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豆腐是好吃的
慢慢看啊- -!汗阿
炒麻豆腐要備四樣兒料
正宗的麻豆腐應該有四種必備的原料——雪裡蕻、羊尾油、黃豆醬、青韭。炒麻豆腐,加一些雪裡蕻是為了讓炒出的麻豆腐有筋骨,用切成丁的羊尾油炒,會更香,盛一勺炒好的麻豆腐放到嘴裡,吃到羊尾油時會咬出一股油來。過去人們喜歡在吃面的時候拌上一勺麻豆腐,為了提它的鹹味,炒麻豆腐時要加勺黃豆醬。炒得之後,用勺子在麻豆腐中間打個窩,中間加入炸好的辣椒油,周圍則要撒上青韭。青韭很細,蔥芯綠,這種韭菜特別提味,用刀一切滿屋子都會飄著韭菜的香氣。但青韭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沒有青韭時也可以用一種紫色根的叫「野雞脖」的韭菜代替。
炒麻豆腐
製法:
(1)麻豆腐在炒前壓去其中的殘余水分,直至鬆散乾燥才下鍋。500克麻豆腐(約一大碗),約需用豬油200克。再加豬肉200克,一半剁肉末,一半切小肉丁。
(2)先將肉丁下鍋煸焦待用,再下肉末稍炒,加黃醬、醬油、蔥薑末及少量水,最後加入麻豆腐一起煸炒。炒時逐漸變色,越炒越干,不斷加水,加油,邊炒邊調勻,直至呈稀糊狀,鍋中出現氣泡,並時時將豆汁濺起時暫停。最後,麻豆腐水分已干,可以用筷子夾起。
(3)將起鍋前,加入煸焦的小肉丁,青韭,熟豆芽及油渣,即成。炒時要防止豆腐焦底,故須不斷加熟油,邊炒邊加油才能在起鍋時使豆腐滋潤、滑膩。
特點:灰綠,微酸,開胃。
麻豆腐
麻豆腐 北京清真風味小吃。將較濃的生豆汁,用旺火煮去大部分水分,即成質地較粗的渣狀麻豆腐。然後用羊油、黃醬炒制後,淋上辣椒油食用。其特點:色澤灰綠,麻辣清香,酸中微甜。相傳北京羊油炒麻豆腐在明代初期就成為民間食品。
肉炒麻豆腐
原料: 原 料:
麻豆腐250克 五花豬肉50克 植物油50克 青豆50克 紅辣椒10克 蔥、姜各5克 精鹽2克
製法: (1)麻豆腐、五花豬肉切丁;紅辣椒切絲;青豆水發後放沸水中焯一下;姜切成末;蔥切成蔥花。
(2)炒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熱,加入蔥花、薑末熗鍋,將肉丁、辣椒絲、青豆放入油鍋中煸炒片刻出鍋備用。另將麻豆腐煸炒片刻後,將肉丁、辣椒絲、青豆下鍋,翻炒均勻,加入精鹽拌勻即可。
特點: 味香濃厚,風味獨特。
羊油炒麻豆腐--能降血壓
具體方法是:用150克羊油炒500克麻豆腐。不吃羊油可用其他食用油炒,但麻豆腐必須是以綠豆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炒麻豆腐時可放鹽適量及蔥花、鮮姜等調料。每當血壓不穩定或升高時仍可如法炮製,療效顯著。
這有做法和圖片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樣,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愛的北京小吃。相傳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為民間食品。它的原料也和豆汁一樣,是製作綠豆澱粉和粉絲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旺火燒,使之水份揮發掉,存下的渣兒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綠。舊社會的貧困人家買回來,用羊尾巴油來炒著吃,裡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熱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煉去麻豆腐內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頭語。
炒麻豆腐是貧民食品,但有錢的人也愛吃,甚至還吃上癮。梨園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愛吃,馬連良的夫人陳慧璉做的麻豆腐在梨園就非常有名。現在北京的不少餐館多有供應,但夠質量標準的不多,原因是他們不懂得炒麻豆腐的來歷和烹制方法,以為麻豆腐買回來,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顏色品味都變了樣。
