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村田裡面抓的黃鱔,是大的好吃還是小的好吃呢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黃鱔好吃,且極富營養,在過去的農村,生活條件有限,人們經常會通過抓黃鱔來改善生活。那時候農田裡的化肥農葯用的少,適合黃鱔生活,所以小孩子們經常會在水田裡、泥洞中或者小溪里抓黃鱔。抓的多了,一部分可以換成錢買零食吃,一部分拿回家由媽媽烹飪給孩子們改善生活。
不過這種美好的回憶,如今也僅僅成為回憶。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大的破壞了黃鱔的生存空間,水田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葯,小溪污染等等,野生黃鱔的數量越來越少。在過去偶爾還能抓到一些大的黃鱔,現在小的黃鱔都已經很難得。
那麼到底是大的黃鱔好吃,還是小的好吃呢?
可以肯定的是農田抓的黃鱔,很少能抓到1斤重的大黃鱔,如果抓到了,極有可能是一條生長了很多年的老黃鱔,這樣的黃鱔,肉質不會很鮮嫩,甚至可能帶有很重的腥味,肉也會發柴,這樣的肉口感並不會太好。
而太小的黃鱔,比如只有筷子粗的小黃鱔,由於肉少,其實也沒那麼好吃,但可以通過做成黃鱔醬的方法來保存食用,口感還不錯。
而最好吃的黃鱔,絕對是那些個長到兩三年,三四年的黃鱔,這些黃鱔雖然也不是很大,二三兩、三四兩的樣子,但肉的口感最佳,腥味也少。
② 長在水田中的植物,根部果實,可以吃,苗是綠色空心的,一般冬天從水田裡挖出來, 叫什麼名字
你說的是慈姑。http://ke..com/albums/1421405/1421405.html#0$dc15484e832caf39b3de0581
慈姑是多年生挺水植物。地下具根莖,先端形成球莖,球莖表面附薄膜質鱗片。葉片著生基部,出水成劍形,葉片箭頭狀,全緣,葉柄較長,中空。
③ 問一種菜的名字,像馬蹄一樣種在水田裡,長得圓圓的,偏黃色,一般都是炒著吃,,不知道叫什麼
這種種在水田裡的叫茨菇,是很好吃的,吃起來粉粉的。
④ 15種生長在叢林山溪邊的野菜,煲湯或炒食都美味,你認識幾種
近些年,很多人喜歡自己去野外採挖野菜食用,特別是一些生長在老林山溪中的野菜,更是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但大部分人其實對野菜認識並不多,本節內容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下叢林山溪邊比較常見的野菜到底有哪些:
一、涼粉草
夏天天氣酷熱難耐,很多人都喜歡吃上一碗清熱解暑的涼粉,但大部分人可能並不知道涼粉究竟是用什麼製作的。
製作涼粉的植物其實本名就叫涼粉草,它的別名叫仙人草、仙人凍或者仙草,多生長在山溪,河邊或農村的田間地頭,製作涼粉時收割地上莖葉部分煮爛後過濾出汁液,再拌少許米粉或鹼水煮沸倒出簸箕凝固而成,而且涼粉草除了用來製作涼粉,還能用來煲湯。
二、鴨腳板
鴨腳板又叫鴨兒芹,別名牙痛草、鴨腳菜、鴨腳掌、水白芷、三葉芹等,多生長在山溪、山溝或林下濕潤等地,食用嫩莖葉部分,也可以去葉吃莖,味道鮮香。
三、水竹筍
水竹筍,又叫山竹筍,是山林或者河溪邊生長的一種小型竹子的嫩筍,這種竹子以前鄉下常作火把用,這種筍沒有其它甜筍或毛筍那麼大,但筍肉脆嫩且鮮香可口。
四、銅垂玉帶草
銅垂玉帶草別名地鈕草、地茄子、地浮萍、馬蓮草、土油甘,廣東地區稱作落地冬瓜,漿果成熟後可以吃,嫩莖葉可與雞蛋或瘦肉一起煮湯。
五、嫩柴胡
柴胡是一個中葯名稱,別名山菜、地熏、柴草、菇草等,嫩柴胡即柴胡的嫩苗,可以當菜炒食、涼拌,也可以用來煲粥。
六、錦綉莧
錦綉莧別名五色草、紅節節草、紅草,多見於山溪、河溝邊,部分地區有栽培,食用嫩莖葉部分,可炒食、煮湯或涮火鍋。錦綉莧葉片艷麗,還可以做盆栽。
七、杠板歸
杠板歸別名犁頭刺、蛇牙草、蛇倒退、河白草和螞蚱簕等,生長在山林、河溪等較濕潤的地方,剛長出的嫩芽部分可以炒食。
八、酸筒桿
酸筒桿學名虎杖,這是一種農村山野比較常見的植物,根莖供葯用,地上鮮嫩的莖桿可生食,也可以當野菜炒食。
九、卵葉半邊蓮
卵葉半邊蓮,廣東地區稱作姐妹菜,民間多作婦科草葯用,可以配合其它草葯煮雞蛋或瘦肉湯飲用,多生長在山溪或溝渠等濕潤的草地上。
十、大苞水竹葉
大苞水竹葉是鴨趾草科的一種匍匐草本,多見於兩廣地區的一些河溝、水渠或山溪邊上,廣東俗語稱作「輪滑草」,可採挖嫩苗與瘦肉或雞蛋一起煲湯。
十一、天胡荽
天胡荽又名破銅錢、魚鱗草、滿天星,是山溪、菜園、水田等地常見的一種小草,全草可以用來炒食、燉湯或涼拌,廣東地區多用來煲涼茶。
十二、雀舌草
雀舌草別名天蓬草、地耳草、瓜子草、指甲草、濱繁縷、雪裡開花,多生長在山溪、河溝、水田等濕潤的地方,食用嫩莖葉部分,焯水後炒食、蒸食或涼拌。
十三、白勒
