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汶口種植什麼農作物
大汶口種植花生、小麥等農作物。大汶口花生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清初曾被定為貢品。清末以來,大汶口鎮水陸交通方便,形成了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
作為方圓百里內的重要農產品花生也在此集散,每到花生收獲季節,國內外客商雲集於此,爭相收購,遂大汶口花生蜚聲國內外。久而久之,汶河流域徂徠山周圍所產花生,人們習慣上統稱之為大汶口花生。
大汶口花生為境內重要出口物資,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949年種植面積60萬畝,畝產75千克,總產4.5萬噸。2000年,種植面積76.5萬畝,畝產252千克,總產19.2萬噸,是山東省花生主要產地。種植的主要品種有8130,魯花9號、10號、11號、12號、13號、14號、15號,魯資101,花育16號、17號,白沙1016等近20個適宜出口的優質品種。果米遠銷俄羅斯、美國、日本、新加坡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❷ 大汶口鎮的風景名勝
大汶口鎮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越,文物景點、名勝古跡眾多。現存有大汶口文化遺址,著名古建築山西會館,康熙皇帝南巡時修建的行宮皇營,明隆慶年間修建的「江北第一古石橋」,歷代帝王封禪之地雲亭山,泰安八大人文景觀之一的汶河古渡,大汶口鎮駐地東500米處的文姜城等多處重點名勝古跡。 大汶口遺址分布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鎮的汶河邊上,位於大汶口村南。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在寧陽縣堡頭村西;北片在泰安縣衛駕庄東。大汶口遺址是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著名遺址。1959年首次發現,山東省博物館曾對遺址進行過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1964年,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於1974、1977、1978年,先後進行多次發掘。
大汶口遺址的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遺址的墓地屬於父系氏族社會的遺存。大汶口遺址的面積達82萬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5400平方米遺址中發現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窯。墓葬均為長方形的土坑墓,其中14座有木槨式葬具;很多墓葬內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壺、背壺、罐、杯、尊、瓶、盔形器等,還有作為禮器的玉鏟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鑲嵌綠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遺物,從這些隨葬品的精美程度,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手工製作已經相當專業化,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普遍盛行在墓葬中隨葬獐牙的風氣,在死者的指骨附近,多有獐牙或獐牙鉤形器,有的還隨葬龜甲。在43座墓中隨葬有數量不等的豬骨,最多的墓中有14個豬頭骨,有學者認為豬頭是私有財產的象徵物,這就表明當時已經存在明顯的貧富分化,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近30年來,在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發現200多處屬於大汶口文化的遺址,年代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後發展成為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及其與山東龍山文化的傳承關系的確定,證明山東、蘇北一帶是一個以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為主體的,又自成系統的文化區。 位於大汶口鎮衛駕庄西200米處,是清康熙南巡時修建的一座行宮。皇營始建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竣工。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第六次南巡,歷時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處落腳休息。其間留有數十名下僚、奴僕看守、清理、護衛宮室,而後幾代皇帝除乾隆皇帝來過兩次外,行宮再未使用。約在咸豐十年(1860年)該行宮被人為破壞殆盡,今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廢墟。
