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特色小吃 » 哲學是什麼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哲學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01 17:49:08

① 哲學是什麼

「哲學」最早在希臘文中寫作「philosophy」,本義是「愛智慧」或「對智慧的追求」。現代所說的哲學主要是指那些理論上關於世界總體的分析,包含人生,生活,自然和社會各個層面。因此哲學的內涵也相應的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
1.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客觀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統反思;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2.哲學告訴人們世界「是什麼」,教人們「怎麼樣」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給人真誠的人格,教人成為人。哲學教化啟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獲得成為人的內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氣質,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規定自身生存與生活。
4.哲學給人真誠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學給人以真誠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沒有哲學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行動將變得盲目,對未來將失去預見性,心靈也將失去寄託。

② 什麼叫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其按其詞源有「愛智慧」之意。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2)哲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

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

③ 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研究一般性問題的學說。一般性問題包括:物質、意識、認識、方法、邏輯等。
科學是研究具體性問題的學說。具體性問題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經濟等。
在古代,哲學是研究所有問題的學說。如《周易》(周文王)、《道德經》(老子)、《論語》(孔子)等,這些著作的內容包羅萬象。《周易》是哲學研究的重要開端,隨後諸子百家提出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在近代,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紛紛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如《九章算術》、《本草綱目》(李時珍1578 )等。
在當代,哲學與科學明確分工,哲學負責研究和解決一般性問題,科學負責研究和解決具體性問題。
其實,哲學早已融入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成為大眾化的知識。可以說,現代的普通人都是哲學家,而那些號稱哲學專家學者的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熱衷於講一些虛假的概念和脫離實際的道理,外加幾句鳥語,故意把別人搞糊塗方顯自己高明,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是在侮辱人們的智商。
哲學並不存在什麼深奧的道理。如《王氏哲學》言簡意明、通俗易懂,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掌握。凡是普通人能聽懂的哲學就是真哲學,凡是普通人聽不懂的哲學就是偽哲學。

④ 哲學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哲學」一詞源於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一詞,意思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通行。而在漢語中,「哲」的本義就是智慧,因此在漢語中,「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者追求智慧之學。從本義上看,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這個世界會有一個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也就是世界觀。但這些世界觀是零散的、樸素的、是自發形成的,把這些零散的、樸素的世界觀,自覺地用精密的邏輯,加以理論化、系統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就成為了哲學。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最高表現。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一般來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二者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所以,哲學也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也是理論化、系統化的方法論,也是方法論的最高表現。從形式上看,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如何將兩者的有機結合的學問。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包括客觀世界(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也包括主觀世界(人的思維),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某一具體領域。哲學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具體科學揭示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律。哲學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具體科學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認識和具體方法的指導。對具體科學進行概括與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就成為了哲學。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與少數、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具體科學為哲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從內容上看,哲學是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探究世界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學問。


思考哲學問題



⑤ 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哲學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精神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又是一種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定義的第一句指出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定義的第二句指出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
定義的第三句指出哲學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⑥ 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對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嚴肅思考。簡單地說,當我們超越了僅僅對感官輸入做出反應,開始評論任何經驗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哲思。一個人在進行哲學思考,甚至當他拿哲學開玩笑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什麼是物質?不管。是什麼主意?不要緊。帕斯卡這樣說:「哲學的moquer de la philosophie,就是哲學的哲學家。嘲笑哲學其實就是在philosopze。」

圖片

還有宗教的神,人們敬拜他,向他祈禱,用贊美詩頌揚他。一個人可以思考神的本質,神的屬性,以及神信仰的有效性。這些反思構成神學。

或者再想想社會和政府,人類福利和法律。所有這些都是政治的一部分,人們也可以就此進行哲學思考。

⑦ 哲學是什麼包括哪些方面

哲學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主體與客體(包括思維與存在)的對稱關系是人與自然的最根本關系,所以哲學嚴格來講就是對稱哲學。

哲學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7)哲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等。[3]其按其詞源有「追尋智慧」的意思。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哲學為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⑧ 哲學是什麼"

哲學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愛智慧」。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最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黃遵憲、康有為等把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通行。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學問。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動的靈魂。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鍵問題。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派別根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它們在斗爭中存在著互相滲透和互相轉化的情形。同這一斗爭交織在一起的還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階級社會里,哲學具有階級性。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徵、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誇大和絕對化,使它脫離客觀實際。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對人處理和駕馭外部生活世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成果進行的反思和總結、概括。它的形態在歷史上是發展的。在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產生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中世紀的歐洲,經院哲學占統治地位,哲學成為「神學的婢女」。17—18世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英、法等國蓬勃發展;到19世紀初,德國古典哲學中,相繼出現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哲學上的偉大革命。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是人類對於存在的思考與探索.