白勒土名勒菜,別名鵝掌楸、刺三甲、三葉五加,多生長在山溪、路邊、叢林、荒野等地,嫩芽作野菜炒食、煮湯,也能曬干後製作成勒菜茶。
十四、葎草苗
葎草在農村一般被稱作拉拉秧,新長的嫩芽尖可以食用,清蒸、炒食、涼拌都可以,芽尖部分本身是比較脆嫩的,整體味道還不錯。
十五、拔葜芽
拔葜又叫金剛藤、馬加勒、紅燈果、冷飯頭,多生長在灌木叢、荒野和山坡等較溫暖乾燥的地方,春天剛冒出來的嫩莖可以採摘回家焯水後炒食,味道略酸卻也爽脆可口。
以上15種野菜都是農村常見的葯食兩用植物,很多都具有獨特風味,偶爾嘗下鮮未嘗不可,但不宜過多食用哦。更多野菜識別與食用方法在前面的很多文章里都有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往前翻看。
⑤ 稻田裡挖到的小龍蝦可以吃嗎,和養殖的有多大區別
要不要把所有的稻田都養上蝦
據統計,「稻蝦共作」模式通過構建稻蝦連作和共作系統,可實現水稻增產5%—8%,畝均綜合效益提高258%。
既然稻田養蝦,稻穀也能豐產、龍蝦也可以放心吃,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所有的稻田都養上蝦呢?
「規模的土地流轉來搞稻田養蝦,一方面可能造成供過於求,另一方面有損基本農田保護,也會削弱稻穀生產能力,因此大面積推廣要慎重。」肖國櫻進一步解釋說,養蝦田長期灌深水,對水稻生長不利,常造成水稻根系不發達、莖稈細長、分櫱不多、後期倒伏,稻穀產量不及正常管理水田。同時,稻田四周和中間要開深溝,對稻田耕種不利。
高子登表示:「由於小龍蝦的效益是水稻的2—3倍,且水稻生產過程中的田間管理措施較為復雜,假如這種模式的經營者重蝦輕稻,就會致使一些地區水稻產量和品質下降,也就失去了稻蝦共作、穩糧增效的意義。」
⑥ 水田裡面適合種植什麼經濟作物水田裡面適合種植什麼
1、蓮藕。蓮藕其肥美白嫩,營養豐富,堪稱蔬菜當中的「白富美」,而且蓮藕的葯用價值也很高,它的花和果實都可以入葯,對人體有很高的滋補作用,在市場上需求量極高。一般淺水種植的話,管理得當產量每畝可收蓮藕8000-10000斤,經濟效益可觀。
2、茭白。茭白是我國的特產蔬菜,多利用淺水溝、藕池邊、低窪地廣泛種植,以太湖流域最多。茭白因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容易為人體所吸收等特點,被冠以「水中參」的美譽。而且茭白採收期正值5-6月和早秋9-10月兩個蔬菜供應淡季,種植前景還是非常不錯的。
3、大蒜。在常規認識里大蒜只能在旱地進行種植,南方水田是不能種植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南方的水稻田一樣可以種植大蒜,而且比旱地種植更高產,種植成本也低。根據種植經驗,大蒜採用水田旱作免耕栽培法,每畝產干蒜2000多公斤,比傳統種植方式增產1000多斤。
4、荸薺。荸薺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其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荸薺也可供葯用,具有開胃解毒、消宿食、健腸胃等功效。目前,在農村水田種植荸薺的,在好的收成條件下,一畝地能收4000-5000斤荸薺。
5、黑麥草。黑麥草生長快、分櫱多、能耐牧,是優質的放牧用牧草。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專門的種植這種草來畜牧,因其產量高,所以是很多養殖者首選的一種牧草。另外,黑麥草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所以就算是在水田裡面進行種植。
6、水芹。水芹主要生長在河溝、水田旁,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水生蔬菜,我國自古就有栽培。水芹以嫩莖及葉柄供食,清香爽口,可生拌、炒食,水芹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具有一定醫療保健功能。
⑦ 農村哪些蔬菜可以種植在水田裡
提到蔬菜我們很自然的就會想到土地,但是有些蔬菜卻是生長在水中的。哪些蔬菜能夠種植在水田當中呢?這里科學興農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水生蔬菜,看看朋友見過幾種。
荸薺:荸薺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馬蹄,屬於莎草科水生植物,我國南方地區種植的比較多。科學興農比較喜歡直接用清水煮荸薺,煮熟的荸薺脆脆的,甜甜的,味道非常的不錯。除了能夠煮著吃之外,荸薺還能夠做湯、炒菜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水生蔬菜之外,還有不少的水生蔬菜,比如水芹菜、菱角、芡實等,這些水生蔬菜泥吃過幾種呢?
