣也不會輸給餃子呀!」上海人也會說:「阿拉上海的小籠包也比伊的餃子好啊!」四川人更會說:「我們的擔擔面和龍抄手也不比你們的餃子差嘛!」不過,你要是碰巧問到的是一個北方人,那他一定會說:「什麼最好吃?那還用說,餃子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個人心目中最好吃的東西,還是他小時候最愛吃但又不能經常吃到的東西。
北方人把餃子看得很重,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吃。當主人給客人端上一盤餃子時,其實那已不是一盤餃子了,而是主人的一片心哪!可是南方人對此似乎不大理解,總認為給客人吃餃子顯得太摳門,不夠意思。比如一位朋友是南方人,一年過春節時,她到一位北方籍同事家中做客。回家後她爺爺問她吃了些什麼,她說是餃子。她爺爺一聽就火了:「真不像話!他到我們家來我們做了那麼多的菜,你去了吃個餃子就給打發了?」
『柒』 好吃不如餃子完整段子
這句俗語的完整版是: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是河南流傳的一句俗語。
農村俗語是農村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是過去和現在的勞動人民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可以說是包含了鄉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俗語有適應當今的時代,也有落後於現在觀念的,但不管怎樣都是生活的一種縮影。
(7)好吃不如餃子免費擴展閱讀:
相傳,餃子最初由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仲景在冬至那一天發明,叫作「祛寒嬌耳湯」,並被張仲景用來舍葯救治患有傷寒及耳朵凍傷的家鄉人民。
舍葯從冬至一直持續到人們凍耳全部康復的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為了慶祝新年和凍耳的康復,並感謝張仲景的恩情,就模仿「祛寒嬌耳湯」中嬌耳的樣子製做早上吃的食物,後來這種食物被稱為「餃餌」。
紀念張仲景施葯濟民之恩,是河南民間對於冬至和春節吃餃子習俗流傳最廣的解釋。到了宋代餃子在河南又被稱為「角兒」,元代又稱之為「扁食」,直到明清才被稱為「餃子」。就這樣,老實巴交的河南人在美食界一不小心趕了回潮流,成了第一群「下海」吃餃子的人。
『捌』 好吃不過餃子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世上最好吃的東西都比不過餃子。以前在農村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人們對吃的方面也沒有什麼要求,只要能把肚子填飽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更別說吃像餃子這么奢侈的美食。
在以前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而且包餃子的餡還是最簡單的韭菜餡,在農村自己家的院子里可以種些韭菜,所以不需要花錢。一家人圍在桌邊聞著香氣撲鼻的餃子味,都流出了口水,輕輕咬一小口餃子,覺得這世界最好吃的食物莫過於餃子。這也就慢慢的老人常說好吃不過餃子。
(8)好吃不如餃子免費擴展閱讀:
「舒服不過躺著」
對應「好吃不過餃子」的下半句,則是「舒服不過躺著」,這才是一句完整的俗語。這下半句的意思則是說,農民在地里忙了一天,回到家裡身體很疲勞,有些人是回到家後就會直接躺在炕上休息。一整的疲勞突然躺在了炕上,瞬間身體的疼痛一下子就沒有了,別提有多舒服了。不管是農民還是年輕人,只要忙了一天就想馬上倒在床上休息。即使不睡覺躺著也非常舒服。所以農村經常說舒服不過躺著。
『玖』 好吃不過餃子的下一句是什麼
「好吃不過餃子」下句即是「舒服不過倒著」。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
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