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小野塘有什麼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小野塘有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3-02-03 04:45:22

A. 合肥,朋友們可以推薦幾個能免費釣魚的地

釣點一:金寨南路與無名路交口向北1公里(乾渠)
釣點景色
去年4月的時候溫度最為合適,小雨淅瀝,水中含氧充足,魚兒也非常活躍。主要都是野生鯽魚。
很多次都是雙尾,而且二料蚯蚓都吃。
半天6.3斤
釣點二:肥西豐樂河(官亭收費站過去)
這個釣點,我去過多次,漁獲都還不錯。
鯽魚還不小呢
大大小小搞了小半桶
這里什麼魚都有,河邊也有野塘。
釣點三:派河高速路橋下河段(在宿松路附近)
這個釣點位於合肥繞城高速的橋下面,是派河的上游,水質一般,白天太熱了,晚上去夜釣的。
夜釣不熱,就是蚊子多。
漁獲不行,蚊子太多了,回家。
放了,水質不好,估計味道也不會太好。
釣點四:肥東下王橋(下王河)
這個釣點有個特色,就是白條又肥又大,我最喜歡。
這座橋就是下王橋
開釣了
大肉餐
這是大白條和普通白條的對比
就算是曬幹了,也不小。
釣點五:宿松路盡頭垃圾填埋場旁小野塘
這個小野塘水質很好,水也很深,而且水裡大鯉魚絕對有,打窩後鯉魚泡很多,只可惜不怎麼吃鉤。
小翹嘴一枚
這里的鯽魚全是黃金鯽 味道鮮美
白條和翹嘴搞一些
釣點六:發大水後淹沒的農田釣點(環巢湖大道上南淝河大橋過去200米)
這個釣點是臨時的,只有在去年發大水期間存在,汛期過了後就沒了,當時圩里的鯽魚全部跑出來了,大壩上有近百人在釣。
大壩上全是釣友
開釣了
小鯽魚的密度很大,經常雙尾。
釣友的斤鯽
以為大鯽魚
半天的漁獲
釣點七:說實話這個釣點我再去的話可能也找不到了,在肥西花岡附近農村裡,釣友帶我去的。
掛地球了
野生鯽魚真好看
漁獲不多,但是品質高
釣點八:肥西嚴店野河溝
中秋節放假過去的,也是以為釣友帶我過去的,可惜這次去水位下降了好多,只有30厘米深,可想而知漁獲機會沒有,但是裡面鯽魚還是有不少的。
野蠻的很,水邊全是及腰的草。
搭好釣位,開始作釣。
水太淺了,只有白條。
還好還有一尾小混子,放了。
釣點九:南淝河入巢湖河道
這個釣點藏有巨物,只不過水質太差了,魚不能吃,只能釣著玩玩。

釣點十:巢湖岸上草原大壩釣點
這個釣點車開到岸邊後需要步行到釣點,估計得有1公里多,我走了十幾分鍾,背著個大釣箱,累死了
釣點十一:池州平天湖
平天湖距離合肥大約180公里,我愛人是池州的,回去我都要去平天湖解解毒,池州可以說是半個城市都是水,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真的是釣魚人的天堂。

B. 野塘鯽魚只吃蚯蚓不吃餌料是怎麼回事

一種原因是你餌料的味型不適合,還有一種是鯽魚魚層上移了,你可以釣一下行程,找一找魚層,當然,如果是小鯽魚的話,鯉魚一來它肯定不吃,都嚇跑了。

C. 從市場買幾斤小龍蝦放入長滿雜草的野塘,龍蝦會不會泛濫

幾十年前小龍蝦隨處可見是由於那時候小龍蝦沒有人吃,沒有人賣,也沒人去捕獲,時間久了,小龍蝦繁育的愈來愈多,慢慢的在鄉村隨處可見,不但破壞了生態體系,並且比較嚴重損壞田地和糧食作物,對村民而言也是一種蟲害,但又並沒有什麼辦法有效控制它增速,才造成小龍蝦在我國猖狂很多年。直至它被大家做好端上飯桌的那一刻,才慢慢緩解小龍蝦隨處可見的狀況。如今小龍蝦在我國隨處可見是絕對不可能的,由於再加上人工養殖的都不夠大家吃。

天然的塘里要想小龍蝦迅速繁育,一定要擁有下列條:適合的溫度、水體,最好在15~35度以內,因此北方地區都是不適宜小龍蝦飼養的,水的PH值不超過8.5。充足的魚餌,如水草、螺釘、水生物動物、浮游動物等。塘前一定要有合適驍龍開洞、抱卵、產崽的土壤,以土壤或黏土為宜。要想繁育快,公和母的佔比最好是配搭好,公的過多不行,母的太多也不行。剋星敵害在正常范圍內,不容易對小龍蝦的存活導致具大威協。

D. 田溝里的麥穗魚是怎樣的一種魚有什麼經濟價值

麥穗魚其實是屬於鯉魚科的,在後來的時期變異,演化而成的一種魚類。它一開始主要是在亞洲生活,後來才流傳到了歐洲,但是因為強大的繁殖能力,成為了歐洲的入侵者。麥穗魚的長相和普通的魚類差別不大,它的體型較長,而且身體較扁。成年之後的麥穗魚,能長到十厘米左右,生活在湖泊或者是水灣等鹹度較低的地方,它一般在每年的5到6月份,會進行產卵,這個時期的溫度比較高。

而產卵的時候會產生明顯的保護自己的後代的行為,這種魚類一般主要分布在我國溫度較高的地方。主要在亞洲等地,日本還有其它國家都有所養殖,因為它能夠吃蚊子和蟲子,所以也被一些國家引進它用來消滅蚊子。但是,這種魚類因為缺少能夠消滅它的物種,也被一些國家視為入侵者,害怕它的威力,那麼,這種魚類在種植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麼樣的問題,它的魚苗又有怎樣的要求呢?

麥穗魚的魚苗,不用購買,只需要到周圍的比較天然的湖泊裡面捕捉就可以了,對於魚苗的要求,身體能夠長到五毫米左右,而體重已經達到了3到5克,長到這樣的標準的麥穗魚,說明它們的生長已經達到了一個完整的狀態,對於後期人們的飼養也有一定的好處。仔細觀察魚苗的外觀,保證它的身體上沒有任何的病蟲害,或者是殘缺,感染等問題。對於魚苗的處理,我們首先要配製30%左右的食鹽水,然後再將魚苗放在裡面進行5到10分鍾的消毒處理。

這樣對於魚苗的選擇,我們就已經做完了。在養殖麥穗魚時我們要選擇一塊面積較大,且水深能夠達到一米左右的池塘進行它的養殖。在將魚苗放在池塘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池塘進行一定的處理,就是用比較高濃度的溶液進行消毒,然後再在裡面種植大量的水草,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還原麥穗魚的養殖環境。

