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濱遜在荒島上吃的是什麼,在第幾頁原文
海龜肉,山羊肉,破船里發現過糧食,他種了後就有了小麥,自己做了麵包,島上有些野生水果,他吃葡萄和檸檬,因為他見過奴隸因為吃多了葡萄得熱病的,所以更多的葡萄他做成葡萄乾,破船里發現過餅干,吃完後他好象又自己用小麥做了
② 魯濱遜做了哪四件事
魯生於1632年9月30日,父經商賺錢,其母娘家姓魯濱遜,故取名為魯濱遜·克羅索。從小腦子里就充滿遨遊四海的念頭。1651年9月1日那個不祥的日子,瞞著父母去航海,船遇風而沒,從旱路回倫敦,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第三次被土耳其海盜俘虜,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達巴西,經營種植園,開始庄園生活——非洲販運黑奴。1659年9月1日遇海浪沖至荒無人煙的小島,身上唯有一把刀,一個煙斗,一小匣煙葉。上島的第二天他就把淺擱在島邊的那隻大船上所有的食物、酒、衣物、槍支、彈葯、土木工具等一一運到島上,在島上搭起了簡易的帳蓬,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他把自己的一切經歷與活動都記了下來,為怕自己忘記日期,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來記年月,並開始記日記,用了幾個月的工夫為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山洞住了進去,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不小心抖落的十幾顆谷種開始發芽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種起莊稼 因為島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使他把自己的住處移到平地上,不久得了瘧疾,用簡要的煙葉來給自己治病,並開始讀《聖經》,用心觀察了小島後,發現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就開始抓鸚鵡、山羊等野禽馴為家畜,到了第三年,開始有規律…… 第23年的冬天,野人烹人肉吃,2年後,再次前來,魯救下俘虜,取名為星期五,一年後,教會星期五英語,准備離開之際又從野人手中救下一個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故派他們去解救另外十六個白人,走後第八天,英國船舶附近,船長和另外兩人被反叛水手拋棄岸上,助其奪船,順利離開海島,在此居住了28年2個月零19天。 魯回到了英國約克城時,離家已整整35年了,誰也不認識他,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下兩個侄子和兩個妹妹在家。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而他的朋友為他積累了五千英鎊,草草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 不久妻子去世,再次出海,來到小島上,這里的人口大增,為他們分配好田地後,很滿意地再次離開。 簡要分析: 描寫了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條件,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徹底改變了自己無衣無食的苦難命運。在此過程,他付出了艱辛。笛福歌頌這種勞動活動,歌頌了他對大自然的斗爭。魯的形象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魯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當然,魯的身上也表現了一個私有者和殖民主義者的思想特徵:冒險精神和佔有欲。
③ 魯賓遜幾次出海,都去幹些什麼
魯濱遜一共出海四次。
魯濱遜第一次出海是去倫敦,夢想去航海,不料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魯濱遜第二次出海是去 非洲 經商,這一次他成功了。
魯濱遜第三次出航是去非洲的幾內亞做生意 遇到了 土耳其海盜 ,被俘虜,變成了奴隸,逃出後抵達巴西。
魯濱遜第四次出航行是去 非洲販賣黑奴,遭遇颶風,一連十二天。當行駛到 南美洲 一個島嶼附近時,船突然觸礁,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島上,從此開始了近三十年漫長而艱辛的孤島生涯
(3)魯濱孫四次做什麼好吃的擴展閱讀:
《魯濱遜漂流記》里的中國形象:無知群氓臣服於弱智政府
魯濱遜是笛福筆下的人物,要了解魯濱遜的中國形象就要首先了解笛福。而笛福似乎對中國的知識「知之甚多」。
他在1705年發表的《團結:或月球世界活動記錄》中說:「所有人都知道中國人是一個古老、智慧、彬彬有禮並且最心靈手巧的民族,所以中俄貿易不僅使俄羅斯人富有,也幫助俄羅斯人敦化風俗。中國人擁有多種西方世界從未聽聞的知識,書中主角自稱在中國每天都能發現新的和沒聽說過的知識領域。
中國人早在西方有人定居之前很久就開始使用火葯、印刷術、磁石和指南針,技術也比歐洲人完美得多。中國人在航海術方面有最令人仰慕的論文,他們的皇帝察覺到普遍性洪水將到來,預備了10萬艘帆船提供給他所統治的每座城市和城鎮,每艘船的容量與一個城鎮的居民相匹配。
船隻容納了所有人,並載著他們認為應該挽救的可移動的東西和供應120天的食物,去迎接洪水;其餘財物則被裝入巨大的陶器中並用封泥封住而倖免於水患。中國的數學也很神奇,超出現代數學成就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聽說在中國的某些地方,中國人的知識水平已經達到能夠懂得其他人的思想的完美地步,能夠有效對抗各種詭計、欺騙、刻薄,從而極好地維持社會秩序。」
