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哈薩克牧民有什麼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哈薩克牧民有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2-05-23 19:58:02

① 哈薩克族傳統美食有什麼

奶疙瘩。熏馬腸

② 哈薩克族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是什麼

1、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族人非常喜歡喝奶茶,更有「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的說法。在哈薩克族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論男女與貧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輩們見到他們,要行禮問候,用「阿克薩哈勒」、「阿帕」等尊稱代替其名。

2、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

哈薩克族至今還保留著崇拜月亮的宗教習俗。像許多古代民族一樣,哈薩克族也崇拜火,祈求燈火,將火稱為「火母」來崇拜。因為他們認為火是一種神聖的力量,自有其深刻的內涵,具有驅除妖邪的神力,是尊貴的。認為火是哈薩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讓他們擺脫災難的力量。

歷史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③ 哈薩克族喜歡吃什麼

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④ 新疆哈薩克牧民的飲食有什麼特色

哈薩克族的飲食有濃郁的牧區特點,特別是牧民用奶和肉製作各種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肉在哈薩克牧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視馬肉為肉中的上品。對肉的吃法有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是手抓肉,清燉羊肉、熏馬腸。熏馬腸是先將馬肉切成塊,用調料拌均,再塞進馬腸子,熏蒸而成。其製品能歷久不變質,吃時煮熟,味道鮮美,熏馬腸是哈薩克人最喜愛的肉製品,也是哈薩克人招持客人的上等食品。
奶製品種類較多,主要有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豆(奶酷),酸奶等,在夏季牲畜奶多的情況下,牧民將其制 成馬奶和酸奶喝。其製作方法簡便,營養豐富,飲之解渴 消暑,是哈薩克人招待客人的上乘飲料。奶茶是哈薩克人必 不可少的, 他們燒如)茶講究先用慢火燒茶水,燒的時間越長越好,喝時再兌奶放酥油。 哈薩克人的主食以面為主,其製品有饢、包爾沙克、油餅、面條等,幾乎每家都有烤饢爐。由於受條件限制,牧民 很少吃菜,但對蔥、洋蔥和土豆卻情有獨鍾。

⑤ 新疆150個美食

江蘇電視台 發表於:07-01-04 10:10

1234567

一個腦殼里有包、特二、特腦殘的人
[塗鴉吧] 隨風[河北.蘆應村] 生日快樂!(圖)[塗鴉吧] 我也會思念[邯鄲天使樂園兒..] [風兒吹動了帆,船兒推開了岸..[劇情坊] 國家機密2劇情介紹[填補空白的時空] 生活中,很多情感.緣於習慣.[朝陽電腦] 花饃欣賞[石門飄落站] 【石門往事】曾經發生在三八節的故事[113師炮兵團戰...] 有人認識我嗎?當年當兵的我...

1、蘇甫
「蘇甫」是新疆的俄羅斯族人製作的一種湯菜的名稱。漢族稱其為「蘇甫湯」。「蘇甫」的原料有牛肉、蔥、包心菜、馬鈴薯、西紅柿、胡蘿卜和桂樹的干葉等等。製作之時,先將牛肉用涼白水煮開,去血沫,快熟時再放包心菜、馬鈴薯、西紅柿、胡蘿卜、桂樹的干葉和鹽,其中桂樹的干葉在其中起者極其重要的作用,使「蘇甫」保持一種特殊的香味,是不可缺少的,配合「蘇甫」的主食是「列巴」(俄式黑麵包)和「斯米旦」(經發酵後的生奶皮)。吃的時候將「斯米旦」抹在「列巴」上就湯吃。另外再佐以用青西紅柿、胡蘿卜、黃瓜、包心菜腌制的酸菜更加美味。