等到把麥穗魚放進去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它的喂養了,一般來說,我們喂養的飼料有兩種,一種是自己配置的,一種是活的餌料。我們在喂養這種魚的時候要把這兩種飼料相混合,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它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我們喂養的時間一般在每天的早上和晚上,而投喂的數量大概是這種魚在兩個小時之內能夠吃完的餌料的數量。

有的時候魚的食慾不佳,或者是它對於營養的需求比較大,我們要及時的進行調整,以供應它的生長。等到魚苗養的差不多的時候,我們要隔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池內的換水,這樣能給它提供一個較為干凈整潔的環境。

我們在進行麥穗魚的病蟲害的防治的時候,要以這樣一個原則來進行防治。如果有病蟲害就及時進行處理,如果沒有病蟲害,也要加以防治。因為池塘隨時有可能出現損害魚苗生長的蝌蚪等生物,所以我們要及時購買農葯,將它們殺死,因為農葯的威力是有限的,無法將這些天敵全部處理完,所以我們要人工的進行撈捕,盡量給麥穗魚的養殖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所以說,麥穗魚的養殖其實是相對於來說比較容易的,因為它對於環境的要求不是很大,而且魚苗也不用從外部購買之用,從旁邊的一些湖泊中捕撈就可以了。在飼養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對它有一個全方面的病蟲害的治理,要實時的監測池塘裡面的情況,及時的做出調整。

田溝里的麥穗魚是怎樣的一種魚?有什麼經濟價值?這個魚在農村的小河小溝里非常常見,也非常受大家的喜歡,因為其口感非常好,特別是野生的。

我老家這邊把麥穗魚叫"青麻嫩」,是一種小型的雜食魚類,主要生活在田裡、溝里,個頭很小,特別是你釣魚時,特別愛鬧鉤,然後你又釣它不上來,經常氣的釣魚人摔魚桿。一般要抓這個魚,主要以干水溝或放魚箏為主,但是其個頭小,要抓很多才夠吃一頓。但是其味道還是非常鮮美的,各地都會將其加工成特色的菜餚,供人們享用。

麥穗魚的經濟價值?這個主要是銷售食用。像我這邊人工養殖的麥穗魚在20元一斤,野生的30元一斤,加工成我們當地特色的火焙魚干,人工養殖的100元一斤,野生的120元一斤,在我們當地算一種非常有特色的菜餚,正宗乾的火焙小魚是送禮、待客的佳品,並且在我們當地市場上非常旺銷。

總之,麥穗魚就是一種非常美味的小河鮮,近些年由於農葯、化肥的大批量使用,使其生存環境嚴重惡化,加上其味道鮮美,人們過渡捕撈,其種群數量已經急劇減少了,以前那種隨處可見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了。

田溝里的麥穗魚是怎樣的一種魚呢?這種野生小魚在我們當地很多,我們不叫麥穗魚,我們叫做肉愣子,就是說這種魚傻頭傻腦的,全身都是肉,所以叫做這個名字。

麥穗魚與小的鯉魚苗一樣的,很難分辨,不是鯉魚苗肚子要寬一些,尾巴帶點紅色,還真難分辨,我還曾經懷疑肉愣子是不是鯉魚的近親呢。但是肉愣子長不大,就是長大五六厘米那已經是很大的魚齡大的了。

肉愣子繁殖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抓到它,這種魚一般都是集群生活,所以只要這地方有麥穗魚的話,可能就會有成千上萬個魚在等著你,我們有時候在村裡的野塘或者溝渠里用米飯用網籠抓麥穗魚,有時候起網之後能搞幾斤小魚,包括麥穗魚還有鰟鮍以及其他小雜魚。其實說到鰟鮍,麥穗魚與鰟鮍魚有得一比,這兩種魚通常生活在一起,它們生長條件環境都是一樣的。

麥穗魚,如今身價倍增了,因為小麥酒店裡把麥穗魚做成了特色小魚雜,加麵粉過油炸的,幾十元一小盤,炸的金黃,吃起來酥脆,很好吃。

這在以前,我們都不喜歡吃這種魚,一般抓回家喂雞喂鴨子什麼,因為魚小,處理內臟嫌麻煩。

現在野塘野溝渠裡面還是有很多這種麥穗魚的,你有機會可以回農村看看。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我們這里用挑網捕捉麥穗魚,麥穗魚在我們這八、九元一斤,可比鯉魚、鯽魚價格高,飯店用來做魚湯,味道挺好的!

麥穗魚,准確的說並不是一種魚,而是一種在國內分布較為廣泛的多種個體相對小的幾種雜魚的統稱。有的叫麥穗、有的叫柳根、還有的叫船釘子,其實都是幾種淡水水域里生存的幾種小雜魚的共同稱呼。

對於麥穗魚來說,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應該比較熟悉。記著小時候每到夏天都會和小夥伴扛著推網跑小河溝里抓魚。這種麥穗魚喜歡在河邊的柳樹根下活動,只需要把推網固定在柳樹根的下方,對著柳樹根一頓踩,就能弄到幾條柳根魚。又不了多久就能抓到一頓吃的。

而且,這類麥穗魚雖然個體小,一般都不會超過10厘米;肉還少、刺多、身體扁扁的,不需要去鱗,只需要從魚肚子部位用力擠一下把肚子里的內臟和臟東西擠出來就行。用我們東北的大醬燜一下,鮮香無比。還有的會把麥穗魚收拾干凈之後用鹽腌漬一下曬干,留著冬天吃。吃的時候用油炸一下也是很脆、很香的。

至於說麥穗魚的經濟價值,並不大。首先是魚的種類多,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繁種。其次是麥穗魚的個體太小,人工養殖還不夠飼料錢;還有就是麥穗魚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也可以說是衡量當地水質是否合格的一個晴雨表。人工養殖水域的水質很難滿足麥穗魚的需求;最後就是麥穗魚的價格了。現在麥穗魚貴的大概也就只有10元/斤左右吧,並不貴,人工養殖的意義不大。而且,麥穗魚一旦人工養殖,那種獨特的鮮香可能就沒有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麥穗魚分布於大江南北,河流、池塘、水庫、湖泊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在水草多的池塘,水庫小溪里都走。

1.食用價值

麥穗魚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的特點,是一些維生素、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操作也並不復雜,而口感鮮美,也不失為節日菜譜。

尤其是換季了,家中的男女老少來份麥穗魚,營養又易美味;麥穗魚有很多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才能做出來好吃的麥穗魚,麥穗魚的最好做法是能做到不油不膩,這樣的麥穗魚吃起來才會香。

2.經濟價值

除了製成各種 美食 之外,麥穗魚還可以做成水生寵物的飼料,是非常優質的餌料魚,現如今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也越來越高。

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常見的小型魚類。生活在淺水區。雜食,主食浮游動物。產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黏液.成串地粘附於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護的習性。

