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資料.急急急!!!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僳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屋裡的傢具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 ……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里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一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准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特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樑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麼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志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一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一日十浴。
走進傣家竹樓
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不僅居住在「竹」樓里,還吃著「竹」筒飯、喝著「竹」筒酒,真是比神仙還逍遙。來到版納,最令人心動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麗別致的竹樓。從外形上看,它像開屏的金孔雀,又似鶴然起舞的美麗少女,美麗的景緻讓人恍然如在夢中。
竹樓的傳說
相傳很遠的古代,傣家有一位勇敢善麗的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給傣家人建一座房子,讓他們不再棲息於野外,他幾度試驗,都失敗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見到一隻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順著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啟發,建了一個坡形的窩棚。後來,鳳凰飛來,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讓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隨後又以高腳獨立的姿勢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讓他把房屋建成上下兩層的高腳房子。帕雅依照鳳凰的旨意終於為傣家人建成了美麗的竹樓。
竹樓內外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干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卧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台和走廊,在陽台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
整個竹樓的所有梁、柱、牆及附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竹樓上的每一個部分都有不同的含義。走進竹樓就好象走進傣家的歷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會一一告訴你它的含義。竹樓的頂梁大柱被稱為「墜落之柱」,這是竹樓里最神聖的柱子,不能隨意倚靠和堆放東西,它是保佑竹樓免於災禍的象徵,人們在修新樓時常常會弄來樹葉墊在柱子下面,據說這樣做會更加堅固。除了頂梁大柱外竹樓里還有分別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樓內中間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側面的矮柱子則代表著女性,屋脊象徵鳳凰尾,屋角象徵鷺鷥翅膀……。
過去傣家人的等級、輩份是非常嚴格的,體現在竹樓的建造上也很明顯。比如凡是長輩居住的樓室的柱子不能低於6尺,樓室比樓底還要高出6尺,室內無人字架,顯得異常寬敞明亮,竹樓的木梯也有規定,一般要在9級以上。晚輩的竹樓一般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於長輩的竹樓,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級以下,室內的結構也顯得簡單許多。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我們不僅在雲南能看到美麗的竹樓,在許多旅遊景區,也能領略它的獨特風采。無論在哪裡,只要你走進竹樓,一定會有不同的精彩迎接你。
解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傣家的竹樓已發生很大變化,多數竹樓已改為木樓或竹木結構的樓房,茅草蓋頂已改為木板蓋頂或瓦頂;掌房周圍也要裝木欄干,可以憑欄眺望小園幽徑,樓房開玻璃窗,懸掛美麗的窗簾給古老的竹樓抹上了現代的色彩,又別有一番情趣。
走在傣族寨子里,常常可以見到一排排長得很高的仙人掌圍成的院牆。那仙人掌上長滿了刺,或許可以更有效地起到護家的作用。可實際上,傣家人的大門是很少上鎖的。所以,那滿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亞熱帶植物雕塑出的裝飾品。
❷ 屋頂兩條龍,屋側四角三條龍可以嗎
屋頂放龍,對於風水是有很好的提升效果的,但是要注意的就是,屋頂放龍不能只放一條龍,不然的話對於家人是很不利的,而放兩條則會對風水有很大的提升效果
❸ 廣東興寧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興寧的特色小吃有:溜鍋板、石馬番豆、雞頸板。
興寧的旅遊景點有:何子淵故居、寧新羅氏東升圍。
詳細介紹:
何子淵故居: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故居是典型的客家風格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
❹ 客家民居的優點
客家民居:圍龍屋
圍龍屋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一、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二、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
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客家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參看客家人
客家人,又稱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里,「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❺ 梅州客家圍龍屋圖片
廣東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一、方形圍樓
方形圍樓有多種形式,如閩西式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等等。方形圍樓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之分。「閩西式方形土樓」,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它對外封閉、對內敞開,龐大的外觀,如同一座堅固的土堡。這種方形圍樓在與閩西鄰近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有零星分布。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二、圓形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饒平上善許氏啟明樓(圓圍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為「寨」。圓形的布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布在與閩西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為單元住房。
三、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布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布。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為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粵東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為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
大埔桃源謝氏德馨堂(半月樓)
四、橢圓形圍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據深圳博物館黃崇岳、楊耀林先生調查,發現六座。饒平饒洋藍畲村的泰華樓,與「閩西式」通廊房結構的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恆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閩西式」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布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饒平饒洋藍氏泰華樓(橢圓樓)外景及內景
