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這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日本有什麼好吃的美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日本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天婦羅:天婦羅是源自葡萄牙 的舶來品,傳到日本之後成為街頭巷尾人們喜愛的食物。炸天婦羅費油,幾乎很少人有能力在家裡製作,所以大家都喜歡去街上的天婦羅小攤上吃,有點類似於北京 的'爆肚。雖然是街頭小吃,不過大人物們也很喜歡吃,德川家康就是因為食用了鯛魚天婦羅引發胃病,因此去世的。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形容,天婦羅的意思就是油炸物,蔬菜天婦羅就是炸蔬菜,海鮮天婦羅就是炸海鮮。
御好燒
這是日本的一種鐵板燒小吃,有點類似於我們的煎餅。製作起來也不難,將水和小麥粉攪伴形成粉漿,然後加上蔬菜、肉沫或魚類和貝類海鮮,之於鐵板上煎烤,最後加上調味料即可食用。很接地氣的一款。
日式燒肉
日本烤肉講究用炭火燒烤,將事先切好的牛肉烤熟後蘸烤肉專用的醬汁食用,肉香回味無窮。而且在日本吃烤肉更在意不緊不慢的用餐環境,動筷前不妨先上壺好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話話家常,這一頓午餐就在肉香中溜溜渡過。
壽司、手卷
對外國人來說,壽司恐怕是日料中經典的經典吧!難怪到了日本非嘗不可。當然壽司的種類千變萬化,也有高端親民之分,差距無非就是食材的新鮮度、就餐環境、廚師的經驗等等,但都跑到了日本當地,應該不會吃到太差或山寨之類的吧。
炸豬排
日式炸豬排吃起來鮮香酥脆,基本不會有什麼油膩的感覺,一般會配著新鮮小蔥花和蔬菜一起吃。配上米飯,就是我們都愛的豬排蓋飯或豬排咖哩飯。在日料店裡的被點的次數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老外嘛,向來吃肉這種事都很樂意。
生魚片
這個就不說了,沒吃過生魚片敢說你吃過日料嗎?
2. 日本戰國時代大、旗本、武士、農民、商人一日三餐吃什麼資料越詳細越好~~謝謝~~
吃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只有喂飽了嘴,才能去思考。從中國到日本,多少強大的權力,都因為無法填滿飢餓的肚子而被推翻。權力首先要建立在胃上,然後才能建立在腦袋上,只有控制住胃,才能更好的控制住腦袋。戰國時代是個物質極不豐富的時代,原本物產就不豐富的日本,在這個時代糧食產量更是創造新低。在這個時代,人們究竟在吃些什麼呢?
兩道菜譜:
一、小米飯、煮蘿卜兩塊
二、大米飯、兩指寬小魚一條、腌蘿卜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醬湯一小碗
實際上,第一個菜譜是戰國時期窮人家的早飯和午飯,第二個菜譜則是戰國時期富人的早飯和晚飯。看起來,這兩道菜譜一樣寒酸,可戰國時代的人們的的確確就是吃著這樣的東西一天天的活下來。吃小米飯的農民,做夢都想像貴族們那樣吃上大米飯。
7
戰國時代的所有生活都圍繞著戰爭,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打仗,打仗又是為了吃的更好。
日本——是個水稻生產國,幾乎全國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可大米在那個年代對種植大米的平民百姓來講,卻是奢侈品。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里,山上的山賊垂涎山下村子裡的那點大米,便要在秋收的時候下山搶米。農民們為了保衛他們的大米,便拿出全村僅有的一點大米去城鎮里招募窮武士來保衛村子,他們能拿的出的招聘唯一條件就是頓頓吃大米飯管夠。
雖然不知道那些沒出息山賊為什麼不換個富裕點的地方去搶,偏偏死盯著這個窮到除了點大米什麼都沒有的村子,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時代大米實在是個稀罕物。後來,村裡的農民也真靠著這頓頓有大米飯吃的條件,招募來了七名水準參差不齊的武士,雖然這七名武士說是為了保一方平安所以不計報酬,但能吃上大米飯對他們多少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畢竟在那個時代男人總是餓著肚子的,能吃飽實在是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說道戰國時代日本大米的精貴,有個武田與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的松山城的故事特別有代表性。