⑧ 農村有什麼好吃的野果現在還有嗎
家鄉是湖南一個依山傍水的古樸村莊,在那裡有太多童年樂趣,最難忘的是陪伴我們的那些美味野果。現在的小孩想吃的 美食 都是買來,過過嘴癮就沒了,那個時候的「美味」是經過我們親手採摘來的,樂趣橫生,吃起來分外香甜。
只要你用心尋找,就不怕沒有美味等著你,屋前屋後的壕基上,長滿了「酸桿」「刺桿」,田埂邊有甜甜的「絲茅根」與「野雞腿」,水田裡有「野慈米」,池塘里有「蓮蓬」與「雞頭米」。最好吃的野果在山裡,成片的「樹莓」與「藤莓」是我的最愛,一下就可裝滿一瓷缸,有時就用衣兜著,還會和螞蟻甲蟲搶食一顆碩大的果子,摘了來就大快朵頤,吃的滿嘴酸酸甜甜,上學或散學的大路不走,滿山滿野的去尋那「茶泡」「茶片」,它們是非常考驗眼力的,找到了無異就像發現了新大陸。次一點的野果屬於「野葡萄」「野柿子」,一個酸得掉牙,一個澀得舌不能動,只是看著它們可愛,禁不住摘了來玩。
濃重介紹一下「苦櫧」與「橡子」,它們都是古老而高大的樹木,每到秋末冬初,一夜大風過後,就是採摘它們的最好時期,呼朋引友,帶上空書包向樹林進發啰,漫山遍野都是,用手掀開落葉,下面就是一粒粒圓圓鼓鼓的果子,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裝了滿滿一書包,回家了支起鍋點起火,不一會兒空氣中就彌漫了香氣,飽食一頓後,多餘的就帶了給同學分享,或交給巧手的母親,磨了粉做出可口的「苦櫧豆腐」來。
現在每次回老家都是過年時節,與那些野果都碰不到面了,想去山中轉悠轉悠,小路都被灌木荊棘長滿,進去不得,只有將它們深深刻在記憶中了。
茂名信宜位於廣東西南部,是我的家鄉,在家鄉的山上有一種野果叫姑稔子,小時候經常吃到,現今身處外地,已經好久都沒嘗過這種野果了。在網上經常見到有人用這姑稔子泡酒,功效很有作用。
在家鄉有句古話:七月十四,姑稔子跌落地。也就是說,姑稔子成熟於夏末,農歷七月十四後果子就沒有了。
姑稔子熟透後呈紫黑色,有大母指頭大小,脹脹的,果汁紫紅色,味道很甜。這野果小時候常常吃得到,現今只有回憶。
(圖片來自網路)
這些野果,小時候滿山遍野都是,都是我們的零食,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不怕辛苦也不怕累,更不怕蟲和螞蟻之類,有時洗都不洗,邊摘邊吃邊往口袋裡放,想想都在流口水!這些你能認得多小種呢?
說起農村的野果那是多如牛毛。昨天看到了很多人在說農村的野菜,今日是野果,真的是說不盡的農家山裡事物,芳菲也盤點一下那些小時候在農村吃過的野果子。
山裡野果很多,常吃常見的就列舉這些。生長於農村芳菲不得不說自己是幸運的,從小與大自然相伴,享受著自然的饋贈。也許有人會說農村又臟又窮有啥好的,個中美好又豈是人人都能擁有和體會的!
農村有什麼好吃的野果?現在還有嗎?
這段時間感覺自己都快變成美猴王了,整日地采山花,覓樹果,就差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了!今天,要摘野果去了一一
我們這兒地處武陵山腹地。多山!因為從小在山間長大,便習慣了大山踏實、沉穩的感覺!再看那些沒有起伏的平原,便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沒依靠、四顧茫然的感覺!
大山是沉靜的、肅穆的,也是鮮活的,靈動的。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裡人,就靠大山了!
從小,倚仗著大山,常常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零食一一野果!什麼桑葚、羊奶果、八月瓜、獼猴桃、刺梨、野葡萄、茶泡、刺泡、紅籽泡、水麻泡等等。只要成熟時恰恰碰上,通常都會大快朵頤,一飽口福!