麥穗魚因其體形大小如同田間低垂的麥穗一般而得名。而且因為它生命力很頑強,極不容易死亡,繁衍能力也是很強大,比其它魚種好養的原生魚。所以隨處可見,經常會被用來喂養高經濟魚種做鉺食,如果食用的話自是油炸最受歡迎了。

麥穗魚市場價格多少錢一斤

1、麥穗魚,顧名思義,就是像麥穗大小的一些小淡水魚的合稱。以前是飼料魚,現在也成了美味河鮮了,在菜市場一斤能賣到10塊錢,攤販每次帶來不多,也就是幾斤,很快就被一些老客戶瓜分完了。

2、麥穗魚分布極廣,幾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它的蹤跡。但具體來說,靜水水域和水的透明度不高的水域麥穗魚較多,而水流較急又深的水域少有麥穗魚。水草較多的池塘麥穗更多,因它大量吞食附著於水草的各種魚卵。

麥穗魚最大能長多大

麥穗最長能長到10CM,10以上的比較少看到。小麥穗的黑線很明顯,黑線末端靠近尾巴那裡會有個黑色的三角,有金線包圍非常美麗,成年以後花色逐漸變淺甚至不見,鱗片會變成金屬綠,燈光照下也很好看,但是我感覺比小麥穗還是遜了一點。,一禮拜換一次水就可以了。如果密度大就配個增氧泵。常見於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生活在淺水區。雜食,主食浮游動物。產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黏液.成串地粘附於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護的習性。

麥穗魚的養殖技術

1、麥穗魚養殖產卵池面積為50~60平米,水深為0.6~0.8米,事先每畝用75~100千克消毒劑化水全池潑灑消毒。催產葯物為魚用促排卵素2號,劑量為雌魚1.52微克/克,雄魚11.5微克/克,當發現雄魚開始追逐雌魚時,即可進行人工授精。

2、觀察發現催產麥穗魚的效應時間在12小時,注射葯物12小時後,將麥穗魚魚苗捕出,採用擠腹法采卵,剖腹破碎法采精,半干法授精,然後加入曝氣的水,用羽毛輕輕攪拌23分鍾,靜止25~30秒,吸出多餘的精巢組織及其它污物,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池進行流水孵化。

3、從3月下旬開始每隔5天沖水1次,每次34小時,以促進性腺發育,當水溫達10~15℃檢查麥穗魚魚苗成熟度。雌雄魚體形在一般情況下區別不大,但在繁殖季節表現明顯的差異,成熟雄魚體大色深,在吻部,頰部等處出現明顯的副性徵,即白色的角質「珠星」,手摸有粗糙的感覺,雄魚可擠得出乳白色的精液。

麥穗魚常見疾病防治技術

1、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發黑,蛀鰭,肛門發炎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流出,嚴重的只要將病魚的頭部拎起,既有黃色黏液從肛門淌出。

2、堅持「有病治病、無病預防、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培育早期主要發現有劍水蚤和蝌蚪等敵害生物,用每升0.3~0.5毫克晶體敵百蟲進行殺滅,並及時撈取水中的蝌蚪。為防止一些細菌性疾病的發生,定期用強氯精、二氧化氯和阿維菌素或者溴氰菊酯等殺菌、殺蟲葯物全池潑灑,嚴格按《漁用葯物使用准則》進行病害防治,不使用違禁葯物。

隨著大家的口味越來越多樣化以後,油炸麥穗魚作為一道下酒絕佳的菜品,開始走上家家戶戶的餐桌上,而且因為家養的魚缸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加上個頭小巧,做為喂養大魚的鉺料等等廣泛用途,其市場的需求與價格逐漸升高。

我的家鄉環境優美,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湖泊眾多、溝叉縱橫,河溝里盛產各類野生魚,「麥穗魚」就是其中的一種。 「麥穗魚」,我們當地不叫它這個名字,我們叫它「細鱗子」,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它身上的魚鱗比較細小。

麥穗魚是鯉科、麥穗魚屬,體細長,稍側扁,尾柄較長,腹部圓,頭部小而略尖。

麥穗魚原產亞洲,體長不到十公分,是中國最常見的淡水魚,幾乎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生活,麥穗魚生命力極其頑強,如果哪個河流污染嚴重,其它魚都死光了,那麼剩下的幾種里肯定有麥穗魚,被稱為 水族中的打不死的「小強」

在農村麥穗魚是比較令人討厭的,最討厭它的有兩種人: 釣魚人和養魚戶

1、釣魚人討厭它。

作為釣魚人沒有不恨麥穗魚的,因為這種魚鬧窩最厲害,它嘴太小吃不下魚餌當然也就吞不下魚鉤,它會把魚餌銜起來拽著跑,帶動水面上的浮漂瘋狂亂動,提竿缺很難上鉤。遇到這種情況,釣魚人恨不得往裡扔石頭。

還有一個更氣人的問題,麥穗魚鬧窩的地方,大魚輕易不去。

2、養魚戶討厭它

麥穗是危害魚塘養殖的主要雜魚,養魚人恨之入骨,一般都會定期進行清理,但是由於此魚數量眾多,生命力超強,要想清楚干凈是不現實的。

麥穗魚繁殖迅速,搶食兇猛,養殖戶撒到魚塘中餌料,很大一部分進了麥穗魚的魚腹。麥穗魚長不大,光吃不長,麥穗魚太多的魚塘會影響其他魚類的生長。

麥穗魚的經濟價值不高,在農村賣的麥穗魚全部都是野生的,還未聽說過有人養殖,麥穗魚體積雖小但是其味道還是比較不錯的。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兩種我們當地的傳統做法:

1、小魚面子椒

這是我處湖區的特色做法,具體做法:

麥穗魚去內臟後撒適量麵粉過油備用;起鍋放油蔥花、薑末、干辣椒爆香;放入適量水大火燒至開鍋;放入過好的魚,倒入香醋、料酒、味精等佐料;大火燉五分鍾就可出鍋。

這個菜的特點是酸辣適口,湯頭香濃。

2、酥炸麥穗魚

麥穗魚去內臟;將備好的蔥、姜、蒜末、鹽、味精放入調味將魚上撒適量麵粉;起鍋放油七成熱時放入魚;待炸至金黃是撈出,一盤香噴噴的炸魚大功告成。

麥穗魚原來雖然不被人們重視,甚至是很招人們的討厭,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養殖的魚類越來越不喜歡,麥穗魚已經逐步又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相信很快就會讓更多人認識它。

以前我從來不曉得麥穗魚可以吃,直到有一次被親戚用這樣的魚招待後,才嘗試著了解這種魚的價值,才知道這是一種雖然很普通,卻具有食用價值的小魚。

記得我那年剛滿二十歲,隨母親去了遠房一個親戚家裡,當時我們村裡生活條件已經提高,雖然不能像現在這會兒經常吃到雞鴨魚肉之類的食物,但家裡若是來了客人,也還是可以做到殺只雞,去集市上買條大魚來招待客人的。而我和母親到了離家鄉很遠的親戚家裡,他們那裡的生活條件卻遠遠不如我們村好。

