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種古代的飯食類似今天的蓋澆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蔬飯」,或「蔬菜飯」,做法很簡單,就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後烹飪成飯。
隋唐以後,古代米飯吃法與現代幾無不同,特別在宋代,米飯的吃法最為豐富,宋人喜歡用米與其他食材一起做飯,根據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石髓飯、大骨飯、淅米飯……
『貳』 在古代如果只是平民的話,平時吃的都是什麼,吃得好嗎
在古代不同的朝代可以吃到不同的食物,除了常見的飯和粥之外,比如漢代可以吃到餅、酪酥、魏晉時期可以吃到粽子等食物。古代宴請吃飯的時候,常常喝酒,但是古代的酒都是米酒,用五穀發酵而來沒有經過蒸餾,度數在5-15度之間。我們現在的白酒,是蒸餾酒,蒸餾技術在元代才出現。所以,元代以前都是發酵酒,和我們現在喝醪糟差不多。平民吃什麼?俗話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吃六穀、六牲、六清、五珍,在排名老百姓當中可沒有這么講究。普通老百姓吃什麼呢?
根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受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跟從他的隨從七天都沒有吃飯。孔子學生子貢用隨身所攜帶的貨物,偷偷翻牆出去,與鄉間野夫交換了一石米。顏回和仲在屋檐下煮飯,有塵埃落到飯中,顏回捨不得丟掉,取出來吃了。可見,在古代,面臨飢餓,一粒米都寶貴的。更別說吃什麼肉,喝什麼湯了。
『叄』 古代皇帝們年夜飯都吃什麼
明清皇帝在平時一般是單獨用膳。除夕,皇帝與後妃等女性成員吃團圓年夜飯(與男性家庭成員大年初一晚共同進膳),地點為乾清宮。皇帝的餐桌稱為「金龍大宴桌」,擺放在乾清宮的寶座位置,其餘餐桌按家庭成員備份高低依次往外排列。
年夜飯的膳食是非常豐富的,包括點心、熱膳、冷膳、乾果、酒膳、果茶等,以清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家宴皇帝的菜單為例,此次家宴的點心從宮中常用點心中選5種,如艾葉酥、到口酥、澄沙卷酥、脆麻花、蜜麻花等;
冷葷有掛爐肉、五香羊肉、五花肉、鹽水雞、饢腸子等18種;乾果有蜜佛手、蜜紅瓜餞、蜜黃瓜餞、蜜楊梅、蜜白櫻桃等20種;冷膳有羊肉片、羊鳥叉、羊肝、掛爐鴨、燒鹿肉等20種;熱菜有燕窩糟筍膾鴨子熱鍋、蓮子八寶鴨子熱鍋、燒雞肉片燉豆腐熱鍋、膾魚翅、燕窩清蒸鴨等20種。
皇帝的御宴桌擺放各類膳食有109品,再加上各種湯膳、酒水,合計153品;皇後、皇貴妃、貴妃一人一桌;其餘後妃二人或三人一桌,每桌膳食至少有37品。
下午酉時四刻左右,皇帝入宴,皇後等人在座位處向皇帝行禮。伴隨中和韶樂響起,太監先擺熱膳,然後依次上湯膳、酒膳、果茶等,皇帝與家庭成員們舉杯互道新年吉語,其樂融融。
(3)古代什麼飯最好吃擴展閱讀:
古代皇帝的過年風俗
1、御筆賜「福」字,由清代康熙皇帝開始。每年在進入農歷十二月初一後,皇帝會在重華宮淑芳齋或乾清宮西暖閣臨案執筆寫「福」字,第一張「福」字掛在乾清宮正殿內,然後依次貼在宮廷內苑各處。
皇帝賞賜王公大臣等官員「福」字時,均在十二月二十日後。賜福時,皇帝揮毫書「福」,然後兩名太監面對面手持「福」字,受賜的大臣則跪在「福」字下面磕頭謝恩,寓意滿身是福。
2、大年初一,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新年團拜會」,即大朝。當日天將亮時,王公百官在午門外集合,由禮部官員引導,按文東武西進入皇宮,穿過金水橋和太和門,進入太和殿廣場,按照正、從一品到九品的品級順序就位等候。
『肆』 古代人一般吃什麼主食麵條多還是米飯多呢
秦朝以前,每天早上九點的早餐和下午四點的輔食吃兩頓飯,那時候自然,但提取工藝粗糙。主糧有水稻、小米(SH,黃米)、小米(Ji,小米)、小麥、大豆(SH,大豆),常被稱為五穀。
職是中國人第一批成功馴化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種是廣泛分布在中國地區的狗草。後來中國創造了「——國家辭職」一詞,社會指土地之母,直指穀物之神。土地和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全部意思。有些史書認為小米和小米是同類。事實上,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小米的種子有堅硬的外殼,去皮叫小米,小米的種子煮起來有粘性,今天經常被稱為黃米。