一、水麻泡 水麻又稱溝邊水、水細麻。其莖枝叢生,葉細長,似枊葉但比柳葉稍寬稍長。通常長在山坡、溝谷、水邊。入夏,常常會發現其莖枝結滿了細密橙黃的果實,與葉子黃綠相間,非常耐看。這時,若是正好想一飽口福,捋一把便可開吃。小時,和小夥伴們吃過,酸酸甜甜,味道還不錯。
二、茶泡 茶泡是油茶樹果實的變異體。長得象不怎麼漂亮的桃子,中間是空的。果皮,也即果肉部分稍厚。聽說是變異,可能大家都不敢吃。但我吃了。酸甜中帶著點微澀。嘗嘗還是可以的,但不宜多吃。
三、羊奶果 羊奶果在我們這兒又稱羊奶子。常長在山間、溝谷和灌叢。夏季是其果實成熟季節。成熟後的果子呈橢圓柱形,紅紅的,一簇簇掛在細長的枝上,熱鬧而喜慶。若是上山時運氣好,一摘一大籃。味酸甜,多汁。
四、刺梨 又稱刺菠蘿。帶刺灌木。這應該算是南方山區的特產了。專愛長在路旁、山坡、灌叢、河邊。其莖、枝、果都帶刺。夏末秋初,想要一飽口福,不僅要受徒步之苦,還得忍受刺扎之痛。不過挺值得的。其味酸甜,略澀。不僅可生吃,還可用來泡酒喝。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健胃消食的作用。
五、八月瓜 八月瓜又稱野香焦。藤蔓草本。多生於山間、灌叢。常傍樹生長。我們這兒流傳一首童謠:「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打來誆娃娃」。八月瓜因為口感粘糯,味甜且帶奶香味,應該是可以誆娃娃的,但小小孩吃的話,略嫌籽太多。沒吃過的話,可以嘗嘗哦!
總之,農村的野果很多,特別是大山裡的農村,因為倚山傍水,海拔不一樣,野果種類尤其豐富。怎麼樣?想做山大王么?山花有得采,果子有得吃哦!
一年四季,有好果子吃
有,在紅河州就有一種野果,叫酸多依,味酸有少許的清香味,本地人用來蘸辣椒鹽吃,味道獨特,從中醫上來說,有舒筋活血,舒肝止痛,清暑消毒,降血糖及血脂的功效,在應季時山裡的農戶常常會背來賣,我也會不時買來吃,不過因味酸,我每次只能吃一兩個。
您好!我是山裡唐唐,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非常高興能夠為您解答問題。
農村有什麼好吃的野果?現在還有嗎?
農村好吃的野果有哪些:野柿子、山葡萄、刺泡、野草莓、野枇杷、野楊梅、牛甘果、野山竹、桑果、地念、桃金娘、八月瓜、黃泡、野石榴、萬壽果、火炭母、蛇倒退、金櫻子、茶包、姑娘果、龍葵、五色梅、枸杞子、牛奶果、黃茅草根、山梨、栗子、三葉草根、酸刺果、山楂、獼猴桃、山桃
等好吃的野果。
其實還有非常多的,因為有些野果都叫不出名字來的,希望廣大的朋友們能夠廣集思意,看看還有哪些好吃的野果。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我總覺得湘西的大山就是被玉皇大帝遺忘了的果園,這座果園裡面結滿了各種奇珍異果。
而我就是在這座被玉皇大帝遺忘的果園裡面長大的。
在我小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摘玉皇大帝果園裡面的果子。
春風把湘西大山的兩扇大門推開,春風吹過茶樹林的時候可能累了,於是她坐在茶樹上看著那些掃墓的人,這天晚上下了一場小雨,第二天山裡的孩子驚奇地發現茶樹上掛著一個個圓溜溜的球,那些球全部脫了皮,「摘茶泡吃去。」一瞬間茶樹上就爬滿了一樹的小猴子,這些小孩像猴子一樣手腳敏捷在茶樹枝上上躥下跳摘茶泡吃。
那些竹林里比較矮小的茶樹長不出茶泡,於是就長出了嬰兒肥一樣的可愛,矮小的茶樹長出的茶耳像嬰兒一樣肉嘟嘟、白嫩嫩的煞是可愛。
春風繼續吹,繼續在鄉下追趕蝴蝶,蝴蝶把春風引進了金黃的油菜花田裡,於是春風一下子就成為了大富翁,春風輕輕吹,於是無數的油菜花花瓣像黃金一樣被春風帶走了,春風帶走油菜花的黃金後油菜就身懷六甲了,無數綠油油的油菜莢裡面孕育著像小胖子一樣圓圓的油菜籽。
春風的腳步來到三月,三月里來了無數的小孩,其中有一種叫覆盆子的野果開的花是白色的,春風於是在所有覆盆子白色的花朵上吻了一下,於是覆盆子白色的花結出了紅色的三月泡、空心泡、躺地泡……