記得最初在親戚家裡住著,親戚是用炒菜來招待我們,菜里根本看不到肉末,後來有一天周邊村有集市,我們有幸跟著親戚去逛了當地大集,集市上還真是一窮二白,除了那種小小的麥穗魚,他們那邊竟然沒有別的海鮮。

當天親戚買了他們集市上最好的東西~麥穗魚,我不明白買那種在我們老家用來喂鴨子的小破魚是幹啥的,等到了吃飯的時候,竟然看到了餐桌上有了一道葷菜,就是那些小小的麥穗魚,小小的魚被揪掉了頭,然後我們他們當地食用的豆油炸熟,大概捨不得浪費油吧,亦或者是廚藝不佳,那魚並沒有炸到魚骨酥脆的地步。

我最初是不屑吃那魚的,親戚一個勁讓吃魚,於是只好夾了一條吃,看到別人吃麥穗魚連魚刺都不吐,而我卻只是從小的可憐的魚身上用筷子夾起一點點的魚肉,把小魚的整個魚刺給剩了下來,只吃了那麼一條,然後解釋說不喜歡吃魚,確實不喜歡吃那麼小的魚。

後來回了老家後,跟別人說起麥穗魚,頗不理解這魚可以食用,聽有經驗的人介紹:麥穗魚具有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的特點,富含一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在某些貧窮山村,是他們的節日佳餚。

一些維生素、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操作也並不復雜,而口感鮮美,也不失為節日菜譜。只不過那樣的小魚應該炸兩次,一直把魚骨炸酥脆後才是最好吃的做法,我那次吃的一條小小麥穗魚,親戚沒有炸好。

在我們老家,池塘和溝渠里有很多這樣的小魚,村裡有幾個老頭沒事天天釣魚,往往他們釣到最多的就是小小麥穗魚,我們這里集市上賣的魚各種各樣,沒有人喜歡吃麥穗魚,於是釣魚的老頭們總是從這個水塘中釣到半桶小魚,開開心心的拿到相反方向的水庫里放掉,每天樂此不疲。

目前為止,我們這里的麥穗魚並沒有發現什麼經濟價值,若有的話,那就是養鴨子的人家喜歡用這種魚來喂養鴨子,這樣的話鴨子更容易生蛋。

麥穗魚不要看得這么普通,但是你知道嗎?麥穗魚與鯉魚長的很像嗎?麥穗魚是鯉魚的微小版,這也說明麥穗魚的來頭可不小,你可知道,麥穗魚是現代鯉魚的原始母本呢。後來經過改良成就了現在的大鯉魚,才有了鯉魚躍龍門的佳話。

麥穗魚在農村裡到處有分布。湖泊、小溪、江河、池塘、溝渠,凡是有流水的地方就會看到麥穗魚的纖細的身影。麥穗魚是食雜食的,水草、菜葉、水藻、蚯蚓、螺絲、米飯、麵粉都吃,所以麥穗魚很容易釣到。

喜歡釣魚的夥伴知道,最開始在魚窩周圍活動的肯定是麥穗魚,有時候開始上鉤的也是麥穗魚,釣魚的人往往釣起來後就隨手丟棄了,釣魚人最討厭的就是麥穗魚,太小。等大點魚來了之後,比如鯽魚來了之後,麥穗魚就跑了,就開始上鉤鯽魚了。

在我們還有雅興去野外搞野的時候,往往就喜歡把野水凼子澆干,幾個人輪番上陣,用臉盆或者塑料桶澆水,當然我們一般會選擇在夏天的時候,澆水同時還可以玩水,男孩子都有喜歡玩水的心。到抓魚的時候,大家激動啊,都會跳下泥巴水裡,在水裡面一陣亂摸,會抓到鯽魚還有黃辣丁、鰟鮍,當然也會抓到麥穗魚。我們把水澆干,就會看到很多小魚露出水面,大家都去抓,運氣好的時候,可能能抓到大大小小的魚雜好幾斤,麥穗魚也有很多,最後大家商量分了。麥穗魚大家都嫌棄,太小了。

不過,如今,人們就喜歡那些純野生的小魚小蝦,就是原來不起眼的麥穗魚也被商家炒作成了炸麥穗魚。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E. 黃鱔好吃且營養豐富,釣黃鱔不懂技巧怎麼行

釣黃鱔需要謹記以下幾點:靜水(如稻田、溝渠)、底棲魚類、肉食類;
一、尋找巢穴
「狡兔三窟」其實黃鱔也一樣,通常有2個以上出口,但肯定會有一個靠近水面,因為黃鱔的鰓退化呼吸需要將頭伸出水面,上文說了黃鱔不喜流水,越是安靜的地方越是黃鱔築巢的好場所,如稻田、溝渠、塘堰、亂石堆附近等處,洞穴比較明顯這也是釣黃鱔重點之一,一般的洞穴為成人大拇指粗細的孔洞,只不過洞口稍大不規則;又或者黃鱔將洞穴藏在水邊的小水窪下;再就是石頭縫下、碎石堆中,雜草下的泥洞。
二、釣時
除了冬季其餘三季皆可垂釣,以春季,夏季夜間最佳,黃鱔一般會冬眠到了春季需要大量進食補充體力;很多釣友反應的經驗是,陰天和雨天比較容易釣獲尤其是雷陣雨前,但要注意安全。
三、魚餌
肉食,最常用的有蚯蚓,小魚和螞蚱,黃鱔眼睛不是一般的小,再加上眼睛也退化嚴重,所以覓食基本靠嗅覺和觸覺,這就是大多數垂釣黃鱔需要不時的逗釣原因。
四、釣具
建議用短桿,桿子可硬可軟沒有固定長短,線組一般粗線通線,吊鉤一般使用長柄鶴嘴型魚鉤;或者直接使用50公分左右長鋼絲一端磨尖彎成鉤狀即可或粗繩綁一隻鶴嘴鉤掛餌垂釣,不用浮漂和鉛墜,方法極其簡單。
五、釣法
拿蚯蚓舉例,掛鉤後置於找到的黃鱔洞口,現在大多數釣友都使用自製或購買的鋼絲「鉤桿」一體的釣具,如果使用這種釣具最好將鉤尖方向朝下,然後輕輕的晃動,如果黃鱔不食再繼續向深處洞穴,一般只要洞穴中有黃鱔經過幾次逗釣多會前來覓食,吃餌後黃鱔會緊接著再縮回洞穴內,此時應抓住時機提竿必有所獲。最近有很多釣友用一種省力的「笨釣法」垂釣黃鱔,選軟、短桿一隻,綁醒目釣線與桿齊把,線一端系短桿之上另一端綁單鉤一隻,蚯蚓穿鉤不露鉤尖,將桿插於黃鱔洞附近,鉤餌置於洞內,每過十分鍾提竿一次。