明清時期進入我國的作物除瓜果蔬菜外,還有玉米、紅薯、土豆等重要糧食作物。由於高產、不毛、耐寒,一些偏遠山區和邊際土地被開發利用,擴大了中國農業生產的地區空間和時間布局,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17世紀初,江南水環沒有收五穀,飢民四處漂泊。曙光系在福建誘紅薯在上海、江蘇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九黃作用。准確地說,紅薯是明朝萬年間從呂宋(現在是菲律賓)引進中國的。明清時期北方黃河流域小麥比例大幅增加,成為宋後北方的主食。古代股票的變化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脫離自然,天地,人是不可缺少的。(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美食)就像中國古代農產賈斯勛說的那樣,「在順天的時候測量智力,力量小,成功多。擅自反對的話,辛苦了,沒有收入。」
『伍』 水稻不普及的時候,古代人都是吃什麼「飯」的
古代人在水稻不普及的時候應該,應該是以粟、黍這些糧食為主食的吧,當然,還有其他的農作物可以選擇,不過主要以粟和黍為主。在原始社會時期,北方是以種植粟和黍等農作物為主的,而南方地區在古代原始社會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
我只能感嘆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時代的一切,珍惜所有的糧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陸』 古代人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古代人常吃的糧食主要是五穀
http://ke..com/view/431.htm
五穀即粟、豆 、麻、麥、稻 。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水果
1,有中國本土的水果如:桃、李、杏、桔子、梨、酸梅、胡桃等.(注:1972年發現距今約7000多年磁山文化遺址胡桃的出土,修改了所謂漢代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
2,張騫等人從西域引進的葡萄、石榴等
柰,也是古代水果名,究竟是什麼,還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柰就是後來的綿蘋果,即中國蘋果的古稱。
菜?
蔬菜自上古時代便已成為人類的食物。《詩經》里提到的132種植物,其中作為蔬菜的就有20餘種,隨著時代變遷,其中部分品種已退出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類。 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種。葵,稱為「百菜之主」,現在有的地方稱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稱冬葵,因口感及營養欠佳,唐以後種植漸少,明代已很少種它,並不再當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時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葉,如今極少拿來當菜吃了。韭、蔥、蒜是現在常用來調味的蔬菜,在古代蔬菜中獨成一屬。《漢書·召信臣傳》中記載太宮園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並把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叫「韭黃」。此外,還有蘿卜、蔓青等根菜類,現時蘿卜的許多優良品種在秦漢時便已培育出來。蔓青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譽,古時蔓青還可以頂糧食之用。 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茄子,原產於印度和泰國。黃瓜原產於印度,傳入我國時比茄子晚些,初名叫胡瓜,現在有的地方還保留這種叫法。菠菜是唐代貞觀年間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的,最初叫波稜菜,後簡稱菠菜。扁豆原產於爪哇,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刀豆原產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