1.探求有關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學問。包括:存在論、認識論、實踐論、感性論等部門。
2.個人基於自身經驗等得出的基本認識,人生觀。
哲學是一門反思性與前瞻性並存的學科,它所關心的是探討具體事物背後的抽象本質。由於這些特點,使得哲學這門學科的內涵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的爭議。
不少的哲學家認為別人的哲學不是哲學。事實上,我們可以概括的說,這些哲學家的批評,是批評對方對於真理的認識有所偏差。不過,即便是錯誤的理論,也常常被後來的學者所討論,並且增進我們對於真理的認識。

哲學的歷史

哲學在歐洲語言里最早出自希臘文的「φιλοσοφο?」(拉丁化希臘字母/拉丁語philosophia),即「philo-」(喜愛)和「sophia」(智慧)(愛智慧)。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後來的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研究終極真理的學科),知識論(我們是否有知識,知識是什麼)與倫理學(我們應該如何做)的哲學問題,至今依然被熱烈地討論。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這些哲學家做注腳而已,那也就是說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同時也表明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與古希臘同時,在古老的中國,也產生了哲學的萌芽。西周以降,傳統的社會制度發生巨變,周室衰微,列國紛爭。這時候,一些具有社會抱負的士人走向了歷史的舞台。他們著書立說,設壇施教,試圖用自己的理論來解說人和自然。後世稱其為「諸子百家」,這就是中國的哲學的開端。其中出現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對後來整個的東亞哲學都有深刻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與其同時,西方哲學也正式的傳入中國,由此,中國哲學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學術意義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些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yti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領域里它們互相交叉,而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知識論也就是在架構主體與事實之間的關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倫理學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方面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倫理學就先不談了,因為它必須建立在前兩者的基礎之上)。多數的哲學家往往只專精一個領域,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論。他們的理論通常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並改變了人類對於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系。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它們不僅僅解釋了科學,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導了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但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准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范圍里有效?它們的權威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可見: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根據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哲學的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哲學史 的主要分支:
-東方哲學史
--中國哲學史
--印度哲學史
--伊斯蘭哲學史
--日本哲學史
-西方哲學史
--古希臘羅馬哲學史
--中世紀哲學史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史
--英美哲學史
--歐洲大陸哲學史

學哲學,可採取以下步驟:

1.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入手;
2.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及其解釋性的二手參考書;
3.西方哲學史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史。
4.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中國哲學史。

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哲學學科是一個系統的學科,要想真正入門,一些相關的課程也是一定要學的,如:倫理學;(西方、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2.對於西方哲學史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學習,不建議初學者直接去閱讀原著,而只需學習有關的大學教材即可;
3.哲學學科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尤其是對初學者更是如此,這尤其體現在對西方哲學史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史的學習上,這時不能有畏難情緒,但也不能急於求成。實際上,看多了自然就能有所收獲了。
4.有時間的話,多翻一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雜志,不要求一下子就懂,多翻即可,可適當做些筆記。
5.如同其他學科一樣,哲學也有它的具體分類,也就是研究方向。搞哲學的人也並不是在以上所有方面都很精通,但也一定要有基本的把握。每個哲學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這個方向可以具體到一個學派,甚至具體到研究某個人。因此,你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攻某方面,而不要迫使自己精通一切。當然,如果是純粹作為一種興趣的話,當然是多了解為好。

教材方面,西方哲學史以南開大學冒從虎等人編的《歐洲哲學通史》為好,其餘的只要是相關的書即可。
哲學

馬列主義解釋:標志物質存在狀態的哲學范疇,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運動具守恆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並且互相轉化,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辯證唯物主義主張從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中理解運動,既承認運動具有絕對性又承認事物具有相對靜止的狀態。人類對於運動的理解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大都承認事物的運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者把運動理解為機械運動,近代唯心主義者則認為運動可以脫離物質而存在。