2、喀瓦普
烤肉稱為"喀瓦普"。維吾爾族烤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爾喀瓦甫"(饢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饢托肉)。「孜合喀瓦普」就是維吾爾民間傳統的烤羊肉串,同樣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餚。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樣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講究不似烤全羊那樣嚴格,二者的區別在於烤制規模的大小和具體方法上。串烤肉,首先將凈肉剔下來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後將它們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鐵釺子上。過去,做串烤肉用的釺子都是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釺。現在,這種原始的木釺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後,便將它們疏密均勻地排放在燃著無煙煤的槽形鐵皮烤肉爐子上,一邊扇風烘烤,一邊撒上精鹽、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數分鍾即可食用。近年來,在墨玉、庫車和烏魯木齊二道橋市場等地出現了串烤肉的另一種形式,民間稱它為「米特爾卡瓦布」,意為「1米長的串烤肉」。這種串烤肉確實名符其實,釺子足有70-80厘米長,肉塊兒也大,立在饢坑裡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幾串,味道鮮嫩可口,吃起來更為過癮,因為這一大串足頂那小的7到8串烤肉。所謂炒烤肉,就是用上述那些調料用鍋炒出來的羊肉片。另外還有烤羊排將羊排骨剁成約5厘米見方的塊,在烤肉爐上烤約10分鍾,其味道比烤肉更獨特。

3、羊羔肉
這是一種美味的肉食品,選料為當年的羯羊或者周歲里的羊。做法是宰殺羊後,去其皮和內臟,洗凈後放在大鍋里煮。煮肉方式有「冷水煮」和「開水煮」,不論哪種方法都要撈去浮在湯上的血沫,等快熟時再放入鹽。其味道鮮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為了增加口味,有時也放一些黃蘿卜、恰馬古(蔓莆)、西紅柿以及芫荽等,這樣燉的肉,湯更加鮮美。通常維吾爾族群眾在吃完羊肉後,還要喝上一碗肉湯,以佐消化。

4、奶茶
奶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哈薩克、蒙古、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歡喝奶茶。他們常說:「無茶則病。」又說:「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新疆各少數民族酷愛喝奶茶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在牧區和高寒地區肉食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來幫助消化,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乾熱,冬季大量飲奶茶可以迅速驅寒,夏季可以驅暑解渴,這是其二;其三,牧區人口稀少,各個居民點之間距離較遠,外出放牧或辦事,口渴時不容易找到飲料,離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糧,可以較長時間耐渴耐餓。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將磚茶搗碎,放入銅壺或水鍋中煮,茶燒開後,加入鮮奶,沸時不斷用勺揚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葉,加鹽即成。但也有不加鹽的,只將鹽放在身邊,根據每個人的口味放入鹽量。在少數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許多講究,客人中年紀最大的坐首席,遞茶時也先遞給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還想喝,則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會立即接過碗給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則用雙手把碗口捂一下,這表示已喝夠了。如果你不懂規矩,而老是把碗擺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會一直不斷地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饒」時為止。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如果您確實不想再喝時,用手勢表示,主人也是會理解的。

5、賽熱克阿希
又稱涼面或者黃面,屬夏令風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來源於戈壁上的「臭蓬蒿」,這是一種野生植物。秋天到來,人們把蓬蒿收集起來,放在坑中燒。蓬蒿流出的汁液冷卻後會凝結成塊狀(即蓬灰)。製作涼面時,先用淡鹽水、土鹼水和面加入蓬灰水,邊加邊拉,揉到面團柔軟光滑有韌性時即可,然後放在案板上揚,青菜葫蘆去皮,掏籽切絲,另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細條下鍋,煮熟後撈出,過兩次涼水,淋少許清油拌開。炒勺中水燒開,下葫蘆煮熟,加鹽,打雞蛋花,放入菠菜,和濕澱粉勾芡成鹵汁,芹菜段入油鍋炸熟,分別將油辣椒粉,鞭泥、麻醬以水稀釋。吃時涼面盛於盤中,澆鹵汁,放醋、蒜、油辣椒、麻醬,最後放芹菜段。面柔軟而有筋道,拌料酸中有辣。

6、曲曲
曲曲是深受維吾爾族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它跟漢族人所說的餛飩相仿,在製法和用料上卻有它的獨特之處。先用上等白麵粉和面,擀成薄片,切成四平方厘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蔥末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許肉湯拌和成餡。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面片逐個包餡,先成餃子狀,把兩頭從底部彎曲捏合。在肉湯煮開時,放入包好的曲曲。煮熟時,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人煮開的湯中,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吃起來別有一番口味。若是早晨要上一碗曲曲再吃上一個饢,到了中午也不會感到餓的。曲曲皮薄餡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湯,且湯清味鮮,風味別具,在新疆城鄉到處可以吃到。