炒麻豆腐原來用羊尾巴油炒,因其涼了以後有膻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現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窩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黃醬與麻豆腐一起炒,然後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後,要用紅辣椒與切好的豆瓣蔥,用熱油炸出蔥辣香味,澆在剛出鍋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後,灰白紅綠相間,口感香醇味厚,別有風味。
京城絕品-*-麻豆腐
所謂絕品,就是說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他處皆無。麻豆腐出自老北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一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分,就是麻豆腐。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產品,或曰下腳料,所以價格特別便宜,兩個大子兒(硬幣)就可以買一大碗。老北京人買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當飯菜吃,叫做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老北京人地道的家常菜,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宣門四眼井粉房裡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菜,方能顯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炒麻豆腐的「套路」大致如下,將羊肉丁炒焦起鍋,下黃醬煸炒蔥薑末出香味兒,加入麻豆腐翻炒。隨後,讓大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裡蕻末依次投入到炒麻豆腐的「事業」中來,輔之以大火,使鍋中之物變得「轟轟烈烈」,再不斷地加油、添水,用一點兒老黑醬油,將麻豆腐及其夥伴炒作「翻天覆地」狀,直至麻豆腐表面氣泡涌動、蜂窩畢現、香氣四散,方算成功。老北京有句俗話:「炒麻豆腐——大咕嚕」,是說麻豆腐一熟會自己「咕嚕、咕嚕」地起泡說話,告訴您:「我熟啦!」似乎麻豆腐通了人性,怪不得老北京人會青睞於它呢。
此時,在起鍋前放入切碎的「野雞脖兒」嫩韭菜梗兒,灑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鍋,再淋上一勺紅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飯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麻婆豆腐的做法(圖解)
新版麻婆豆腐(圖解)
麻婆豆腐
原料:豆腐1對,肉末50克,素油100克,豆瓣辣醬35克,味精3.5克,骨頭湯10克,紅油15克,花椒粉0.5克,濕澱粉30克,蔥2根,姜10克,蒜頭2瓣。
製法: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裝入容器內,倒入1000克開水,浸泡10分鍾左右,倒入漏勺瀝水。蔥,姜,蒜頭洗凈,切成細末。鍋置旺火上燒熱,加素油50克燒熱,下肉末炒散至轉色,加入蔥姜蒜末,炒出香氣,放入豆瓣辣醬,炒出紅油。豆腐丁下鍋,加入骨頭湯,味精,燒開後用濕澱粉勾芡,淋入50克素油,轉動鍋子,用湯勺輕輕推幾下,淋入紅油,撒上花椒粉,出鍋裝深湯盆上席。
特點:色澤金紅,麻辣味濃,鮮香可口。
關鍵:燙豆腐丁的水要開,豆腐勾好芡要淋熟油,裝盤後不會出水。
=================================
請教做麻婆豆腐的時候紅油和勾芡的問題 為什麼我做出來的麻婆豆腐,顏色沒有那麼紅?勾了芡以後,還是水汪汪的效果不好?
