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合陽有什麼好吃的店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合陽有什麼好吃的店

發布時間: 2022-04-23 06:10:07

㈠ 作為緊挨西安的陝西城市,渭南有什麼地方美食可以推薦的

渭南的美食還是不少的,不相信的話聽我給你一一數來。

1、渭南水晶餅

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外形美觀,配料製作講究,操作工藝嚴密。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油多而不膩,糖重而滲甜,具有濃郁的玫瑰芳香。

以上是給大家介紹的渭南的12道地方美食,味道都很不錯,到渭南的朋友可以找找嘗嘗,當然渭南的美食還有很多,歡迎渭南的朋友給留言進行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㈡ 合陽的特色小吃是什麼

踅面是陝西合陽的特色小吃。
在合陽當地流傳的這句「沒吃踅面沒看線(戲),沒有到過合陽縣」,就更加說明了踅面在合陽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來歷

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漢朝初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假如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大餅,發給士兵,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個會意字,在關中方言中是「轉來轉去」的意思。因為踅面從和面、攤餅到下面、撈面甚至放調料的每一個程序,都有「踅」的動作在里邊,因而得名。

據說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個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寫作「旋面」的,想必也與一圈一圈地旋著刮攤有關。烙熟後一張張搭在外面涼冷,再切成寬窄與薄厚相當的條形,碼得整整齊齊,這樣能保質三、五天,吃時只需在開水鍋里滾一下即可。相對於其他飯食,踅面的三個特點都更有利於行軍打仗,漢高祖能穩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

「踅」字的讀音

說起來,這個「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個冷僻字,清代合陽有人編了一本《土音雜字》,出於好心,找了一個古音又讀「xué」的「頁」字來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結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讀「yè」,而沒有人讀「踅xué」,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這樣一來,便把「踅面」弄成「頁面」了,實在是一大誤會。

踅面的做法

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食用雖然方便, 製作過程卻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須選上等蕎麥與上等小麥,磨成上等 麵粉。和面叫做盤面,要用扁擔或木棒攪和,小夥子干這活也會出汗。將面盤硬後加水,逐步攪成稀糊狀。備兩個平底鏊鍋,其形狀中間略高而四周緩慢變 低。將麵糊倒入鏊鍋,迅速用刮板由中間向四周攤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攤刮, 使其成為大約一個銅元厚的圓餅。見圓餅將干時盡快移至另一個鏊鍋烤烙,要烙熟,卻不要焦黃。這需要有相當經驗,能夠掌握好火候。面餅的直徑在一尺八 到二尺一之間。烙好後先要一張張壘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 保持柔軟狀態。然後再一張張攤開,在木椽上晾涼。然後折三折,切成不足一 厘米寬的面條,整齊地放在一種特製木箱里,蓋上干濕布,准備食用。這樣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兩三天。

田茂林老人在做踅面

踅面的吃法

製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麵。吃時在開水鍋浸泡兩分鍾,撈出,放進碗里,加少許粉魚,調鹽、醋、蔥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豬油即成。粉魚講究用綠豆粉製作,這是最好的。用小麥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紅薯面製作粉魚。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干甜適口,製作粉魚也不錯。合陽人吃踅面,喜歡多放辣椒油和豬油,這樣,吃起來,又綿,又潤,又辣,香味濃烈,頗覺過癮。也可以伴著喝一碗粉魚湯。有干有稀,符合衛生營養要求。而且蕎麥又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當地群眾在原來簡單食用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進,把大餅切成細條,吃時在鍋里稍煮,撈出來加上調料,更加好吃。

「踅面狀元」 田茂林

踅面在合陽各地都可吃到,但是數合陽縣東二十里的坊鎮田茂林踅面被奉為正宗。田茂林踅面以選料嚴格、製作精良、操作認真、服務熱情聲名遠播,去洽川風景名勝區的遊客路過坊鎮,都少不了進店品嘗一碗踅面,有的還要帶上一些讓親朋品嘗。田茂林踅面已經被帶到首都北京和全國許多地方,人們稱贊他為「踅面狀元」。

㈢ 渭南小吃有什麼好吃

渭南特色小吃薈翠
羊肉餬餑:合陽黑池鎮的羊肉餬餑曾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餬餑有油水厚、味道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的特點,過去曾有「寧吃一盤餬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可見其受群眾歡迎的程度。

