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麼
其實就是饅頭。《水滸傳》其實也是算四大名著裡面一個吧,感覺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的小細節大家是不知道的啊,而且有很多的人物在裡面,比如潘金蓮還有武大郎的事情,要是看過水滸傳的話大家應該都知道武大郎是干什麼的吧,沒錯武大郎就是賣炊餅的。
但是這個饅頭的話和我們現代吃的也是很有區別的,因為畢竟這個東西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別。大家其實看了這個內容以後其實也是對這個水滸傳裡面的炊餅有所了解了吧,其實我們多多看這個也是豐富自己的內心。
Ⅱ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 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 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 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 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 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 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 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 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 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 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 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 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 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饅頭源於「蠻人首」
來源:千龍社區
傳說糕餅業的祖師爺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因為他發明了饅頭。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後,回師時路過瀘水河,也就是現在的雅礱江時,「風浪橫起,兵不能 渡」,那時迷信,認為需要用人頭來祭祀水神。有人出了一個主意:殺些剛俘虜的「南蠻」,用他們的頭顱去祭。諸葛亮是勝利班師,當然不會殺俘虜的,但為了鼓 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團,裹上些牛肉、馬肉,做成人頭模樣後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結果成功了。因當時准備 用「蠻人之頭」作為祭祀的,所以這種祭品就被稱為「蠻頭」或「蠻首」。這事在史書《三國志》中是有記載的,後來被寫進小說《三國演義》而廣為流傳。打那以 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一直是祭祀與宴饗的必備之物。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替換下了「蠻」字,寫作「饅 頭」。久而久之,流入百姓生活,饅頭就成了米少面多的北方的主食了。
北方人,現在習慣上多把用發酵過的面,包了肉餡再蒸熟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餑餑、饃。諸葛亮發明的應是一種肉包子,《水滸》里用的「人肉饅頭」的說 法,現在有些地方還在用。饅頭就是最早的蒸餅。北方嵌了棗的棗饅頭,製作時還是先擀成餅再折疊而成,有一些餅的遺跡。很密實勁道的山東戧面饅頭,好吃禁 飽,也很有名氣。北方的玉米面貼餅子,半蒸半烙,又是一絕了。
還 有個故事,講的是軍閥混戰時期,有個奇怪老道,脖子上掛了一串拳頭大小的白骨骷髏,到某權貴家化齋,就是「拉贊助」,想討得一筆數額較大的資金,說是作為 修建道觀之用,卻沒得到。於是老道就在權貴家正門對面打坐。一連幾十天,坐著沒動,行人施捨什麼都不要,只每天喝一點水,百日後,道士打坐如故,僅脖子掛 上的骷髏少了幾個。權貴這下驚了,以為見到了活神仙,於是就給了老道一大筆資金結了「善緣」,老道滿意地離去。後來,很久也沒見那道觀的修建,老道也沒了 音信。許多年後,這老道因其他事情犯了法被逮住,順帶供出,當初在權貴門口打坐時,脖子上掛的根本就不是什麼嚇人的骷髏,其實只是乾麵饅頭。
武大郎賣炊餅——人松貨軟,或為人松貨短。有人說炊餅是烙餅,有人說炊餅是蒸餅。宋人筆記《青箱雜記》對此有明確的記載:宋仁宗名趙禎,由於他的名字是聖 諱,與其名字音近的蒸字,就只能用其他的同義字替代了,蒸餅由宮里首先改稱為炊餅。這也說明了武大郎賣的是什麼,從另一方面,烙餅涼了以後,不太好吃,也 難於再加熱,且批量生產困難。所以,武大郎賣的只能是蒸餅,也就是今天的饅頭。如此看來,「武大郎賣的炊餅——人松貨軟」才是正宗,不管烙餅還是蒸餅,都 不可能有短的問題,而這個軟字,恰恰表現了武大的性子和炊餅的質地,更是對武大郎身體的某些缺陷的曖昧表達。
古埃及人在五千年前就已經發明了使用發酵後的麵粉烤制麵包,烤麵包和釀造啤酒都要加啤酒花促進發酵,這是其特殊的地方。中東地區的先民也發明了烤制發面餅 ——饢,而中國人則發明了用發酵好的麵粉蒸饅頭、包子等。後來更進一步,在發酵好麵粉里加適量的食用鹼,中和了發酵的酸味,從而大大改善了麵食的口味,也 更有利於消化吸收。
但如今,人們做發酵的麵食就不用那麼麻煩,生物技術生產的發酵新式武器——酵母已在發酵麵食和烘焙領域廣泛運用,真正做到了科學、健康飲食!
Ⅲ 唐朝人以麵食為主,難道那個時候沒有米嗎
說完了肉,咱說說菜。
先說秋葵,這玩意當代也有,最常見的做法是燉湯。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徵的最愛。就是現在的醋漬芹菜:最後,唐朝人吃飯,還喜歡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李子、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果品。其實總體來說,大唐盛世的人們自然沒有今天的吃貨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這從顧閻中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杜甫的《麗人行》中即可窺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而韓熙載夜宴圖描述的是一場在當時非常奢華的餐宴,平民吃什麼可想而知。
杜甫《麗人行》倒是描述了許多山珍海味,但是都過於綺麗誇張,估計是杜甫的想像產物:「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素鱗:指白鱗魚;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這種只寫更貴,不寫更美味的詩,一點都不寫實,估計杜詩人也不是個專業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