武田和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位於武藏國的松山城,兩軍苦戰多日,北條軍水源被切斷,眼看就要城破人亡。滿以為松山城指日可下的聯合軍,發現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頭最顯眼的地方用水洗馬,本來飲水都應該成問題的松山城守軍,居然還有富裕的水去洗馬,這令攻方非常沮喪。最後,雙方和談成功,松山城被今川家和平接收。後來當勝利方問起洗馬的事才知道,其實當時城裡確實已經沒有水了,士兵在城頭用來洗馬的是大米。他們將用盆裝著的大米從馬身上倒下去,遠遠看起來就和用水在沖洗一樣。當時的士兵大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在生活里很少接觸大米,所以遠遠看去,就算覺得可疑也不會懷疑偽裝成水的物質竟是大米。
當時的時代日本糧食產量之低,甚至不足以供應全國人吃飽,一般百姓要保證不餓死,除了撈海產就得打野味,就算豐年也要上山挖野菜。加上那時候也不講究什麼進出口糧食,各國都是自己吃飽了算,不過到底能不能吃飽那就看各國的條件了。
當時日本的可利用資源很少,農業生產力都是很低的,很多領主之所以不斷掠奪其他人領地,其實是為了搶奪其他領地內的資源。至於老百姓,可以說幾乎都是吃糠喝稀的多,所以很多百姓都乾脆放棄了種地,前去打仗,如果運氣好也許還能獲得功勞得到賞賜。當時日本全國對於家禽和家畜的飼養並不普遍,很多家禽和家畜也只有大地主家才擁有,一般百姓捕到魚也不會自己吃,因為他們還要交納賦稅給領主,所以對於魚這樣的葷腥一般賣而不吃,百姓平時大多是吃糠喝稀。
至於其他地方領主,要是靠近海邊的一般多以海產魚類為主要葷腥食物,難得在特殊節日的時候會去狩獵吃點山裡的野味。武田家由於身處甲斐國這樣的山地,所以連海產魚類這樣的葷腥都很少,一般都是吃些附近小河的小魚或者到他國去買海魚,當然難得也去捕獵點野味,不過畢竟狩獵費時,而且可獵取的動物也不多。不過像信長,秀吉,家康這樣之後擁有大量領土的領主是可以吃到不少一般人難以享用的野味的,比如鹿肉,天鵝肉,野豬,野兔肉,海參等等。但是對於地位相對低的領主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所以那時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挺節約的,平日也沒有吃什麼好吃的,不節約自然不行……
8話頭說回來,就是因為大米產量很低,所以這白花花的大米就成了各地領主們特別指定的主要戰略物資。農民在地里勞苦一年種水稻基本上就是在完成一項任務,收下來的大米往往全都要作為年貢送進領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飯啃蘿卜吃野菜,有的農民甚至一輩子都沒嘗過自己種的大米啥味道。
正如玉米和土豆的傳入使中國人口增長,使日本人勉強能吃飽肚子的東西,是蘿卜。
蘿卜剛被引進到日本時只有指頭粗細,經過日本農民的辛勤培育,蘿卜終於變成胳膊粗細。蘿卜營養豐富又易於生長,很快就成了農民的主要食物,即便貴族也對蘿卜青睞有加,使之上了貴族的餐桌,而且幾乎到了無蘿卜不成宴的地步。
即便是有錢人吃大米,窮人吃小米蘿卜,山國日本糧食依舊不大夠吃。於是在上古的時候,日本人就形成了一天只吃早飯和午飯兩頓飯的習慣,早上到下午要幹活,所以一定要吃飯保持體力,晚上是休息時間,加上那時候人們沒多少娛樂,只要早早睡覺肚子就不餓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的糧食。這樣的習慣不光農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幾乎成了全國不成文的規矩,全國上下都在執行不吃晚飯的習慣。只不過,貴族們夜生活比較豐富,所以他們實在餓的不行,還能找點點心吃吃。
有些條件的日本人吃飯時都是堅持分餐制,每人面前一張小桌,上面擺著三菜一湯一碗飯,就算開宴會也是這樣各吃各的。這些有錢人和窮人食譜最大的區別,就是可以吃到一點點葷菜。不過,有錢人只能在魚和貝類上做做文章,這已經是他們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可奇怪的是,作為島國的日本,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到只夠吃幾口的魚,或者幾片腌漬的貝類。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有錢人始終維持著一葷兩素一碗湯的飲食規格。
