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安縣的人喜歡吃什麼
能讓一線的人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很多的,比如說糧食類,喜歡吃大米,還喜歡吃各種麵食,還有喜歡吃一些肉類,都是很喜歡吃的。
㈡ 廊坊十大必吃美食有哪些
廊坊十大必吃美食有:永清胡記燒雞、薛家窩頭、邢營臭豆腐、文安熬魚、肉沫燒餅、三河小熏雞、京東肉餅、大城驢肉、西域齋糕點、三河豆腐絲。
推薦永清胡記燒雞、薛家窩頭、邢營臭豆腐。
3、邢營臭豆腐
邢營臭豆腐雖然不如長沙臭豆腐出名,但也不是浪得虛名的,源於清朝末年,主要原料選用優質大豆、五香粉、鹽等為原料,經過二次發酵,製作過程頗為繁瑣。不過香河臭豆腐一經制出便是精品,很快銷往北京、天津等地,流傳百餘年,至今暢銷不衰。
㈢ 文安的好吃零食
文安的特產: 一:文安小磨香油 文安小磨香油是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的特產。文安小磨香油歷史悠久,原料精良,工藝考究,色澤澄亮,純凈濃香。它既是烹飪的上等用油,又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周邊各市縣乃至京、津諸地,均享有盛名。
㈣ 文安窪的文安窪三寶
上點歲數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文安窪,三宗寶,地梨兒,榨(zha三聲)菜,三棱草」。這三寶曾經幫助文安窪以至周圍十幾個縣的窮苦百姓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老一代的文安人,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想起,民國28年,日本鬼子在大清河扒堤放水,目的是想淹死、困死剛剛建立起來的抗日武裝;1942年,日本鬼子沒收稻穀,要把文安人民一年的辛苦充作軍糧。就是他們這些罪惡行徑,把文安窪的老百姓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文安窪的老百姓要吃沒吃,要穿沒穿,成群結隊到窪里打地梨,到水裡撈榨菜,靠著大自然的恩賜,度過了一個個難關,頑強地活了下來。
第一寶地梨兒
地梨兒在植物學上屬於哪一科,哪一目,我沒有現成的資料,無從查起,但就形狀和生存習性而言,它應該和荸薺是近親。地梨兒呈圓形,皮黑,肉白色,球狀體頂端長著一撮毛,所以民間有一句俗話說:地梨兒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地梨兒實際是一種名叫「三棱草」的地下莖,富含澱粉和糖分,頂端那一撮毛實際是地下球莖的嫩芽。由於文安窪常年被水淹泡,到處都長著茂密的三棱草,而三棱草下面的泥土裡,則埋著許許多多的地梨兒。打地梨兒,就成了窮苦人特有的一種勞動。在淺水裡,先用泥土打起一個方池子,再挖起池子里的泥土,用水逛,地梨兒就漂起來了;假如是在旱地里,則是用一種叫地梨兒撓子的工具。這種工具一尺來長,一個把,頭上彎曲,類似於縮小的鋤,在地里一層土一層土的撓,把地梨兒一個一個的刨出來。地梨兒的吃法也有多種,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但更多的是曬幹了,磨成粉,貼餅子、蒸窩頭吃。
