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永定茶陽有什麼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永定茶陽有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3-02-01 21:46:04

⑴ 客家故事︱14種客家美食的前世今生

1 釀豆腐的由來

傳說釀豆腐源於北方的餃子,因嶺南少產麥,思鄉的中原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麵粉,將肉餡塞入豆腐中,猶如麵粉裹著肉餡。釀豆腐是客家第一名菜,逢年過節或款待賓客,客家人都做釀豆腐,取「豆腐」的諧音「大富」,寓意一個好兆頭。

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興寧籍客家人和一位五華籍客家人兩位好朋友結為把兄弟。一天,他們相邀到飯店吃飯。點菜時,興寧人要吃豆腐,五華人要吃豬肉。兩人互不相讓,各執己見,爭吵起來,飯店老闆從中斡旋,從而想出了一條妙計:把豬肉剁碎,拌上佐料,釀進一塊塊豆腐里,先把釀豆腐的兩面都煎成金黃色,再蓋鍋燜煮。香氣四溢、色香味俱全的釀豆腐吃起來香滑可口,兩位同年拍手叫絕,連說『好吃、好吃』!

後來客家人又按照類似的方法製作出釀苦瓜、釀茄子、釀青椒等客家 美食 。

2 鹽焗雞的由來

鹽焗雞是客家一道名菜,客家人選取當地嫩雞,宰殺後除去內臟,晾乾;再用抹塗了少許食油的草紙將整隻雞包捆嚴實,塞入炒好的熱鹽堆中,用文火焗半小時左右即可。取出後將其拆撕成絲肉片,放進盤內上席,再配以薑汁、麻油等調味料,皮軟肉嫩,香濃美味,並有溫補功能。關於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一位客家商人接受朋友贈送的一隻肥雞。商人打算將其帶回家給妻兒嘗嘗,但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於是他便將雞宰殺製成白切雞,用鹽包封,裝在包袱里。不料在回家的路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沒有東西吃,他肚子餓了,便從鹽包里掏出白切雞,烤著吃了。出乎意料地,他發現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非常好,商人留了幾塊,帶回家給妻兒品嘗,妻子品嘗後依法炮製,「鹽焗雞」就這樣誕生了。

3 梅菜扣肉的傳說

梅菜是客家傳統特產,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被傳為「正氣」菜,用梅菜、五花肉、佐料等精心製作而成。「梅菜扣肉」久負盛名,據說它與鹽焗雞、釀豆腐同時被稱為客家三件寶。

「梅菜扣肉」據傳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廚藝,兩位廚師學成歸來,蘇東坡又叫他們模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膩人,深受歡迎,很快就成為宴席上的美味菜餚。

4 客家肉丸

客家人愛吃肉丸,肉丸既是小吃,也是一道家常菜,客家人主要是取「丸」與「圓」同音,寓意團圓、圓滿。肉丸因用料不同而分為豬肉丸、魚丸、牛肉丸、牛筋丸等。其特點是,味道純正,保持原有肉味,韌性爽脆。

據史料記載,自晉朝末年開始不少中原漢人南下遷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後來部分漢人繼續東進福建或南遷廣東等地。為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著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寧,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 美食 ,那就是圓圓的客家肉丸。

5 客家豬肚雞

豬肚雞是客家人招待貴賓的重要菜餚,也是客家人的家常菜。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戶人家的媳婦剛生完小孩,家婆每天都煲補品給她吃,可是她就是沒有胃口,身體日漸消瘦,奶水不足。於是她丈夫請來廚師為她做菜,廚師發現她特愛吃胡椒煲豬肚,後來廚師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雞放進豬肚裡面加葯材煲湯。果然,她胃口大開,身體好了起來。後來,街坊鄰居紛紛如法炮製,這道菜從此便在客家人中流傳開了。

6 梅菜乾的由來

梅菜乾為客家傳統名菜,選用新鮮的梅菜經晾曬、精選、飄鹽等多道工序製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可作梅菜扣肉、梅菜乾蒸排骨、梅菜乾煲例湯及其他肉類佐料之用。梅菜乾的由來有著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客家某地有一位盧夫人,她出身大戶人家,知書達理,心地善良,但後來家道中落。盧夫人育有五子,因戰亂飢荒,生活越來越拮據,常常三餐不繼。有一天,她在河邊洗衣服,孩子們飢腸漉漉,吵著哭著要吃東西,盧夫人不禁心酸落淚。恍惚之中,一陣清風吹過,飄來彩雲一朵,只見一位仙風道骨的娘娘站在自己跟前,自稱是梅仙姑,碰巧路過此地,問盧夫人緣何傷心?問明緣由後,梅仙姑拿出一包東西,說:「此有菜籽一包,你拿去播種,春節前即可收獲!可緩解你的燃眉之急!」說罷即騰雲而去。盧夫人接過菜籽,趕緊叩謝仙姑。

