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豬肉和黑豬肉的區別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特別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三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哩?解決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白豬和黑豬。
白豬
目前國內的農貿市場上,主要以白豬為主,白豬又以洋白豬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約克夏豬雜交的「杜長大豬」為主,這些豬原產地在美國、丹麥、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國內習慣上稱之為「洋三元」,它是「杜長大豬」三者之間雜交的後代。
黑豬
黑豬主要以地方豬種為主,比如烏金豬、太湖豬等等,在中國已有近五千年馴養史。黑豬毛色油黑、體型精巧、反應靈敏、抗病性能與繁殖力強、耐寒冷。二十世紀80年代,黑豬在和白豬的商品化競爭中,由於生長速度跟不上市場的快速要求,被踢出了市場,差點瀕臨滅絕成為保護動物。
以上,僅是黑豬和白豬的品種差異,並不能充分證明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以下幾輪PK才是充分證明開篇論點的論據。
Round 1—生長周期PK
白豬生長周期只需4到5個月,主要餵食復合飼料,養殖成本低。
黑豬生長周期要至少10到12個月,主要餵食豆粕、玉米、瓜蔓等粗糧,養殖成本高。
也就是說,相同時間養的豬,黑豬要比白豬晚出欄6-7個月,黑豬肉的肉質更加的緊實有嚼勁,首先在口感上就要優於普通豬肉。
Round 2—生長速度PK
黑豬,一般每天生長200g—500g左右。
白豬,一般每天生長1000—1200g左右。
白豬快速的生長,會導致肉質不能充分的細化,脂肪和廋肉、骨骼都沒有完全成熟就已經被擺上了餐桌。
Round 3—肌內脂肪PK
白豬肉,IMF(豬肌內脂肪)一般為1—1.5%。
黑豬肉,IMF(豬肌內脂肪)最高可達6.10% 。
豬肉肌內脂肪的含量最終決定肉的口感。白豬廋肉多膘卻少,風味自然不如脂肪豐富的黑豬肉了。
Round 4—肌肉纖維PK
白豬肉,單位面積內的纖維少且粗大。
黑豬肉,單位面積內肌纖維多且細膩。
肌肉纖維的粗細直接決定了肉質的細嫩程度。因此白豬肉口感俗稱是比較「柴」,而黑豬肉吃起來即使是瘦肉,也是嫩滑而不鈍。
② 都是豬肉,為什麼雲南貴州的黑豬肉比其他豬肉好吃
這個生活常識已經被大多數人忘記了,沒什麼印象。道理很簡單,「白豬」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從英國引進的,此前我國本地豬大都是黑色的,個不大,圓滾滾胖乎乎,一年才長得百多斤。如今快半個世紀了,兩代人的間隔,只曉得豬肉不是牛羊肉,不知道當年的土豬肉遠比現在的牛羊肉好吃,更別說速生豬肉了,那就是天淵之別。
說到養殖場,還沒多少願意養土黑豬的,主要是周期長,產量低,還賣不出好價錢。養一波土豬,人家都出欄三波了,這是根本原因。說到這里要透露了好消息,據說世界最大最先進的養豬企業看上了中國,已經在浙江嘉興平湖投資建有豬肉加工廠。他們的現代化程度不說,單是豬飼料就足以讓人興奮,全部是大麥小麥和有機礦物質合成的顆粒,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人都可以吃。而且養殖環境優美干凈,豬們優哉游哉,聽著音樂,度著閑步,泡著溫泉,喝著礦泉水。這樣的豬肉指定比傳統的土豬肉還要好許多,起碼非常衛生干凈,真正的放心肉。這家公司在丹麥,世界聞名。
③ 為什麼黑豬肉比白豬肉好吃
相比於普通豬肉,黑豬肉確實口感更好,吃起來更香。
這主要是因為黑豬肉的脂肪比普通豬肉高,愛吃五花肉的朋友肯定深有體會,肉的脂肪含量高點更好吃。
而且在黑豬肉的脂肪里,氣味活性化合物的種類比普通豬肉多,黑豬肉中的呈鮮味氨基酸占總氨基酸的比例也高於普通豬肉,所以黑豬肉吃起來更香。
此外,黑豬肉的含水量更高,所以口感更細嫩多汁。
除了口感好,黑豬肉的鈣和鎂的含量也高於普通豬肉,雖然補鈣、鎂主要並不是靠豬肉,但多一點總是好事。另外黑豬肉的鋅含量還是普通豬肉的 2 倍左右,所以黑豬肉可以說是貴有貴的道理了。
但豬肉可不要多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畜禽肉加起來吃 40~75 克,假如畜肉多吃點兒,吃 60 克,還只吃豬肉,也不過是「三指寬,中指指根到指尖長,一指厚」的一小塊肉。而且豬肉中的脂肪主要是飽和脂肪,過多攝入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