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釜底抽薪什麼意思
【釋義】::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造句】:
1、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終極分手法則:釜底抽薪,給她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她主動放棄。
3、 調節信貸業務走出繁榮到崩潰的怪圈,從房地產泡沫中釜底抽薪,對於實現這些目標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兩篇報告都表示,這不是監管的主要目的。
4、為澈底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精簡人事倒是個釜底抽薪的辦法。
5、這個問題不能再拖下去,讓我們來個釜底抽薪,澈底解決。
②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發音
fǔ dǐ chōu xīn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 釜底抽薪
底
釋義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義詞
抽薪止沸
反義詞
火上澆油、揚湯止沸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示例
如今有個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③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原來的典故是什麼故事
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典故故事:
春秋時的齊國與魯國互為鄰邦,齊景公在夾谷被孔子奚落,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齊國賢相晏嬰也已去世,而魯國在孔子等大臣的輔佐下,魯國大治,齊景公深感憂郁和不安。
齊大夫黎彌給景公獻計說:「魯國國安民富,久無戰事,魯定公好女色,我們獻一批美女給他,他就會怠於國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慣定公的行為,會離開魯國的。」齊景公很贊成黎彌的建議,派他從國內精選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們歌舞和嫵媚儀態。
果然,美女一到魯國國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魯國宰相季斯也為美女們的千姿百態而弄得神魂顛倒。齊使者將美女敬獻給魯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賞給了季斯,自此,魯君臣敷衍一氣,日夜沉湎於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
孔子的學生子路聽說後,憤怒地說:「魯君已無可救葯,我們走吧。」
孔子說:「國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連郊祭都忘了的話,我們再走。」郊祭這天,魯定公雖然去了,卻只是走走過場,又匆匆回去同美女們享樂了。孔子忍無可忍,帶著弟子們憤然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了。由此,齊國用美女「抽薪」的計謀成功。
(3)釜底抽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
袁紹怕後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後,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於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仗勢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因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裡,於是沒有安派重兵。曹操探聽烏巢並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
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疾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
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鬥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④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的抽是什麼意思
釜底抽薪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釋〗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近義詞】:抽薪止沸
【反義詞】:火上澆油、沸湯沸止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抽:抽掉
⑤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出處:漢 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意思是如果用把水揚起的辦法制止水的沸騰,不如把下面的柴火去掉。
例子:如果不把根本問題解決就只能是釜底抽薪了。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5)釜底抽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釜底抽薪的解析:
水涼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要使鍋中的水沸騰,在鍋底生火並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讓水沸騰,可以加進一些涼水,即揚湯止沸,也可以抽掉鍋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揚湯止沸,水一時涼了,很快又會再沸。沒有從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或依靠物。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於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釜底抽薪
⑥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解釋】: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個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釜:鍋。薪:柴。釜底抽薪就是從鍋底下抽掉柴火,從物理的角度來說的話,它說的就是水在沸騰時要吸熱的這個事實,說明了蒸發都是要吸熱的。
⑦ 說一個人釜底抽薪什麼意思
比喻暗中進行破壞的人。
釜底抽薪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意思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出自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相關信息:
釜底抽薪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用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釜底抽薪這個成語說的是水在沸騰時要吸熱的物理現象。液體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繼續吸收熱量。
釜底抽薪把釜底的燃燒物體薪抽出。沸騰的液體就不能繼續吸收熱量,液體溫度就會降低,低於液體的沸點,液體也就不能沸騰了。
⑧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出處:《三十六計》第十九計
解釋: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做事非常徹底。
近義詞:抽薪止沸
反義詞:火上澆油、揚湯止沸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於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8)釜底抽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釜底抽薪》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⑨ 釜底抽薪是什麼意思怎麼用