答:
油燒到5成熱時就要放下豆瓣(絕不是事先做好的紅油哦,我們四川人一般只用那種辣椒油來做涼拌菜,炒菜都用豆瓣醬),稍微翻炒一下,讓豆瓣的香味受熱後跑出來,然後再下豆腐,這樣油才會又紅又香。
澱粉要先加清水,攪拌均勻,到起鍋前加入,而不能直接把干澱粉撒進鍋里。加入水澱粉後馬上轉成小火,用炒菜鏟輕推豆腐,使澱粉均勻受熱,才能很快凝固,這樣就不會水汪汪的了
麻婆豆腐
用料:
豆腐500克,牛肉150克,青蒜50克,郫縣豆瓣40克,辣椒面10克,花椒面1.5克,豆豉20克,醬油30克,料酒20克,精鹽5克,味精2克,薑末3克,水豆粉40克,清油125克,清湯250克。
製作方法:
1、豆腐切成1.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鍋內,加鹽氽透。不要用沸水煮,保持溫度即可。
2、牛肉切末。青蒜洗凈,切成1厘米長的短節。豆瓣、豆豉剁細。
3、鍋內油燒至六成熱,下牛肉末,煸干水分,等酥時烹入料酒,下豆瓣炒出紅色,下辣椒面、薑末、豆豉炒香,加湯,放豆腐、醬油、精鹽,用微火將豆腐燒透入味,待湯略干即下味精、青蒜、水豆粉,輕慢收汗至濃亮油,輕輕裝入碗內,撒上花椒面即成。
注意:
製作過程中,豆腐下鍋燒開後,應用微火慢燒,使內外的味一樣。由於豆腐嫩,所以動作要輕,使成菜後豆腐塊仍保持完整。汗要濃,以突出麻辣味厚、咸鮮而香的特色。
麻婆豆腐
材料
嫩豆腐…………2塊
豬絞肉…………150克
蔥末 …………1大匙
薑末 …………1小匙
蒜末 …………1大匙
辣豆瓣醬………2大匙
胡椒粉…………少許
糖 …………1茶匙
味精 …………0.5茶匙
醬油 …………1大匙
澱粉 …………少許
做法:
1、豆腐切小方塊丁。
2、起油鍋,鍋中放油3大匙,待油熱,炒熟絞肉取出。
3、用鍋中余油爆香蒜末及豆瓣醬後,加入2碗半的水及豆腐、肉末、醬油,大火煮滾改小火煮約10分鍾,灑上胡椒粉拌勻,以糖、味精調味,再用濕澱粉勾芡,灑上蔥花即可
❷ 什麼牌子的豆腐好吃
腐的種類除了傳統的北豆腐、南豆腐外,近年來,還出現了許多有「技術含量」的豆腐,如內酯豆腐、木棉豆腐、絹豆腐,甚至還有鮮紅色的草莓豆腐、碧綠色的菜汁豆腐,以及加有花生仁的營養豆腐等。傳統的中國豆腐是將黃豆浸泡於清水,泡脹變軟後磨成豆漿,然後用鹽鹵或石膏「點鹵」,使豆漿中分散的蛋白質(蛋白質食品)團粒凝聚而成。而如今市場上的豆腐主要有北豆腐、南豆腐、內酯豆腐、「假豆腐」等幾大類。 北豆腐。又稱老豆腐,一般以鹽鹵(氯化鎂)點制,其特點是硬度較大、韌性較強、含水量較低,口感很「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質含量最高,宜煎、炸、做餡等。盡管北豆腐有點苦味,但其鎂、鈣(鈣食品)的含量更高一些,能幫助降低血壓(血壓食品)和血管緊張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有強健骨骼和牙齒的作用 南豆腐。又稱嫩豆腐、軟豆腐,一般以石膏(硫酸鈣)點制,其特點是質地細嫩,富有彈性,含水量大,味甘而鮮,蛋白質含量在5%以上。烹調宜拌、炒、燴、氽、燒及作羹等。內酯豆腐。拋棄了老一代的鹵水和石膏,改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添加海藻糖和植物膠之類物質保水。雖然質地細膩,口感水嫩,但沒有傳統的豆腐有營養。這是因為,一來大豆含量少了,吃起來沒有豆腐味; 二來豆腐的鈣和鎂主要來自於石膏和鹵水,而如今使用的葡萄(葡萄食品)糖酸內酯凝固劑既不含鈣也不含鎂,營養價值因而下降。「假豆腐」。讀者們不難發現,在市場上還有許多「花樣豆腐」:日本豆腐、杏仁豆腐、奶豆腐、雞蛋豆腐等。 雖然同叫「豆腐」,模樣都是水潤白嫩,吃起來口感爽滑,但卻和豆腐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這些「豆腐食品」的原料中壓根沒有大豆。以日本豆腐為例,其實,就是用雞蛋製成膠體溶液後凝固製成的「雞蛋豆腐」。如何挑選豆腐豆腐該如何挑選呢?
