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立夏有什麼好吃的海鮮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立夏有什麼好吃的海鮮

發布時間: 2022-04-23 05:57:16

『壹』 今天立夏吃什麼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雲南宣威地區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牆腳以避蛇之俗。
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徵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薑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從鼎邊糊傳說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裡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准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干、干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鍾,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鍾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貳』 福州人立夏吃什麼,立夏吃的風俗解析

福州人立夏吃鼎邊糊和光餅。

1、鼎邊糊:也稱為鍋邊糊。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成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

2、光餅:福州立夏還以吃「光餅」為主。光餅由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福州人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叄』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肆』 立夏之後吃什麼

第一、立夏經典食物: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煮好的蛋,挑出整隻未破的,用綵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第二、立夏嘗三鮮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
第三、五色飯
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第五、吃軟菜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第六、吃蝦面
舊時,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把蝦摻入面條中煮食,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願。
第七、吃「光餅」
福建一些地區立夏有吃「光餅」習俗。
第八、「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伍』 福建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

1、福州:鍋邊糊、碗糕、夏餅。

福州人「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這天家家戶戶磨米成漿,煮鼎(鍋)邊糊、攤煎餅「做夏」,祈求風調雨順、家身平安。大家還將鼎邊糊饋贈左鄰右舍,寄予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情誼。

在連城,立夏日這天的午餐,家家戶戶必須吃號稱「三寶」的「銀豆腐」(先把柚子葉、竹葉燒成的灰摻入鹽 巴用水煮沸,冷卻後倒於陶器缸內,把豆腐放入,讓其浸泡數天即成)此乃一寶﹔「銀灰蛋」(用黃泥土加鹽水拌勻後,把鴨蛋整個糊起來,放進缸內40天即成)此乃二寶﹔三寶是麵包。農家人吃完它們後,據說能起到清涼解暑的保健作用。