皇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0米,總面積為24000平方米,四周環有寬1.2米,高6米多的紅色圍牆,殿堂、宮室近百間,三進三出,前後3個院落。皇營南向,南面並排3個大門,中間一門是行宮的正門(午門),僅供皇帝一人出入用。門坊為兩木製鐵板大門,門扇上各飾81個門釘,縱橫各9排,門前有石獅1對,分別守衛在午門兩旁。午門左右兩翼,分別設有侍衛值班室。午門左邊一門為文武官員進出之用,右邊一門為宗室王公進出之用。走進門坊過屏門,下台階便是前院,中間有石條鋪成的甬道。穿過前殿、正殿,越過三院直達後宮。前院正面建前殿一座,是皇帝登輦下車之處;左側建侍衛官員和跟隨奴僕居住房三棟,座北朝南;右側建敞房一排,用於存放車輦、飼養馬匹。穿過前殿,便是中院,沿甬道往北60米,便是九孔拱形石橋,橋下為月河。月河東側有假山一座,用太湖花石堆砌而成,高10米有餘,山腳設有人工噴泉,山上栽植四季各色花卉。山旁建有六角御茶亭。中院北面是正殿,是皇帝同隨從官吏晤面議事之處。東西長36米,南北寬20米,殿高25米,面積720平方米,為重檐八角無廡殿式,全殿中由數十根環抱巨柱支撐,雙龍迭脊,黃瓦蓋頂,裝飾絢麗,金碧輝煌。殿內方磚鋪地,下墊紅砂,屏風前設有九龍御座,御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中院東西兩側,建有灰色出廈廊房,為隨從官僚居住處。從正殿左右耳門北進,即是後院,迎面便是金瓦蓋頂,雙龍迭脊,昂首翹尾,鳳凰翱翔,虎頭瓦擋的單檐四角的後宮。宮內龍床虎炕,錦被紗帳設在兩旁,楠木桌椅設在中央,是皇帝進餐和就寢的地方,後宮東西兩側配有宮女、太監居住的廂房。
皇營外還附設了附馬府及御橋。附馬府建在皇營正東,自為一院,是皇親國戚及其隨從人員的起居之處。御橋建在皇營正南大汶河之上,總長200米,寬3米,全為松木架設。,
❸ 鎮宅物上要刻字,提什麼
泰山石敢當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於橋道要沖或砌於房屋牆壁,上刻(或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要禁壓不祥之俗,在民間甚為流行。
故事傳說:
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姓石名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泰安南邊五六十里地,有個大汶口鎮。鎮里有戶張姓人家,張家的女兒年方二八,長得自然是脫俗漂亮。可近來每到太陽壓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上她屋裡去。這樣天長日久呢,女孩就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們說,這是妖氣纏身,光吃葯是治不好的。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上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備上毛驢去請他。
石敢當一聽,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備十二個童男,十二個童女。男的一人一個鼓,女的一人一面鑼。再就是准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燈捻,准備一口鍋,一把椅子,只管把東西准備齊了。"
這樣天色一黑,他就用燈芯子把香油點著了。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也看不見燈光。
一會兒,從東南方向來了一陣妖風,看著風就過來了。石敢當用腳一踢,踢翻了鍋,燈光一亮,十二個童男童女就一齊敲鑼打鼓,妖怪一進屋,看見燈光一亮,就閃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農戶又被妖風纏住了身體。怎麼辦呢?人家就打聽,後來,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治妖,就把他請去了。他又用這個辦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東北。東北又有個姑娘得了這個病,又來請石敢當。他想:"我拿他一回兒,他就跑得很遠,山南海北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跑了。"以後就傳開了,說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你找塊石頭或磚頭,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蓋房子、壘牆的時候,總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壘在牆上,就可以避邪。
❹ 大汶口鎮老牌坊上寫的什麼
旌表、聖旨。
大汶口鎮老牌坊的四周都雕有花紋:一塊立於北面,一塊立於南面,立於北面的上書「旌表」二字,立於南面的一塊雕刻細致,有龍紋,是牌位形狀的,上書「聖旨」二字,雕刻的字是陽文,全用正楷書寫。
在古鎮大汶口正南門里,山西街上,潘家胡同東口北有一座石牌坊,這就是張家石牌坊。牌坊是用巨大的麻岩石疊砌而成,底座是巨大的雕有風火輪紋的石頭,夾砌著巨大的方形石柱,頂著一塊巨大的石過梁。
❺ 大汶口的介紹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遺址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在衛駕庄東,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分布范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
