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西豐什麼好吃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西豐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3-01-02 12:21:40

A. 鐵嶺有什麼特產和好吃的啊

鐵嶺小吃一覽
1.西安麻辣燙
地址:鐵嶺原市府小車隊往東一胡同

2.小兩口燒烤
地址:西安麻辣燙同街,距離10米處

3.三味居火鍋
地址:鐵嶺原市府小車隊對過,一店,二店,三店在城南

4.網路燒烤
地址:鐵嶺八中往西

5.小小包子
原鐵嶺女人街其中一胡同

6.方知鍋烙香
地址:鐵嶺文化路南一門面,鐵嶺藝術團附近

7.鐵源大廈二樓景泰藍小火鍋

地址:鐵嶺火車站對過

8.過橋米線
地址:天興對過

9.相約燒烤
地址:鐵嶺福相居下邊

10.阿里山&伊川江
美味推薦:烤雞頭

11.麻辣串
地址:愛客瑪附近

12.丁記火勺

13.熏肉大餅
地址:龍首市場西門

14.傻子餃子
城南市場附近,那邊有一個粉色高層,具體叫什麼路,我不曉得啦

15.鐵鍋燉笨雞``笨鴨子笨鵝
地址:區政府附近

16.熏烤乳鴿;
地址:那家燒烤叫什麼名字我可沒注意,但是,那叫地址就在鐵嶺十八小對過,旁邊有個0410--KTV
鐵嶺土特產一覽
烤煙
烤煙是西豐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有50多年的栽植歷史,以從美國引進的G28為主栽品種。煙葉光澤強、厚度適中、組織細致、彈性高、膘性好,糖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含蛋白質和氨基酸較多。味道醇和,香氣濃郁,刺激性和雜味小。1985年,西豐烤煙質量被評為全省第一。平均單產實現100多公斤。目前已成為遼寧省重點烤煙生產基地。

山葡萄
山葡萄,是鐵嶺山區廣泛分布的野生漿果之一,經濟價值很高,含糖、有機酸、多種氨基酸及礦物質,營養豐富。山葡萄酒在葡萄酒中獨樹一幟,不但深受國內市場歡迎,還遠銷國際市場。

黑木耳
黑木耳營養豐富,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是米、面、蔬菜類食品所不能比擬的。黑木耳中維生素B2含量是米、面、白菜的10倍,比豬、羊、牛肉高3―5倍;灰分比米、面、白菜及肉類高4―10倍。它的膠體具有巨大的吸附能力,能起洗肺和消化纖維素的作用。因此,它不僅是烹調高級菜餚必備的作料,也是紡織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木耳還有補血、強精、鎮靜、減低血液凝固、緩和冠狀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又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葯用食品,享有「清涼溫補的名貴食品」之譽。黑木耳,不但是我國人民喜歡的食品,也是傳統的出口商品之一,在國內外市場都有良好的聲譽。

猻猴桃
猻猴桃,又稱軟棗子、狗棗子,是一種藤木果樹。猻猴桃果實鮮美,風味獨特,酸甜適口,營養豐富。果肉含多種維生素,堪稱水果之王;同時含有脂肪、蛋白、鈣、磷、鐵、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及果膠等營養成分;還含有獼猴桃鹼,對胃癌、食道癌、風濕、黃疸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可加工果醬、果汁、果脯等食品和飲料。猻猴桃種子含油,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葯,有滋補強身、清熱利水、生津潤燥之功效。

人參
屬五加科植物,各貴中葯。歷代醫學家均視其為滋補強心的貴重補葯,素有「大補神草」之稱。可補五臟六腑,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益壽。被稱為東北「三寶」之一。
先前的種植面小而產量少,而今在鐵嶺市已在尋常農家開始了大面積培植。
鐵嶺人參培植主要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豐縣。這里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發展人參生產的良好條件,所產人參不僅可製成高級滋補品,還具有醫治神經衰弱、幫助消化、促進血液循環的良效,近年來人參生產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人參生產專業村、專業戶。

山楂
山楂栽培歷史悠久。起於清朝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產於開原、西豐、鐵嶺等地。開原山楂味道甘美,酸甜適口,營養豐富,所含維生素C是蘋果的17倍。在水果中名列第3位。含果膠最高,耐儲性強。西豐山楂以其果實大、食肉率高、營養豐富、樹體大,結果多、連續結果能力強、經濟壽命長等特點而知名。

黃花菜
黃花菜,別名金針菜、金針花、萱草。黃花菜營養十分豐富,鮮品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鈣、磷、鐵,是著名的鹼性食品。黃花菜的葯用價值很高,它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秋火鹼等葯用物質,具有去濕利水,涼血除熱、止咳消煩、開胸寬膈的功效。常食用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帶下、黃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痛、腰痛等症。

B. 誰知道鐵嶺西豐縣有什麼好吃的. 好玩的啊/

好玩的:

冰砬山國家森林公園
冰砬山森林公園位於鐵嶺市西豐縣境內,總面積為2200多公頃,最高峰海拔870.2米,森林覆蓋率達96%。園區內輻射小、溫差大、風速小,空氣負離子含量比城市高3—5倍。冰砬山曾是清初封禁的"盛京圍場"腹地,是我國人工馴養梅花鹿的發祥地。
城子山風景區
城子山風景區位於西豐縣涼泉鎮境內,是遼北四大名山之一。它包括大小山峰30餘座,山勢陡峭,雄偉險峻,古跡頗多,因山上有座石城而得名。城牆高五、六米,寬七、八米,由大石塊砌成,山城居高臨下,道路崎嶇,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這里林木茂密,峭崖險出,清泉叮咚,百鳥鳴唱,古松昂然,環境清幽,這里因有保存完好的唐代高句麗古城遺址,而被遼寧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子山山城」、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頁記載:公元668年,唐軍征遼東,薛里率軍三千攻打高據麗所佔扶余城(即現今的城子山山城),當時唐軍諸將皆以兵少止之,薛里稱:兵不必多,顧用之和如耳!後薛里親自為前鋒,於高句麗軍大戰,殺獲萬餘人,大破之。目前城子山風景區內深壑叢林之中仍可見保存完好的古城牆、蓄水池、黃酒館、點將台、跑馬道等多處高句麗山城遺址,常令遊人嘆為觀止。風景區內的迎客送、姊妹松、夫妻樹、龜魚石、天棚石客等自然景觀更是巧奪天工,令無數遊人流連忘返。另外,棲息於風景區溪流中的國家珍惜兩棲動物「高山小鯢」(俗稱娃娃魚)也是難得一見,奇松、怪石、古跡、林海堪稱城子山四絕。
寶興水庫
寶興水庫位於西豐東南地金星鄉境內,距縣城23公里,是建在小寇河上游的目前全縣最大的水庫。壩上流域面積37.1平方公里,河長11.4公里。堤高18.65米,庫區面積630畝,庫容742萬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灌溉、養魚、旅遊為一體的多功能水庫。
寶興水庫位於冰砬山東北坡,群山環抱,植被茂盛,山水相映,水質清澈,無任何污染,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極佳,是一個垂釣、游泳、泛舟、休閑度假、避暑療養的理想去處。

好吃的:
西風特產
西豐榛蘑
西豐榛蘑為白蘑科食用真菌。產於東部山區,含蛋白質、脂肪、多種氨基酸、糖類等,有祛風活絡、強筋壯骨功效。每年的7-8月是採集榛蘑的季節,入伏後採集的榛蘑質量尤佳,榛蘑可鮮食,也可採集後除掉泥土雜物,曬干後貯存。野生榛蘑是中國東北特有的山珍之一,是極少數不能人工培育的實用菌之一,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榛蘑味道鮮美,榛蘑燉小雞是東北人招待貴客的不可缺少的傳統佳餚。榛蘑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經常食用可加強肌體免疫力,益智開心,益氣不飢,延年輕身等作用。
烤煙
烤煙是西豐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有50多年的栽植歷史,以從美國引進的G28為主栽品種。煙葉光澤強、厚度適中、組織細致、彈性高、膘性好,糖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含蛋白質和氨基酸較多。味道醇和,香氣濃郁,刺激性和雜味小。1985年,西豐烤煙質量被評為全省第一。平均單產實現100多公斤。目前已成為遼寧省重點烤煙生產基地。

C. 遼寧哪些地方的羊湯最好吃,最有特色

遼寧以下這些地方的羊湯最好喝、最有特色:

遼寧阜新他本羊湯;

遼寧阜新彰武羊湯;

遼寧本溪小市羊湯;

遼寧本溪老三羊湯;

遼寧朝陽凌源羊湯;

遼寧朝陽喀左羊湯;

遼寧營口大石橋湯池羊湯;

遼寧鞍山岫岩羊湯;

遼寧鞍山海城析木羊湯;

遼寧鐵嶺大甸子羊湯;

遼寧鐵嶺西豐羊湯;

遼寧鐵嶺八面城羊湯;

遼寧撫順市新賓羊湯;

遼寧丹東寬甸的羊湯;

遼寧寬甸雙山子鎮羊湯;

遼陽燈塔西大窯羊湯;

遼寧大連遼南羊湯;

遼寧大連庄河羊湯;

遼寧大連向應故里金州羊湯;

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的當地羊湯;

遼寧丹東鳳城羊湯;

遼寧蓋州羊湯;

遼寧錦州義縣羊湯;

遼寧盤錦田莊台羊湯

……

這里重點介紹幾個最有代表的:

阜新他本羊湯的特色:有濃郁的蒙古族風格。阜新他本是遼西與蒙東交界附近的一個鎮子,蒙漢族雜居,蒙古族多於漢族。這里的蒙古族多數原來是科爾沁草原上的民族,有喜食牛肉的習慣。故,這里的羊湯帶有很濃郁的蒙古族風格,也揉進了遼西本地漢族人的飲食習慣。

遼陽燈塔西大窯羊湯的特色是:與唐太宗有不解之緣。其地理位置比較適合養殖山羊,而且 歷史 久遠。據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攻打燕州城時將士久戰,非常乏累,當地百姓獻上山羊湯後一舉攻入燕州城,此後當地的羊湯就名聲大振,也就走了吃羊湯的習慣,久而久之烹制工藝也不斷改良。