五、八角形圍樓
八角形圍樓,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為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稜角的樓宇,就居住使用面積和舒適便利等方面與方形、圓形土樓相比,看不出其有優越性。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僅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三饒南聯村道韻樓內的黃氏居民,操潮汕語,但他們認同其祖先是客家人。
饒平饒洋詹氏聽捷樓(八角樓)外景及內景
六、圍龍式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為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為方形廳堂,最少的為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為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為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為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為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屋,蔚為壯觀。門前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為「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七、四角樓及其他角樓
分布於粵東北地區的四角樓,與「閩西式」方形土樓和贛南「土圍子」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更突出其防禦功能。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
(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准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為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檐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為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為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布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斗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布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八、堂橫式圍屋
堂橫式圍屋,其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為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這種傳統屋式粵東客家人稱之為「府第式」,福建稱為「五鳳樓」。此類住宅對地形適應性強,比較適合人們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廣、數量多。它與圍龍式圍屋的主要區別在於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結構與特點:保持中原地區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為一體,既完整,又實用。
興寧新陂劉氏五堂屋
(堂橫屋類型)
堂橫式圍屋的造型特徵,是以中軸線上的敞廳堂、敞廊和天井構成三位一體的廳井空間,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為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為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檐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為「五鳳樓」。
九、杠式圍樓
杠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為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稱杠式圍樓,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桿而得名。杠式圍樓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杠與杠之間,顯然誇大了「杠」,縮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杠式樓)
杠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杠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杠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據山形,在邊杠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檐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布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區的杠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十、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斗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深圳坪山曾氏大萬世居(城堡式圍樓) 深圳龍崗李氏正埔嶺(城堡式圍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檐牆上建女兒牆,檐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為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佔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為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十一、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為「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橫崗西坑圍(圍村) 深圳龍崗劉氏田豐世居(圍村)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為單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凌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十二、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斗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為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佔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為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為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始興太平曾氏憩春閣(碉樓) 始興太平曾氏萬福攸崇樓(碉樓)
十三、中西合璧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產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橫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梅縣城北李氏聯輝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
十四、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布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梅縣梅江黃遵憲故居人境廬
(自由式圍屋)
十五、香港客家圍屋
香港地區客家圍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橫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圍樓和中西合璧式圍樓等。
客家人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區以及元朗大旗嶺、八鄉、十八鄉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為常見。杠屋小型化,僅見單杠和雙杠二式。單杠式在距前檐牆數米處建與前檐牆等高的圍牆,圍成前院,開側門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區分布最廣。所謂「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單元「鎖頭屋」連結而成。
中西合璧式圍樓以崇正新村最為集中。