『陸』 旺大年的旺大年海鮮系列

舟山大黃魚是舟山漁場四大經濟魚類之首,是舟山漁場最著名的魚種,也是我國的重要經濟魚類。其魚身為金黃色,魚出水時,全身金光閃閃,故而得名大黃魚。
舟山大黃魚分布在黃海南部至雷州半島以東,中緯度近海海域。其中東經122°、北緯31°左右的70米深海區為佳,此區域內的舟山大黃魚無任何污染,肉質更為鮮嫩。
舟山大黃魚富貴典雅,有王者風范。其肉質鮮嫩,含鈣量高,是舟山漁民傳統的大補珍品。歷史上是漁民祭海的首選供品,同時也是歷代縣令宴請朝廷大員的海味佳餚。
每年立夏前後,大黃魚在集群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較低,同點煤氣燈時發出的哧哧聲相似;雄魚的叫聲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鳴。在木帆船生產時,漁民都把耳朵貼在船板上聆聽叫聲,判斷魚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魚群的深淺,進行捕撈。近年來,由於捕撈強度過大,大黃魚資源越來越少,產量也隨之減少,造成資源稀少,成為珍稀魚種。
舟山大黃魚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鮮食可紅燒、清燉、生炒、鹽漬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餚。鹹菜大黃魚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耳石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 舟山帶魚是舟山漁場四大經濟魚類之一。其外貌特徵為表皮銀白、小眼圈、黑眼珠,骨小體肥,背脊上無凸骨,表皮細嫩、蛋白質豐富,營養價值高,並含有其他漁場帶魚沒有的DHA成分。舟山帶魚味細膩可口,品後令人難忘,堪稱「世界上最好吃的帶魚」。常吃舟山帶魚,可降低膽固醇,促進毛發生長,增強記憶力。舟山帶魚身上含有的維生素A是一種重要的防癌物質。因此,舟山帶魚不但可製成美味佳餚,同時也是一種滋補健身的海鮮珍品。
【特徵特寫】:
1、生長在東海區域的舟山帶魚,魚鱗是白色的,不發亮,用手一擦會擦掉。
2、舟山帶魚柔韌度高,托住帶魚中間,能掛到底,形成倒U字形。
3、一般都教小,單條7兩以上的市場上基本看不到
4、味道鮮,肉質細嫩爽滑,無其他區域帶魚大骨粒的異物感。
5、鮮活的舟山帶魚可清蒸,且鮮而不腥。
6、舟山帶魚都是東海深海野生魚。
【食用價值參考】:
1、脂肪含量高於一般魚類,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2、帶魚全身的鱗和銀白色油脂層中海還有一種抗癌成分,對輔助治療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有益。
3、經常食用帶魚,具有補益五臟的功效。
4、帶魚還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輔助預防高血壓、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5、帶魚有健肝補血、澤膚養發的功效。
6、鮮帶魚與木瓜同食,對產後少乳、外傷出血等症具有一定功效。
【烹飪參考】:
舟山帶魚味道鮮美,鮮活的舟山帶魚清蒸營養成分流失少,口感更純正。亦可紅燒、糖醋。 舟山鯧魚是舟山漁場四大經濟魚類之一。舟山鯧魚常棲於東海中下層,水深30-70m潮流緩慢海區內。
其外貌特徵為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銀灰色,頭小、吻圓、牙細、骨軟肉肥,表面無硬刺。舟山鯧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易消化吸收,是老少皆宜的海鮮珍品。常食用可促進消化,增血補氣,並對婦女產後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奇效。 舟山馬鮫魚是舟山漁場主要經濟魚類之一,產於東海,對水溫,水質要求較高,凡嚴重污染海域難見其蹤,主要產卵場在舟山海域的大戢洋、岱衢洋、黃大洋及大目洋、貓頭洋等海域。
舟山馬鮫魚又叫巴魚,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尾柄細,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牙尖利而大,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舟山馬鮫魚魚骨軟、肉肥,肉質細密,可烹飪多種菜餚。常食用,有補氣、止哮喘、治貧血之功效。 舟山竹節蝦又稱斑節蝦、車蝦,屬甲殼類對蝦族。棲息於水深10-40m、鹽度范圍15-30‰、pH值7.8-9之間的東海海域。此蝦體大殼硬,有棕色和藍色相間的條紋,色彩艷麗且呈斑節狀,故而得名。在蝦中有「蝦後」之譽。竹節蝦不僅體大肉實,而且肉質白嫩,無比鮮美,乃海產品中的上品。
舟山竹節蝦蝦肉營養極為豐富,含蛋白質是魚、蛋、奶的幾倍到幾十倍,還含有豐富的鉀、碘、鎂、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A等成分,質肉鬆軟,易於消化,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預防高血壓和心肌梗塞。在古醫學上,將它與「海鳥、真章」列為三種強身壯體的海洋高級營養食品。
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是野生竹節蝦的主要分布地。野生竹節蝦種群大致分為舟山漁場種群和閩南粵東兩個種群。舟山種群是優勢種群,產量占總體的60%以上。竹節蝦舟山種群與南方種群相比有獨特的優勢:生長環境水溫較低,故周期較長,其肉質更鮮嫩可口;捕撈季節較為集中,多集中在9至11月,單位產量較高,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色澤以青色為主,肉色白嫩,非常適合做壽司蝦等產品。
與人工養殖對蝦相比,野生竹節蝦個體大且味道、營養遠勝一籌。由於其生長在自然環境,無須象人工養殖產品那樣使用抗生素等葯物,所以,其食品安全性方面也有足夠的保障。
每年4至5月份,竹節蝦洄遊產卵,8月中旬進入漁獲期,10月份是海捕的最佳時期,11月始逐漸減少。美味營養的竹節蝦漁獲可延伸到翌年2月。舟山海鮮聽聞讓人垂涎三尺,吃則令人享受萬分,回味時使人留戀不已, 舟山小黃魚俗名小鮮、黃花魚,是舟山漁場四大經濟魚類之一(與舟山大黃魚合稱一大魚類)。舟山小黃魚為近海底層結群性洄遊魚類,棲息於東海泥質或泥沙底質的海區,在沿岸海區水深10~25米產卵。
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體形與大黃魚相似,只是個頭小一些,多數黃鱗,少數白鱗。舟山歷來以捕撈春季產卵小黃魚群為主,中秋前後至立冬稱早冬汛,春分至清明稱南洋旺風,清明至立夏稱北洋旺風,還有在近海捕撈索餌魚群稱回頭小黃魚訊。近年來,由於海洋生態環境改善,舟山海域小黃魚的種群數量逐年增加,捕撈量相應增加,己成為海鮮市場上的常見貨。
舟山小黃魚以鮮食為主,鹹菜小鮮 是舟山城鄉百姓的家常菜。小黃魚也可製成咸干品,耳石、鰾、和魚肉均具葯用功能。舟山小黃魚肉嫩鮮美,營養豐富,含鈣量高,全身都是寶,其魚鰾可曬製成魚肚,肝可製成魚肝油,其鱗可製成魚鱗膠和咖啡鹼,精巢可製作魚精蛋白,廢棄物可以作為工業和醫葯原料綜合利用,是一種廣受消費者喜歡的魚種。 舟山鰣魚別名李氏鰣,三黎魚、三來魚、時魚,隸屬於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鰣亞科,鰣屬,是我國名貴的洄遊性經濟魚類。它體較長,側扁而高,口較大,吻較尖,鱗片大而薄,腹部有棱鱗。頭部和背部為灰色,體側上方略帶藍綠色光澤,體兩側和腹部為銀白色。一般體長為25厘米——40厘米,個體重1千克——1.5千克,最大個體可達3.5千克——4千克左右。每逢春夏時節,它由大海進入江河,產卵繁殖,應時而來,且洄遊時節甚准,故得「鰣魚」之名。它平常生活在海洋中,每年定時進入江河生殖。處於生殖期的鰣魚,豐腴肥美,富含脂肪。如果把鰣魚連鱗片一起清蒸,味道尤為鮮美。
鰣魚經濟價值較高。它肉質肥嫩,細軟爽滑,魚味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魚肉含蛋白質16.9克,還含有豐富的脂肪酸以及糖類、鈣、磷、鐵、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鰣魚還具有葯用價值,據葯書記載,鰣魚肉味甘,性溫,具有滋補健體功能,既能補益虛勞,溫脾補肺,又有利消腫、消炎解毒等功效,故古時鰣魚曾是地方進貢朝廷的補品,並被列入御膳美食。 舟山鮸魚又稱鮸魚,魚形似黃魚,體背和上側灰褐帶紫,腹部灰白色,肉多而腥味少。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經濟魚種。鮸魚肉鮮嫩似黃魚,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老少皆宜食品,有養血、止血、補腎固精,潤肺健脾和消炎功效。有助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吐血、腎虛遺精、瘡癤、痛腫、無名腫痛、乳腺炎等。
鮸魚食法以清蒸、紅燒、醋溜、制羹、抱腌為佳。用鮮魚剖曬制鯗,燉湯烤肉、俱十分鮮美。鮸魚腦肥腴異於他魚,故有「寧可棄我廿畝稻,不可棄掉鮸魚腦」之民諺,可見受人喜愛之程度。
鮸魚屬暖水性近底層魚類,喜小股分散活動。產卵季節魚群相對集中,主要產卵區在舟山北部島嶼,產卵期在6~8月。屬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頭足類和十足類為食。以農歷6一8月為漁汛期,而以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是舟山海漁特產之一。 大黃魚鹽干製品,潔白、形圓、味鮮,肉質細嫩鮮美、口味獨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有開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黃魚鯗加生薑清燉,可供婦女產後補虛。黃魚鯗烤豬肉,是浙江定海人用來招待客人的一隻最有特色的地方名菜。