第二寶榨菜
榨菜不是四川的榨菜,在這里是一種水草,它的學名叫什麼,我也無從考證。榨菜的種類很多,而生長地域最廣,繁殖最快,最常見的要說柳葉榨和羊毛榨了。柳葉榨可以吃,年頭不好,人們就把它撈上來,曬干,剁碎,拌上點麩子或棒子麵,蒸熟了就可以吃了。但是,這東西並不好吃,一股子腥味,所以,柳葉榨更多的是做飼料,用來喂豬。另一種羊毛榨不能吃,但是,有人家養金魚,采一兩棵,放在魚缸里,作為點綴,湛清碧綠,煞是好看。
第三寶三棱草
前面說了地梨兒,實際和三棱草是一種植物。每年開春,在水裡的地梨兒便拱出小芽芽,到了夏天,這小芽芽長大了,到了最茂盛時期,不管水有多深,它都要高水面,有的可以高出水面兩米多。到了秋天,三棱草慢慢的枯黃,頂端結出子實,三棱形狀的莖,內部呈現絲窩狀,拔下來曬干,特別柔軟。說起拔三棱草,還有個典故,據說乾隆皇帝巡視文安窪,恰巧碰到一個拔三棱草的,只聽「吱兒」的一響,三棱草拔下來了。乾隆皇帝心生一計,想考一考身邊的紀曉嵐,就問:「紀愛卿,這個『吱兒』怎麼寫呀?」紀曉嵐略一思忖就說:「一個提手旁,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水字。」「怎麼講?」「用手一攬水中的草,用力一拔,就聽見『吱兒』了。」乾隆皇帝當場哈哈大笑,誇紀曉嵐聰明絕頂,從此一個新的漢字就產生了。只可惜我的電腦字型檔里沒有這個字,只好說說就罷了。
三棱草的用途甚廣。夏天傍晚,老人們在大樹下乘涼,坐的,是用三棱草編的蒲團,手裡搖的,是三棱草編的蒲扇;冬天,人們腳上穿的是三棱草編的草鞋,這草鞋和南方的草鞋不一樣,南方的草鞋更像涼鞋,而文安窪的草鞋像棉鞋,而且比棉鞋更暖和,穿上它,多冷的天也不凍腳。三棱草還可以編席子,編帽子、編各種小工藝品……用處真是多極了。
現如今文安窪已經沒水了,年輕一代很少有人再記起這三宗寶了,但是,就在乾涸的大窪里,還深深埋藏著為數不少的地梨兒,它們還頑強的活著。據說,地梨兒的生命力極強,本來在水裡生存的它,遇到天旱,便偃旗息鼓,隱藏在地里,十年八年,幾十年,上百年,沒有適合的生存條件,它便不動聲色,一旦有了水,它就會迸發出勃勃生機,獻給大地一片綠色。
㈤ 河北省文安縣的特產是什麼
【地梨】地梨其地上莖稱三棱草,是文安的一種野生草本植物【打瓜】打瓜,系果用瓜。為本縣農業特產之一【西打瓜】文安縣大柳河村農民李和林,經過20年不懈的努力,培育出籽大瓜甜的「西打瓜」新品種,給瓜類品種又添新成員。【雜糧】文安縣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素有「收了文安窪,糧食盛不下」的美稱和盛產「天津紅」紅小豆金三角的美譽。
㈥ 廊坊文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唉。。。本來就沒什麼好玩的地。公園還沒石家莊最小的大呢!但是你可以帶他們去吃飯呀!!文安小吃還是挺好吃的
㈦ 文安縣的特色小吃有什麼啊!