城堡式圍樓僅見沙田山廈圍一處。
柴灣羅屋是吸收廣府居住文化較為典型且年代較早(清康熙年間)的斗廊屋。
元朗陰華居、嶺梅庄和楊家村年代較晚,均建於清末,它們是典型的粵東式堂橫屋。
荃灣陳氏建於清乾隆年間的三棟屋,形式較為特別,它的平面布局是介於堂橫屋和城堡式圍樓之間的一種形式。
相關連接:南粵客家圍掠影
❻ 三山街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啊
我來推薦吧~ ╮(╯▽╰)╭ 都不地道啊~ 老城南來了~ 三山街往西 來風小區 有吃的 東面的大門是一進門 一家鴨血粉絲湯 便宜 物美價廉,味道不錯,和回味比起來 略勝。 龍屋砂鍋不做評價,反正不怕臟的就去吧。 玄子巷小區裡面就第一醫院後面對面的巷子 開了一家雞湯面館,也不是多好吃,反正干凈點兒。面比較硬,湯多喝喝,雞湯嘛~補補,最好吃的 估計是她家的酸豇豆。餛飩,反正表指望裡面有肉。 六角井 三大隊那一路是吃的,但是表指望多干凈啊 幾乎都是地溝油,小飯館。 反正我是么在我家附近發現任何讓我提得起精神的美味
❼ 圍龍屋是怎樣的~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建築設計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設計特點
以土樓、圍龍屋、殿堂式圍屋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民居,類型不一,風格有異。然而,其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則是它們突出的共同特點。
堅固性
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的圓形、方形土樓,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歷史。它們歷經風雨洗刷,強烈地震,台風襲擊,至今安然無恙,巍然屹立在叢山峻嶺之中。如此堅固的民居,與精心選擇屋址,科學的設計,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現僅從土樓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
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志》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鍾,夜裡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安全性
歷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漢人,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他們建造的土樓、圍屋,皆防範嚴密,甚為安全。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樓,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於採光,流通空氣,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土樓大門的門框,門檻都是條石,門板厚約10厘米。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倘有土匪攻門,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有的土樓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水槽,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只要一按開關,水便順門而下,以滅火護門。土樓本來已堅固異常,但為防萬一,有的土樓還夯築了夾牆。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土樓仍有夾牆支撐,安然無恙。土樓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設於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圍困時的水源,樓內有礱、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四點金」,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 圍龍屋
封閉性
客家民居,不論土樓還是圍屋,五鳳樓,四角樓,裡面的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樓梯相通,住戶生活方便。然而,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土樓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圍屋,圍龍屋的各橫屋,半環形圍屋,皆設有門樓。萬一有盜匪打劫,只要把門一關,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一般都規模龐大。永定「承啟樓」有300多個房間,面積5376平方米。「遺經樓」有五層樓,面積10336平方米,光是廳堂便有51個。難怪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看了永定土樓後寫道:「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承啟樓」最多時曾住80戶,600多人。家鄉羅氏圍龍屋,有300多個房間,為羅氏50戶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戶雖多,但由於房間、廳堂、天井也多,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土樓、圍屋的「心臟」——祖宗祠堂。這里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逢年過節,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到這里祭祀祖先。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老人謝世,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就這樣,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傳承。據考古資料,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地蘊含了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客家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擺宴席,祭祀神靈。
價值體現
廣東省梅州市現存的客家圍龍屋總數有兩萬余座,遍布於全市各縣(市、區),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縣、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比如梅縣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花萼樓,興寧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等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網路全書。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准,只要具備六項條件之一的即可獲得批准,而梅州的客家圍龍屋經比對符合其中四項,完全具備「申遺」條件。
梅州決定正式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申遺」)工作。客家圍龍屋「申遺」對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梅州文化軟實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將確定目標、全力以赴,通過「申遺」工作,把梅州客家建築文化的主要代表——客家圍龍屋,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品牌。
很久以前,客家人為防禦外敵及野獸侵擾,大多數客家人選擇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圍龍屋。客家圍龍屋的主體結構大多為 「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的圍龍屋佔地8畝左右,大的圍龍屋佔地30畝以上。一間圍龍屋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內分別建有多間卧室、廚房、大小廳堂、水井、豬圈、雞窩等設施,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場所。
客家圍龍屋目前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家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物。至今,客家人已走出了封閉的圍龍屋,圍龍屋正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一種獨特的景觀。
❽ 我的世界裡怎麼做客家圍樓
圍龍屋與圓土樓(其他形態的土樓就不用說了吧)的不同之處是:圓土樓的外形為正圓,圍龍屋的外形是橢圓;圓樓在居住方面突出家族的平等關系,圍龍屋卻是尊卑有序,等級分明;圓樓為全封閉結構,突出它的防禦功能;圍龍屋是四通八達開放式的,淡化防禦功能,突出了祠堂的功能;圓樓是閩南的福佬人和閩西的客家人都有的一種民居,圍龍屋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並被國際建築學界公認為中國的五大傳統民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