7、闊爾達克
是維吾爾族用羊肉、黃蘿卜、土豆等燉的一種菜,是維吾爾族在喜宴、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友的一種理想食品。將羊肉垛成小塊,放鍋里炒,放少許洋蔥、花椒、姜等調味品,然後放入黃蘿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燉。這種菜味美,香氣四溢,色彩豐富,一般常用饢來就這種菜吃。

8、沙木薩
即烤包子,是維吾爾族同胞喜 愛的食品。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多銷售這兩種食品,很受顧客歡迎。有趣的是,當薄皮包子蒸熟揭籠或烤包子從饢坑取出那陣子,廚師常提高嗓門,拉著聲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據說這個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幾百年前的名廚,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真是譽冠西域。於是後人就拿他的名字作為招徠顧客的牌子.烤包子主要是在饢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邊摺合成方形。包子餡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蔥、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產的一種香料,帶有特殊的辣味,為製作羊肉尖菜餚時的調味佳品)、精鹽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勻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可烤熟,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另外還有一種叫「果西格吉德」的烤包子。

9、卡娃包子
比起餃子,好象少了一些精緻,但要想勾起你的胃口卻也綽綽有餘了。這就是流傳於南疆地區的典型風味小吃——卡娃包子。塗抹過羊油的包子皮蒸過以後顏色越發顯的鮮亮,隱隱透出它豐富的「內涵」,用羊油、胡蘿卜絲、皮芽子、胡椒等製成的鮮美的餡,讓你一目瞭然,與其說這是維吾爾人民傳統的廣告形式,倒不如認為這就是新疆飲食的實質更貼切些,淳樸、實在。這可是以前那些暴虐的王公貴族和上層的官僚才能吃到的美味。不過現在你要上一盤撒上胡椒的卡娃包子,在來那麼一杯熱騰騰的酥油茶,也照樣能體驗那種尊容華貴的王者氣息。

10、馬奶子
在盛夏的草原,最爽口的飲料莫過於被哈薩克牧民稱做「克木孜」的馬奶子。馬奶子是夏日草原牧民的家常飲料,哈薩克牧民擠了鮮馬奶用一種特製的皮囊發酵釀制而成,喝起來略帶酸味,微有酒香,可以幫助消化,有豐富的營養。

11、皮提爾塔曼
意為薄皮包子(死麵包子)。薄皮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紙,肉嫩油豐,伴有洋蔥濃郁的香味,非常可口。透過皮幾乎可以看到裡面的餡,吃時猶如包子皮融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這種包子的皮不用發面,而是用溫鹽水和面而成,麵皮擀得很薄,幾乎可以透亮。先將上好的料羊肉切成小指尖大的肉丁,將洋蔥剁碎,加以胡椒粉、鹽水,拌勻成餡。麵粉用涼水和成硬面,切成小面劑子後,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麵粉粒,包餡成雞冠形(略帶花邊),入籠屜用旺火蒸20分鍾即熟。薄皮包子除了單獨食用外,還常和抓飯在一起食用,即在抓飯上放幾個薄皮包子,這是維吾爾族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上等飯。維吾爾人吃薄皮包子,很少單吃,常和饢或抓飯一起吃。和饢吃時,先把薄饢放在籠屜里蒸餾少許,發軟後,把包子置於饢之上,就著吃;和抓飯一起吃,則把包子放在抓飯碗里,忽兒吃抓飯,忽兒吃包子,隨意自如,香味各異,也十分有趣。但不論何種吃法,吃時,都要在薄皮包子上散適量胡椒粉,意在提味隔膻,增加人們的食慾。還有一種風味獨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蘆包子),餡用葫蘆(這種葫蘆,脖子長、皮呈醬黃色、略帶甜味,是維吾爾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許洋蔥、精鹽、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這種包子餡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順嘴往下淌。每當這種葫蘆上市,維吾爾族便開始做這種包子,秋季還儲存葫蘆,以備冬季食用。