文安縣的特色小吃有:
一、蘇橋靳記熏魚
二、栗子面窩窩頭
三、肉沫燒餅
四、文安熬魚
五、秦少爺肉夾饃
㈧ 廊坊文安有什麼特產 地地道道的
不知道你只的什麼行業的特產
餐飲業的話文安古窪一鍋鮮最正宗,
其他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是
左各庄板廠,趙各庄塑料顆粒,孫氏模具,黃埔日化用品
㈨ 廊坊有什麼特色小吃
1.小熏雞,是三河一道傳統美食,選用一斤左右的小雞,老湯加糖熏制而成。既可以用於佐酒下飯,又可以當主食食用。其色澤金黃泛紅,肉質鮮美,清香爽口。
㈩ 河北文安有什麼好玩的
文安古八景
勝水荷香
今霸州市勝芳鎮原屬文安縣。此處原為勝芳淀,過去多栽植蓮藕。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映襯盛開的荷花,微風吹拂,清香四溢,綿延數十里,燦如雲錦。「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美麗的景象真有杭州西湖的風采,故稱之為勝水荷香。勝芳集市貿易繁榮,商賈雲集,為直隸(河北省)六鎮之一,南來北往的人跨關渡河,勝水荷香的美名傳遍海內外。
文譚灝影
文譚灝影在文安縣城北偏西8公里,急流口鄉急流回村的北急流口(自然村)西北邊。其地古臨漳水,系河道決口急流沖積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縈回,天光倒垂,日影在下,人游覽於岸邊自有一番樂趣。因年代久遠,現僅存二三百平米面積。原有石橋一座,名為「文濟」,清代咸豐九年曾經重修過,今已不存。
潭本名「文安潭」,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曾經到過這里,說文安潭的名字是禹王給留下的。
漢檜凌霄
靈集寺內有的兩棵高大的檜樹。檜樹是葉子如柏樹、枝幹像松樹的一種常綠喬木。這兩棵樹相傳是漢代建寺時栽植的。過去十年九澇,洪水頻仍,文安窪的樹特別少,尤其是檜樹在這里更不常見。物以稀為貴,每當秋收之後,地凈場光,登高遠望,百里大窪一覽無余,兩棵古償蒼勁挺拔,參天並立於高岡之上,確實很壯觀。
唐碑吐霧
唐碑位干縣城西北1.5公里相公庄村西頭往北300米處。碑是唐朝張仁憲之嗣孫張仲武為張仁憲建立的,距今將近 1500年。每當清晨曉霧迷漫,豐碑突兀,人們想像張公當年統帥千軍萬馬,旗旗招展,威武雄壯的氣勢,美其名日「唐碑吐霧」。
九川雪浪
為文安遭受洪水災害的境況一說是在縣城東南角眺望城南窪的景象;一說是在曲堤店東南,原大寧橋一帶。古代在河間府境內有黃龍淀,自鎖井口開鑿,至文安縣玳瑁口(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通深水(此河清代已湮廢),經火燒淀(在李庄、南各庄、馬武營一帶)轉流入海。當時曲堤店為眾水所匯之區,洪水泛監時一片汪洋。
文安八景其餘七景,或為名人遺跡,令人嚮往,發思古之幽情;或風景宜人,頗具特色,鄉人引以為榮。唯此景展示過去遭受洪水災害時的情景,令人難以忘懷。
縣志八景九川雪浪雲:「邑居眾水之會,驚濤灑雪,細浪翻銀,鷗陣漁檣,彷彿江南勝概。」在洪水浩劫使文安人民傾家盪產,妻離子散之際,猶能在洪水滔天狂風巨浪之中品出江南勝概,實在不敢苟同。九川雪浪圖作者靳之火斤詩雲:「頻遭昏墊嘆懷襄,浪卷殘村九派狂。老輩錫名非樂水,願憑竹帛繪流亡。」確實是文安窪遭受水災慘狀的真實寫照,也表現出他對平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萬柳金堤
這是大清河南堤,又稱千里堤。因為沿堤栽植柳樹,長堤橫亘,高柳參天,碧水東流,漁舟盪漾,宛然一幅美麗的圖畫。大堤有柳樹的護衛,取固若金湯之意,所以稱為萬柳金堤。
沿河之堤傳自秦漢始修,宋明以後不斷重修,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知縣史天佑創修大堤,自縣西南大、小王東起往北往東,又往東南至王李墳止,全長一百五十里,高大堅固,多少年來成為防洪屏障。據縣志記載,此為千里堤的創始。至清朝廷修,上接保定縣(個新鎮原為舊保定縣城)官堤,下至富管營。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知縣王湘令百姓沿堤栽植柳樹。數年之後,樹長至合抱不攏。每逢汛期,伐干為樁,把技權砍下來可用做下樁後填充的軟料,間或有短缺則及時栽補。還制定了嚴厲的禁令,有私自砍伐者嚴懲不貸。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知縣崔啟元有詩贊曰:「史公堤上萬株楊,不數當年召父棠。為語居人匆剪伐,秋時猶記怒濤狂。」告誡人們說,史縣令為人民辦事,沿堤栽柳,意義深遠,要愛護柳樹,不要砍伐,要看到它防洪固堤減少洪水災害的重要作用。其成為文安一景是當之無愧的。