這些紅色的覆盆子像春風吻的顏色,可能是覆盆子白色的花被春風吻過的原因。
覆盆子味道酸酸甜甜的好吃極了。
小孩子高高興興地把覆盆子採摘回家。
接著夏天來了,這時候湘西大山裡無數藤本植物正准備化妝掛在高處誘惑小孩的饞勁。
血藤子把自己身上塗上了紅色後就高高地掛在杉樹上等待小孩費一番功夫去採摘。
野葡萄把自己塗上了紫色的色彩也高高地掛在枝頭。
野栗子青澀的果子也應該在夏日的酷暑中把自己變甜了。
野山楂也應該在夏末秋初的日子裡登上舞台歡迎人們去採摘。
稻穀收割後就應該去收割另一種甜甜的味道了,這種甜甜的味道就是野生獼猴桃,野生獼猴桃從藤上採摘下來就放進壇罐裡面醞釀,等軟了剝掉皮就可以吃獼猴桃的甜了。
接著是野生八月瓜,野生八月瓜自己裂開口裡面的肉是最好吃的,味道甜甜的、軟綿綿的,十分可口。
八月瓜過後迎來的是大收獲,湘西大山這座被玉皇大帝遺忘的果園這時候迎來了野果井噴。
野生板栗、野生尖栗、高粑子、攔刺子、錐栗、火炭泡、籮泡、雞炸子等等野果要趕在冬天以前把自己的價值奉獻給山裡的婦女和小孩。
到了冬天,湘西大山裡的拐棗將在寒冬的白霜中越凍越甜。
一場白雪把湘西大山這座被玉皇大帝遺忘的果園的兩扇大門僅僅關閉。
冬天到了,野果拐棗送客,嘴裡說著:「歡迎明年。」
在重慶農村長大的我,對各種野果非常熟悉,那是陪伴了我整個童年的美味,至今想到仍然口水直流。如今的農村也有,但我卻很少能回去了。不知多少人與我有相同的經歷?
八月瓜,又名野香蕉。
「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摘來誆娃娃。」故鄉流傳多年的童謠。在渝東南山區,只要你耐心去密林中尋找,總有八月瓜的。上學或者放牛路上,偶然間看到八月瓜,絕對是令人激動的事情。
但必須等到成熟才能採摘,因為早摘未熟不好吃,強扭的瓜不甜,晚摘又會讓鳥雀和蟲子吃掉了,剛好炸開那天摘下恰到好處。因此,需要耐心等待,倘若讓別人捷足先登,會傷心好長一段時間。
八月瓜的瓜皮和瓜籽都是苦的,真正能吃的瓜瓤只有少許,圓潤鮮嫩,香氣四溢,清甜可口,餘味悠長。八月瓜富含維生素C,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也是新晉網紅水果。
山莓,又名樹莓,方言「泡兒」。
山莓的品種非常多,帶刺兒,酸酸甜甜,螞蟻和蟲子的最愛。長長的枝條上掛著許多小果子,有紅的,有青的,某些品種也有紫黑色的。除了生吃口感極佳外,山莓也可以用來製作果醬,國外甚至有釀酒的。山莓的根和莖都可以入葯,有改善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的功效。
另外,也要分清山莓和蛇莓。媽媽說蛇莓是不能吃的,因為蛇莓上經常有唾沫一樣的東西,即「蛇口水」,但其實那是沫蟬留下的。
野地瓜,方言「地瓜泡兒」。
野地瓜通常長在地里或者陰暗處,因此很難找到。和紅苕一樣,野地瓜也是整株有漿汁,成熟前青綠色,成熟的果實是紅色的,外形和石榴有點像,但比石榴小很多,吃著非常的甜。野地瓜富含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集食用、葯用、綠化、觀賞於一體,有促進消化的功效。
野板栗,也叫毛栗子。
野板栗不如市場上買的板栗個頭大,因為我們買到的是嫁接選育的品種,山裡土生土長的野板栗雖然小,但卻更香更甜,特別是曬幹了會很甜,回味無窮。幼年時都是在樹下等炸開的板栗球或者板栗籽掉下來,逐漸長大後才學會了爬樹打板栗。帶刺的板栗球需要用鞋子磨了又磨,才能取出板栗。雖然有時板栗球的刺會刺傷手,但也樂此不疲。
繅絲花,方言又稱「刺梨子」。
鄉村的路邊或者田邊到處都生長著刺梨子樹,果實是黃色的,表面很多小刺,挺扎手的。不同的刺梨子味道也各不相同,有的苦澀難當,有的甜美多汁。在老家水井上有一棵刺梨子樹,味道非常不錯,每年我都會去摘,後來不知道誰給砍了。