12、帕爾木丁
帕爾木丁是維吾爾族人民傳統的風味食品。它色澤黃亮,形象美觀,皮酥脆,肉鮮嫩,咸中帶甜,頗受人們歡迎。帕爾木丁是用麵粉、肥羊肉、煉羊油(少許)、洋蔥(皮牙)、雞蛋、精鹽、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饢坑烤制而成。製作帕爾木丁,先把肥羊肉成切小丁,洋蔥切碎加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量清水拌勻成餡;在麵粉中加酵面和雞蛋、適量談鹽水和面,稍餳,分成等量小塊,擀成圓麵皮;與餡做成馬鞍橋型。沾醋貼的饢坑內壁上,貼完,蓋嚴饢坑口。約五分鍾,揭開蓋,再烤約二十分鍾,帕爾木丁呈金黃色,取出抹少許煉羊油即可食用。

13、饢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饢多以發酵的面為主要原料,輔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牛奶、鹽、糖等佐料。饢的種類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饢的形狀、烤制的方法等不相同而名稱不同。最大的饢為"艾曼克"(片饢)饢,直徑足有40-50厘米,是饢中之王。最小的饢為"托喀其"(油饢),做工較為精細,裡面放油、牛奶、雞蛋等,香脆,久儲不壞、不幹,見茶水就酥,是維吾爾族旅途生活中的方便餐,這種饢也作為節日食品。最厚的饢為"格爾德"(窩窩饢),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窩。此外,也用死面做饢,將清油或羊油揉入面里,擀薄後烤制;還有一種饢是把冰糖水塗在表面的甜饢。另外還有一種將肉餡和在或包在發酵的麵粉中烤制的饢,俗稱"肉饢",是饢中佳品。饢由於含水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加之香酥可口,富有營養,也為其他民族所喜愛。

14、饊子
油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油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15、油塔子
顧名思義,油塔子形狀似塔,是維吾爾人喜愛的面油食品。一般做早點配合粉湯吃。塔子色白油亮,面薄似紙,層次很多,油多而不膩,香軟而不沾,老少皆宜。油塔子的製作不很簡單,需要一定的技藝。有經驗的廚師先用溫水和好面,加些許酵面揉成軟面,熱處發約小時,再加鹼水揉好稍醒,視製作需要,揪成若干個小團,外抹清油待用.製作開始時,先取其中的一塊,平鋪在面板上,擀薄拉開,利用面團良好的延展性和韌性,拉得越薄越好。然後再在薄如紙的面上抹一層煉羊尾油。這里有講究:天熱時,要在羊尾油里加適量羊肚油,因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於天熱油溶化而流出面層;天冷時,羊尾油中加少許清油,清油不易凝固。這樣製作的油塔子油飽滿,且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濃香豐腴的獨特風味。在裡面撒少許精鹽和花椒粉,將面邊拉邊卷,卷好後搓成細條,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後擰成塔狀,入籠屜用火蒸25分鍾,即可啟籠食用.

16、拉條
拌面,俗稱拉條,一種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的小麥面製品+佐餐的拌面菜(味道好極了)。 製作拉條要把握四個關鍵,一是和面時鹽要適量,鹽少了容易斷,多了拉不開。二是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軟。三是面和好後要在表面摸上清油,蓋上濕布或蓋子至少放半小時以上,2-3小時更佳。四是拌面菜一定要以青椒炒肉或芹菜炒肉或菠菜炒肉等,否則就不好吃。拉條馳名世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但拉條子水平差異巨大,最好吃的拉條應該是自己做的,很簡單,只需要做幾次,就會得心應手,不過麵粉一定要從新疆郵購(這就是外地拉條不好吃的原因之一),因為新疆小麥生長期長,麵粉筋骨好,適宜做拉條。