遼寧本溪小市羊湯的特色是:那裡羊湯不是不少地方都是羊雜碎湯,而且是羊肉很多的羊雜湯,湯是奶白色的,味道清香,人很多得排隊。如何喝小市羊湯也是有講究的,正宗的滿族小市羊湯講究「四呼」油呼呼、爛呼呼、熱呼呼、肥呼呼。

不僅是遼寧,本溪小市的羊湯可是享譽了整個東北。當地羊湯是遼東山區的滿族膳食,據民間考證起源於明清時代。小市的羊湯繼承並改進了滿族羊湯的傳統工藝,經過數小時的文火、武火的燉煮,肉爛、湯鮮。 小市羊湯是口碑 美食 ,經過人民群眾口口相傳,如今已成了遼寧省的著名商標。小市羊湯好喝的原因有很多,羊肉就近取材,選用遼東山區的山羊。木柴燒火煮羊肉,熬湯用煮羊肉的湯,羊湯的用料也很講究,環環精細,不好吃才怪。

大連遼南羊湯館的特色是:羊湯濃郁,味道很香,裡面有羊腸子,羊肚,羊雜等等,可以自己加料,一般加一勺胡椒粉一點雞精就可以,想吃辣的可以加勺辣子,配上燒麥或是餅可以說無敵了。

遼寧鞍山岫岩羊湯的特色:選用山羊,羊肉湯清澈,材料豐富,羊肉、羊血、羊雜混合在一碗湯里喝著最爽,而且沒有傳統羊雜湯的油膩感。

鐵嶺大甸子鎮羊湯具有「七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特色。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使得大甸子鎮建成了著名的山羊飼養基地,羊肉天然正宗,羊湯自然也好喝。大甸子鎮羊湯的 歷史 相當悠久,源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過千年。

弓長嶺三星羊湯是古城遼陽的代表菜系,也是遼寧省的地方名小吃。三星羊湯其實是三星全羊套餐的代稱,其實整個全羊套餐有近20道菜,羊湯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經典的,其他的還有羊排、紅燒羊腿、熘羊血、干煸肺子、水煮羊肝等。

凌源羊湯上過中央四套,其特色是:清真,干凈,料大,味足。凌源是回族聚集區,牛羊肉特別純正。很多外地來的親戚,都要品嘗一下凌源的羊湯,再要上幾個吊爐燒餅,絕配!

當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且百人百味,哪裡羊湯最好喝、最有特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不能絕對化。多元達成進步,大家盡可以多品多嘗,找到各自心目中最好喝、最有特色的羊湯。

試答:【完整版】

阜新他本羊湯和本溪小市羊湯。

在回答如題所問之前,先說幾句題外話。我是遼西人,我喜歡 旅遊 。對於 旅遊 我的觀點是:一、不要「扎堆」去看「人頭攢動」之後「流落街頭」再抱怨當地 旅遊 部門「不作為」;二、 旅遊 是去欣賞美景、去嘗 美食 ,不是光像打卡似的,拍照以示到此。

以下是如題所問的,我給出上述答案的理由是:

阜新他本羊湯的特色:實惠、原生態。阜新他本是遼西與蒙東(內蒙古東部四盟的簡稱)交界附近的一個鎮子,蒙漢族雜居,蒙古族多於漢族。這里的蒙古族多數原來是科爾沁草原上的民族,有喜食牛肉的習慣。故,這里的羊湯帶有很濃郁的蒙古族風格,也揉進了遼西本地漢族人的飲食習慣。

從小,老媽就「罵」我是饞鬼一枚,但我更好奇,去小餐館也好,大飯店也罷,都喜歡「趴瞅」後廚,然後回家「照貓畫虎」,再邀幾個「狐朋狗友」一起喝酒吹牛 。現在分享「偷來」的手藝如下所列:

1主輔食材

1.1羔羊一隻.

1.2芹菜每人150g左右.

1.3調料

1.3.1花椒、大料各50g(備用).

1.3.2大蔥500g(切成蔥碎,備用).

1.3.3大蒜適量(搗製成蒜泥,備用).

1.3.4韭菜花醬適量(鮮韭菜花搗製成為泥狀,備用).

1.3.5廚房常用調料(含油鹽醬醋、孜然、辣椒油、芥末、胡椒粉等,不要使味精、雞精等化學調料)

2爐具、餐具

2.1爐灶(一定含不低於6印的鐵鍋一口,樓房裡是做不了的,需要到農村或城郊的親朋好友或「狐朋狗友」家去「折騰」。).

2.2木柴(修剪下來的果木最佳,柳木、楊木也可,盡量不要使用松柏樹枝).

2.3餐具(鍋碗瓢盆若干,這里的「鍋」指帶鍋的電磁爐).

