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牛在禾場上吃草嗎
吃。牛在禾場上吃草,牛是食草動物,牛族(學名:純春廳Bovini):是偶蹄目、牛科、牛亞科下的一做隱族動物,通常俗稱為「牛」,共有5屬。大都是大到極森源大的草食性動物。
② 皖北地區群眾,平時吃麵食還有喜歡用湯的特點
安徽省地處華東地區。長江、淮河流貫境內,將該省分成面積大致相當的三部分。淮北地區屬暖溫帶,淮南地區(又稱皖中)、江南地區(又稱皖南)則屬亞熱帶氣候。 淮北主產小麥及山芋(甘薯)、玉米、高粱等雜糧,居民以麵食為主。數十年前這里十年九淹,災害頻繁,經濟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群乎巧讓眾生活困苦,日常菜餚單調,幾乎不吃什麼菜。 皖中包括江淮丘陵地區和長江沖積平原,這里有長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河湖,又有起伏的丘陵和縱橫交錯的豐饒田疇。盛產大米、棉花、茶葉、水果等糧食和經濟作物,水產、家禽、家畜也多,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較發達的水陸交通寬叢,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文化也日臻繁榮,這些都給當地人民的飲食生活的改善創造了有利條件。 皖南山區群峰疊嶂,風景秀麗,又有新安江、水陽江、徽水等河流,使山區擁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與河谷地區又適於農業耕作。這里地少人多,居民中經商的較多,加之山區物產需要外銷,更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自唐來以來,巨商富賈,歷代不乏其人。他們的豪華享樂生活,也必然要給當時的飲食生活與習俗帶來某些影響。 由於地理環境的差別,安徽幾個主要地區不但糧食蔬菜品種不同,人們的口味也有差別。以淮北平原來說,群眾喜咸中帶辣,湯汁重色濃,並慣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喜食牛羊肉。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區因為水產和家畜產量多,群眾多以魚肉、雞、鴨、鵝及禽蛋等製做菜餚。尤以烹調水鮮、家禽、豬肉見長,講究刀工、注意形色,除用鹽和醬油等調味外,還適當以糖調味。農村居民口味偏咸。大別山區群眾的口味也偏咸,還嗜辣味。皖中群眾還慣用茶葉、木屑或稻殼的煙熏制肉餚。如用黃山毛峰等名茶熏制長江的鯽魚,玉脂金鱗,芬芳可口。又如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無為熏鴨」,也是採取先熏後鹵的獨特製法。此外還有群眾喜愛食用的腐乳爆肉、蜈蚣魚、水晶荸薺圓、珍珠雞、清炒鱔魚、清燉甲魚等傳統名菜。農村中,除食用一般的時鮮蔬菜外,農民還喜愛食用腌制的臘肉、鹹菜和豆腐乳等。鹹菜花樣較多。皖南地區善於烹制山珍野味,如火腿燉甲魚和紅燒果子狸,即是以皖南山區特產沙地馬蹄鱉、雪天牛尾狸做主料的。其他如黃山燉鴿、清蒸石雞、問政山筍、清蒸花菇等葷素名菜,都是取村於本地區的黃山鴿、石雞、問政山筍和花菇等特產製成。這一帶雖然水產不多,但烹制水鮮別具特色。如腌鮮桂魚(即臭鱖魚)、燒青魚等,都不同於皖中地區的制魚方法,有獨特風味。本地區的菜多燒、燉,講究火功歲局,芡大油重,原汁原味。日常飲料以茶為主。這里是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的產區。綠茶是本地群眾最喜愛的日常飲料。 皖中皖南飲食習俗 皖中、皖南兩個地區隔江相望,在地理環境上頗有相似之處:同有丘陵地帶,可大面積種植水稻;同有山區,可產林茶、雜糧等;同有河湖,多產水鮮。因而兩個地區人民的飲食習俗也大體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為主食,山區人民還要兼吃一部分雜糧。徽州地區生產的稻花米,作飯香軟,出飯率高,已推廣到其他地區食用。宣州等地區的血紅糯米,被視為補品,已成為城市群眾爭購的糧食。因糯米性粘,平時不用來作飯,只是留做節日釀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飲食等。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鎮居民多吃大米稀飯,輔之以各種早點,如大饃、油條、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燒麥及烤山芋等。農村群眾早餐吃干飯。中餐和晚餐城鎮居民大都吃干飯,在農村農忙時期,一般都在早飯後帶上干糧上工,還要順便帶些鹹菜和一瓶開水。中午就不回家吃飯。農村晚餐有干有稀。夏天晚上,多在農家的禾場上吃飯。一張小桌,放上幾樣小菜,全家人圍桌而坐。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著熊熊的炭人,火鍋內煮著兩三樣菜蔬,叫「一鍋熟」,火塘邊烤著玉米粑或米粉粑。全家圍火塘而坐,邊烤火,邊吃晚餐。城鄉群眾對晚餐都比較重視。