F. 今天在農村一個野塘釣到一條15斤重的鱔魚,請問大家這么大的黃鱔能吃嗎

今天在農村一個野塘釣到一條15斤重的鱔魚,請問大家這么大的黃鱔能吃嗎?當然能吃,不過這么大的鱔魚確實很少見的,池塘里的水有可能被污染了。所以筆者覺得還是不吃為好。

總之,釣魚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樂趣,並非就是為了釣到多少魚,當然了,釣到的魚越多心情也會越舒暢的。至於釣到的大魚如何處理,小編覺得還是放生吧。

G. 從市場買一些小龍蝦,然後放入長滿雜草的野塘,龍蝦會不會繁衍成災呢

小龍蝦,又稱之為:克氏原螯蝦,紅螯蝦,淡水小龍蝦,成年後個體常委五厘米到12厘米左右。小龍蝦的攝食范圍:水草,水藻,水中昆蟲,甚至於動物的屍體。小龍蝦的棲息環境:一般來說,小龍蝦棲息於永久性的溪流和沼澤中,臨時棲息地也包括溝渠池塘等地方。而且,由於小龍蝦喜好打洞的天性,如果曼延開來,這會極大的破壞和削弱一些堤壩的效果。

隨著網路的發展,很多有關於小龍蝦食物的信息也在網路上傳播,有一些地方除了養殖小龍蝦發財致富之外,還將小龍蝦作為一個主題來開展美食節。所以小龍蝦不僅僅是停留在食物的層面上,還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成為了一張名片,它們的知名度不斷的提高,也是得益於這種文化的發展。

H. 非常喜歡到野塘去垂釣,遠離城市的喧囂,到野塘釣魚有沒有什麼高招呢

因為野塘沒有人管理而且不會有人干涉,但是呢因為沒有人投放魚苗和魚的食物所以說這里的魚基本上都是野魚,而且數量上比較少。不過也有一些野塘是沒有人光顧的,而且這樣的野塘魚兒還比較多比較密集。

看是不是有凈水由來

倘若在山區地帶、丘陵地帶,山與山中間產生山沖,山沖中為逐層田梯.水以上向下順水。山沖最上面也是有池塘.此塘的作用是儲水,澆灌塘下的田梯。但這塘的水是通過山裡流來的,僅有雨天,山卜才能往塘里水流。這種塘可以說是平日沒水資源,非常容易乾枯。塘一做了,露了塘底,魚也就去世了。因而,這種塘基本上無魚。田梯、山沖下邊的塘狀況也不一樣,常常有凈水從以上的梯川里往下流,不易干洞,水裡長期性魚多,有魚兒,也可能有大咖。這種塘是可以釣魚的。

I. 小鯽魚怎麼炸才能酥呢

野塘里生長最多且容易上鉤的就數鯽魚了,小點的鯽魚居多,最大的也就兩三寸來長,有時候一下午就能釣上來一大桶。

3、碗里放一勺澱粉和兩勺麵粉,加一個雞蛋,再來一勺食用油,用筷子沿著一個方向攪合攪合,攪到用筷子挑起來能連成一條線下落的糊狀就可以了。

4、挑去腌魚里的蔥姜和花椒調料,倒出多餘的料汁,把和好的麵糊糊倒在魚身上。

5、確保每一寸魚的肌膚都粘上麵糊,放盤中備用。

6、鍋里油燒至六七成熱時,依次一條條下入鯽魚,炸製表面金黃時,撈出來控油。

7、等油溫升高時,把炸好的鯽魚再次下入鍋里復炸一次,這也是鯽魚酥脆的關鍵,大火一分鍾就可以出鍋啦!

這道香酥小鯽魚就做好了,又香又酥又脆,關鍵還不用吐刺,當下酒菜小零食簡直太棒了。喜歡就趕快試試吧!

烹飪小貼士:

1、食材挑選鮮活的野生小鯽魚最美味。

2、魚腹里的黑膜需要清洗干凈。

3、麵糊的比例要掌握好。

4、復炸很關鍵。

J. 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

蚯蚓素有「萬能餌」的稱呼,即可用作釣餌,也可製作窩料,應用極為廣泛。回到釣友的問題,其實這也是部分釣友的疑問: 蚯蚓不在水中生活、活動,為何魚偏偏喜歡吃它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看能否解開釣友心中的疑惑。

1、魚攝食蚯蚓,既有魚的原因,也有蚯蚓的原因

2、如何恰當使用蚯蚓,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魚攝食蚯蚓,既有魚的原因,也有蚯蚓的原因

像常見的雜食性鯽魚、鯉魚、鯿魚等都會攝食蚯蚓,掠食性的鯰魚、黑魚等也對蚯蚓破感興趣,但有些魚對其不怎麼偏好。 因此不難看出,魚喜歡蚯蚓,既有魚的攝食習性的原因,也有蚯蚓自身特點的因素 。解釋為何魚喜歡不生活在水中的蚯蚓,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魚的攝食特點,是魚喜歡蚯蚓的基礎

魚依靠多個攝食器官的搭配、作用,獲取食物、補充營養。 但每個器官所起到的左右,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有主次之分。 比如魚的嗅覺,魚的頭部有一對或兩對鼻孔,鼻孔中有大量褶皺的鼻囊,表皮分布大量的氣味細胞、神經末梢,嗅覺極其敏銳,是人的數百倍,很容易辨別出喜歡的食物氣味,從而判斷出食物的位置。 與魚的味覺、視覺相比,嗅覺功能強大、完善得多。

再說魚的視覺。 絕大多數魚的視力弱,稍微有點距離的物體,便無法看清。更重要的是, 相當部分的淡水魚是無法辨別物體顏色的,物體在水中呈現給魚的只是白色或灰色,所以魚所看見的蚯蚓,與看見的其他物體,沒有多大的差別,更多的依賴嗅覺、味覺辨別出物體間的不同。 像常見的鯰魚, 懼怕光亮,長時間生活在陰暗橋底、石頭縫隙間,久而久之視覺功能退化嚴重,對捕食的幫助微乎其微。

綜上所述,魚的攝食過程中,嗅覺、味覺起到的作用,明顯大於視覺。魚是否見過蚯蚓,顯示不是魚攝食蚯蚓的阻礙。

▲蚯蚓氣味、營養是魚喜歡蚯蚓的重要原因

應用在釣魚領域的蚯蚓,以紅蚯蚓、黑蚯蚓為多,其中紅蚯蚓佔主流。紅蚯蚓顏色呈暗紅,長時間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土壤中, 攜帶一股土腥味,攝食食物的差異,有的氣味偏濃,有的氣味偏淡。蚯蚓肉質鮮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儲存能量多。

當蚯蚓被用作釣餌使用時, 在魚而言,與其他活躍在水體中的軟體小蟲,在形態上並無區別,但濃厚的土腥味對鯽魚、鯉魚的吸引力大。 釣魚人清楚,越是深秋、冬季時候,用蚯蚓釣大鯽魚、鯉魚效果越好, 與其他氣味不同,腥味能刺激魚的嗅覺,激發魚的攝食慾望,越是低溫環境,效果越突出,這也解釋了為何冬季多選擇腥味商品餌的原因。