3做法

3.1宰羊(過程太血腥不在此贅述,都是我親自主刀,求「狐朋狗友」幫忙即可。這是從小跟老媽學的技能,「專做殺羊20年」以上。14歲的時候,我就親自把一隻羊咩咩「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我口中叨念3遍,「小羊小羊你別怪,今天去明年再來」。只是去外地上學,之後工作,做得少了,近幾年,殺生也是一幫與我一樣的「狐朋狗友」這幫饞鬼鬧騰的。)

3.2把清洗好的羊肉、頭踢下水、五臟六腑簡單分割之後,下冷水鐵鍋,按每人750g即可,餘下的帶回家交給老婆或老媽享用。(清洗羊腸子、肚子和百葉不在此描述。雖然不說,手抓屎尿你夠想到了其場景。不要過分清洗,否則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3.3調料紗布包敷成為料包一起與3.2入鍋,鍋開撇去浮沫.

3.4燉煮1.5~2h左右,期間調制蘸料做吃的准備,根據個人口味進行.

4.食用(不在此啰嗦,「吃都不會,還能幹嘛了」)

本溪小市羊湯特色:(吃了幾次,也「趴瞅」了幾次後廚,能夠「照貓畫虎」,但還沒驗證畫的到底像啥,待我畫的時候,但願你也成為我的「狐朋狗友」里的一員。).

特別提示:吃阜新他本羊湯,使用毛巾不如自己帶一條,用於擦汗;男女一起聚餐要注意文明,男士不要大汗淋漓的時候,脫得太多,穿得太少。

我是沈陽的,在大連生活過,發表一下看法。

大連有好多羊湯館,最有名的是遼南羊湯館,是連鎖的,他家的羊湯偏濃厚,就是比較膩,但是很香,裡面有羊腸子,羊肚,羊雜等等,可以自己加料,一般加一勺胡椒粉一點雞精就可以,想吃辣的可以加勺辣子,配上燒麥或是餅可以說無敵了。

再來說說本溪小市羊湯,本人也嘗過多次。小市羊湯偏於清淡,奶白色,上面就幾個油花漂浮,喜歡清淡的可以試試,湯裡面也配有羊雜什麼的,口味淡,重口的需要自己加鹽什麼的。

總體來說我還是喜歡遼南的,但是都比較貴,小碗的都35,大碗50這還是前幾年的物價,真心喝不起。

回答完畢,望採納

遼寧的好羊湯太多了,朝陽,本溪,阜新,寬甸的都不錯,大連的羊湯不行,海鮮是最好的,沈陽的羊湯也不行,最好的是雞架,雖然上不了檯面,味道還真不錯。

壹周君首先想到了遼寧本溪的羊湯,對,就是那個著名的小市羊湯。

不僅是遼寧,本溪小市的羊湯可是享譽了整個東北。當地羊湯是遼東山區的滿族膳食,據民間考證起源於明清時代。小市的羊湯繼承並改進了滿族羊湯的傳統工藝,經過數小時的文火、武火的燉煮,肉爛、湯鮮。 小市羊湯是口碑 美食 ,經過人民群眾口口相傳,如今已成了遼寧省的著名商標。

小市羊湯好喝的原因有很多,羊肉就近取材,選用遼東山區的山羊。木柴燒火煮羊肉,熬湯用煮羊肉的湯,羊湯的用料也很講究,環環精細,不好吃才怪。

遼寧鞍山的岫岩羊湯在當地也小有名氣。選用的羊肉同樣是山羊,羊肉湯清澈,材料豐富,羊肉、羊血、羊雜混合在一碗湯里喝著最爽,而且沒有傳統羊雜湯的油膩感。

大城市鐵嶺也有值得驕傲的羊湯。鐵嶺東部有一個叫大甸子的鎮,具有「七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特色。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使得大甸子鎮建成了著名的山羊飼養基地,羊肉天然正宗,羊湯自然也好喝。大甸子鎮羊湯的 歷史 相當悠久,源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過千年。

弓長嶺三星羊湯,古城遼陽的代表菜系,也是遼寧省的地方名小吃。三星羊湯其實是三星全羊套餐的代稱,其實整個全羊套餐有近20道菜,羊湯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經典的,其他的還有羊排、紅燒羊腿、熘羊血、干煸肺子、水煮羊肝等。

如若有機會去到遼陽市弓長嶺區,把三星羊湯這一套都吃一邊,這才叫不虛此行。

遼寧最出名的羊湯是本溪小市羊湯,而小市羊湯最出名的是小小羊湯,對於本地人來說還是還是老三羊湯人比較多,個人感覺小市的羊湯味道都差不多。以前中醫院有個興柱羊湯挺不錯的,不過拆遷後現在找不到了,有誰知道的可以告訴留言。