於是,盧夫人在菜園播種菜籽,辛勤勞作,很快便長出綠油油的菜苗,秋收後,又在稻田大量種植。轉眼到了臘月,正值收獲季節,采來煮食,鮮甜嫩滑,孩子們飽餐一頓,歡天喜地。豐收的菜吃不完,盧夫人便試著將菜砍下曬干,加鹽腌制放入陶罐堆藏,以後再加以蒸、晾、曬等工序,製成的菜乾金黃油亮,香氣四溢。春節期間,盧夫人取出梅菜與豬肉一起燜煮,鮮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略一沉思,說:「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菜乾』吧。」

7 大埔筍粄

千百年來,餃子作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延成習,流傳至今。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客家先民,從中原遷移到南方定居,他們也帶來中原的飲食習慣,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定居到南方,當地不產小麥,因而弄不到包餃子的麵粉。聰明的客家人把當地種植的山芋、薯根製成澱粉作麵皮,用當地盛產的竹筍、香菇以及肉料變通製成形似「餃子」的筍粄,而作為節日賀歲食品,年長日久,筍粄就成為久負盛名的客家小吃。

8 大埔憶子粄

大埔憶子粄的得名有一段凄婉的故事。相傳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戶人家,母親叫松嬸,兒子阿根武藝出眾,在鄭成功部下當一名水兵,漂洋過海到台灣去鏟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歸家。松嬸思念兒子,每逢中秋節,就做了兒子愛吃的粄,擺在月下,對月思念兒子。春去秋來,足足等了30年。在一個中秋之夜,兒子突然回來,松嬸端上兒子最愛吃的粄,阿根接過母親手上的「粄食」,歡慶團圓,此粄因而得名「憶子粄」。

9 大埔薄餅

大埔薄餅為大埔傳統 美食 ,有二百多年的 歷史 。相傳清乾隆年間,在陝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楊纘緒,回家為母親祝壽。為孝敬母親,帶侍從、家廚回大埔擺壽宴款待鄉親,其中有一道點心「薄餅」,不曾想到母親頗喜食之。楊纘緒事假已到,要返回陝西,為了讓母親長期能吃到「薄餅」,便叫家廚留下,讓他把製作「薄餅」的手藝傳授給當地村民後再返回任所。從此以後,製作薄餅的技藝就在大埔百侯民間流傳,大埔客家人結合本地盛產的原料不斷加以改善、變換口味,從而演變成今天的風味小吃。

10 大埔企油餅

相傳一百年多前,梅州大埔縣茶陽太寧有一個鍾姓男子,常年挑擔到茶陽賣農產品以維持一家生計,為省下午餐錢,他總是帶著自家做的餅作為干糧,並且百吃不厭。有一天老鍾突發奇想,為何不順便多做一點餅?說不定別人也像我一樣喜歡吃呢。於是,他真的就做了不少,挑到茶陽趕集,在圩市上賣,並取名「企油餅」,有油有糖,而且價格又便宜。果不其然,企油餅一上市即大受歡迎。嘗到了甜頭的老鍾從此改行專做企油餅生意,待兒子長大,子承父業,繼而孫承子業,如今企油餅已傳至第四代,工藝自然也大大提高和改良,成為大埔 美食 中一顆閃耀的明星。

11 永定芋子包

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是一種客家小吃,它用芋子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加上餡料包成的一種包子,製作方法簡單。一般將個頭大、易爛的芋子洗凈,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置盆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木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包子皮。而內餡是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干)絲、蝦仁、蘿卜絲、蔥白等料,並將其剁碎,放入精鹽、味精下鍋翻炒,濾去湯汁即成餡心。

芋子包包好後,擺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下鍋用猛火蒸15分鍾後便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此時出鍋擺盤,放入麻油等調料。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包就大功告成,芋子包可蒸著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種烹調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閩西客家地區還流傳著一個「芋賑飢」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牆,後遇大飢,獨此寺四十餘僧食芋泥以度凶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聰明能乾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樣,以芋子烹制菜餚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制出鄉間 美食 ——芋子包。過去,芋子和番薯都是山村客家人家中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

在閩西客家地區,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做芋子包,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包,更有特殊的味道,不但有「包銀包金」的寓意,全家聚攏在一起包芋子的場景更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