麥子泡:陝西澄城縣的本地小吃,僅限與澄城本地,不為外人所知。麥子泡是以大麥籽入鍋熬湯,裡面放上豆腐,涼粉,大肉,木耳等,上面一層紅油辣子,最不可缺者得有一些豬下水,撒上香菜。大肉鮮美,豆腐香辣,麥子湯醇厚,極美味。
水盆羊肉:看到這個,千萬別把它跟羊肉泡饃混淆了,此羊肉非彼羊肉。水盆羊肉由商朝的「羊羹」發展而來的,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不僅味道刺激,還有祛暑的功效。水盆羊肉肉爛湯清,鮮嫩爽適,味美可口,如與燒餅同吃,並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則風味尤美。

羊肉糊卜:是韓城一大特色飲食,操作工序非常麻煩。上等的農家自磨面和的不軟不硬,手擀成圓形的面片後,再切成滑鼠墊那麼大小,放到油 光的鐵烙餅鍋上,緩緩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取下來,然後,象切面條一樣,切成韭葉那麼寬,糊卜的手工製作就算完成了。其味道香辣,深受陝西人民的喜愛。

三池削麵:與山西刀削麵在原料和工藝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三池削麵原料選用蕎面而不是麥面;削麵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條長、薄厚均勻,而不是那種中間大、兩頭尖的面魚魚;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盤。

太後餅:是陝西省富平縣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創制於漢代,系漢文帝之母薄太後御廚所擅長,太後喜食,故而得名。由麵粉和豬油等製成。特點是油而不膩。

月牙燒餅:因外形酷似月牙而得名,其表皮黃亮,外脆內軟。大荔人吃月牙燒餅,一般是跟清湯羊肉一起吃的,也就是要夾了羊肉來吃。半個燒餅,又是有著層層的半個燒餅,中間是空的,倒是非常適宜於夾了肉吃。

踅面:是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其歷史非茶館悠久,相傳西漢高祖3年(公元前204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10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主成分是粗糧,做成面條後可即食,也可放置數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合陽踅面:是陝西關中地區合陽人的傳統食品,是以蕎麥面、麵粉為原料製成的一種麵食小吃。其特點是:以蕎麥面、麵粉混勻後烙成的大餅,切成面條狀過水後加紅薯粉魚魚,加入各種佐料,聞其味香、面條勁道、魚魚爽滑。其結合了多種粗纖維、高蛋白原料在其中。

帶把肘子:大荔帶把肘子源遠流長。傳說,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城裡有個廚師叫李玉山,技藝精湛,做得一手好菜。

渭南南七蕎麥餄餎:餄餎,分為小麥面餄餎和蕎麥面餄餎,而蕎麥面餄餎比小麥面餄餎更美味,陝西大多數縣市的老百姓都會做,各地的製作工藝也大同小異,口味自然有所不同,至於起源於那朝那代已無從考究。

八寶辣子:辣子是百吃不厭的一道菜,雖然它不一定出席在大型宴會上,但卻成為渭北地帶廣為流傳的名食,也有人稱其為什錦辣子或醬辣子。它的色澤紅中帶黑,肉厚油大,入水不沉,辣香純正,質地優良,素有「辣中之王」之美稱,這為它成為八寶辣子的重要材料起到了決定作用。今以八種原料(干辣椒和胡蘿卜、蒜苗、土豆丁、油炸花生米、玫瑰鹹菜、炸豆腐、肉末),佐以秦椒配製而成的八寶肉辣子經不斷改良,已不僅是蒲城人的絕活,更是陝西乃至全國人民嚮往的美味。

㈣ 誰知道合陽有什麼好吃的

最有名的是合陽的頁面,其他也有很多好吃的。

㈤ 合陽特色美食有哪些

一、踅面

同義詞 合陽踅面一般指踅面

踅面[xué miàn],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傳統特色麵食。有的人寫成「旋面」,是因為「旋」字在合陽方言里念「踅」。

踅面是陝西省合陽縣及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踅面歷史悠久,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 204 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 10 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合陽踅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羊肉煳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合陽辣子豆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同家莊水鮮餄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合陽九眼蓮