宋代以來,我國蔬菜的種植和食用就更加廣泛了。除了從國外引進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自行培育出一些極為重要的蔬菜品種,如菱白和白菜等,種植蔬菜的技術也有進步,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可見,當時民間也可以在春天吃到新鮮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來,又陸續有一些品種加入我國菜譜中來。胡蘿卜原產於北歐,元代由波斯傳入。辣椒和西紅柿的傳入時間還要晚些。西紅柿雖由歐洲傳入我國,但它的祖居地卻是南美洲的秘魯。西紅柿原名叫狼桃,秘魯土著人剛發現它時,以為它有毒,還不敢吃呢。進入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肉
年少看《水滸傳》,就覺宋朝人吃肉很多,尤其吃牛肉多,且多吃煮熟的大牛肉塊(非帶湯的燉牛肉)。這很讓人羨慕。有一天老師講以前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我舉手問都水深火熱了宋朝人怎麼還吃醬牛肉。老師瞪一眼,吼道那你去宋朝吧!下課我轉好幾條街,也沒找著去宋朝的路。
按說豬肉應該是漢民族常吃的肉食。但在《水滸傳》中比較細致地提到豬肉,只是在魯智深(時稱魯達)三拳打死鄭屠時:「且說鄭屠開著兩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著三五片豬肉。」魯智深讓鄭親自切10斤精肉臊子、10斤肥肉臊子,往下還要10斤寸金軟骨也要剁成臊子,鄭屠終於看出不對勁,這位哪是來買肉,是找茬打架呀!臊子,肉末也。那時尚未發明絞餡機,全靠手工剁,書上寫的清楚,10斤剁半個時辰。20斤,一個時辰,等於兩鍾頭。可結果呢,這20斤豬肉餡全讓魯智深劈面打去,卻似下了一陣肉雨。依我分析,憑鄭屠的身板和功夫,應不至於如此不是魯智深的對手,主要是那20斤豬肉餡把他累的。鄭腰酸胳膊疼,而魯一直坐凳上,以逸待勞。再有就是賣啥吃啥,鄭屠可能豬下水吃多了,動脈硬化,大腦發木(讓剁20斤就剁,你倒是琢磨琢磨他一個提轄咋干起了采買)。如此一交手,他焉能不敗。故這一架打得有些不公平,鄭屠輸就輸在這豬肉上,有點冤。
而一旦梁山好漢尤其是林沖武松幾位大腕上場,桌面上就多是上好的熟牛肉了。林沖到草料場上班,店家先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他吃。林沖又自買了些,臨走還包了那兩塊牛肉,揣在懷內。吳用去找阮氏兄弟,阮小七問:「有甚麼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塊切十斤來。」至於武松在景陽岡下喝酒吃牛肉,更豪氣。他先是拿起碗一飲而盡。叫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往下,又切了二斤。如此算來,武松總共是喝了15碗酒,吃了4斤熟牛肉(既便16兩1斤,也不少)。真是好生了得呀,也虧了有這等胃口,不然也打不動老虎。
從《水滸傳》中還可以看到,宋朝人除了吃牛肉多,還常吃鵝,特別是肥鵝。魯智深大鬧桃花村及武松大鬧飛雲浦前,吃的都是鵝。此外,宋江愛喝鮮辣魚湯,時遷愛吃雞,柴進待客就殺羊。而像趙員外那樣的文人,家中備的飯菜則是從街上買了的鮮魚、嫩雞、釀鵝、肥鮓,時新果子之類。其中的肥鮓,是指經過加工的魚類製品,如腌魚、糟魚。包括宋江怒殺閻婆惜前,閻婆還下樓來,出巷口買得些新果子,鮮魚嫩雞肥鮓之類。宋江酒也喝了,菜也吃了,回頭卻把人家閨女殺了,殺完還跑了。
從牛多鵝多魚多看,宋朝時生態環境不錯,山清水秀,草多水多。滄州路上野豬林,梁山水泊八百里,景陽岡深藏大蟲,潯陽江金色鯉魚。再看《清明上河圖》,便知由於社會相對安穩,生產發展市場繁榮,宋朝某些時候人們的日子過得還可以。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宋朝還在初級階段吧,豬肉是好東西,養豬的也多。加上那時保護耕牛,不讓殺牛吃肉。但後來豬肉可能有點過剩了,蘇到黃州任職,一看豬肉價格太低,為保護養豬人,他就研究出「東坡肉」,再到杭州推廣,於是就成了品牌菜。蘇先生吃豬肉特別是吃肥肉多,體胖,宋朝的「交椅」單薄,不知被他坐散了多少把。
往下,要麼是宋朝人弄清吃豬肉不如吃牛羊肉對身體有益,要麼就是即便有了東坡肉,養豬還不賺錢,就都不養了,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上去,於是宋朝人就多吃牛羊肉了。宋朝的牛肉鮮嫩,下鍋就爛,人們吃起來就一發而不可收,吃來吃去,讓後人就覺得宋朝牛肉天下第一了。
到了當代,醫學發達了,知道了豬肉吃多了血脂高,人們就多吃牛肉。但在家裡燉牛肉挺不愛爛的。最近承德出了家西餐館,名叫漢道芙,那裡的牛排雖厚,但又香又爛。問問,是從美國安格斯空運來的。那天我吃了一大塊,連牙都沒塞,我就想,咋著,宋朝的牛肉什麼時候傳到美國去了?