『柒』 東北人立夏吃什麼

東北立夏吃立夏餜。

吃「立夏餜」表示送春迎夏,喜慶春收。將大米煮得半熟、搗爛、揉搓、壓成塊、切成片、用油煎炸,謂「干」;搓成似湯圓的小球,再加上蘑菇、蒜苔、青椒、豌豆、蠶豆、小南瓜、馬鈴薯等多種春季蔬菜湯煮,謂「湯」。「干」用手抓著吃,噴香可口;「湯」則不分大人小孩,都用大碗盛著吃,以示豐盛,味道也是極美的。

新上市的蔬菜瓜果,能加的都要加進「立夏」中,品種越多越喜慶。「閑了一冬,忙了一春」,舊時得不到溫飽的農民,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能飽食一頓「立夏餜」,便是最大的滿足。

所以無論再窮苦的人家,就是借米,這一餐「立夏餜」也是要吃的,以討個「春收富實」的年成。如今農村吃「立夏」的檔次高了,上等的白米還要加入少許的糯米,吃起來糍而不膩。若是「湯」,則必加進瘦肉、香菇、木耳、墨魚、竹筍、蝦米等。

「立夏餜」還有早、中、晚餐吃的區分。據說早吃補腦,中吃壯腰,晚吃健腿。這當然只是一種民間的說法。「吃了『立夏餜』,農家門掛鎖」。立夏時節,麥子要打場,油菜要收獲,禾苗要管理,夏茶要收摘,農家別提有多忙乎了。