之所以維持三菜一湯標准,據說是因為早期日本貴族忌諱四與死諧音,所以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搞四菜一湯標准餐。
當然,有些有錢人偶然也會吃點別的東西換換口味。歷史劇《武田信玄》里,北條家統帥北條氏康就曾經在海邊享受著海風,吃大鍋燉煮的蝦貝等海鮮(有點像東北亂燉)。
即便是領主,這樣的美味也不是想吃就吃。一般他們在正餐意外想和點小酒什麼的,能下酒的小菜不外乎就是指頭細的小咸魚,或者兩塊腌蘿卜。戰國時代的日本人忠實執行著禪宗「不妄食」的教規,正餐之外很少吃東西,當然也是沒條件吃。即便再有錢,正餐時吃的魚也只是夠一餐吃的,真正的高級魚和大魚,只有在婚禮和過年之類的慶典活動時才吃的到。
後來開開創江戶時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統一戰國亂世後吃的也還是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腌蘿卜就米飯。有天他在家裡遛彎,看到幾個侍女在抱怨,便過去看究竟。
侍女們說:「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小菜就是腌蘿卜!「
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
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腌蘿卜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這個故事在表現家康小氣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貴為一國之主的食譜——米飯和腌蘿卜,凄涼之感油然而生。
戰國時代的是日本空前的大混亂時期,糧食產量跌到谷底,武士也經常吃不飽肚子,不少城主也時常要自己下地種糧食,他們的老婆還會帶著一些人上山去挖野菜。
城主活的都那麼慘,農民生活就更苦了。在日本,六公四民的稅收規格,也就是產出糧食60%歸政府,40%歸自己已經成了常態,這還沒算地主的那一份地租。有時候,狠心的領主會把稅額訂到七公三民,甚至八公二民。島原農民起義的起因,就是領主在只生產八萬石糧食的土地上收取十萬石的地租。
口糧根本不夠吃的,為了填飽肚子,農民揀貝殼撈魚挖野菜,只要是能吃的東西他們都會找來吃——這還不是在荒年的時候。閉塞的日本窮人並不知道海對岸的中國有一種名為「觀音土」的好東西,那東西吃下去肚子就能脹的一天不用吃東西,雖然偶然脹會死人。
飢餓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從武士到農民,想吃飽肚子都不是件容易事,就更不要想吃的好了。如果能頓頓能吃到本篇開頭列的兩道食譜,恐怕有錢人和窮人都能樂開了花。
在戰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頻繁,飲食也變得以服務武士為先。原先在公卿貴族中是不食用肉類的(據說哪代的天皇有個什麼肉食禁令,當然也就是公卿有這些講究),肉類食品是沒有身份的農民獵人才吃的。漸漸的公卿們變得營養不良,而什麼都捕食的農夫或獵人就顯得健康多了。
打仗的武士們用自己的性命和虛榮的身份比了比,最後可能還是覺得是性命和肚子比較重要。而且鹿肉更是美味中的美味,因此就出現了名菜胡椒鹽燒鹿肉。不過胡椒鹽燒鹿肉不適合作為干糧,而且要做好這道菜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戰場上就有些不合適了。
戰國時代的日本,雖然沒明文規定農民不許吃大米飯,可因為大米產量少,於是產出一點也被領主收走,農民基本上是沒機會吃到的。正是因為吃大米飯幾乎成了特權階層的專利,所以就有了領主為了招兵,派人扛著大米去募兵的事,當兵沒別的優待條件,就是能頓頓吃上大米飯,順便還能順便在敵人的領地里搶搶劫什麼的來貼補家用。當然,後者是要活著從戰場回來才有價值,但前者對於等閑吃不飽肚子的農民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於是便有了許多農民為了嘗嘗自己種的大米是什麼滋味,自願到前線去拚命。
大米作為戰略物資,最重要的用處就是行軍打仗時作為軍糧食用。