魚
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而且地靠內陸,魚價自然不菲——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吃魚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那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身上,普通老百姓是難得見點兒魚腥的。照今天的話說,古代能經常吃魚的人,那都是標準的「小資」一族。他們以一種熱情並尊崇的心態,把吃魚的技巧推向極致,並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品位。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里的「膾」就是生魚的細切肉,一句話道出了吃魚的最高境界;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一生愛吃魚,他與佛印和尚鬥文吃魚的故事一時被傳為佳話,流傳至今。相傳佛印和尚蒸了一條大魚藏在罄里,故意不給蘇東坡吃,蘇老計上心來,給佛印出了一幅上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對曰:「尋常人家慶(罄)有餘(魚)」,結果正中了蘇東坡的下懷;
明代「大玩家」李漁更是吃魚的高手,他在《閑情偶寄》中記載:食魚者首重在鮮,次則及肥,肥而且鮮,那是最好的了……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饌或可先設以待,魚則必須活養,候客至旋烹。魚之至味在鮮,而鮮之至味又在初熟離釜之片刻……真是叫人看的食指大動;
在古代,魚還成為詩人們寄託情思和表達觀點的道具。很難想像,渾身滑不溜秋的魚會和書信有什麼聯系,偏偏詩意的中國人就造出了「魚傳尺素」的浪漫典故。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在詩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達自己清高、不俗的處世態度,成為千古名篇。
與中國古代這些吃魚、玩魚的閑人們相比,普通老百姓則「徒有羨魚情」了。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招,不興我吃,還不興我供奉嗎?於是,魚燈、魚畫、魚剪紙、魚祭、魚傳說、魚妖精……紛紛出爐,傳遞著「連年有餘」的美好願望,政府也推波助瀾,魚上了殿堂,上了貨幣。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形而上」的吃魚方式。
總之,古人締造了我國「精緻、講究、詩意」的食魚文化。吃魚,關鍵不在於吃,而在於樂。圖得就是個意象。
『柒』 古代吃什麼
說到古代人吃什麼啊,其實最早的年代吃什麼都是生吃。具體介紹一下商周時期的飲食文化化,商周時期人吃飯也就六種方式,燉,煮,煎,炸,蒸,烤。主要食材是五穀麻、黍、稷、麥、菽,和動物的肉類,以及一些當時中國有的蔬菜。對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吃的花樣還是有的,只不過三千年前周天子的花樣其實放在今天也挺普通的。周禮的天官有記載,周天子吃的飯,叫八珍。「八珍」是周天子的專用食物,放到今天有點普通,但是那時候絕對是奢華的食物。第一個,叫「淳熬」、第二個叫「淳母」,這兩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蓋澆飯。就是把煎熟的肉醬,澆在黃米或者稻米做米飯上。這個算是當時周朝皇帝的主食。第三道,和第四道叫炮豚和炮牂。這兩個比較高端。比較難弄,就是把豬或者羊殺死,掏去內臟,把棗塞到動物的肚子里,用蘆葦一包,外面裹一層泥,然後放在火中燒烤。烤完了把外面泥巴弄掉然後裹一層稻米粉弄得糊,一炸,把炸好的豬,或者羊取出來,鼎里,鼎一定要小,然後鼎力擺上香料。再把小鼎放在一個大湯鍋里,這個湯就是不會超過小鼎的。只要他的味兒,不要他的湯。然後放好,蒸三天以後,把小豬小羊取出來,割肉,蘸醬吃。還有一個叫搗珍,取牛,羊,鹿,這種食草動物的裡脊肉,割下來,用棒子捶打,然後把筋腱哪些的都去掉,搗碎,做成肉蓉。然後直接把肉蓉下鍋里煎。第六種叫「漬」,這個就是用酒把生牛肉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蘸料生吃。第七個叫「熬」,類似咱們今天內蒙的風吹牛肉。第八珍叫「肝膋」,主要原材料是狗的肝,用動物油烤熟,再用狼胸脯的脂肪切碎和米糊混著一起吃·····最後一個吧,反正我是感覺我吃不下。。。
『捌』 在古代過年的時候,皇家都會吃什麼年夜飯
年夜飯按我們現在人的理解,就是最豐盛的,最好吃的一頓飯。在古代,皇帝吃飯不叫吃飯,而是叫“用膳”,在電視劇中,我們就經常看到皇帝日常的膳食都已經是非常的豐盛了,那麼他們過年的年夜飯是什麼樣的,估計很多人也很好奇吧,現在一起來看看。
所以說在皇家的年夜飯,其實不是注重吃喝的,更多的是注重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