綜上所述,魚之所以偏好蚯蚓,即有魚攝食特點的因素,也有蚯蚓氣味、營養價值的原因,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恰當使用蚯蚓,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前文提到,有些蚯蚓氣味偏淡,那麼可適當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首先豐富蚯蚓的味型。 丁香油氣味濃郁,散發著一股魚喜歡的香氣。所以腥味偏淡的蚯蚓,魚鉤鉤刺後,可輕蘸一下丁香油,在置入水中。 或者在丁香油或紅糖水浸泡一晚,氣味分子滲透蚯蚓的皮膚,第二天使用氣味強化明顯,直接做釣餌使用。

其次用鮮活的蚯蚓。 不少釣友,特別是年齡偏大的老釣友,習慣將蚯蚓拍死,再鉤掛,像讓汁液流淌出皮膚,提升它的誘魚效果。但效果並不理想,皮膚破損的蚯蚓,在水流的沖擊下,汁液很快沖散,只剩下發白的表皮。 其實直接鉤掛活蚯蚓,利用蚯蚓不停的蠕動,擺動腰肢,刺激魚的視覺,激發它的捕食慾望,效果更佳。

寫在後面

其實不止是蚯蚓,其他很多釣餌,包括商品餌料,魚都未曾見過,照樣攝食,這也看出,魚攝食主要是依靠嗅覺、味覺。但並非魚的視覺就沒有作用,像傳統釣講究的逗釣,或者釣滑魚所用的飛鉛釣法、行程釣法等等都是利用魚的視覺。所用釣魚人在實際垂釣中,根據不同的魚情,巧妙地利用它的攝食特點,能進一步提高漁獲。

大家好,我是光頭哥愛釣魚。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同時分享一下自己在釣魚方面的一些小心得。

一切源於生物本能。

我們已經無法考證,第一位用蚯蚓釣魚且發現蚯蚓的確能夠釣上魚的那位前輩姓甚名誰。

但我們通過現代 科技 手段能夠分析出來, 蚯蚓體內蘊含多種能夠補充魚在生長過程中所欠缺的營養元素。

所以魚愛吃蚯蚓,很正常。

當然,魚吃蚯蚓,那得有個前提條件——蚯蚓下水游泳。

不過話再說回來, 蚯蚓和魚的距離,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

我們知道,河流中的水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遇到 漲水的情況下,岸邊泥土裡的蚯蚓來不及逃命,就會被捲入水中。

正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就那啥了。

可能水裡的魚兒發現這玩意兒與很多水生動物的幼蟲長得很像,上來吧唧就是一口,然後驚奇的發現味道其實還不錯。

記得早些年我在湖南湘江邊上釣魚,每次下大雨,河堤上就會出現不計其數的蚯蚓,被雨水帶入湘江河裡。

然後,大量的魚就守在岸邊,等著大快朵頤,享用美餐。

根據這個原因,湘江邊上的釣友們就會及時改變作釣思路,採用硬竿粗線大鉤,鉤上掛蚯蚓,往往收獲頗豐。

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作為釣魚人,蚯蚓是我們最熟悉的天然餌料之一,它也被稱為餌料界的「萬能餌」!無論是作釣鯰魚、黃顙等肉食性魚類,還是作釣鯽魚、鯉魚等雜食性魚類,小到白條、麥穗,大到鯉魚、青魚它都能釣到!特別是深秋至仲春氣溫較低時,使用蚯蚓作釣鯽魚,效果要明顯好於商品餌料!這里很多釣友就有疑問了:蚯蚓它不生活在水中,為什麼魚類卻喜歡吃呢?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它就像「為什麼魚生活在水中貓卻喜歡吃」一樣!本文就與釣友們探討一下: 為什麼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卻喜歡吃

一、蚯蚓自身的氣味與營養成份

1 :蚯蚓自身的氣味優勢

蚯蚓自身散發出一種特殊的腥味!這種味道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穿透力和持續散發時間較長!為什麼這么說呢?用過蚯蚓釣魚的釣友都知道,用手拿蚯蚓掛鉤後,蚯蚓留在手上的氣味很久都去除不了,甚至用水洗過仍有殘留!

大部分魚類在覓食時,對於腥味是非常敏感的,它們喜食腥味的餌料。 原因是大部分腥味餌料含蛋白質較多,能更好的補充魚的體能。而蚯蚓所散發出腥味也是魚類較敏感的,並且較長的散發時間及較強的穿透力更容易被魚捕捉到,吸引魚類前來覓食

2:蚯蚓營養成份上的優勢

通過上面對蚯蚓營養成份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蚯蚓的蛋白質含量和脂肪含量非常高,同比一些其它餌料要高很多,包括一些商品餌料!而 蛋白質與脂肪也是魚類覓食時的主要攝食對象,能很好的補充魚類的體能損耗,所以蚯蚓也就成了魚類喜歡的食物之一

二、自然水域中食物的匱乏

除了蚯蚓自身的氣味與營養成份吸引魚外,魚類喜歡吃蚯蚓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自然水域中食物較匱乏!在自然水域中的魚類,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吃不飽的,一天之中大部分時間處於覓食狀態,這也是魚好釣的原因之一! 當魚類處於飢餓的覓食狀態,發現有食物可食用時,它們一般不去去挑剔,盡量吃下所有尋覓到的食物。

三、偶爾的改變口味

說到上面第二點,很多釣友可能會有疑問:你說一天之中,魚類大部分處於飢餓的覓食狀態,為什麼有些時候用商品餌料作釣魚不開口,而用蚯蚓魚就吃?其實這種情況下的魚類,受水溫、水溶氧量等原因影響,活躍度不高、覓食積極性較差,就算處於飢餓狀態,它們也很少覓食,特別是在使用商品餌料習慣的水域!這時 偶爾的用蚯蚓作釣,魚類會被新鮮的食物所吸引,從而出現吃餌現象

總結一下

在此呼籲釣友們:三月已到,魚類開始繁衍後代,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最後在這特殊的時候,祝廣大釣友們: 健康 平安

這么想來確實很奇怪,魚都沒見過蚯蚓,它怎麼就知道蚯蚓能吃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最重要,那就是形狀。 蚯蚓是長條形的蠕蟲,而很多魚類都對長條形的蟲子特別喜愛,它們在水裡也能接觸到這種形狀的蟲子,比如蜻蜓幼蟲、水蛭和各種蠕蟲, 因此即使魚類沒有見過蚯蚓,它們也會被蚯蚓的形狀所吸引,忍不住前來咬鉤。