蘇公勝跡
在縣城北20公里蘇橋鎮,北臨大清河與霸州相望。因宋代蘇詢曾授霸州文安縣主簿,故該縣曾建橋及蘇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廢。雖雲蘇公勝跡,其實蘇詢並未到縣任職。
《讀史方輿紀要》:「蘇家橋在縣東二十里(原文如此),當往來孔道,靖難初,燕王自固安渡拒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朱彝尊原按:「蘇橋,縣志謂蘇明允(蘇河字)故跡,載詩雲:『蘇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蘇橋自昔傳。』然明允為文安主簿以修禮書授秩,未嘗赴州也。」
清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蘇橋雜詠四首之一:「修禮予之主簿祿,幾曾赴任柳河廳?長橋卻說老蘇建,未讀歐陽墓誌銘。」三十五年御制題蘇橋二首之一:「姚癖陳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禮同修。了知食祿弗任事,宋史刪文本細求。」
歐陽修《故文安主簿蘇公墓誌銘》:「初,修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逐除試秘書省校書郎。會太常修篡建隆以來禮書,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由此可見,蘇詢被禮部抽調纂修《太常因革禮》,因為這不是常設機構,工資無處開銷,就把他的職銜轉到霸州文安縣,按縣主簿待遇領工資。禮書修成之後,呈奏朝廷,未等批復下來,他就病故了,當時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 1066年),他活了五十八歲。說明蘇詢並未到過文安。
孟母高台
位於大柳河鎮東一公里,富各庄村北。原來有一高大的土台,台下有洞,深廣莫測,相傳為宋將孟良藏母處,台下有碑,題日「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1958年前還有不太高的土台,方圓十幾米。
據傳說宋將孟良出身貧苦,幼年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幼年魯莽,好打抱不平,經常與人打架斗毆,不聽勸解,可是他母親到場,一句話他就立刻停手。長大之後雖然粗直豪爽,但忠勇過人。楊延昭任保州(保定)知府時,屢敗北國(契丹)入侵兵將,威震三關,在任二十多年,北國人都稱他為楊六郎而不敢叫他的名字。孟良深得楊延昭信任,雖為主從,情同手足。三關口在宋朝是幽薊二州的邊防重地:益津關就在現在的霸州市;瓦橋關在今雄縣南的河沿上,這條河古稱易水,又叫拒馬河,就因為河水淺不可渡船,深不能跑馬,能阻擋北國騎兵;高陽關也叫草橋關,在高陽縣。當時戰事頻繁,邊境很不安定,孟良對母親特別孝敬,伺候母親的事都要自己做。可是母親年紀大了,惟恐為國家盡忠之日長,為母親盡孝之日短,所以不論轉戰到什麼地方,都用車拉著老母隨軍,以便早晚侍奉,二十餘年如一日。後來老母病故於益津關,孟良痛不欲生,因為連年爭戰,烽煙不息,沒時間把靈樞運回故鄉,就由楊六郎百般勸解,後來決定暫埋葬在靠近邊關的後方,距離屯集大軍糧草重地廣陵城不遠的大柳河,可以趁押運糧草之機順便祭掃。為怕年長日久被湮沒,就在墳上積土建成高台,希圖永遠流傳。這個傳說雖然有些附會,但宋朝楊延昭鎮守邊關的三關確實是在這一帶。
廊坊文安窪
地處北京、天津、保定、滄州、廊坊中心地帶,全縣幅員面積1028平方公里。寬闊、清澈的海河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域北部,豐水時節,河面上白帆點點,兩岸煙柳迷濛順流東下可直達天津,逆流而上與白洋淀聯為一體。文安東部,地勢低窪,素稱東淀,是河北省八大窪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