食品多種多樣,除用純米做飯外,還有山芋飯、菜飯(將蘿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鍋邊蒸熟,放入油鹽,和飯而食)、豆飯(將豇豆等和飯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飯,稱為「金玉良緣」。如有剩飯,可做水泡飯、炒飯(以雞蛋炒飯為多)。另外還有大米稀飯、菜稀飯、山芋稀飯、豆子稀飯、玉米稀飯、南瓜稀飯、糯米稀飯等。皖西太湖縣一帶,善於加工鍋巴。干飯吃完之後,留下鍋巴,將米湯倒入鍋中煮之,叫「鍋巴粥」。還可將鍋巴焙黃,裝入瓷罐,用熱肉湯泡食。也可以把鍋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點。安慶一帶的重油鍋巴,尤為一方風味名食。這種鍋巴香酥可口。老年人牙齒差、消化力弱,農村人便用小罐煨飯,飯中放入少量肉屑及油鹽,這是供給老年人的特殊飯食。此外,農村的某些手工業工人(如鐵匠),也往往用吊鍋煨飯吃。
皖中皖南地區除油條、燒餅等一般早點外,各地還有一些傳統點心,有的不只是做早點,也是宴客的佳點。如:大救駕、小紅頭、雙冬肉包、蟹黃湯包、廬陽湯包、冬瓜餃、油酥餅魚皮蟹黃餃、山粉圓子、小籠肉蒸飯、瓠子餅、三河米餃、香椿餜、黃豆肉餜、毛豆抓餅、油炸臭干、干絲等。除上述名點外,皖中、皖北各城鎮還有全椒的酥笏牌、鴨油燒麥、蠶蛹酥、脆炒麵、蝴蝶面、蟹鍋貼、深渡包袱、豆皮飯、混湯酒釀元宵、舒城籠糊、油堆、雞血糊、芋糯麻團、薺菜圓子、蓑衣圓子、綠豆火腿粽子、梅乾菜燒餅、柳葉包子、示燈粑粑、荸薺糕、赤豆豬油糕等。這些點心,其糧食原料主要是麵粉、糯米及其他雜糧,配料則就地取材。 副食品——菜餚一般分魚、肉、蛋及家禽為原料製做的葷菜和以蔬菜、豆製品等為原料的素菜。皖中人一般不吃狗肉,有「狗肉不上拜」的諺語。皖南人喜歡吃蛇肉、鹿肉、野豬肉等。皖中、皖南群眾還喜歡吃腌制的菜品,還喜歡製做醬菜。除此之外,安慶人還喜歡用泡菜壇放入白菜、蘿卜、黃瓜、扁豆之類青菜製做泡菜。乾菜也是這一地區人民所喜食的。另外他們還喜歡把花生米、芝麻、紅辣椒等曬干研末,或再加入鹽水製成各種醬,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做調味品。當地群眾還喜歡腌制魚、肉、蛋類。農村每到臘月大都家家要殺豬,少部分春節食用,大部分腌成火腿和鹹肉。到春天把鹹肉穿在竹竿上,放太陽下曬,然後掛家中陰涼處慢慢吃。在城市裡,大多數家庭這個季節也要腌一些鹹肉和草魚。到端午節前後還要腌些鴨蛋,做些皮蛋。
豆製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愛的食品。製品有豆腐、白乾、醬干、臭干、千張、豆腐果、油炸泡、素雞(用醬油、千張包紮成卷)、豆腐皮、豆腐腦等。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腦,馬鞍山的採石茶干,和縣、屯溪的醬油干馳名省內外。蕪湖市的煮干絲,合肥的油炸臭乾子是著名風味小吃。另外豆製品也可同魚、肉一起製做成可口的葷菜,如:魚頭燒豆腐、銀魚煮干絲、乾子炒肉絲(片)、豆腐(乾子)燒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日常飲料——這一帶群眾都有飲茶的習慣,城市居民一般用茶杯泡茶,農村中一般用茶壺泡茶。過去農村茶壺有兩種,一種是瓦壺,泡茶後放在鍋台的熱水罐中,或置入灶中,利用熱水或灰燼保暖;另一種是錫壺,放入木製的「暖壺套」內。皖中、皖南一帶是安徽的茶葉產地,許多農民的菜園中也要種上幾株茶樹。另外皖中、皖南還有用各種糖水招待客人的習慣。夏季也喜飲用紅糖水解暑。酒也基本上屬於群眾的日常飲料。喝的是用糯米或大麥釀制的燒酒。農民多請酒匠到家中釀制。富裕家庭長年備有糯米釀制的封缸甜酒(亦稱「套酒」)。 皖北飲食習俗
皖北地區是指淮河以北的宿縣、阜陽兩地區和淮北市一帶。這一地區的飲食習俗與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帶如蚌埠、淮南等地又與其有相似之處。