17、波糯
即羊肉抓飯,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釧後,再反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鍾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維吾爾族群眾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 「抓飯」是維吾爾、烏孜別克等兄弟民族執行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干凈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凈手,並遞給干凈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凈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飲」。現在有些家庭執行漢族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葯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葯。後來,他把這種「葯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羊油、洋蔥、胡蘿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特別是胡葛卜被人們稱為「小人參」和「地參」。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補人了。現在維吾爾群眾中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除了選用植物油外,還用動物羊油,骨髓油和酥油來做抓飯。當然用骨髓油做的抓飯營養價值最高了。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之外,還用雪雞、野雞、家雞、鴨、鵝和牛肉。雪雞肉的抓飯味道最佳。不過,有的抓飯也不放肉,而選用葡萄乾,杏干,桃皮等乾果來做,稱之甜抓飯或素抓飯,同樣美味可口。到了夏天,維吾爾族人吃的抓飯花樣還更多一些。南疆的維吾爾族人喜歡在抓飯里放一種「畢也」(木瓜),有的還放雞蛋和菜。最有趣的是在做好的抓飯上放一些酸奶子,稱之「克備克波糯」,它既是上等的充飢之物,又是消暑解熱的。食品不過,現在維吾爾族人最講究的要算「阿西漫吐」,也就是包子抓飯。在每碗抓飯里放上五、六個薄皮包子。抓飯和薄皮包子都是維吾爾族的上等飯,把這兩者合在一起,真是好上加好,錦上添花。只有來了貴賓和親朋好友,主人才會做這種飯來招待客人。

18、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貴的菜餚之一,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別具特色的製法。新疆羊肉質地鮮嫩無膻味,在國際國內肉食市場上享有盛譽。技術高超的廚師選用上好的兩歲阿勒泰羯羊,宰殺剝皮,去頭、蹄、內臟,用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鐵釘上。再用蛋黃、鹽水、姜黃、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麵粉等調成糊。全羊抹上調好的糊汁,頭部朝下放入熾熱的饢坑中。蓋嚴坑口,用濕布密封,燜烤一小時左右,揭蓋觀察,木棍靠肉處呈白色,全羊成金黃色,取出即成。全羊烤成後即放置餐車上,烹制者在羊頭上挽系紅綵綢,打成花結,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車備有小刀,服務人員推車圍繞餐桌轉動,恭請客人啟刀食肉。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是維吾爾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品。在南疆和田、且末等城鎮巴紮上,設有現烤現賣的烤全羊攤檔,專門剁塊零賣。

19、肚子烤肉
更為有趣的要數「肚子烤肉」。何謂「肚子烤肉」呢,就是把羊肚子洗凈後,把羊肉剔下來塞進肚子里,再倒進些鹽水把肉塊拌勻,然後把口系牢,埋進用篝火燒熱的沙子里烤熟的肉。燒烤的只是那肚子,肚子在這里真正成了「飯鍋子」。人們嘗了這種烤肉後都贊不絕口,說只有吃到這種肉時,才能享受到羊肉特有的、天然的鮮嫩香昧,那獨特的滋味是任何其它方法烹制而成的肉食無法替代的,或許,這是最原始、傳之最久遠的食俗之一吧!

20、清燉羊頭、羊蹄
是維吾爾族帶有原始風味的一種小吃。它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取新鮮羊頭、羊蹄、燒去全部羊毛,洗干凈,去掉羊角和羊蹄殼後,放入鍋內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後蘸鹽吃。它以風味獨特深受新疆各族群眾的喜愛,在新疆廣大城鄉到處可見到這種小吃。此外還有燉羊雜碎。

21、面肺子、米腸子
維吾爾族不僅能用牛羊肉做出種類繁多的風味食品,而且還能以羊的內臟作原料,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灌面肺、灌米腸就是代表。面肺和米腸是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現在這種獨特的風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作法是,首先將羊肺、羊腸洗凈,羊肺里灌清油、面漿、雞蛋等,腸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腸油加佐料與大米攪拌加水的餡,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軟嫩、灌米腸糯鮮,香噴可口,風味獨特。

22、玉古熱
即湯面,是維吾爾族日常的麵食之一,品種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熱"。這種飯和面時要放雞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後切成細條,一般用羊肉湯下面,另外將肉切成塊或作成丸子,下到湯里,並放一些西紅柿和香菜,這種湯面湯鮮、面軟,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能消除疲勞,增進健康。

23、
額河烤魚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喀納斯,因出產「大紅魚」「狗魚」等珍稀魚類而倍增神秘色彩。 以「大紅魚」「狗魚」「五道黑」「花翅子」為主料的額河烤魚,屬額河流域的本土特色燒烤。採用地方民族特色傳統配方。以鹽、孜然、辣面、食用油、烤腰子、烤肉、烤饢為配料烤制而成。麻而不木、辣而不火、油而不膩、香美鮮嫩,另人回味無窮,在配以當地自製的「俄羅斯太太」啤酒一起食用,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這可是連新疆人自己都很難一飽口福的極品地方小吃呦!