作為山國的日本交通很是不發達,所以要是和中國軍隊那樣行軍打仗還要帶著一大堆的鍋碗瓢盆就實在是太麻煩了。山地行軍,為了保證機動性,最好就是能不帶的東西都不要帶,所以飯團就成了戰國時代軍糧的主要形式。
飯團最大的優點的是便於攜帶,食用的時候也方便,用不著什麼容器和筷子,拿著就能吃,而且還不容易餿掉。製作飯團也很簡單,就是將大米用手團成團,在手心裡反復壓實了就可以。為了使沒有味道的飯團吃起來更好吃,有時候裡面還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級的外面則要用切成小塊的海苔包起來,據說現在這東西還很常見,好像叫壽司,不過餡就豪華多了。
製作飯團的工作多數時候要在戰爭之前就進行,作為隨身干糧的飯團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來製作。做好後用長條的干糧布包裹起來,按照一個飯團管一頓飯,兩個飯團管一天的標准再用繩子在干糧包外面打上結,最後斜系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這樣的攜帶干糧一般最多隻帶不超過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時,只要拉開繩結,就可取出夠一頓飯量的飯團,這倒真是個方便的設計。這種攜帶兵糧的布袋名為 「腰便」。
除了個人攜帶的干糧,領主也要製作大量的飯團作為公糧,這項工作經常是領主夫人帶著城裡的婢女還有武士家的女人們集體義務勞動去做。實際上,戰國時代的領主夫人並不是件輕松的差事,她不但要照顧丈夫生活,還經常要帶領婢女和武士家的女人們上山挖野菜、捆紮箭桿,甚至給砍下來的敵人的人頭清洗化妝,不但辛苦和膽大,還要具有相當的組織能力。
這些作為公糧的飯團在做好後,要用干凈的草席捲起來,用人力拉的大車運送,隨時分發給士兵食用。除了製作好的食物,作為軍糧還要准備許多的生米,以備在戰爭延長時食用。
在大將下令休息後,士兵們就會找塊干凈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燒上一些熱水,取出一頓飯的份飯在火上烤熱食用。有些人喜歡將飯團放在火里烤的焦香,這樣吃起來也是別有風味,後來這種烤飯團還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種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滲進米飯中,使飯團吃起來更有滋味,本身就帶有海鹽鹹味的海苔也使吃飯團的人可以把它當小菜吃。另外,包在飯團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裝紙的作用,使食用者無需直接接觸到黏黏的米飯,把手弄臟,這點很能體現日本人在細節方面的用心;而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殺死逐漸變質的飯團里的大腸桿菌和葡萄鏈球菌,戰國時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這點,不過後來的科學證明,梅子放在飯團里著實是益處多多。海苔具有多種營養,又便於曬干食用,將它作為包裝紙和攜帶型小菜,也著實是很高明的設計方案。
8雖然飯團很容易能填飽肚子,可是也很容易使武士們口渴,武士們就攜帶著烤過後的味噌塊,上戰場時只要把它溶於湯後便能飲用。於是在日本料理裡面絕對不可或缺的味噌湯就誕生了。就一份味噌湯也能喝的津津有味的武士們來看,掛面就是份奢侈品了。掛面是室町時代以前從中國傳入的,在當時除了醬油、酒之外,像柴魚、昆布等的調味料也有發明,更增添了湯汁的美味。
提到了面條,不能不說說甲斐之虎--武田信玄。
川中島合戰是戰國雙雄武田家和上杉家的一次沒有決定性結果的大決戰。雙方出動兵力總數超過三萬,在一場大戰動輒幾百人的戰國時代,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戰略大決戰了。
在此次作戰中,武田軍採用啄木鳥戰術,將軍隊分為兩隊,一大部偷襲妻女山的上杉軍本陣,八千軍隊在八幡原布陣准備給上杉來個包餃子。結果,武田信玄的計謀被上杉謙信拆穿(據說是看見武田軍陣內的炊煙感覺不對勁——還是跟吃有關),於是提前下山攻打只有八千人的武田本陣,最後據說上杉單騎闖入武田大營,幾乎要了武田信玄的腦袋。虧得這八千人拼了老命死磕到底最後扛到援軍出現,這才轉危為安。
作戰的時間是早上七點半打到下午,中間雙方都沒有時間吃飯(哪來的這功夫……),不過兵力占軍隊劣勢的八千武田軍一直沒有被占絕對優勢的上杉軍擊潰。分析其原因,除了平時的訓練和武田信玄的指揮調度和領導有方,還有一點不大為人注意的就是,雖然都是戰國名將+百戰之師,武田軍在體力上沒准要優於上杉軍,所以即使沒吃午飯也還能堅持。