刺梨子含有十多種微量元素、20多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維生素,號稱「維C之王」,有消食健脾,收斂止瀉等功效。除此之外,刺梨子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簡稱SOD),SOD是國際公認抗衰老、防癌的活性物質。在補充營養的同時,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居家休閑的珍品。
佛燈果,又名佛思果,方言牛奶奶(一聲)。
佛燈果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果實清甜可口,但也有部分品種非常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美洲南部的威斯莫洛爾部落,女性在60歲還能保持乳房的飽滿、豐潤、堅挺,相傳她們常年食用佛燈果。
1951年,美國斯凱納 健康 科學研究院專家深入威斯莫洛爾沿海濕地,成功從佛燈果中提取出了豐富的活性物質,能夠激活體內蘊藏的潛在能量,此舉讓佛燈果成為了備受關注的天然豐胸聖果。
茶泡、茶耳,油茶樹果實的變異體。
茶泡果實挺大的,但裡面是中空的,把瓤去掉直接可以吃,帶甜味,又松又脆,帶勁。茶耳有點像茶葉,晶瑩剔透。放學路上經常邀約三五個同學,漫山遍野的鑽林子打茶泡、找茶耳。茶泡、茶耳採摘早了也會是苦的,恰到好處才會有甜味,晚了則會寡淡無味甚至壞掉了。
刺薹,方言又稱「芽芽泡」。
長在荒野中帶刺的小灌木,每年新生的莖稈即刺薹。摘下青嫩可口的刺薹莖桿,剝去外皮直接食用,略帶點甜味。刺薹摘取也要看時間的,倘若你吃到水分少、嚼不動、吞不下的,那肯定是已經過季的了。以前,父親去放牛割草,總會在草里放著三五根帶著露珠的刺薹,等父親回家可以說是童年最期盼的事情之一了。
除此之外,還有酸棗、拐棗、絲茅針等,曾有一次放學路上,我爬上五六米高的酸棗樹,在上面把酸棗搖下來,讓下面的同學們撿。結果等我從樹上下來,他們也吃完了,當時傷心和失落了好久。老家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拐棗樹,樹齡少說也有幾十年了。我爸說,他上學時就那麼大了,老樹養育了不知道多少來來去去嘴饞的小學生。
從到城區上中學至今十多年了,如今也留在了城裡工作,回老家的時間少之又少。野果的滋味,故鄉的愁緒,只能在記憶中去回味了,城裡長大的街娃們是不會理解的。
⑨ 農村田裡面抓的黃鱔,是大的好吃還是小的好吃呢真的是越大越好嗎
記得小時候吃的最多的就是野生黃鱔了,因為在暑假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做,就喜歡跟幾個小夥伴一塊去房屋後面的河溝裡面捉黃鱔,而且那個時候野生黃鱔非常的多,一般情況下半晌午的時間我們幾個人就能捉個五六斤,捉完以後會把一些個頭大一點的賣給水產市場換取零花錢,一些小個頭的因為不值錢我們通常會帶回家做著吃。
我們當時捉的黃鱔一般都是三四兩的居多,偶爾捉到一兩個七八兩的都會賣掉,但是有一次我們捉到了一個一斤左右的黃鱔於是興高采烈的去水產市場售賣,不過巧的是那天那個收購我們黃鱔的攤販有事關門了,我們只能拿回家和其他的小黃鱔一塊做著吃。爸爸用紅燒的做法烹飪的那條大黃鱔,但是做好以後我們發現那條大黃鱔的肉質還不如小一點的肉質好吃,最後小黃鱔都被我們吃光了,而大黃鱔由於肉質發柴,口感不好,最後沒人吃都剩下了。
其實對於野生的黃鱔來說我感覺還是三至四兩的口感最佳,因為黃鱔太小會導致都被其骨頭占據,鱔肉太少,而太大則會導致黃鱔肉質發柴,肉質不鮮嫩,並且野生的黃鱔越大則代表黃鱔存活的時間越長,這就導致大黃鱔體內的寄生蟲比較多,雖然我們在烹飪黃鱔的時候會充分加熱,但是有的寄生蟲耐熱性非常強,用烹飪的方法很難將其殺死,如果我們吃了這種含有寄生蟲的大黃鱔,很容易讓寄生蟲寄生在人的體內,從而影響身體 健康 。所以野生的黃鱔並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兩年左右的野生黃鱔重量在三至四兩左右的肉質最為鮮嫩,食用口感最佳。
我覺得這個真的需要通過人來判斷,我就喜歡吃小黃鱔,用小黃鱔做成麻辣盤龍,但是我家裡其他人就喜歡大黃鱔,因為口感厚實些,我想其他人應該也是差不多吧!