❸ 什麼豆腐最好吃
我國市售鮮豆腐的種類和名稱 豆腐名稱 水分含量 常用凝固劑 中文別名 國外同類產品名稱 豆腐腦 95%左右 石膏、GDL① 豆花 Soybean curd 南豆腐 85%~90% 石膏、GDL、酸漿水② 嫩豆腐、軟豆腐、水豆腐 Kinogoshi(絹豆腐)、silken tofu、soft tofu 北豆腐 80%~85% 鹵水、鹽鹵、石膏 老豆腐、硬豆腐、板豆腐、普通豆腐 Momen tofu(木棉豆腐)、regular tofu 干豆腐 60%~70% 鹵水、鹽鹵 豆片(厚度為10~20mm) 百葉(厚度為2mm左右) 千張(厚度為0.5mm左右) Dried tofu 充填豆腐③ 90%左右 GDL 盒豆腐、內酯豆腐 Filled tofu、packed tofu ①GDL:葡萄糖酸--δ--內酯。 ②酸漿水:黃漿水不發酵液。 ③充填豆腐:不屬於傳統豆腐。 國外主要豆腐產品種類與我國略有不同。我國生產量較大的是北豆腐和南豆腐,而日本生產量較大的是木棉豆腐(momen tofu)和絹豆腐(kinogoshi,silken tofu)。日本的木棉豆腐在加工方法和產品特徵上相當於我國的北豆腐。日本的絹豆腐不同於我國的南豆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絹豆腐所需要的豆漿濃度較高;二是南豆腐凝固後需要轉移到型箱,施加一定的壓力泄掉一定量的水,而絹豆腐凝固後只需切塊冷卻。在產品特徵上,絹豆腐的水分含量與南豆腐基本相同,有時可能偏高。在日本,與中國南豆腐生產方法相同的是soft tofu,只是生產消費量較小。我國的充填豆腐與日本相同,其豆漿濃度和產品質地與絹豆腐基本相似,都不需要加壓泄水,但充填豆腐是在室溫下加入凝固劑,而絹豆腐是在70~80OC加入凝固劑。 根據所用凝固劑不同,可將國內生產銷售的豆腐分為鹽鹵豆腐(也稱鹵水豆腐)、石膏豆腐、酸凝固豆腐。鹽鹵豆腐風味最佳,但保水性差,得率低,凝固操作難度大。石膏豆腐質地細膩、保水性好,產品得率高,凝固操作簡單,但豆香味不足,常有石膏殘留,伴有石膏味。酸凝固豆腐包括酸漿豆腐和葡萄糖酸內酯豆腐(簡稱內酯豆腐或GDL豆腐)。酸凝固豆腐口味平淡、質地細膩、保水性好,但強度明顯不足。由於鹽鹵豆腐的保水性差,所以一般都製成質地較硬的北豆腐,而酸凝固豆腐保水性好,故都屬於質地較軟的南豆腐。只有石膏豆腐,其保水性介於兩者之間,既可製成北豆腐,又可製成南豆腐。在我國北方,鹽鹵豆腐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得率較低,一些生產、銷售者常以石膏豆腐冒充鹽鹵豆腐。酸漿豆腐只是在個別地區有生產,產量較小。內酯豆腐是20世紀60年代日本開發的新型酸凝固豆腐,其凝固成型機理適合製作盒裝充填豆腐。盒裝內酯豆腐保質期較長,便於運輸,作為豆腐的一個新品種,目前市場銷售日增,但由於強度不足,不適合強烈翻動的烹炒,且缺少豆香味,還略有酸味,因此不可能取代用鹽鹵、石膏製作的傳統豆腐。 對於鮮豆腐的品質指標,除了水分含量,還應有兩個,一是豆腐的質構參數,二是豆腐的保水性能。豆腐的質構參數,即強度、彈性、凝聚性、咀嚼性直接反映了豆腐的口感,而豆腐的保水性能直接影響著豆腐的得率、流通和銷售等。 用於進一步加工的豆腐一般是水分含量較少的北豆腐和半干類豆腐。豆腐加工製品內容十分豐富,根據製作方法主要可分為凍製品(即凍豆腐)、發酵製品(即腐乳)、鹵製品、炸製品、熏製品、鹼浸製品和炸鹵製品等,在此不再詳述。 以上只是對我國傳統豆腐類製品的初步分類。