12 等郎妹酒

從前,客家某地有一對夫婦,夫妻恩愛,心地善良,樂善好施,以釀酒為業,生活無憂,但結婚幾年一直沒有生養。一日丈夫出外送酒,在回來的路上看見路邊一被棄女嬰哭聲凄慘,心生憐意,將她抱回家,妻子也是心善之人,即放下手頭活計,給女嬰梳洗,經過梳洗的女嬰眼睛烏溜溜十分惹人喜愛,這時正好釀出一鍋香氣逼人的酒,夫婦倆甚是高興,將酒入瓮落窖貯藏,夫婦倆商議:將來自己如果生子,則將此女嬰作兒媳婦;如果不能生子,則將她作女兒,這鍋酒就給兒子、媳婦成婚或女兒出閣之用。也許老天被夫婦倆的善心感動,二年後夫婦喜得貴子,小女長也得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七、八歲就學會了釀酒,而且經她手釀出的酒奇香可口,很多遠客都慕名而來要買「等郎妹酒」,從此這一家興旺發達。

十八年後,夫婦為兒子媳婦辦婚事,擺酒宴請四方鄉鄰,那貯藏十八年的美酒開壇更是奇香撲鼻,一位山歌名手即興山歌一首:

從此,這對夫婦善有善報的事傳為佳話,據說「等郎妹」的稱呼也從此傳開了,客家人抱養「等郎妹」的習俗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13 艾粄的傳說

客家人有一種傳統習俗,就是在春天,他們用艾草與糯米粉搓揉做成「艾粄」,用來敬神和招待客人。《本草綱目》里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因此,客家人喜歡吃鮮嫩的艾草,清明時節天氣陰濕,吃艾草便可祛濕溫補。艾草不但用來吃,也被用來掛在門前避邪,小孩子用艾草來煮水洗澡,還可防生瘡。關於艾粄,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年初春,有一條東海孽龍逃出水晶宮,在外面胡作非為。他到客家地區紫金一帶,興風作浪,狂風吹倒房屋樹木,洪水沖走莊稼土地,惡浪打翻船隻,孽龍還吞食人畜。百姓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二月十九日這天,觀音菩薩雲游路過此地,見孽龍無法無天,觀音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婦人,對當地百姓們如此這般地交代一番。百姓依照觀音的交代,趕緊用艾葉加糯米粉製成粄類,讓親朋好友都來品嘗。吃過艾粄的人,散發出一股讓龍懼怕的氣味。各家各戶還裝上一盤盤艾粄放在屏風前的案上,或者掛在高處,讓艾草味徐徐散發。此外,還點上香燭,燃放爆竹,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孽龍被艾葉味熏得昏頭轉向,半死不活,又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沸騰的場面,嚇得魂飛魄散,乖乖逃回海中,從此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14 興寧蓼花的趣聞

「蓼花」是興寧縣有名的糕點,素有「糕餅之花」的美名。一百多年前,「蓼花」就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各地。「蓼花」講究形、色、味,外表好像冬瓜一樣,裡面好像瓜瓤,酥脆甜香,選料及製作工藝都有較高的要求。說起蓼花,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江南才子祝枝山曾任興寧知縣。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鄉的名點「糯米糍」,於是,他請來一位姓陳的點心師傅,口授「糯米糍」的製作方法,叫陳師傅如法炮製。不過,陳師傅並沒有完全按照他所授的製作方法去做,而是融合了客家點心製作特色,用糯米、芋頭、芝麻、砂糖等原料,製作了另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祝枝山一吃,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佳,不禁連聲稱贊,誇獎陳師傅手藝高超,同時給陳師傅加倍薪俸,還親自給這種糕點命名為「蓼花」。從此,「蓼花」的名聲就在客家地區傳開了,慢慢地傳到海內外。

⑵ 茶陽屬於哪裡

茶陽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總人口55619人。茶陽鎮轄1個社區、26個行政村。東北鄰界福建省永定縣,西接長治、青溪,東南緊依西河,南與湖寰、三河相連,轄區面積214.81平方公里。

茶陽鎮地形狹長。海拔千米的雞髻山,尖筆練,海拔700米以上的杉練、絞椅山、天子寨、公羅嶂(舊稱風波嶂)聚於北部,另有筆架山,陽石峰集於西南端,汀江經青溪鄉入境。

歷史沿革:

石牌坊東晉義熙九年(413年),茶陽鎮設為義招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為萬川縣。

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大埔縣治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治仍在茶陽。

1961年,縣治遷回古縣城湖察後,縣治址遂為茶陽公社社址。

1980年,分設茶陽鎮。

1983年12月,改公社為區,茶陽鎮、茶陽區同級並立。

1985年上半年,鎮區合並,稱茶陽鎮。

⑶ 我的家鄉茶陽400字 急!!!!!!!!!!!!!!!!!!!!!!