主食——皖北是以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山芋、豆類等雜糧為主的地區,因此這一地區的群眾以麵食、雜糧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隨季節而異。在麥收季節皖北俗語有所謂「滾子響,鏊子熱」,群眾日常吃的主要是麥面製品,有饃饃、烙餅、煎餅、油餅等。烙餅更是群眾喜愛的食品,製法吃法多種多樣。在收雜糧的季節,多吃雜糧製品。現在皖北群眾的日常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農村雜糧和米飯兼吃,這是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 餐次為一日三餐。一般農村是兩稀一干,如:早餐是紅芋湯或雜麵糊、稀粥,午餐吃干饃、豆雜面條湯,晚餐吃山芋疙瘩湯。也有吃兩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縣一帶早上吃饃或卷子粑粑、大餅,喝稀粥(紅芋粥、面條、疙瘩湯等),中午吃面條或饃,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東西。近年來皖北地區的農業收成有了發展,民間俗語說:「夏收一湖麥,秋收一湖棉,吃的精白面,花的副業錢。」表明了這個地區農民生活的改善。現在大部分山芋等雜糧已成為飼料或制酒原料了。-- http://特色飲食.cn --
菜蔬——由於皖北地區群眾的日常主食水餃、菜盒子等食品都包有新鮮肉餡、菜餡,用餐時不需要用其他菜佐食,就是面條、疙瘩湯等流食,也多以青菜、油、鹽等調味,不另做菜也可以飽餐。大饃、煎餅、卷子、粉餜、大餅等較為粗糙的食品,在製做時,也要放入鹽、姜、五香粉、麻抽等多種作料,又經過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有辣醬、俺蒜、大蔥等佐餐即可。近些年來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日常菜餚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農村的許多群眾在地里種下了常見的四季蔬菜,這樣群眾日常的餐桌上也有了多樣的菜餚,不再滿足於只吃糧食了。而城鎮人民的餐桌上也比較講究了,不但有蔬菜,還要有豬牛羊肉及禽蛋菜餚。白牛肉、炸牛肉、肚三洋、牛蹄花、焦炸羊肉、苔干羊肉絲、羊肉湯、紅扒羊蹄等,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名菜。淮北名菜中,有的是從外地傳入的,保留了外地風味,再經過本地的加工,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如宿縣符離集燒雞,源於山東德州的五香脫骨扒雞,改用十三味香料,先經高溫鹵煮,後用小火回酥。成品肉爛而絲連,嚼骨有餘香。
皖北地區群眾,平時吃麵食還有喜歡用湯的特點。這種湯往往是把幾樣菜燴成一鍋,調味品放得極少,放入少量的澱粉勾熒,既當菜吃,又是麵食,且量大,往往用瓢舀到碗里,一碗一碗地喝,群眾稱之為「喝湯」。甚至有些家庭以喝湯代替吃飯。人們相互見面時常常問道:「喝過湯沒有?」一些較富裕的家庭,對喝湯也很講究,同樣是一鍋雜燴湯,裡面卻放入雞肉、木耳、金針菜、雞蛋等,質量很高。
當地群眾還善於根據不同的季節加工腌制蔬菜。如:清明前腌鴨蛋,立夏腌春臘菜,梅雨季節做豆醬、豆腐乳,白露後做泡菜和麻辣醬,立冬時腌冬臘菜,冬至時臘制種種臘味(肉、魚、雞、鴨、鵝等)。其中有些副食品,如太和的火腿豆腐乳、潁上的腐竹等,還能供應省內外市場的需求。在蔬菜旺季,農民們喜歡製作各種乾菜,以當地特產苔菜製做的苔乾菜,馳名於省內外。
小吃點心——點心種類繁多,既有製作精細、風味獨特的名點,也有營養豐富、製作比較簡易的大眾化點心。有:蒙城油酥餅、狗肉包子、雞絲卷、重油麻花、盤香餅、水晶豆沙餅、小酥、佛手酥、綠豆煎餅、穿心餜、酥面餜、玉米餜、高庄饃、牛肉饃、獅子頭等。除上述傳統名點外,還流行一些日常小吃,如鴛鴦餃、四喜餃,海棠花捲、紅曲卷、夾沙蝴蝶饃、春卷、作貓耳朵、三丁酥盒、面泡、菊花酥、燕子酥、荷花酥、菱角酥、核桃酥、松果酥、螺絲酥、石榴酥、羊肉鍋貼、五香小油餅、三層如意卷、粉子饃等。這些小吃主要以麵粉為原料,以牛羊肉及豬板油等為配料,口味偏重油膩。
飲料——過去皖北農村一般人家不喝茶而喝開水或生水。只有富裕人家才招待客人喝茶。城鎮居民喝茶的人多一些。酒不能算日常飲料,但在節日或宴席上則是招待客人的必備品。有些地方飲酒成風,「無酒不成席」,這是與阜陽、宿縣一帶盛產酒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