如何喝小市羊湯也是有吃法的,下面就說下具體吃法,正宗的滿族小市羊湯講究「四呼」油呼呼、爛呼呼、熱呼呼、肥呼呼。

要菜的話:干煸羊雜,配花捲吃,尖椒炒羊肉、羊蹄、手抓羊肉配花捲吃,還可以配白酒吃。

羊湯的調料也很重要,鹽、味精、胡椒粉、白醋、香菜、蔥花一樣都不能少,這樣才能喝出好的羊湯。

小市除了羊湯還有河魚、山菜、蝲蛄豆腐也不錯,都可以嘗嘗。

沒去過遼寧,但是我簡單介紹一下,羊湯這個東西因為每個地方的羊的生活習慣及品種決定是烤還是煮,我們家是吉林省集安市的,當地是以朝鮮族特色小吃文明的,很多種比如明火烤肉,朝鮮族的鹹菜,火盆等等,當然也不乏江鯉魚和小雞燉蘑菇這些東北山珍野味,但是羊湯在這個城市有的重要的地位,是代表這個城市 美食 不可缺席的一道美味,羊常年在山上放養,體格偏小,更適合燉煮,早上起來現殺的羊,大概需要頓上一上午,湯色呈乳白色,期間將羊下水,腸子,肚,羊血,肝等燉熟和羊肉切成小塊,放入碗里做湯底,將燉煮好的湯直接盛出,沒有任何調料,看吃的人口味,我個人需要加鹽,味精,白鬍椒粉,蔥花香菜和黃瓜末,需要放白醋,能受的了的最好是醋精,喜歡辣椒香氣的可以放點辣椒粉,一道美味的集安羊湯便可以享用。

朋友說過遼寧寬甸的口味和我們差不多,那麼個人由於對家鄉的喜好,認為寬甸的羊湯大家可以去品嘗一下。

遼東地區羊湯好喝,弓長嶺三星,本溪小市,風城,丹東,岫岩,湯河,瓦房店楊家,大連二十里堡,金州八里羊湯,大連西北路羊湯,營城羊湯,都不錯,總之遼東山區羊湯好喝。遼陽響山子公雞,湯河的魚,弓長嶺三星羊湯,本溪橋頭的驢,風城狗肉,丹東東港海鮮。

寬甸滿族自治縣,當地羊湯味壓全省。

不知道你們說的羊湯都是什麼人開的,我們凌源的羊湯清一色的回回,干凈,料大,味足。凌源是回族聚集區,牛羊肉特別純正。很多外地來的親戚,都要品嘗一下凌源的羊湯,吊爐燒餅,一絕,上過中央四套。

D. 郴州有什麼好吃的

郴州的地方特產豐富,有很多好吃的,水果類:永興縣的冰糖橙味道純正、甘甜、水分足、無雜味,吃了不上火;資興市清江產的甜橙、東江湖周邊產的臍橙味道也很不錯。北湖區長沖及蘇仙區許家洞一帶生產的巨峰葡萄,個大、味甜,在郴州市場上外地葡萄2元多一斤,本地產的葡萄賣4-8元;北湖區萬華岩產的提子(類似葡萄)味道也不錯。桂陽方圓和北湖區萬華岩生產的西瓜也是一絕,沙脆、味甜、水分足,在郴州市西瓜上市列為上品。臨武縣產的烏梅(楊梅,由於顏色深暗,本地人稱作烏梅)更是絕對好吃,甜中帶酸、回味無窮,由於產量不大,不便儲存,外地人可能很難吃到,本地上市賣10元左右一斤。汝城產的奈里有雞蛋大小,酸中帶甜、微澀,也很好吃。此外,在果品上市日子,在郴州一些鄉鎮農村,偶爾也能吃到味道很獨特的桃、梨等水果

茶葉類,郴州本地產的綠茶質量很好,本人是水不離茶,喝過國內很多地方生產的茶葉,一般冬春季節喝發酵茶,夏秋季節喝綠茶。就綠茶類來說,郴州的資興特級狗腦貢,桂東的特級玲瓏茶味道上佳,苦中帶甜,清爽宜人,喝了很來精神。

小吃類,東江魚、臨武鴨味道都不錯,相信湖南的各大超市都有得賣。桂陽的壇子肉、臨武的紫薑,臨武大沖的辣椒醬等都是開胃佐餐的上品,味道獨特,相信你吃了還想吃!

早餐類,郴州人的早餐以吃粉為主,正宗的西鳳渡魚粉做法講究,鮮、香、辣齊全。郴州市區好吃的粉還有蘇圓賓館邊的羊肉粉、羅家井對面春燕的肉雜粉、七里大道北湖區檢察院對面的各類粉、東風路北湖區武裝部對面的桂林鹵粉、香雪路華寧花園對面的粉都不錯。。。

土菜類,嘉禾大碗肉、嘉禾血腸、血鴨、安仁斗辣椒、永興大壩活水魚、北湖區芙蓉鄉的狗肉。。。呵呵,很好吃啊。

小吃類,東江魚、臨武鴨味道都不錯,相信湖南的各大超市都有得賣。桂陽的壇子肉、臨武的紫薑,臨武大沖的辣椒醬等都是開胃佐餐的上品,味道獨特,相信你吃了還想吃![/QUOTE]