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種產品不同地區之間、同一地區不同生產者之間,無論在生產工藝上,還是在產品品質要求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別。特別是在產品名稱和生產操作術語上,不同地區之間千差萬別,相當混亂。 怎樣區別老豆腐和嫩豆腐 豆腐古稱小宰羊、沒有骨肉等,以大豆為原料,經過選料、浸泡、磨糊、過濾、煮漿、點腦、蹲缸、壓榨成形等工序製成的以大豆蛋白質為主的白色凝膠。豆腐原產於我國唐代而後進入日本,近代流傳世界各地。 根據制豆腐所用凝固劑的不同和豆腐的含水量,習慣上將豆腐分為老豆腐和嫩豆腐。老豆腐,又稱北豆腐、硬豆腐,是指含水量80%—85%的豆腐。一般以鹽鹵作凝固劑,也有的以石膏或酸黃漿水作凝固劑,其特點是點漿溫度較高,凝固劑作用比較急劇,豆腐硬度較大,韌性較強,含水量較低,味道較香,蛋白質含量在7.4%以上。 嫩豆腐,又稱南豆腐,軟豆腐。一般指用石膏作凝固劑製成的含水量較多的豆腐,其特點是質地細嫩,富有彈性,含水量大,一般含水量為85%—90%,蛋白質含量在5%以上。用葡萄糖酸內酯作凝固劑製成的盒裝豆腐、袋裝豆腐也屬於嫩豆腐的范疇。
❹ 什麼豆腐好吃
虎皮豆腐:
主料:豆腐(北)300克
調料:大蔥5克,姜4克,料酒8克,植物油25克,鹽3克,味精2克,澱粉(玉米)3克,醬油3克,花椒2克
虎皮豆腐的做法:
1.
將豆腐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2.5厘米厚的片,均勻地灑上醬油,放入燒熱的油鍋中炸至顏色發黃後撈出;
2.
花椒放入熱油鍋內炸出花椒油待用;
3.
蔥姜切末;
4.
坐鍋點火放少許花椒油,加入蔥薑末煸炒出香味後再加入醬油,料酒,精鹽少許清湯和豆腐;
5.
待燒至汁稍濃時用水澱粉勾芡,再放入味精,淋少許香油即可。
❺ 什麼豆腐最好吃
自古以來,國人一直為豆腐的發明而自豪。誰不知道,南豆腐用石膏,北豆腐用鹵水,做豆腐還相當要經驗呢。上等的豆腐,清淡微苦,豆香濃郁,軟而不散,營養豐富。誰要說豆腐不是中國的技術,豆腐不是中國的最好,老百姓肯定跟他急。 可惜時至今日,這自豪卻餒了三分——豆腐雖然還叫做豆腐,包裝上卻帶了不少外文符號,連名字也慢慢變得奇怪了。 傳說唐代鑒真大師東渡之時,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日本,並從此在東瀛流傳開來,奉為珍寶,大力推崇,深入研究,並將它推廣到世界各地。英語的豆腐一詞,就是從日語的發音「tofu」音譯而來。十年之前,在「東方食品國際研討會」上,一位日本人洋洋自得地宣稱:「豆腐,起源於中國,發展於日本,完善於我公司的豆腐產品!」 沒錯。千年過去,中國的豆腐,和鑒真時代差異不大;而在國外,卻是新品迭出。為了「接近」國際水平,為了表現出產品更新換代的技術含量,如今的豆製品企業紛紛引入日本和台灣的技術,超市中的豆腐也紛紛換成了「木棉豆腐」、「絹豆腐」、「內酯豆腐」等等來自東瀛的新鮮名稱。 一時間,愛趕時髦的國人也紛紛轉向這些產品,傳統豆腐一時間看起來很土氣,很低檔。 這些新產品的奧妙之一,就是拋棄了老一代的鹵水和石膏,改用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添加海藻糖和植物膠之類物質保水。出品率是高了,質地是細膩了,口感是水嫩了,苦味是沒有了,但是,這些「洋風」產品,真的比楊白勞們製作的豆腐營養更好嗎? 豆腐的營養成分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說說我們從豆腐裡面想獲得什麼養分。