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常之禮的五常是指什麼
五常是指仁 義 禮 智 信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B.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即二人。
C. 五常指的是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五常」在面對不同的時代特點時,會自發地進行適度的定位。道德的生存同道德的功能定位密切相關,是道德本身的性質所規定的。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以德主政」。統治者施以「仁政」,道德優於法律,用道德直接治理國家,是儒家設想的最經濟最完美的治國方式。
(3)五常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D. 五常指的是什麼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
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E. 五常指的是
五常
[ wǔ cháng ]
基本釋義
[ wǔ cháng ]
1
.古代五種道德修養。
(1)指仁、義、禮、智、信。
(2)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F. 五常是指什麼
三綱五常 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英文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出處:《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聖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G. 「五常」是什麼意思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7)五常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朱熹「三綱五常」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
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
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聖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
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里也明確寫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見「三綱五常」做為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標准於儒家思想的發揚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H. 五常指的是什麼國家
「五常」是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美國。此外,還有10個非常任理事國,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為兩年。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成為常任理事國,不僅需得到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票,且現任的所有常任理事國的贊成票亦是必要條件。自聯合國成立以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解決地區沖突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聯合國憲法》有關安理會的章節中並無明確規定「否決權」,但規定「凡非程序性決議案,必須得到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至少9票以上贊成,並且5個常任理事國中沒有一國投反對票才能通過」,即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通常被稱為「行使否決權」。
程序
安全理事會之組織,應以使其能繼續不斷行使職務為要件。為此目的,安全理事會之各理事國應有常駐本組織會所之代表。
安全理事會應舉行定期會議,每一理事國認為合宜時得派政府大員或其他特別指定之代表出席。在本組織會所以外,安全理事會得在認為最能便利其工作之其他地點舉行會議。
安全理事會得設立其認為於行使職務所必需之輔助機關。 安全理事會應自行制定其議事規則,包括其推選主席之方法。
在安全理事會提出之任何問題,經其認為對於非安全理事會理事國之聯合國任何會員國之利益有特別關系時,該會員國得參加討論,但無投票權。
I. 古代的"三綱五常"中,"五常"指的是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
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即二人。
三綱
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
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
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
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
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