❻ 【岱嶽文創】探秘大汶口,體驗鄉奢生活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2020年7月6日,大汶口古鎮景區邀請岱嶽區文創協會一行20餘人前往景區探討文化創意建設及大汶口古鎮的文創發展。參觀考察由鹿會長帶隊進行,大汶口古鎮鄉奢藝術酒店總經理張會進行引導講解。
2013年大汶口古鎮復興計劃正式啟動,大汶口古鎮保護性開發一期工程項目建設開始,項目主要為歷史文化村落風貌區的保護性開發,為充分展現其歷史價值,依託原有村落打造文化古鎮,保留原有的古代建築,讓遊客在探尋文明起源的同時,感受古鎮人文氣息,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共贏。大汶口古鎮復興計劃是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科教研發與文化創意,文化體驗與農業休閑,古鎮風貌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項目。以汶陽田農業產業為基礎,融合古鎮復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中天偉路(北京)公司全面梳理當地的地域文化,引入產業和人才,帶動當地居民就業,還原鄉音,再現鄉情,最終將大汶口鎮打造成展現中國農業文明的鄉村典範。
協會會員代表們首先參觀了大汶口文化博物館,博物館里館藏有大汶口的歷史發展時期的重要文物代表品。
在博物館的探索影廳里,我們聽當地人講述關於大汶口的地道故事。比如「枕骨變形」這樣的一些身邊老習俗的由來,在當地的考古挖掘過程中,當地人的參與與學習以及最重要的是身為大汶口人,作為當地文化傳播使者的責任與使命。
在這里,影片以歷史講述者的身份給我們講述了大汶口的故事,文化的詮釋生動而有趣。
這個遙遠的故事,要從古人口中百川環碧、抱魯伏流的大汶河講起,著齊魯大地的母親河,早在《史記》大禹治水的記載中就有著「浮於汶、同於濟」的記述,汩汩西流的汶河之水,孕育綿延著東方人類文明的發端。
文明起源的根本標志是國家的誕生,國家誕生了文明就形成了,所以大汶口遺址呢,不游標志著海岱文化區就是五千年左右進入了文明社會,實際上也代表了中國文明的誕生。
她(大汶口文化時期),是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發展的時期,是原始公有制社會向私有制發展的時期,是無文字歷史的史前文明向有文字歷史的文明社會轉變的時期,是平等的原始社會向分層的階級社會轉變的時期,是由部落到國家轉變的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時期。
在參觀考察完博物館後,古鎮景區安排所有協會成員參觀了「古鎮示範區」的經營品牌和項目:鄉奢藝術酒店、喇叭花互動美術館和文化中心展廳。大汶口古鎮項目總顧問劉兆金在文化藝術中心展廳給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汶陽田品」系列產品讓大家感受到了古鎮文化的創新生產力,其中的「玫瑰細胞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芬芳保濕的功效成了人手必備的夏季保養聖品。
走進鄉奢文化酒店,久違的石板路,石頭房子帶來陣陣清涼。民宿的建設在保護傳統建築原貌的原則之上,為蒼老的建築塑造了新的魅力。一院一主題,一房一風格,有的是原來的廣播站,有的是老百姓的民居,通過精心的設計理念和藝術作品的融入,鄉奢藝術酒店將再塑鄉村院落的優雅氣質。
在參觀考察藝術中心後,全體考察成員進入鄉奢藝術酒店的會議室,就岱嶽區文化創意協會文創產業發展進行座談,座談會由霍玉朋秘書長主持,大家暢所欲言。總顧問劉兆金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大汶口古鎮的規劃與發展,鹿會長指出疫情期間,文化旅遊業受到重創,但同時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說,這也是一次 機遇,就像華為任正非所講的「做好自己是真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耐心靜心來做自己,也相信大家在經歷這場「大災」後,一定會有大發展。
岱嶽區宣傳部文產辦黃敏主任指出,這是一個內容為王、創意制勝的時代,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都應努力在疫情期間做好文化創意持之以恆的堅持與創新發展。
這是一次希望之旅,在疫情之中給我們的岱嶽區文創信心;這是一次探索之旅,探索大汶口的歷史文化,感悟遠古文化根源;這是一次合作之旅,在協會領導的支持和關注下,跨界合作,異業聯盟故事正在發生。相信我們成員單位在文創協會的帶領下,在這個可以「沉下來」的時代里,認真思考,努力創新,做出更多優秀的泰山文創產品,打造泰山文創新業態!
感謝霍嘉星提供的照片。
❼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太平街村委會、山西街村委會、興華街村委會、和平村委會、曹家莊村委會、衛駕庄村委會、王家院村委會、送駕庄村委會、東武村委會、土門村委會、顏謝東村委會、顏謝西村委會、顏謝南村委會、顏謝北村委會、申村東村委會、申村西村委會、柏子村委會、東大吳村委會、馬大吳村委會、西大吳村委會、北大吳村委會、車家窪村委會、北西遙村委會、南西遙村委會、尚家院村委會、焦家莊村委會、前周家院村委會、後周家院村委會、石家莊村委會、彭徐店村委會、陳家石牆村委會、郝家石牆村委會、杭家石牆村委會、扈家石牆村委會、南臭泉村委會、龐家莊村委會、大侯村委會、王莊村委會、程家莊村委會、孫家廟村委會、楊家莊村委會、郭家樓村委會、岳家莊村委會、東庄村委會、雙楊店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