豆腐的主要優勢,一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二是提供大量的鈣。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魚肉類,對控制慢性疾病有利;而不喜歡奶製品的人,用豆腐替代乳酪和牛奶,可以供應足夠的鈣。而且與乳酪相比,豆腐當中鎂鈣比較高,成酸性較低,非常有利於骨骼的健康。 分析數據表明,100克南豆腐可以提供116毫克鈣,36毫克鎂,6.2克蛋白質;100克北豆腐可以提供138毫克鈣,63毫克鎂,12.2克蛋白質。所以,只要吃200克北豆腐,就可以滿足一日鈣需要量的三分之一,比喝半斤奶還要多。對於膳食鈣攝入量偏低的國人,這顯然是非常健康的事情。 可是,如果把這些豆腐換成內酯豆腐,會不會有同樣的健康作用呢?看看數據就明白了。100克內酯豆腐含鈣17毫克,鎂24毫克,蛋白質5.0克。為何其中的礦物質含量比北豆腐低得多?很簡單,因為珍貴的鈣和鎂主要來自於石膏(硫酸鈣)和鹵水(氯化鈣和氯化鎂),而如今使用的葡萄糖酸內酯凝固劑既不含鈣也不含鎂,用它來做為凝固劑,一點也不會增加鈣和鎂的含量,全靠豆漿本身那一點。 盡管鹵水豆腐通常有點苦味,但這正是鎂元素所帶來的,也就是說,產品的鎂鈣比更高一些。許多人都知道,鎂是對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的一種元素,能幫助降低血壓,降低動脈血管的緊張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具有強健骨骼和牙齒的作用。 南豆腐?北豆腐?日本豆腐? 可見,要想達到補鈣健身的目標,還是選擇傳統製作的豆腐更為明智,而用鹵水點的北豆腐尤其理想。那些質地特別嫩的產品,往往添加了更多的保水成分,其中水分含量過高,營養成分當然就會變得更「稀」,失去了吃豆腐的部分意義。至於「日本豆腐」之類,純屬雞蛋為主料製成,和豆腐沒什麼相干,當然更不會含有多少寶貴的鈣。
❻ 哪種豆腐最好吃呢
先說說石膏,這是一種很好的中葯,一般來說我們常用生石膏。石膏是單斜晶系礦物,是主要化學成分為硫酸鈣(CaSO4)的水合物。生石膏具有清熱去火的作用,治療發燒效果很好。李時珍認為,生石膏能夠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褥金瘡。
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結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做浴湯。治傷寒頭疼如裂。和蔥煎茶,去頭疼。治天行狂熱,頭風旋,下乳,揩齒益齒。除胃熱肺熱,散陰邪,緩脾益氣。止陽明經頭疼,發熱惡寒,日哺潮熱,大渴引飲,中暑潮熱,牙疼。
那麼鹵水豆腐、石膏豆腐和內酯豆腐哪個更好呢?三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口感。有些人喜歡石膏豆腐,比如南方人,石膏本身可以去火,食用後具有清熱去火的功效。鹵水豆腐比石膏要好點,但內酯豆腐最好吃。從健康角度來說,內酯豆腐的作用比較小點。
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時,鹵水、石膏中含有大量鈣、鎂,因此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中的含鈣、含鎂量也頗為可觀,在老百姓買不起肉吃的時代里,這種傳統的豆腐被稱為「植物肉」供給老百姓足夠的鈣鎂和蛋白質,強健骨骼和牙齒。但葡萄糖酸內酯製作的豆腐,含鈣量只有傳統豆腐的約1/8,含鎂量只有約1/3,營養價值不但沒有如大多數人所想的一般增加,反而大大下降。