臨武鴨確實是可以,做得好能成為一個品牌,用干辣交炒著吃好香啊,

E. 農村小時候去野炊,大家都燒過什麼好吃的

記得八十年代初,在高安中學教書,曾帶學生去爬過兩座山,其中野餐了一次。

先爬過高安南部的荷嶺。這是一座不高的山(也可能叫楓嶺),位於荷嶺鄉,山下有一座水庫,不大,名字忘了。現在還能記住的的東西好象僅有三樣,一是,當時山頂上有一棵大樹,好像是楓樹,也許是荷樹,我們曾在樹旁邊休息過。二是,據當地人介紹,中國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中科院副院長吳有訓先生就是荷嶺人。三是,荷嶺是界山,北邊是高安,南邊是豐城,朝南望去,可看到豐城的村落與田疇。

那應該還是1985年秋天或冬天的事,當時的學生們現也已經50多歲了。但這次爬荷嶺沒有野餐,大家只是帶了一些零食充飢。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帶學生爬米嶺。

這米嶺在高安北部,與奉新交界,屬九嶺山脈南麓。米嶺比荷嶺高峻,這里山高林密,有馬路通往山頂。記得山上有一個微波站,有幾幢二層小樓,一個小院。山坡上有一處開山取石的工地,植被裸露處,全是麻石。當時就想:我們老家那邊的麻石是不是來自這里呢?

這次爬米嶺印象最深的,當屬野餐了。

這天上午到達米嶺時,下起了大雨,若是在雨中野餐,那真是件麻煩事。萬幸的是,這次我們早有準備,先賣好了菜和米,計劃在山下一位學生家中弄中飯。

這次在學生家中的"野餐"吃了什麼?豐盛否?味道如何?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些東西是永遠也忘不掉的。一是,高安山區百姓的熱情。記得我帶著這幫學生一到他們家裡,家生家長就迎了出來,並點燃了一封長長的爆竹歡迎我們。我當時心裡一熱,特別感動。二是,這學生家裡並不富有,但他們拿出了家裡的蔬菜給我們、提供了油鹽醬醋等一應俱全的佐料,還全家老小擠出時間為我打理、安排午飯,心裡特別感激。三是,這個學生我一直記在心裡,他叫施興華。

施興華同學,你一向可好,羅老師心裡一直掛念著你。

米嶺"野餐"雖然過去三十多年,但我一直記憶猶新。它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因為那個美好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美好的人,因為那個我一直掛念著的學生。





我是農村的小孩,從小就喜歡與村子的小夥伴一起玩,不上學了就喜歡去野外玩耍,一般我們一起去游泳,抓魚逮蝦,做野炊等等!

去田野里野炊之前,我們都會計劃好每個人帶些什麼東西,大家都會帶點山芋,花生,玉米,去田野里進行燒烤,還會去河裡抓魚逮蝦一起燒,燒好美味,大家一起享受美好的野炊

七十年代,學校組織學生去燒"火土泥",同學之間就有了更大的"發揮」手段,烤蕃薯是再正常不過了,而更大膽的便將人家地里的木薯也敢"順手」而來(烤)……

註:

木薯:

一:熟透:

二:不能吃皮和芯:

三:一次的量要小:

那是媽媽在杭州治病期間,一個周未的早晨,哥哥整理好一塊墊毯、玉米棒子、毛巾等東西後告訴我:「哥哥今天帶你去野炊」。野炊?對於6歲的我還不能完全聽懂,只是充滿了濃濃的好奇與期待。

到了溪灘上,哥哥先墊好了毯子,照顧我坐下後,就找石頭搭了個地灶,找來枯枝落葉,隨著火柴的劃過,一串串火苗 隨風起舞!哥哥將玉米 棒子插在了一根小棍上,放在火中上下翻滾。突然,「噼啪噼啪」的聲音像一首美妙的旋律,在空中回盪,可一會兒又慢慢的消失了……

哥哥從小木棍上拔出了玉米棒子,用嘴吹了吹,遞給了我。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哇!真香啊!比媽媽在家煮的好吃多了!望著饞貓似的我,哥哥拿出了毛巾輕輕的擦去了我嘴邊的黑「胡須」。

野炊的喜悅,哥哥的寵愛,在我的記憶中是如此的難以忘懷和美好!一幕幕浮現在腦海,猶如昨日……

但願世間人無病,兄妹同好度今生!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要說燒過什麼好吃的那可太多了。花生、毛豆、地瓜、苞米等等。簡直是一起皆可燒。

要說印象最深的得說燒魚啦。那是一個周末,聽說大河抽水,河都要干啦。我和幾個小夥伴早早的起來去大河摸魚。由於抽水灌溉稻田,水位下降了許多。我們幾個小夥伴脫下鞋光著腳在河裡面踩魚。這種魚我們叫它沙米頭,專往沙子裡面鑽,我們一腳挨一腳的踩,覺得踩到肉棒一樣的東西,那就是魚了。用手先去摸頭,掐住鰓拿出水面。用柳條串上。若再發現魚,就把魚串一頭叼在嘴裡,再雙手下去摸。這種魚最好吃,一根刺。大家摸魚很開心。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收獲都不小。開始覺得餓了,想燒點魚吃。可是誰都沒有帶火柴。怎麼辦那,最後想到一個辦法,去找瓶子,要瓶子的底,來取火。那時候還不知道瓶底相當於凸透鏡能聚光。是跟大人學的。把那個聚光的點,對准一些細的乾草,不一會草開始冒煙了用嘴吹了吹就著了,大家一起歡呼起來。開始把乾柴往火上放,火越燒越旺。其實燒魚也有講究的,不能在冒煙的火上燒,那樣燒出來的魚有煙味,不好吃。應該在火燒一段以後變成火炭然後再燒,或者烤。燒魚不用去內臟,也不用去鱗,鱗片可以保護魚不被燒焦。大家在火堆里埋了些魚。剩下每個人拿一個棍子插在魚嘴裡在火堆里上烤,什麼時候熟了自己掌握。魚燒好啦香味彌漫在岸邊。把魚從火堆里扒出來在地上摔摔灰就開吃,真香。原汁原味的,很新鮮。一個個臉上、手上弄的都是炭灰,像小鬼似的。只有笑才看出來牙是白的。那種快樂真是無法形容。覺得比現在的燒烤都好吃。它深深的留在我的記憶中。