這秘密就在於,武田信玄平時在部隊里大力推廣食用易於消化的刀削麵,常年吃麵食。
其實當時的日本還沒有真正意義的面條,那東西要到明代大儒朱舜水在大明亡國東渡後才帶到日本來的。當時所吃的,其實是據說從唐代傳來的日本版的刀削麵,時稱餺飥面,也有說是烏冬面的。這東西也很方便,作戰休息時,戰士們只要抽出刀來,把面團一塊塊削到鍋里煮熟了,拌著鹹菜就能吃。武田信玄的甲州軍隊所喜愛的食品就是把這東西和蔬菜一起煮,然後用味噌來調味,這對於要用體力決勝負的軍隊士兵們是極有營養的。
鹹菜,據說也是武田信玄大力推廣的。當時主要的鹹菜品種有蘿卜和野菜腌制的。鹹菜很咸,切一小塊就能下飯,且攜帶方便、不易變質,還可以保證士兵能夠攝取到維生素,實在是行軍打仗殺人越貨之必備。
長期吃刀削麵加上鹹菜,使武田軍的體力要大大優於只吃米飯的上杉軍,這樣一天作戰下來,餓著肚子的上杉軍體力早就不支,估計還有因為低血糖暈倒減員的。人數上不佔優勢的武田軍卻可以憑著早上吃的那碗面堅持下來。
好吧,其實這只是開個玩笑,不過武田信玄在軍隊里大大推廣刀削麵和鹹菜,也許真的是這個目的也說不定。現在武田信玄老巢的山梨縣,刀削麵到現在還是本地名吃,有的大飯館門口還會立塊牌子,寫著「這就是武田信玄力量的源起啊!」
一些對食物挑剔的武士不甘心和士兵們同樣去吃乾巴巴的飯團,他們像上班族那樣吃起了便當盒飯。這些盒飯有飯有菜,而且還是熱乎乎現煮出來的,放在精美的漆器飯盒裡,自然比起飯團要好吃的多。
cx19800425大國守8其實,上杉軍也有自己的特色攜帶軍糧,被稱為「日之丸便當」。
製作這種日之丸便當很簡單,用一種可以裝二合五勺(約三百五十公克)名為「面桶」的容器,裝上白米飯中間插上一顆小小的梅子,再整個放進「腰便」里,就是一客便當。雖然那時候還不管這種軍糧叫做便當,但這大概就是最早的便當的由來了。
自然,在當時「便當」這個詞還非專指盒飯,「領便當」在當時更不是不吉利的詞。
此外,武田軍還以味噌作為軍糧的配菜。武田軍食用的是以大豆、曲、鹽、大豆煮湯發酵做成的「野戰味噌」,又稱「白味噌」。「野戰味噌」據說不但配飯好吃,而且還能解除疲勞和治療胃病。武田的軍的「野戰味噌」吃了尤其生力氣,這大約也是武田軍在體力上勝過上杉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位將味噌作為軍糧使用的人是伊達政宗,他所使用的是「仙台味噌」,這種味噌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保鮮期長。後來侵略朝鮮時,幾乎所有武將所帶的味噌都壞掉了,只有伊達軍的「仙台味噌」味道還很新鮮。「仙台味噌」在江戶時代成為了伊達家的傳統軍用味噌,每年要從仙台藩用船運到江戶。但是,駐在江戶的仙台藩藩士有三千人之多,運輸實在是費時費力,後來大家一商量,乾脆江戶就地取材,於大井的別府里自己做「仙台味噌」。伊達的府邸里成天泛出味噌的味道,於是江戶人便稱在江戶的伊達府邸為「味噌宅邸」。
cx19800425大國守8回到飯團方面來。
平時,士兵們吃飯也只吃到八成飽,一天又只吃兩頓飯,兩個飯團足夠一名士兵保證一天的體力;加上那時作戰的范圍也不大,多數時候只是在方圓幾公里內,最遠也不過百十公里,關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織田家作戰時,兩家的城池只有不到兩公里,實際會花在路程上的時間實在不是很長,所以那些小規模戰爭經常會在士兵攜帶的飯團吃完的時候也就結束了。
豐臣秀吉一生中的兩次大規模行軍作戰,第一次是剿滅明智光秀的」中國大回轉「,一次是消滅柴田勝家的賤岳合戰,兩次作戰他為了輕裝前進都沒攜帶多少軍糧。當時秀吉拿出十倍米價的金銀作為代價,命令路邊的百姓商家各自開倉,將家裡的大米全都拿出來煮飯,以在內側淋了鹽水的草袋包裹,用牛馬馱著隨軍前進。一路小跑的軍隊如果餓了,就伸手進米袋裡抄一把鹽水浸透的大米飯就著手吃掉。淋鹽水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米飯不餿掉,滲透鹽水的熱騰騰的米飯在餓極了的士兵吃起來居然格外好吃。只是在那個還沒有闌尾割除手術的時代,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在邊跑邊吃飯的過程中得了急性闌尾炎掛掉。
當然,飯團只是為方便攜帶製作的權宜食物,畢竟沒有新煮出來的食物好吃。
回復收起回復12樓2012-07-30 17:12舉報 |我也說一句
cx19800425大國守8記得在電影《織田信長》里,描寫正德寺會面的宴會上,信長和道三在唏里呼嚕地就著泡菜喝稀飯。從這里可以看出可能是由於戰爭的緣故,即使是所謂的宴會也不過只有如此的規模。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得知,在當時,稀飯和泡菜的確是比較普遍的食物,而且不僅僅是在早餐和晚飯時候。