在農村,因為農葯的使用,農田的黃鱔是越來越少了,小時候我跟哥哥都是打著手電筒就可以去水田裡抓黃鱔,動作要眼疾手快,一般晚上兩三個小時就能輕松收獲不少黃鱔,即便是不抓黃鱔,從農田旁邊走過,黃鱔聽到聲音會趕緊鑽泥逃跑,這時候我們輕松也能判斷就是黃鱔逃跑發出的水聲,而這水聲也不少,但是現在幾乎很少會有這樣的情況了,現在在農村都開始用了電魚機,我鄰居家大哥每天晚上出去電魚,五個小時下來累計能打到一兩斤黃鱔泥鰍,數量真的很少。
正因為物以稀為貴,所以我們那邊的野生黃鱔賣到80塊錢一斤,但是價錢雖貴,但是還是供不應求,畢竟野生黃鱔絕非是養殖的黃鱔可以比擬的,野生黃鱔相比飼養的黃鱔,肉質更加鮮美緊實。
只是可惜,我們再也回不去兒時那樣的田園生活了,隨著經濟的發展 社會 的進步,農葯的廣泛使用,田裡的黃鱔泥鰍魚甚至螞蝗都幾乎很少看到了,一派死氣沉沉的樣子。
你好,田裡面抓的黃鱔,是大的好吃還是小的好吃,這個問題,主要是看做法了 。
如果你要紅燒,爆炒,當然是越大越好了,畢竟大一點的黃鱔,處理起來比較簡單方便。做出來的菜也比較好看,肉也更多,當然也更好吃了。
如果你是做鱔魚絲相關的菜,用大黃鱔做,那就太浪費了,鱔魚絲就是用小黃鱔下開水燙熟了,去骨,去內臟得的,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從經濟性出發,會更劃算一些。
在湖北荊州一帶有一道非常具有當地特色的菜,叫盤鱔,就是用10來公分長的小黃鱔做出來的,在當地也算是一道特色 美食 。
所以不管是大還是小,都有它自己的價值所在
先說結論,無論是野生黃鱔,還是人工飼養的黃鱔,都絕不會是越打越好吃,同樣太小的肉少也不好吃,恰到好處的一條三四兩重應該屬於最好吃的黃鱔。
黃鱔好吃,且極富營養,在過去的農村,生活條件有限,人們經常會通過抓黃鱔來改善生活。那時候農田裡的化肥農葯用的少,適合黃鱔生活,所以小孩子們經常會在水田裡、泥洞中或者小溪里抓黃鱔。抓的多了,一部分可以換成錢買零食吃,一部分拿回家由媽媽烹飪給孩子們改善生活。
不過這種美好的回憶,如今也僅僅成為回憶。因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大的破壞了黃鱔的生存空間,水田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葯,小溪污染等等,野生黃鱔的數量越來越少。在過去偶爾還能抓到一些大的黃鱔,現在小的黃鱔都已經很難得。
不得不說野生的黃鱔生長周期特別長,長得也特別慢,往往長了三四年了才不過三四兩重而已,而更多見的是小拇指大小的黃鱔。我丈母娘有時候抓的小黃鱔多了,會做成黃鱔醬,就著面條吃那叫一個鮮。
而人工飼養的黃鱔,因為營養均衡,又沒有生存壓力,往往長得更快速一些,但即便如此長到一兩斤也需要三四年,四五年甚至更多年,而人工飼養黃鱔通常會在長到2年左右的時候就拿到市場上售賣,所以我們常年的也不會太大,最多不會超過一斤重。
由此可見,農田裡抓的黃鱔,生長速度更慢,長得更小,往往一條一斤重的野生黃鱔可能需要好多年的積累,並且黃鱔有個特點,長到4年左右吧,再往後幾乎不會再長了。所以農田裡抓到最多的黃鱔應該也就二三兩,三四兩居多,甚至更小。
那麼到底是大的黃鱔好吃,還是小的好吃呢?
可以肯定的是農田抓的黃鱔,很少能抓到1斤重的大黃鱔,如果抓到了,極有可能是一條生長了很多年的老黃鱔,這樣的黃鱔,肉質不會很鮮嫩,甚至可能帶有很重的腥味,肉也會發柴,這樣的肉口感並不會太好。
而太小的黃鱔,比如只有筷子粗的小黃鱔,由於肉少,其實也沒那麼好吃,但可以通過做成黃鱔醬的方法來保存食用,口感還不錯。
而最好吃的黃鱔,絕對是那些個長到兩三年,三四年的黃鱔,這些黃鱔雖然也不是很大,二三兩、三四兩的樣子,但肉的口感最佳,腥味也少。
(文/阿冰)
說到黃鱔,那可是 美食 了。小時候就經常和村裡的小夥伴們去田裡抓黃鱔,都是小指那樣大的居多,再大點的就是大腳趾那樣了。那時候田裡可多了,特別是那些常年有水的田,挖到的黃鱔更多。清理黃鱔的時候都是去掉頭部和尾部,媽媽說不能吃,我也不懂為什麼,而且也不給我們吃多,容易流鼻血。
但現在在田裡哪裡還有黃鱔的影子呢?幾乎都看不到了。都說物以稀為貴,現在的野生黃鱔可不便宜呢。不過如果你分辨不出來是不是野生黃鱔,買的時候可要注意了,萬一被坑了。
黃鱔個頭大,那肉肯定會多了,而且還厚,有人會覺得肥膩。而小黃鱔個頭小,肉不多,吃起來更有嚼勁。現在市場上賣的黃鱔都是飼養的居多,很少能夠抓得到野生的大黃鱔。