各位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們,你們有哪些童年趣事,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吧!用這些故事來喚醒我們的童心,伴我們快樂的走在布滿夕陽的路上。

我們小時候就是烤紅薯,烤玉米。

這個問題問得好,說起野炊吃什麼,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燒魚」了。雖然幾十年過去了,童年的往事卻久久不能忘懷,仍然記憶猶新。

那還是六十年代,國家還很貧困,糧食也是定量供應,農村比城裡相對好一些,因此寒,暑假常去姥姥家玩。姥姥家住在鐵嶺市西豐縣松泉屯,往北過一個山嶺就是趙本山的老家開原市蓮花村。那裡有一個小水庫,記得姥爺常領我們去抓魚,那時抓魚用的是絲線織的一種網。一天姥爺帶著我,拿著掛魚的網,裝魚的簍,步行了一個多小時,來到水庫與河流相接的地方,那裡水淺且沒有波浪,姥爺把網橫著河放在水裡,還沒到對岸,就看見掛網的地方,被掛著的魚拍打著水面翻起浪花。姥爺拿著魚筐來回不斷地摘掛子上的魚,不到兩個小時,魚簍已經快滿了。姥爺說,找一些樹枝乾柴來,我們燒魚吃,我找了一小堆乾柴,費了很大勁才把火點燃,把魚往地上摔一摔扔到火里,用樹枝挑著燒,過了一會,姥爺上岸,我倆把要熟的魚用棍子夾出來,扯掉腸子,吃起來,這種原始香味可是從來沒有的,沒燒熟的地方還有血跡。爺孫倆改善了一次伙食,在那個年代可就是美餐了。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賣魚的,就賣給了他們,也不知姥爺收了多少錢。

因為這次掛到了魚,我們第二天早早地又去了,也不知是不是風向問題,這一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一上午也沒掛到幾條魚,燒著吃都沒夠。

童年的生活真是無憂無慮,好多美好的往事還留在美好的記憶之中。

農村兒時哪有什麼野炊,秋天小夥伴偷生產隊玉米,黃豆黑豆燒著吃。冬天套麻雀烤著吃,學校組織活動也就是自帶干糧大家圍坐在一起各吃各的,哪時也沒聽說過燒烤之類食品!

小時候在農村,我和小夥伴、大哥哥們到野外野炊,我們燒煮的小魚小蝦、悶烤的紅薯、架火燒烤的毛豆角、燎烤的青麥子、炕烤的玉米棒,是目前為止我依然感到是我吃過的最好的 美食 。

或許是那時太過貧窮飢餓,又似乎也還不是;或許是那時青山綠水、環境沒有污染的、食物不含農葯化肥,仍然似乎也還不是;或許是那時天真爛漫、情義濃濃、人心純凈、團結協作、無拘無束,似乎忘卻了或根本沒有一切生存生活的壓力,又似乎這一切都是童年、少年的天性,更多的應該是,當今對那個時代最美好的印記。

帶上幾個小夥伴,一起商量、約定好誰拿小鐵鍋,誰拿鏟子,誰拿鐵鍬,誰個從家裡拿鹽,誰個從家裡拿上火柴,然後就到西河,有時到北河,有時到西南河,一起去抓小魚小蝦,一旦抓上一些,大家一起撿拾乾柴,開始架火燒煮,過上一會兒,看著感覺魚蝦熟了,或分吃,或搶吃,一群小夥伴吃起,大夥感覺都比家裡大人做的,還分外嫩香。記得一次,弄了一鋼鍬小河蝦,沒等用鍋,我們直接架火,就在鋼鍬上燒烤起來,不一會兒,滿鍬鮮紅鮮紅、粉白嫩肉的小河蝦呀,隨便撒點鹽,一群娃娃一起就下手搶著拈吃起來,太香太鮮太好吃了!每每想起,口水似乎又要流了出來似的感覺。