在寺廟里,無論是本願寺的一向宗還是舊宗,都是以素食為生。在鐮倉時代就開始的用油及味噌做出的油豆腐逐漸的變成了僧侶們的主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用小麥粉製作非常簡單,還是僧侶們受到了中國北方風俗習慣的影響,掛面、烏龍面、豆沙包等等用小麥粉所製成的食物都被當成下午茶的點心。
現在我們來說一下茶。茶在鐮倉時代就已經非常的普及了。曾有記錄說是有位名為源實朝的三代將軍,喝了茶之後,宿醉的情況馬上得以改善。而且,因此茶便被認為有延年益壽的。
茶泡飯,在看一些描寫日本古代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時候常常遇到,好象是一種相當日本化的食物。其實不然,不單日本有,中國也有,民間不是就有「好吃不過茶泡飯」的說法嗎?但是,我這里要給大家談的僅僅是日本的茶泡飯。
要談茶泡飯,就不得不談談古代日本人的飲食。在古代,貴族一般吃的是大米和魚肉,以及雞肉,當時日本還沒有家豬、羊,牛是不準斬殺的,斬殺耕牛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這一點和幾乎所有的農耕民族一樣,家豬和羊是後來明治維新後才傳入日本的。至於野豬,則是農民的食物。武士階級由於艱苦的修行和緊張的戰爭生活,所以很多時候是吃「干飯」(這里指的干飯是日本的說法,其實是一種類似中國的年糕一樣的食物),茶泡飯和飯團。
茶泡飯的大致做法顧名思義,用熱茶水來泡冷飯,並佐以鹽、梅干、海笞等配料,茶一般是用綠茶,並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泡。這樣,茶的清香才能夠滲入飯中。比較講究飲食並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武士,還會配以魚肉。
茶泡飯的製作非常的方便,取材也很簡單,只要熟飯、茶、鹽、開水四者俱備就能做成一碗最基本的茶泡飯。原料也便於攜帶,吃起來也很節約時間,味道也還不錯。所以武士階層,特別是在戰斗中,普遍是以茶泡飯為主食。
這種特性使武士團的戰鬥力得到了更大限度的發揮。他們不必象古代中國或者印度的軍隊那樣在戰斗中攜帶過多的新鮮食品,這樣就不會過度依賴後方的後勤補給,雖然長期缺乏新鮮食品會導致營養不良,降低士兵的戰鬥力,但是日本的戰斗都是強度不大的戰斗,所以茶泡飯能夠勝任了。在緊張的戰斗生活中,茶泡飯成了武士中最流行的食品。
3. 日本有什麼好吃的 日本美食攻略 除壽司外的日本美食
1、大阪燒:大阪燒是日式料理中的蔬菜披薩,為日本關西的一種庶民美食,也是大阪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麵食文化的代表,當地的大阪燒專店少說也有數千間。
2、天婦羅:天婦羅是日式料理中的油炸類小吃,用低筋麵粉、雞蛋與水和成面衣,將新鮮的魚蝦和時令蔬菜一面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調成的汁,鮮嫩美味。
3、關東煮:是日式料理中的火鍋類小吃,關東煮源自「味噌田樂」(misodengaku),那就是用水煮熟豆腐或者蒟蒻,再用味噌(面豉)調味後進食。後來,日本人用鰹魚湯取代味噌。關東煮製作簡便,湯用蘿卜、海帶、味噌熬制,材料(墨魚丸、魚丸、蝦丸、牛肉丸、包心魚丸等等)可以隨時放進湯里煮。
4、壽司:壽司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調味過的冷飯(簡稱醋飯),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鮮美,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5、蕎麥面:蕎麥面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傳統食物之一,是用蕎麥麵粉和水,和成面團壓平後切制的細面條,煮熟食用。
6、章魚燒:章魚燒又名為章魚小丸子,章魚小丸子起源於日本大阪,原名「章魚燒」,其歷史要追溯到大正年代,創始人是日本著名美食家——遠藤留吉先生,素有皮酥肉嫩、味美價廉之特點,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國粹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