(7)立夏有什麼好吃的海鮮擴展閱讀:

立夏又稱「立夏節」,在溫州家家要吃筍和淮豆子(即蠶豆,因其種來自兩淮,故稱淮豆子)及青梅子。在樂清,家家老幼吃茶葉蛋、青梅、鮮筍、鮮蠶豆,認為可防「疰夏病」(每逢夏天人會清瘦、無力)。鄉村插秧完畢,農家殺雞宰鴨滋補身體,給耕牛喝馬蹄香香葯以健筋壯骨,為下一步「雙夏」勞動做准備。家家還做小麥餅或烏飯粉糍,祭祀祖先,貧富皆然。

買紅花

立夏時節,在浙南各地,每戶人家還要購紅花、新茶,備~年之用,有詩雲:「立夏晴和四月天,與郎商酌歲支錢;紅花鹽菜俱難緩,更買新茶過一年。」因為那時新谷才種,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如不儲備柴米,到缺時則求購價昂。同時,蠶蛾破繭而出,抽出新絲,茶葉如不採藏,過此就變為老葉。紅花為婦女染衣之用,產於四月,也必須及時購買。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捌』 立夏的風俗 立夏有哪些風俗

1、嘗新(食物)習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習俗,即在立夏當天,蘇州地方的人民有品嘗櫻桃、青梅和麥子的習俗。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有立夏吃烏米飯的古老習俗。

立夏其他地區飲食習俗:

1、蘇州立夏同時還有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等習俗。

2、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或有元麥、蒜苗為其一);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頭為其一);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或有鯧魚、黃魚、銀魚、子鱭魚為其一)。

3、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立夏

『玖』 24節氣有人知道嗎都該吃些什麼呢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吃春卷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是春天的開始。立春的早上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據說可以咬住「春天」,後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駐的含義。民間在立春這一天還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在北方,立春講究吃春餅。最早的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著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變得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春卷與春餅之說。春卷與春餅,其實只是兩種做法不同的麵皮,雖然薄厚不同,但吃法相似,都是卷上各種蔬菜和肉一起吃,只是北方人更多地喜歡吃春餅,江南人更願意吃春卷。
雨水吃龍須餅
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雨水節氣中的最後幾天就是民間所說的「二月二,龍抬頭」,人們吃龍須餅懷念大旱中因憫農降雨而被罰壓在山下的天龍。
按照北方地區的舊俗,二月二這一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裡挑水,要在頭一天就將自家的水瓮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驚蟄吃驢打滾

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人們吃驢打滾寓意「害蟲死,人翻身」。
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春分吃春菜
3月21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春分」節氣。春分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古時也是作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分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
關於春分前後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咬春」,或者「啃春」。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叫「春湯」。還有俗語「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之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體健康。
清明吃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穀雨採茶食香椿
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北方穀雨食香椿習俗,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
立夏吃鴨蛋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
民間常說夏天是「苦夏」,為什麼稱為苦夏,也是因為夏天多吃「苦」味的東西有利於五臟六腑的「五行」運做。
俗傳,立夏吃蛋,叫做「補夏」,使人在夏天不會消瘦,不減輕體重,勁頭足,幹活有力。老中醫說咸鴨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勁,這和營養師的說法不謀而合,營養師稱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含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小滿吃苦菜
小滿的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5月屬於「毒月」,應該減酸增苦,多吃點苦的東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前後也是吃苦菜的時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芒種吃梅子
這一時期天氣炎熱,進入典型的夏季。天文專家表示,芒種是一年中農事最繁忙的季節,也是降水量較多的時節。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夏至吃面
農歷五月間(公歷6月21、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在北方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南方有的地方吃麥粥,中午則要吃餛飩。還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習慣。
小暑食新米
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開始為小暑。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
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大暑吃仙草

大暑節氣一般在公歷7月22日或23日,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民諺: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燒仙草是台灣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熱兩種吃法。燒仙草的外觀和口味均類似粵港澳地區流行的另一種小吃龜苓膏,也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這款食品孕婦忌吃。
民間還有一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生長剛成熟但未配育過的小公雞;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後來也有專門的品種稱為童子雞。童子雞體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拾』 立夏習俗有哪些一覽:吃立夏蛋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舊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

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里還要 「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吃立夏蛋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並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慾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

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3、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裡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

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4、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