茶陽鎮位於汀江下游,大埔縣北部,閩粵兩省三縣十二個鄉鎮交界處,是全縣三個中心鎮之一。茶陽是大埔縣老縣城,據史料記載,公元413年為義招縣,公元607年為萬川縣,公元1526年為大埔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歷來人才輩出,境內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石牌坊、鄒魯故居、"石上盤榕"、古城牆、關帝廟等文物景觀,鎮府內由第一任縣令栽種的古榕樹更是鬱郁蔥蔥、枝繁葉茂,像征著茶陽的繁榮與昌盛。2000年5月,我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 茶陽鎮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優美的生態,便利的交通,以及作為老縣城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造就了茶陽商賈雲集,商貿繁榮的繁華盛世,茶陽老縣城,具有梅州最有特色的建築,在那個年代,茶陽鎮上的老騎樓,那二十世紀初,茶陽那代人做的樓,都是四層的,三層的、兩層不等的,都是木頭跟磚塊沏的,群山環抱,綠水環繞的大埔老縣城,是永定縣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的鄰邦,是汀江水流入廣東的第一門戶。茶陽東連閩西平和,西靠梅州,南接饒平;有史以來是潮汕地區通往閩西、贛南的水路咽喉、陸地交通要道,同時也是一個濃郁客家風情與風雅的潮汕文化交相輝映的詩意古城。茶陽境內時,眼球深深地被兩岸綠山秀水、古樓林立、如詩似畫的古鎮神韻所吸引。茶陽騎樓群主要位於茶陽城區的中山路、高福路、太平路、太華路、萬川路、新馬路、建設路7條街道,始建於明清時代,風格獨特,是粵東最大的騎樓群。騎樓群全長一千多米,共有店鋪700多間。 自古以來,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便偏愛這個毗鄰福建的深山古城,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茶陽就設置為大埔縣城,一直延續到1961年縣城才遷至湖寮。這里由於地理位置獨特,粵閩文化相互交匯,加之人氣興旺、商旅繁盛、南腔北調融成了色彩斑斕的奇特客家歷史文化。 因地靈人傑,大埔歷史上涌現了大批名士賢達。清代的大埔就產生了15名翰林、58名進士、298名舉人,留下了父子兩進士、一腹三翰林的千古佳話。民國時期國民黨的元老、中山大學第一任校長鄒魯在茶陽出生,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蓋亞那總統張西瑟、張弼士(張裕)葡萄酒創始人、愛國知名僑胞永芳集團董事長姚美良、大慈善家田家炳均出自大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曾說過:「大埔,是出總統的地方。」雖然此話有點誇張,但不可否定歷史上的茶陽文化對整個大埔縣的輻射作用。 在古城茶陽內外,這里的自然景觀與山城建築結合,遙望閩粵兩省交界的巍巍三叢嶺,流連從永定下洋鎮流入的西河,徘徊在川流不息的汀江邊,登臨城中的印山,游步在茶陽的古碼頭,穿梭於中山路、萬川路的騎樓下,山水城樓均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讓記者留連忘返。會感到大惑不解的是,為何這山城的街市樓房大多是騎樓式建築,而且樓幅那麼高?由於茶陽鎮建於山腳的汀江邊,每當春夏時節汀江水泛濫,而獅子口江面狹窄,導致江水湧入茶陽大街小巷。因此每年都出現水漫山城。­有個關於茶陽「三大怪」的說法:即無雨大水來,是因為上游而來的洶涌洪水而造成的;無田有谷曬,舊社會的茶陽居住的都是地主富商,夏冬兩季附近的農民紛紛進城交租,因而稻穀便在城裡曬;無男肚會大,是因為茶陽的男人一年到頭在外奔波謀生,留下女人在家帶老攜幼而造成外地人的誤解。這從側面上反映了客家人艱苦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 浩浩的汀江水從茶陽順流而過,源源的活水為茶陽帶來無限生機。依仗獨特的地理位置,利用滾滾的汀江水生財,以前的茶陽鎮在交通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只有一條汀江連接閩西和粵東。古時候,從江西、福建通過古驛道上肩挑、背運過來的土紙、煙茶、香菇等土特產匯集到茶陽趕墟後,換回了來自潮汕的油鹽、布匹等日用品。這樣,商貿互通形成了商品集散地。至今,在茶陽仍留下許多潮商的後裔。 星移斗轉,寒暑易節,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交通的發展,茶陽的水運業才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到了2002年後,由於上游永定棉花灘水庫的截流,茶陽的客運碼頭也被改為其他工業基地。如此種種原因,茶陽古市也隨著時間推移而在無奈中慢慢蕭條下來。漫步於茶陽古街,在寒風中,小城故事彷彿一幕幕在眼前掠過,昔日的繁華如今已成為片片的凄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