❼ 豆腐做什麼好吃
魚頭豆腐湯
材料:
魚頭1個、豆腐250克、食鹽、雞精、蔥、姜、胡椒粉、植物油、水適量。
做法:
(1)魚頭洗凈,從中間劈開成兩半。
(2)鍋中放油燒至7成熱,將魚頭塊入鍋煎至兩面略微焦黃。
(3)將魚頭撥到鍋的一邊,放入蔥、姜略爆,注入4碗熱水,以沒過魚頭為宜,加蓋大火煮至沸騰,改中小火煮十幾分鍾直至湯呈奶白色。
(4)將切塊的豆腐放入,中火煮5分鍾左右,調入鹽、雞精粉、胡椒粉即可。
海帶豆腐湯
材料:
豆腐半盒、海帶適量、食鹽少許、味噌醬1勺、水1碗。
做法:
(1)海帶洗干凈備用,豆腐取出切小塊。
(2)鍋里加一碗水(最後需要的湯的量),燒沸後,加入海帶,煮開。
(3)加入豆腐,繼續煮開,在此過程中滴幾滴油,加入適量鹽。
(4)起鍋後,加入一勺味噌醬攪勻即可;不要在鍋里加味噌,以免味道流失。
白菜燉豆腐
材料:
豆腐、白菜各500克、色拉油、食鹽、蔥、姜、蒜各適量、花椒、生抽少許。
做法:
(1)白菜洗凈用手掰成片,我覺得用手撕的要比刀切的好吃。
(2)我用的自製豆腐太軟,所以在平底鍋里稍微煎了一下,後來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反而把豆腐的香味都包在裡面散發不出來,大家可以省去這一步,用淡鹽水泡一下豆腐就不會碎了。
(3)鍋中燒熱油,放入少許花椒、蔥姜蒜炒香。
(4)放入白菜煸炒至白菜變軟,放入適量的水,水不用太多,白菜會出大量的水。
(5)放入鹽、生抽大火煮一會,放入豆腐繼續煮開。
(6)轉小火煮熟即可。
❽ 什麼樣的豆腐好吃呢
1
茄汁燒豆腐
▽
材 料:
豆腐300克,西紅柿1個,醬油1茶匙,薑末、植物油、鹽、番茄醬適量
做 法:
1、豆腐切成0.5厘米的片,放入電餅鐺煎至金黃備用
2、西紅柿去皮、切小丁
3、炒鍋倒油,放入薑末炒香
4、放入西紅柿丁翻炒
5、調入放入鹽、醬油、番茄醬炒至西紅柿出湯
6、放入煎好的豆腐,改小火燒一會
7、燒至湯汁濃稠後關火即可
2
白菜燉豆腐
▽
材 料:
白菜600克,豆腐250克,植物油、鹽、姜、花椒、八角、香菜適量
做 法:
1、豆腐清水沖洗一下,再切成稍厚一點的大片
2、白菜清洗干凈,撕成大小適中的塊
3、鍋里放入適量的食用油,油熱後放薑末、花椒、八角爆香
4、加入白菜翻炒
5、再把豆腐放在白菜上面,加適量鹽,慢慢燉
6、最後撒上香菜提味就可以出鍋啦
3
栗子燒豆腐
▽
材 料:
板栗180克,老豆腐300克,苦瓜少許,鹽、油、醬油、胡椒粉、豆豉、姜適量
做 法:
1、板栗在沸水中煮5分鍾,去皮切半
2、豆腐切小塊;苦瓜切小塊;姜切片
3、豆腐入鍋中煎至金黃色盛出待用
4、姜和豆豉入油鍋炒香
5、加入豆腐和板栗略炒
6、加清湯半碗,調入胡椒粉、醬油,改小火燒5分鍾
7、燒至汁將干時加入苦瓜再燒2分鍾即可
4
千葉菜炒豆腐
▽
材 料:
豆腐,千葉菜,胡蘿卜,姜,八角,花椒,干紅辣椒,玉米油,素蠔油,鹽
做 法:
1、千葉菜去根洗凈,焯水備用
2、豆腐切小塊,姜切末,胡蘿卜切小塊
3、鍋內適量油燒熱,姜,八角,花椒炒香
4、豆腐和紫胡蘿卜放入翻炒一分鍾左右
5、放入千葉菜翻炒
6、加適量素蠔油、鹽翻勻關火盛盤
5
芝麻豆腐
▽
材 料:
豆腐,鹽,植物油,生粉,孜然芝麻混合粉
做 法:
1、准備一個大盤子,放入生粉
2、將豆腐切0.5cm厚片,拍上生粉
3、煎盤刷油,燒熱,放上豆腐塊,小火煎香
4、中間翻面,煎至兩面焦香。撒適量細鹽
5、出鍋裝盤,撒上芝麻孜然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