生活中的解釋:體育運動是人們遵循人體的生長發育規律和身體的活動規律,通過身體鍛煉、技術、訓練、競技比賽等方式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社會活動。

物理學解釋:跳出人的思維看,運動可以被解釋為頻率的變化,而在人僅表現為對於光頻率感應。

哲學的歷史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而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而上學事實之間的關系。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系。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准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范圍上有效?它們的威權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威權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哲學的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總述(來源: 哲學 南豐公益書院 )

哲學傳統包括了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神,世界,知識,對與錯等觀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學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理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是,哲學的實際范疇與定義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哲學是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是充滿分歧與倍受爭議的。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眾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概念。」皮爾金網路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學的歷史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接續的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這代表他們提出了有關形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好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這些哲學家做注腳而已,那也就是說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上學事實之間的關系。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卻無法說服我們。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她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從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系。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現世」用途。有人認為,離開哲學,各門學科也可以發展得很好,或者會更好。 哲學並不關注各門學科中實例、概念或定理的具體內容,它所關注的,是這些具體科學的「基本常識」,或是其中被人們慣常使用因而視作理所當然的概念、准則、定律等。這包括:促使它們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哪些范圍上有效?它們的威權是由什麼來得到保證?它們是否已經是這門具體學科中所要求的足夠的基本前提?它們對人有什麼意義?等等。以及將這些疑問運用於哲學自身。
因此:
物理學研究物體現象、結構和運作規律,尋求一種解釋現象的客觀最優方法;而形而上學要求對規律的有效性以及最優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說明。
知識多被視為經驗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識論關注的是知識自身是否可以獲得、是否可以劃界以及是否具有意義。
數學利用邏輯形式來研究數量、結構以及模型;而邏輯學則關注那保證推理有效的威權是什麼、邏輯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備性。
社會學試圖以某種普適定律來概括並預測人類群體或其中個體的行動;而倫理學則更加關心這些行為的自由度與道德責任的相關性、其內在動機、意義所在以及如何使人們的行為朝向一個最優的趨勢發展。
政治學關注權力的轉移;而政治哲學對權力何以能夠出現並成立更加關心。
藝術向人們展現美的魅力,卻不曾說明這魅力的由來;而美學則追問美的本質和意義。

哲學的價值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還是對人的自我一種定位的工具。

哲學理論

利他主義 —— 反現實主義 —— 佛教哲學 —— 儒家思想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非現實主義 —— 邏輯正確主義 —— 悲觀主義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義 —— 悲觀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噶主義 ——存在主義——形而上學——功利主義 —

哲學分支

由於研究領域的不同,哲學有很多分支。

哲學史

東方哲學史
印度哲學
中國哲學史
伊斯蘭哲學
日本哲學
西方哲學史
古希臘哲學
中世紀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俄國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科學哲學
現代哲學
生存哲學
分析哲學
人文哲學
解釋學
符號學
實用主義哲學
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教育倫理學
政治倫理學
家庭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
生態倫理學
美學
美學史
藝術美學
技術美學

形而上學
現象學
過程哲學
知識論
死亡哲學
人生哲學
法律哲學
心靈哲學
墨家哲學
當代英美哲學
比較哲學
當代法國哲學
哲學哲學

與哲學相關學科相對論
量子力學
混沌學
旋理論
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
心理學
資訊理論
語義學
科學社會學
邏輯學
科學學
控制論
機械論

其他與哲學相關的學科宗教哲學
政治哲學
物理哲學
天文哲學
化學哲學
語言分析哲學
佛教哲學
教父哲學
教育哲學
語言哲學
日常語言哲學
自然哲學
經濟哲學
同一哲學
思辯哲學
生物學哲學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歷史哲學
易學
經學
玄學
靈源泛哲學體系

哲學命題
自由意志
決定論
因果律
隨機性
白馬非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論
變化日新
辯者二十一事
仁為萬物之源
體用一源
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道自然
萬物皆備於我
物極必反
心統性情
心無本體
新故相除
形質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為二
一物兩體
EPR悖論
堅白相盈

⑨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一般具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總是:從感知具體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體。「理知抽象性的具體」就是通常所說的「智慧」或「哲知」。進一步地各種哲知形成了理論系統就產生了「哲學」或稱「智慧之學」。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意識、物質和思維何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

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一元論)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