利用這個道理,就有人發明了長條形的塑料蠕蟲魚餌,稱之為仿生釣魚法,英文稱之為lure,音譯過來就是路亞 。使用各種塑料假餌來釣魚的方式都可以稱之為路亞,假餌不一定要做成長條形,還可以做成魚形、蝦蟹形,也可以根據想要釣的魚製作特定的假餌。

第二點就是蚯蚓的扭動吸引了魚類。 蚯蚓被魚鉤穿刺後丟進水裡,加之蚯蚓本就不會游泳,所以會拚命掙扎扭動,魚類對活動的物體非常敏感。所以路亞釣法也會讓假餌不斷的活動,以此來引起魚類的攻擊 。如何穿蚯蚓也有講究,不能讓蚯蚓死得太快,又要讓蚯蚓不停扭動。

第三點就是蚯蚓的味道。

看過《荒野求生》的都知道一句名言:把頭和內臟去掉就可以吃了,蛋白含量是牛肉的6倍。

蚯蚓沒有骨頭,內臟也少,渾身都是肉,蛋白質含量達70%,所以蚯蚓讓人聞起來有一股腥臭味,這種腥臭味在魚類看來就是美味的肉香,魚的嗅覺非常靈敏,很遠之外就會被吸引過來。加之蚯蚓在水裡會釋放一些體液,更容易吸引魚類前來。 實際上淡水魚是非常貪吃的,用很多東西都能引魚上鉤。

對於食草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可以用米飯、小麥、玉米、土豆、米糠、豆餅等就能吸引魚類前來,因為這些東西里含有澱粉。 這些魚也沒見過米飯、小麥、玉米、土豆、米糠、豆餅,但它們能聞出裡面的澱粉味,知道這是能吃的。

下雨的時候,蚯蚓喜歡爬出地面,在地面翻滾,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雨水灌滿了土壤使它們沒法獲取氧氣。雖然蚯蚓沒有肺,但是卻需要通過皮膚獲取氧氣。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個湖泊里的魚遇見蚯蚓的概率都非常小,但是許多人卻都喜歡用蚯蚓釣魚。

是什麼讓蚯蚓成為魚兒的最愛呢?

事實證明,雖然魚類的一生中不太可能遇到蚯蚓,但它們卻很容易遇到類似蚯蚓的東西。比如一些水生蠕蟲,它們和蚯蚓有些相似,但卻是不同的物種。

此外,許多魚對它們所吃的東西並不是特別挑剔,就像人類天上飛的水裡游的都吃一樣。

如果你去詢問任何一個有經驗的釣手,他們可能都會告訴你,魚被誘餌所吸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氣味,二是動作,而蚯蚓很符合這兩個「氣質」。

圖為:鱷龜會用它的蚯蚓形狀舌頭釣魚

雖然在水下,魚類同樣會被氣味所吸引,例如,海洋魚類主要以小魚或腐肉為食,因此,切碎魚餌(切成片的魚)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血液的氣味在海洋中傳播得更好。

然而,在湖泊和池塘里,魚類的主要食物比較多樣化,誘餌選擇也就比較開放。例如,湖裡的魚喜歡吃那些掉到水裡的昆蟲,就像它們喜歡吃枯死的植物一樣。

所以垂釣的時候,可能選擇蚯蚓釣魚和選擇蟋蟀、蜜蜂沒什麼區別,甚至可以完全放棄魚餌,只使用看起來像魚餌的誘餌在水裡搖擺就可以了。

那麼魚兒真的喜歡吃蚯蚓嗎?

從上面的這些解釋,你可能會傾向於認為,魚並不是真的喜歡吃蚯蚓,只是喜歡類似蚯蚓的任何東西,以及切碎的任何食物。

而蚯蚓很容易獲得,而且切碎放下水中之後,它們還會拚命蠕動身體,這不正是魚最喜歡的嗎?

但其實沒有這么簡單, 可能蚯蚓的氣味和蠕動都不是必須的,而它們的形狀才是必須的。

在伯克利魚研究中心曾進行過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將鱸魚樣本放在特殊的培養箱中,它們一生中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類似蚯蚓的食物。

當研究人員投入晃來晃去的塑料(和魚兒的平時食物相似)時,鱸魚對普通食物的塑料版本基本不感興趣。

然後,研究人員把看起來像蚯蚓的塑料投入培養箱中。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鱸魚對蚯蚓形狀的誘餌反應強烈;更有趣的是,即使蚯蚓形狀的塑料是完全靜止不動的。

實驗結果是,與正常食物形狀相似的塑料誘餌相比,鱸魚吃蚯蚓形狀的塑料誘餌可能性要高出10倍。

最後

從上面的這個研究可以看出,鱸魚根本不在乎蚯蚓的氣味和蠕動,它們只喜歡吃蚯蚓形狀的東西而已。

最終,這個研究不了了之了,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尤其是這種蠕蟲形狀、沒有氣味的塑料不動的時候,魚也很喜歡吃。

或許,魚兒喜歡吃蚯蚓可能純屬天生好奇,看到一個全新的物體,會本能地反射,看看它是否可以食用;也可能蚯蚓形狀的東西在魚看來就是好吃。

誰知道呢?不管怎麼樣,蚯蚓確實是一個良好的魚餌。

參考資料:

Karl Smallwood.DO FISH REALLY LIKE EATING EARTHWORMS?todayifoundout.2015.3.19

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蚯蚓自身腥味較重

魚兒在水底對於腥味是很熟悉的,而蚯蚓自身土腥味較重是滿足這個條件的。

蚯蚓自身富含高蛋白

蛋白質是魚兒需要的,特別是在氣溫低,魚兒生理期,高蛋白是急需進補的,蚯蚓是可以滿足這個條件的。

蚯蚓是身體呈現條狀

有人做過實驗,魚兒對於條狀的食物更為青睞,可能是條狀的食物更易入口吧!

蚯蚓自身顏色

在實際作釣中,選用紅蚯蚓居多,因為魚兒在水底對於紅色較為敏感。

寫在最後:

魚兒生活在水裡,而蚯蚓生活在岸邊,只有在外力的作用下,它們才會見面的。所以,蚯蚓對於魚兒來講就像「加餐」一樣的存在。

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

蚯蚓這一生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在農業生產中是隨時都有可能見到的一類動物。這類動物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因此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會專門培養蚯蚓來喂養殖動物,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專門養殖蚯蚓的養殖戶。在養魚過程中,蚯蚓也是很多魚類喜歡吃的一類食物,那麼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呢?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與魚的生活習性也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魚類一般都喜歡吃食那些帶腥味的食物,而且對腥味特別敏感,雖然蚯蚓沒有生活在水中,但是蚯蚓所帶有的腥味很強,只要蚯蚓下水之後魚一聞到蚯蚓的腥味就會游過來吃。

雖然在之前魚可能沒有見過蚯蚓,但是其可以根據來嗅覺和味覺來分辨出蚯蚓能不能吃食,這一點其實和我們人類差不多,有一些我們沒有見過的食物,有時第一次見到之後會憑形狀和氣味先判斷好不好吃。