烤紅薯是要先撿拾很多乾柴的,最好要多找些粗大的乾柴棒棒,最好跑的遠點、偏點的,抑或鑽到背靠河溝、河崖的地方,就是不能讓大人們看見。紅薯需是從公家紅薯地邊頭現挖的,這個任務需要大些的孩子完成,直接用手挖,不挖最大的、也不挖最小的,挖出紅薯不許把那顆紅薯挖完、挖死,然後還要封好土,讓那顆苗上其它的紅薯繼續長。很大的一堆乾柴,要挖一個大坑,把乾柴放在坑中點燃,一邊燃,一邊還撿乾柴往火坑裡加柴,眾人拾柴,但不能讓火焰太高。等乾柴燃燒成很多火炭,就把地里現挖的紅薯扔入火炭中間,挖上坑,把紅薯埋好,可以繼續撿柴加柴,讓火繼續燃燒,再之後,把土坑周圍的土,一起把埋入紅薯的火炭,全部覆蓋上,甚至埋入土下。再之後,可以干點別的、玩上一陣子。最後,感覺時間和紅薯在地坑的炭火中悶的差不多時,大傢伙一起扒開紅薯,此時烤紅薯那個香、鮮、甜的氣息呀,就會迎面撲來,分吃、搶吃都是分外香甜的,每個人都吃得上。

燒烤毛豆角和燒燎青麥子,乾柴依然是大家伴一起撿柴生火,不同的是乾柴的燃燒直接是在地面上的。燒烤毛豆角的豆角棵子是有講究的,既要有長熟、長干、發黃的豆棵,也要有幾棵豆角長飽但豆角、豆棵還發綠的豆棵。發黃的毛豆角熟的快,棵還綠的毛豆角熟的慢,可以邊吃邊扒拉掉在火堆上的豆角,把它們弄到火堆外,不然太燙手了。小麥必須是剛好長飽但還綠黃色的,需要燒燎的小麥,需紮成靶子,把麥穗兒頭部放在燃燒的火頭上燒燎,燎香燎熟後,最後需要有人脫下衣服,將之平攤在地面上,用燎麥靶子在衣服上揉搓,然後用手抓出捧起,用嘴吹去麥殼、麥芒,最後才可吃食燎烤的麥子兒。

野外吃食燒烤的毛豆角,或烤燎的麥子後,一群孩子的嘴上、手上、臉上,甚至脖子、胳膊上,全是野外吃燒燎豆角、麥子的黑黑的炭的黑灰,一群狼狽可笑的夥伴們會想法擦去卻總也擦拭不幹凈。烤玉米棒是要帶玉米棒外邊的殼殼,一起燒燎、或放火坑中烤熟,玉米的天然嫩香味兒,因為沒有跑氣兒,才會更加鮮美,更加香甜鮮嫩。燒燎、燒烤玉米棒,不同於燒烤毛豆角和燎烤青麥子,玉米棒個頭大,外邊再帶上幾層包裹的殼殼,往往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更多的時候,燒烤玉米棒,是需要放在炭火堆中、埋入炭火堆下,要埋上悶上好久才可以吃上上好的玉米棒的。但這樣燒烤出來的玉米棒,外邊的殼子,既便燒黑燒焦了,但玉米粒是不會弄臟的,特別是這種方法燒烤的玉米,要遠遠好於現在市場燒烤的玉米棒,加上過去的糧食,又都是沒打農葯、沒有上過化肥的。總之,我覺得小時候在農村,野外野炊中的小魚小蝦,野外燒烤的紅薯、毛豆角、燎小麥、烤玉米棒,真的比現在的這些更好吃。

農村小時候去野炊,大家都燒過什麼好吃的?

野炊的時候做過好吃的有烤紅薯,烤玉米,烤花生,烤肉,烤雞,烤魚。

說到野炊,我小時候真正的一次野炊是上初一。國慶節後不久,不冷也不熱,我們班五十多號人包了一輛大巴,在班主任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他家附近的水庫邊野炊。

那個時候沒什麼吃,不像現在出去野炊,在超市裡可以買到各種各樣已經製作好的 美食 用來烤著吃,方便,簡單又美味。

當時我們先去了一趟老師家,在老師家搬了一麻袋的紅薯,小半袋花生,幾斤玉米,還有幾斤切碎片的肉,幾只殺好的雞。

我們選了一處地勢比較平坦,水比較淺的地方,分組用石頭搭了好幾個灶台。然後在附近的山上撿了很多干樹枝,一起燒火烤東西吃。

女同學負責用早已准備好的竹簽穿花生,玉米,肉,把它們做成花生串,玉米串,肉串。男同學負責燒火烤紅薯,烤雞和那些串串。

當時水庫的水很清,裡面魚也很多,大部分都是草魚和鯉魚。老師跟村長打過招呼後帶著班上的男生在淺水區撈了幾條又大又肥美的草魚上來。於是我們有了第一次的柴火烤魚。

忙活了好幾個小時,待所有的食物都烤好之後,我們開始吃中飯了。

烤紅薯,烤玉米,烤花生,烤肉,烤雞,烤魚擺滿了三張折疊桌。

很多食物因為條件有限,烤熟後賣相比較難看,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自己人生當中比較正式的一次野炊,也是自己第一次烤東西吃,不管好不好看,都覺得很香很好吃,也很有意義。

其實出去野炊,吃是小事,最主要是感受野炊的氣氛,大家在一起團結互助,開動腦筋,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