有的人喜歡吃大黃鱔,覺得肉多,但有的人喜歡小黃鱔。像我就喜歡那種食指那麼大的黃鱔,用來煮粥或者紅燒都可以。總之看個人口味了,就像有的人喜歡吃肥肉,有的人喜歡吃瘦肉。
不過在以前偶爾吃到過一條2斤左右的純野生黃鱔,當時是在河裡面釣的。不過自從吃了那一次黃鱔之後,我個人感覺,黃鱔的個頭並不是越大越好吃,個頭太大的黃鱔,它的泥腥味會相對比較重,肉質也會有點柴,沒有一斤左右的那麼好吃。 因此我個人覺得,對於野生黃鱔來說,並不是個頭越大就越好吃,最好吃的重量就是在半斤到一斤左右。而且據了解,純野生環境下長大的黃鱔,有些個頭能夠達到四五斤,但是這么大的野生黃鱔體內的毒素也會比較高,體內的寄生蟲會非常的多,並不太適合食用,肉質會特別的柴。
在農村的水田裡最美味的三種野味之一,其中一種就是黃鱔,這個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因為黃鱔在農村的野味里是公認的好吃。不過由於現在農田使用農葯和化肥太多,現在農田裡的黃鱔,已經沒有多少了,有的地方農田裡的黃鱔甚至已經絕跡了。
農田裡的黃鱔,是野生的,因為食物的原因一般都不會太大。大部分的黃鱔,都是只有手指頭那麼大,大約1~3兩這樣子,很少會有看到超過半斤的黃鱔。野生黃鱔正常的壽命是6年左右,不會超過十年。
因為農田年年翻耕,有大點的黃鱔都被農戶們給抓回去了。而在一些荒廢的農田裡,沼澤地里,會有一些比較大的黃鱔,長了幾年那種,會超過一斤重,不過也不常見。因為黃鱔的天敵很多,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還有黃鱔特別容易長寄生蟲。有寄生蟲的黃鱔也不容易長到一斤以上。
黃鱔是一種食物很廣泛的野味,一般會吃一些螺絲肉,小蝦,田螺,昆蟲幼蟲和蟲卵,蚯蚓等。黃鱔在農田裡,應該屬於一種益蟲才對。它會吃點一部落到田裡的害蟲幼蟲和蟲卵。農戶們耕田時應該保護黃鱔,不抓回去當 美食 。
可是對於吃貨的農戶來說,他們抓田裡的黃鱔的理由是很多的。比如,黃鱔會打洞,會把田坎給鑽漏水,農田裡的水肥會流失。比如,黃鱔太美味了,這就是一種原罪。比如黃鱔很滋補,男人吃了好,女人吃了更好。
黃鱔大點的好吃,還是小的好吃呢?對於一個資深的吃貨,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三兩左右的黃鱔是最好吃的。
太小的黃鱔,沒肉,不好吃。肉太嫩,沒口感。太小,不好清理,辛辛苦苦清理了,還不夠幾筷子。
超過半斤的黃鱔,一般來說都是長了超過一年以上的黃鱔。這樣的黃鱔肉開始變老,不夠嫩,口感開始變差。
超過一斤的黃鱔,都是幾年以上的黃鱔。這屬於高齡黃鱔了,肉質會變得很柴,變得口感不好吃了。
最主要的是太大的黃鱔,年紀比較長的黃鱔,比較容易長寄生蟲。那身上的寄生蟲,有時看到就影響食慾了。
所以,一般懂吃的人,最喜歡吃三兩左右,年齡在一年的野生黃鱔。這樣的黃鱔才是人間美味。紅燒,爆炒,各種做法都是很美味的食材。
野生黃蟮小的煎炒,2兩以上都煮起來吃,4兩以上的就是特補了,一般身體差的人,燉起來吃補氣血特快!現在農田裡-般沒有大黃蟮了,只有池塘里有,但也少!
大的有大的呷法,小的有小的呷法!
捉到的都好吃
⑩ 農村哪些蔬菜可以種植在水田裡有推薦的嗎
農村想要把蔬菜種植在水田裡的話,可以首選蓮藕。蓮藕是專門長在水裡的蔬菜,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每年到了夏天或者是進入三伏天之後,蓮藕就可以不斷的被採收。不管是民間小吃還是用來炒菜,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不管喜歡吃嫩藕還是老熟藕的話,一定要等到天氣熱了再去吃。蓮藕非常的喜歡水,而且對土質的要求也不是特別的嚴格。如果可以將其種在水田或者是池塘當中的話,那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一來就可以讓蓮藕長得越來越多。
總的來說農民對長在水裡的蔬菜是非常了解的,一定要進行精心的呵護和管理。只有讓蔬菜不缺少肥料在合適的土壤當中生長,才能夠越來越茂盛。想要在盆栽當中種植蔬菜的話,也可以每天必須要保證水的清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