24、烤雞蛋
雞蛋也能烤著吃?不錯,嘗過和田地區巴紮上的烤雞蛋的人,無不交口稱贊烤雞蛋的美妙。烤雞蛋需用柴灰,火候要把握的恰倒好處,否則雞蛋就會烤爆,弄的清黃四處亂飛。

25、 東拜吉干
「東拜吉干」是南疆喀什、阿圖什一帶維吾爾人的獨特美食,也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佳餚。「東拜」是「背」的意思,「吉干」是肝子。這種食就是把熟羊尾油切成薄片,再在上面放煮熟的薄片羊肝。「東拜吉干」就是肥羊尾油上面加一塊羊肝的意思。有人還取了個漂亮的名字叫「雪花羊肝」,就更加形象了。這種美食的做法比較簡單。羊宰殺後,用新鮮的羊肝和羊尾油同羊肉一切煮,煮熟後,把羊肝切成薄片,羊尾油也切成薄片,然後按羊尾油片的大小,把羊肝薄片放在羊尾油上面,並撒些孜然、精鹽、胡椒粉等調味品。羊肝煮後味淡,羊尾油卻膩而人畏,奇怪的是兩者和起來吃時,卻產生香而不膩的效果。所以,這種美食往往使人「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主人在招待這種美食時,還有一些講究,一般按來客的人數准備羊肝和羊尾油片的份,保證每位客人都有一份。在遞給客人這份美食時,是把羊肝和羊尾油放在小薄片饢上,連饢一起送到客人的面前。另一個講究是在請客人吃肉之前,要先請客人品嘗這種美食,意思是過一會吃的羊肉是專門為客人宰的羊,既不是買來的羊肉,也不是陳肉。這也是對客人尊重和熱情的一種表示。所以,如果你吃到這種美食,就知道主人專門為你宰羊了。塔吉克族在結婚宰羊招待客人時,還專門做了這種美食,除了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之外,還有對新郎和新娘祝福的意思,希望他們永遠不分離,百年和好。所以,當客人吃這種美食時,主人會十分高興。

26、玉米勒
南疆的維吾爾族對遠道來的客人,第一頓飯常常做「玉米勒」來招待。據說,這種飯可以幫助客人清除旅途的疲勞,增進健康。「玉米勒」是「細面」的意思。這種面線如漢族的銀絲掛面,但卻不是掛面,而是手工擀的面,從和面到擀麵都要有技術。和面是要放雞蛋和鹽,面要和的硬、擀的薄,薄的幾乎透亮,然後切成銀絲掛面那樣細,而且要粗細均勻,下到鍋里不斷不爛。一般要用羊肉湯下面,講究的要羊肉排骨做湯,另外還要選用新鮮精羊肉,剁碎後加洋蔥末,做成珍珠丸子下到湯里,,並要放些青辣椒丁、西紅柿片和香菜末。這種湯面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面很軟,容易消化,湯鮮美而可口,面湯里有青、紅、綠等色彩,看了另人悅目。經過路途顛簸的客人吃了這種飯,疲勞頓消,精神大振。維吾爾主人選用這種飯待客,常受到客人的青睞。對患感冒的人,也常做這種飯,吃起來,既軟又有營養,有利於增加食慾。