④ 魯賓遜幾次出海,都去幹些什麼
一共四次出海。
1、第一次
魯賓遜第一次出海是去了倫敦,想要去航海結果遇上了恐怖的風浪,最後很艱險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第二次
魯賓遜第二次出海是去為了去非洲經商,在他去了非洲以後獲得了成功。
3、第三次
魯濱遜第三次出海是去了非洲的幾內亞做生意,但是卻遇到了海盜 ,最終魯濱遜被俘虜變成了奴隸。
4、第四次
第四次航海時,船在途中遇到風暴觸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難,唯有魯濱遜倖存,隻身漂流到一個杳無人煙的孤島上。他用沉船的桅桿做了木筏,一次又一次地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葯、工具等運到岸上,並在小山邊搭起帳篷定居下來。
接著他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柵欄,在帳篷後挖洞居住。他用簡單的工具製作桌、椅等傢具,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度過了最初遇到的困難。
(4)魯濱孫四次做什麼好吃的擴展閱讀:
小說創作背景:
笛福生活的時代,正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大規模發展的年代。1702年,他發表《消滅不同教派的捷徑》,諷刺政府的宗教政策,因而被捕,並被判處枷示三次。
出獄後,從事編輯報刊,還寫了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小冊子,因言論關系又曾三次被捕。1719年,笛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
這部小說是以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的。據當時英國雜志報導:1704年4月,賽爾柯克在海上叛變,被船長遺棄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費爾南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叫馬薩捷爾的小島上。4年零4個月後被航海家發現而獲救。
那時,賽爾柯克已忘記了人的語言,完全變成了一個野人。笛福受這件事的啟發,構思了魯濱遜的故事。但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笛福從自己對時代的觀感和感受出發,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和18世紀的殖民精神塑造了魯濱遜這一形象。
⑤ 魯賓遜幾次出海,都去幹些什麼 是4次出還,幹些什麼嘛……
魯濱遜第一次出海是去倫敦,夢想去航海,不料卻遇到了可怕的風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魯濱遜第二次出海是去 非洲 經商,這一次他成功了.
5魯濱遜第三次出航是去非洲的幾內亞做生意 遇到了 土耳其海盜 ,被俘虜,變成了奴隸,逃出後抵達巴西.
魯濱遜第四次出航行是去 非洲販賣黑奴,遭遇颶風,一連十二天.當行駛到 南美洲 一個島嶼附近時,船突然觸礁,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島上,從此開始了近三十年漫長而艱辛的孤島生涯
⑥ 為改變星期五吃人的慾望我給他做了什麼肉吃魯濱遜漂流記
燉羊肉、烤羊肉給他吃。
魯濱孫為改變「星期五」的飲食習慣和吃人的慾望,燉羊肉、烤羊肉給他吃;「星期五」覺得好吃,表示再也不吃人肉。
⑦ 《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羅落荒島後做了哪些事情
1、魯濱遜自己搭建房屋。
2、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
3、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
4、用圍巾篩面做麵包。
5、還搭救並訓練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使他成為自己的忠實奴僕。
6、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魯濱遜漂流記》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7)魯濱孫四次做什麼好吃的擴展閱讀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
作品通過魯濱遜荒島27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徵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歷險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了。然而,如果借用後殖民批評理論去解讀,《魯濱遜漂流記》就折射出了殖民主義的思想。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典型的資產階級殖民主義者,他定居在荒島上,並且殖民著這片荒島。他不但控制著整個荒島、而且征服了他的同伴。這部小說呼喚殖民內容的研究,事實上從這部小說的每一個方面都能看出殖民主義傾向。
⑧ 魯濱遜三餐伙食中最好最美味的食物是什麼
麵包。在荒島上,魯濱遜剛開始主要食物是野山羊。他在島上種糧的第一年裡收獲了大麥和稻子,把這些食物壓碎放進自己燒制的瓦罐中烤成麵包,之後,麵包成了他三餐伙食中最美味的食物。《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