但要注意的是魚雖然喜歡吃蚯蚓,但是養魚過程中,我們還是不能大量去投喂蚯蚓給魚吃,因為蚯蚓蛋白含量過高,大量投喂之後很易引起魚的消化道出現問題。因此在投喂蚯蚓的時候最好是與其它一些蛋白含量低的飼料拌在一起來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其它飼料的利用率,也能讓蚯蚓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而且在給魚喂蚯蚓時最好是趁新鮮時喂,不要放置過久,因為這種高蛋白質物質在自然環境下很易出現變質,變質的飼料魚吃下去之後對魚來說也是很不利的,因此在養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點

昨天和釣友聊天的時候他突然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時候野釣只有蚯蚓才有口,而不吃商品餌料?原來他前幾天發現了一個野塘,水裡有不少鯽魚,但是在那裡作釣的釣友全都是用蚯蚓在釣魚。於是他不信邪,用餌料去釣魚,果然沒口,從腥餌到香餌,搓餌到拉餌換了個遍,最後的漁獲還不及人家的五分之一。第二天專門帶來蚯蚓過去,總魚獲差不多有10斤。他就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魚只吃蚯蚓不吃餌料呢?

其實類似的情況有很多,不僅僅是魚只吃蚯蚓不吃餌料的問題,我曾經在一個小水庫遇到過這種情況,用什麼商品餌都不管用,蚯蚓也沒口,最後發現當地的釣友都用麵包來釣魚。另外有的釣友也遇到過,鯽魚對紅蟲不感興趣只吃商品餌。這些現象其實很正常,因為都是有特殊的前提和特殊的生存環境而產生的特殊現象。

就我前面說的那個野塘,我後來去釣過一次,發現那裡位置比較偏僻,那一片地方好幾年前就被徵收了。於是那個野塘就孤零零的在荒郊野外,沒有人餵食,所以那裡的魚兒全都靠水裡的小蟲子和水生植物填飽肚子。時間長了,出現偏口的現象就很正常了。

綜合起來看,造成魚只吃蚯蚓不吃餌料,一般是這幾個原因:

1,商品餌的霧化造成「驅魚」,一般來說商品餌的霧化是能夠快速誘魚的,但如果水情和魚情發生變化的時候,也會形成驅魚的效應。比如說魚兒感覺到不舒服(就好像病人生病了不喜歡吃大魚大肉,只喜歡吃青菜),或者水質特別清瘦也會造成這種情況。即使在黑坑,有些老滑魚也對霧化好的餌料比較有警惕性,甚至只能用霧化比較弱的餌料作釣。

2,偏口性,前面說過我遇到一個水庫里釣魚用商品餌和蚯蚓都不管用,但是換上麵包魚口就來了。因為那個水庫旁邊有個小食品廠,裡面的過期麵包全部都被水庫老闆買了喂魚了,造成魚偏口。還有上面說的那個野塘,長期沒人喂養,裡面的魚都已天然食物為主,自然會產生偏口現象。

3,商品餌的味道過度濃郁,導致野生魚不愛吃。在一些水質特別好,而且很少有人垂釣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大多數商品餌里都添加了很多香精和誘魚劑,這些魚兒從沒接觸過這類味道肯定會有比較高的警惕性。路人甲有次到一個半山水庫作釣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最後到旁邊老鄉家裡買了幾個紅薯和玉米作餌料,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吃口特別乾脆,上的還都是大傢伙。所以,魚不吃某種餌料或者只對某種餌料感興趣是很正常的。因為生長的環境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習性自然有所改變。就好像一個內陸人,你請他吃生猛海鮮,他說不定還嫌難吃。

首先感謝提問 。

是啊,魚兒為什麼會吃蚯蚓呢?我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釣的魚兒多了也漸漸了解一點。

一、大家先了解一下魚的生活習性

一直以來,我們釣魚基本都在江河湖泊里進行,對於生活在淡水裡的魚類來說,它們很少挑食,大部分魚類都是遇到什麼吃什麼,有的魚兒吃水裡的淤泥。對於魚兒們來說,水生昆蟲簡直是米其林級別的大餐,而蚯蚓就很像水生昆蟲的幼蟲,比如蚊子的幼蟲孑孓。


而蚯蚓和紅蟲就是人類最容易找到,也最符合魚兒需求的餌料了。

還有就是魚類對顏色很敏感,尤其是紅色,紅色的蚯蚓非常容易被靠視覺捕食的魚類注意到,而且不同的魚類對顏色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我們會見到現在售賣的魚餌會有紅綠黃等多個顏色。魚類的嗅覺系統非常敏銳,而蚯蚓本身擁有很強的土腥味,被刺穿後的蚯蚓也會流出玫瑰色的血液,更加吸引魚兒們的興趣。


二、蚯蚓的掛法

1、分段掛鉤。

魚情好時,可以將蚯蚓分為幾段,用這種方式即既節省蚯蚓又便於魚兒就餌,增加中鉤率。

2、蚯蚓尾部掛鉤方法。

蚯蚓尾部穿鉤後,弄破頭部,使蚯蚓的腥味擴散極致,此法在魚情較差時,誘魚效果較好。但是蚯蚓容易被小魚啄爛或者是本身有傷口容易死亡,失去活性。

3、整條蚯蚓掛鉤方法。

事先准備好活性強的蚯蚓,紅色細小蚯蚓更好些,從頭部穿鉤後慢慢抹到鉤柄處,剩下尾部一點蠕動著,垂釣中,實踐效果很不錯!充分發揮了蚯蚓的動態效果,刺激魚兒就餌。

但是注意蚯蚓預留部分不宜過長,畢竟春季魚口輕,特別是鯽魚難以吸取口內,增加了鯽魚就餌難度。

整條蚯蚓掛法也可以使用纏繞法。類似縫衣服一樣,用鉤子把蚯蚓多次穿插,纏繞到鉤子彎部,非常牢固不易脫鉤,中魚率也比較高,但是缺點就是,多次穿插後的蚯蚓活性減弱甚至死亡,誘魚效果大大降低。


以上就是我自己個人的見解,有什麼不對的歡迎大家及時的指出

魚生活在水中,蚯蚓生活在泥土裡它們並沒有交集,蚯蚓卻成了魚的次一級生物鏈這是為什麼呢?

人為的干涉,是我們釣魚人在長期的釣魚過程中得出的經驗,也經歷過實踐,魚才有機會吃到蚯蚓。

小魚的生長需要大量的高蛋白的食物,小魚對蛋白的要求會更高,所以腥味要相對會更高一點而蚯蚓正好符合這一條件,大個體魚會更喜歡糧食等穀物類的餌料。從腸道結構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小魚腸道相對短許多,攝食動物蛋白高的食物有利於快速消化吸收,而大魚的腸道就要長許多,所以食物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要長許多,攝食能量高,消化相對較慢的食物也符合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