⑥ 中亞五國的人,一日三頓吃甚麼

哈薩克人的飲食有著濃厚的游牧生活的特點,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過去,奶類和肉類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麵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馬肉、駱駝肉。野獸肉和野禽肉也是人們補充的肉食。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種。
最普遍的是吃手抓羊肉,其作法是把連骨羊肉切成大塊,連同羊頭、肚、心、肝、肺等一塊放進鐵鍋加水同煮。水沸後,撒去浮沫,加入適量的鹽,再用文火燒,熟後將肉切成小塊,用手抓著吃,各人根據個人的口味隨時增加鹽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獵時食用。客人光臨後,哈薩克人就宰殺肥羊,取出其內臟,用火烤全羊。獵手們在野外打獵,常把獵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後食用;牧民們在野外放牧,砍幾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動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別有一番風味。
熏肉是為了長時期保存而製作的一種肉製品。"熏"作為一種烹調方法,是指將已經熟處理的肉類主料,再用煙熏制,使主料色澤加重、油亮,並帶有煙的特有芳香,便於攜帶和貯存。熏肉時,放一些鹽,有的還放野蔥。加放野蔥熏乾的肉,味道更為鮮美。每到深秋季節,羊肥馬壯,牧民們都要宰殺羊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後存放到冬季食用。還用馬肉灌成臘腸,能夠存放很長一段時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們也吃米、面調制的食物,如烤餅、抓飯、"包爾沙克"(羊油炸面團)、"庫卡代"(羊肉面片)等。他們很少吃蔬菜,偶爾吃些沙蔥或者野菜。
在牧區,哈薩克族的奶製品種類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乳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製成,做好後儲藏在宰後洗凈的羊胃裡。
牧民們最喜歡喝奶茶,奶茶是用磚茶再加牛奶或羊奶、鹽等煮成的。除了喝奶茶之外,有時也喝鮮奶。把剛擠下來的鮮奶煮沸飲用,味道鮮甜,營養價值高。另外,奶子還可以製成各種奶製品,如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哈薩克族麵食有饢、包吾爾薩克、饊子、油餅、面條等。米食有抓飯、炒小麥、小麥飯和小米飯等。饢,是用發酵面團做成的圓餅,放進饢坑內用紅火炭烤制,也有的家庭用圓煎鍋烙制。
包吾爾薩克(油子),用奶或用鹽水調製成發酵面團,然後擰成條狀,並用刀切成菱形,放進燒沸的牛油或羊油鍋內,炸至呈黃色取出。包吾爾薩克多為節慶或招待客人而作。
燒小麥,炒前除掉麥皮,放羊油炒後搗成粉,再放羊尾油,與茶水拌著吃。
小麥飯,把除皮的小麥舂成半碎,放進鍋內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點酸奶和肉,牧民們喜歡在秋冬季吃這種食品。
此外,還有許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調拌做的"吉尼特"。夏秋兩季還用小麥和奶汁釀成酸粥做飲料。
哈薩克牧民為了適應經常變換牧場和遷移住所的草原生活,往往特製出一些便於攜帶的方便食品。有一種用小米炒熟製成、用水沖飲的"米星茶",就是這種方便食品,說是茶,實際上是稀湯。吃完肉食後飲用會感到特別舒服。而且,因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都較多,故常飲用能彌補在草原上長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營養不足。還有"柯柯"(哈薩克語),也是用小米或麥粒炒熟製成的食品,質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飢,放牧時隨身攜帶,食用方便。哈薩克族是一個性情直爽而熱情好客的民族,對前來拜訪的客人,不論相識與否,哈薩克人都要竭誠招待。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對貴賓要宰殺毛色身黃頭白的活羊。
塔吉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牛、羊,兼事農業,在山谷里種植青棵、豌豆、小麥等作物,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農區以麵食為主,牧區以肉食為主。喜將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製成主食,許多日常食品與維吾爾族相似。塔吉克族的日常飲食,一般注重主食,不大講究副食,很少吃蔬菜。牧區飲食以奶製品、麵食和肉食為主;農業區則以麵食為主,奶和肉食為輔。麵食主要是用小麥、大麥、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饢。每日早、中、晚三餐。農民們一般早上喝用牛、羊奶和磚茶煮成的奶茶,吃少許饢;中午吃用玉米面、青稞面煮的糊糊,或者吃肉片面條;晚餐是正餐,多是肉、抓飯、抓肉、甜麵糊等。牧民們的早餐是一般是奶茶,午餐是酸奶和饢。塔吉克族的飲食品種大都與牛、羊奶、酥油等奶製品分不開,主要有奶粥(西爾布林濟)、奶面片(西爾太力提)、奶麵糊(布拉馬克)、酥油麵糊(哈克斯)、酥油奶糊(扎忍)、酥油青稞饢。副食很少,不大習慣食用蔬菜。在一些海拔較高的鄉村也沒有瓜果可吃。茶的消費量很大,以紅茶和綠茶為主。在澤普等地農業區的農民園藝比較發達,夏秋季常常能吃到甜瓜、西瓜、葡萄、桃、杏等瓜果,冬季也常備有各種乾果待客。
烏茲別克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饢和奶茶。主食主要有抓飯、饢、納仁、海勒瓦、包子、烤包子、涼面等。 饢的做法與漢族的烤燒餅相似,用麵粉略加鹽水稍稍發酵後烤制而成。許多人在面內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內軟,稱為油饢。此外還有肉饢、窩窩饢、片饢等。奶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燒奶茶一般用銅壺或鋁鍋,先將茶水煮沸,然後加入牛奶燒煮,攪勻,待茶乳完全交融後,再加適量的食鹽即成。飲時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較簡單,多以切小塊的饢泡奶茶。抓飯是烏孜別克族招待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用大米、新鮮羊肉、清油、胡蘿卜、洋蔥等原料做成。
吉爾吉斯、土庫曼與哈薩克、烏茲別克人餐飲習俗其實差別都不大。