㈥ 合陽縣哪家踅面比較好吃,有名求推薦,超想吃~

給你個建議,車站旁邊有個寧記踅麵店的味道還不錯,還有就是合陽的茂林踅面,坊鎮踅面都是比較靠譜的,都比較正宗。建議去看看~嘗一下

㈦ 合陽縣的飲食

合陽踅面
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價廉,已成為合陽「第一小吃」,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食用雖然方便,製作過程卻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分為磨面、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通常用紅薯粉面作魚粉。因為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干甜適口,是製作粉魚的最佳原料。
羊肉煳餑
合陽黑池鎮的羊肉糊餑,據民間傳說是在元代由蒙族傳入而遺留下來的,以油水厚、味道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的特點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過去曾有「寧吃一盤糊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黑池羊肉糊餑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煮羊肉要用大茴 、肉桂、蓽撥、良姜、胡椒、茴香、表鹽、草蔻、丁香等「十大調料」,還要掌握好火候。烙餅用燙面,加上青鹽和鹼水,揉勻,擀成一尺左右直徑的圓形,然後上鏊烙到脆黃卻無焦點為止。面餅雖薄卻筋道,折疊起來,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長、寬窄均勻的細條,備用。吃時不能用大鍋統煮,常用炒瓢或小鐵鍋分煮,每次一盤或兩盤。用原汁羊湯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蔥花,盛入平盤,紅艷艷、油汪汪、逗人食慾。
辣子豆腐
辣子豆腐流行於縣西南的路井、獨店、孟庄一帶。先把豆腐切塊放入帶調料的湯中煮20分鍾;再煎好哨子。內容有油炸豆腐、蘿卜丁、蓮菜丁、肥腸等;再燒好豬油、清油相攙合的油潑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備用。吃時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後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寧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說。
三池刀削麵
徐水之陽的三池村因削麵而出名。三池削麵與山西削麵不同,原料選用蕎面而不是麥面;削麵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條長、薄厚均勻,而不是那種中間大、兩頭尖的面魚魚;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盤。三池削麵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寬窄薄厚各有差異的不同品種。入鍋煮熟裝盤,調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蔥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極佳。

㈧ 陝西合陽特色踅面你吃過嗎

合陽特色風味小吃—踅面
踅面頗有出處。相傳,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河東魏王豹造反,漢高祖令韓信領兵征剿。大軍進駐合陽西塬,時值盛夏,軍情緊急。為了解決眾多士兵的吃飯問題,韓信號令沿河農婦,用當地盛產的蕎麥、小麥麵粉烙成大餅,切成條狀,發給士兵,開飯時,用開水稍煮即食。方便快捷。有一種說法,中國有歷史可考的最早的方便麵應該是踅面了。蕎面能消暑利尿,有解乏除濕的葯效,深受將士們的歡迎,韓信在洽川夏陽率軍用木罌東渡黃河成功,一舉殲滅了魏王叛軍。後來,韓信首創的這一麵食做法,在洽川西塬、坊鎮一帶保留下來,逐步成了今日合陽地方獨具特色的小吃。
踅面用蕎面做成,分為磨面、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賣踅面的人講究自已動手,把蕎麥揀凈淘好,磨成細面。
和面時要用能裝四五十斤的大瓷盆,在麵粉里添上水,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方向攪拌,這是關鍵的一環,必須稀稠得當,攪拌均勻。麵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更好。
攤面用的是物制的鐵鏊,重達40餘斤,直徑二尺多。舀一勺和好的麵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據說「踅面」即由此得名。
稍頃,待一面受火變硬翻過來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用刀切成細絲,講究切成的寬窄和面餅薄厚一樣,四棱見線,才顯功夫。切好的面碼在木箱在里備用。
吃時把水燒開,再放少許鹽,以防面入鍋中變粘。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鍋中,用筷子須鍋一攪,便可撈起。外地人見狀總懷疑這面是否變熟,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在鏊上已烙至 七八成,再在沸湯中一燙,便完全熟了。或干撈,或帶湯,悉聽尊便,須手再用笊籬撈一些魚兒粉,然後調上大油(白油)、大油辣椒(紅油)、清油辣椒、鹽、醋、蘸一點花椒面,撒一捏蔥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踅面時大油必不可少,蕎面調上大油,才軟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蕎面看起來黑,其貌不揚;二是怕不熟;三是對紅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覺味美可口,咬到嘴裡筋,吃到肚裡香,方知合陽人為什麼對踅面感情極深。合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會趕集,少不了兩碗踅面,一個個吃得滿嘴紅油,即使是穿著入時的大姑娘小媳婦也絲毫不覺難為情,反而卻覺得這才吃出味兒來了。逢到過春節,許多家都是專門訂做幾十斤,准備好紅油辣椒,以便招待親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來客,踅面更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
在合陽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鎮踅面被稱為正宗,高手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