⑦ 拋撒「包爾沙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包爾沙克」是什麼傳統美食

哈薩克族的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乳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

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適應於畜牧業生活,如:冬肉,哈薩克族語稱「索古姆」,是入冬後宰殺的馬、羊肉製成;

馬奶子,民間也稱酸馬奶,是哈薩克族日常飲用的名貴飲料,在節日和婚宴中,更是不可缺少的飲料;奶疙瘩,哈薩克族民間日常食用的零食。

⑧ 新疆有什麼特產好吃的

  1. 新疆特產有:新疆葡萄、特級哈密大棗、新疆特級葡萄乾、和田棗、熏馬腸、極品松籽、白楊老窖、飛鵝、酸奶子、花園蟠桃等。

  2. 新疆葡萄甲天下,尤其以吐魯番葡萄溝的葡萄最負盛名,西域種植葡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火洲聞名遐邇的「清涼世界」--葡萄溝,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3千米的火焰山峽谷中。

⑨ 哈薩克族都有哪些風味小吃

手抓羊肉,用新疆人的說法,新疆羊「吃的是中草葯,喝的是礦泉水,走的是金光道」。新疆是全國最大的黃金產區,天山南北水草豐美,高山上冰雪融化,形成條條河流。這里的羊肉,品質之優,自不用說。

馬奶子,乳糖發酵成的馬奶子酒,是一種粘狀的雪白液體,喝起來有點酸,而酒精度只有二度左右,喝多了,也不至於醉得上不了馬。

羊油炸制的面點「包爾薩克」,包爾薩克是哈薩克族的一種小吃,常常配了奶茶一起享用,就像包子和稀飯一樣。哈薩克族牧民熱情好客,一般招待客人的食物就是包爾薩克和奶茶。

奶茶,草原奶茶是所有奶茶的鼻祖,用磚茶混合鮮奶加鹽熬制而成。北方草原氣候寒冷,喝熱的咸奶茶可以驅寒。草原奶茶風味獨特,奶香濃郁,益於健康。

奶疙瘩,奶疙瘩有兩種,一種是甜奶疙瘩,一種是酸奶疙瘩,可帶油可不帶油。做法大都是靠手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哈薩克族牧民做奶疙瘩時,先將牛或羊奶發酵,把發酵後的酸奶倒入鍋里熬,然後裝入布袋裡吊起來,使其水分滴盡,用手捏成小塊,放到鋪有芨芨草編制的席子上晾乾即成。

奶皮子,奶皮子是在牛、羊奶煮熟後,等奶冷卻,取下奶子上面浮的一層奶皮。這種熟奶皮子多為家庭製作,大多是抹在饢上或是放在奶茶中食用。新疆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家庭早晨喝奶茶時,喜歡喝帶有厚厚奶皮的奶茶,其味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