釜底抽薪,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在《三十六計》位列第十九計。
實際運用: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忠於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已損失數萬人馬,已經抵檔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兵救援。
漢景帝命令周亞夫發兵去梁國解危。周亞夫說,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如今士氣正旺。我與他們正面交鋒,一下恐怕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准備用什麼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能斷其糧道,敵軍定會不戰自退。
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沖,必須搶先控制。周亞夫派重兵控制滎陽後,分兩路襲擊敵軍後方:派一隻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其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後方重鎮冒邑。
周亞夫占據冒邑,下令加固營寨,准備堅守。劉濞聞報大驚,想不到周亞夫根本不與自己正面交鋒,卻迅速抄了自己的後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往冒邑前進,攻下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
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扎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已數天飢餓,士氣衰弱,已經毫無戰鬥力了。他見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
(9)釜底抽薪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
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卧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
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
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解析
水涼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要使鍋中的水沸騰,在鍋底生火並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讓水沸騰,可以加進一些涼水,即揚湯止沸,也可以抽掉鍋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揚湯止沸,水一時涼了,很快又會再沸。沒有從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或依靠物。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於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戰爭中,糧草為部隊生存之根本,為部隊戰鬥力的本源,因此,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與袁紹征戰,正面交鋒,曹可能永遠也無法擊敗袁,曹很聰明,燒了袁軍的糧屯,斷了袁軍之根本與能源,因而大敗了袁軍。這是極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現代經商賺錢中,經營者不論實力強大的一方,還是實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計,以削弱對手勢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探源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
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故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
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做,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准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一個有名戰例。
⑩ 釜底抽薪的含義是什麼
獵頭業,秦國的人才內流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後作楚材晉用,指一國一地的人才被別國別地所挖走。作為人才外流一方,相當於被釜底抽薪,力量被削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我花了錢,教出了人,卻叫外國人去用,這才是楚材晉用呢。」
秦國攻滅六國,便使用了釜底抽薪之計。秦國先後從楚國引進百里奚任上大夫;從晉國引進丕豹任大將;從戎國引進由余為軍事戰略謀臣;由衛國引進商鞅為相,領導變法;由魏國引進張儀而破壞六國合縱之盟;由楚國引進甘茂為左丞相;由魏國引進范睢為相,獻遠交近攻之策,「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由燕國引進蔡澤為相,東收周室,又使燕太子丹入質秦國;由楚國引進李斯為丞相,幫助秦始皇最終滅六國稱皇帝。另有孟嘗君被引進後受排擠出走,韓非被引進後被李斯妒賢迫害致死者,尚不計在其內。人往高處走,才向善政流。「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劉邦從項羽方面挖來了韓信、陳平等將帥、謀士,項羽因剛愎自用而使自己的高明謀臣范增氣憤郁結發疽而死。釜底抽薪使項羽實力大大削弱。
唐太宗李世民從競爭對手中挖過來魏徵、尉遲敬德等文武大才,削弱對手而自己更加強大,終致獲全勝。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從外國挖來人才,特別修改過兩次移民法,先後從外國挖來22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美國又通過出巨資幫助別國培養留學生的辦法,把別國智商最高的一批青年學生引進美國,然後又用高薪、優厚待遇和先進科研條件,把他們留在美國工作。
管仲曾對齊桓公說,要挖來別國的人才,必須要用高薪。他說:「三倍不遠千里」,「則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問》)別處的薪俸算一倍,我處給他三倍,這樣,賢才便會不遠千里而來。這對別國來說,便是被釜底抽薪。美國有一家公司為要把外國的一個發明家爭奪過來,派去的使者被授錦囊妙計:不管其他競爭者出多高的價錢,等他們封頂之後,你就說,我們出這個的五倍。於是其他競爭者只好悻悻而歸。
現在時興起來一個行業,叫做「獵頭業」。干什麼?挖人才!挖可以當頭兒的人才。很多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都要物色一個好的中方經理。然而中國市場經濟起步太晚,經理階層尚未發育成熟,所以特別好的中方經理很難找。於是便產生了一種需要,專門物色並挖動高級中方經理的行業,中國獵頭業就應運而生。抽薪止沸,絕堤斷水,經濟封鎖,禁運以美國部隊為主的多國部隊按聯合國的決議,用武力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其主要計謀便是釜底抽薪。他們用大規模的轟炸行動,摧毀伊拉克軍隊賴以有戰鬥力的根據地:彈葯庫、武器設施、機場、導彈發射架,截斷運輸線,使糧食、彈葯均不能補給在科威特駐扎的伊拉克軍隊。伊拉克軍隊最後餓得不惜冒著本軍地雷的危險,穿越雷區逃往多國部隊投降乞食。戰爭打起來後,伊拉克軍因釜底無柴燒,鍋中之油沒能量沸騰,以致沒有還手之力。繼而,聯合國決議派人檢查伊拉克的核設施,以控制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是進一步釜底抽薪,可以防止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海珊卷土重來。
你本身已有的釜底之薪,我給你抽走。你本身非常需要補充的從外來的柴薪,我給你截斷。絕堤斷水、經濟封鎖、禁運、截斷補給線,便是在釜底抽薪之外再來個半途截薪,使你徹底無薪,鍋中之油再也沒法沸騰。
在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中,有一次劉邦正洗腳,忽報有老人求見,劉邦說:我不正在洗腳嗎?不見,不見。門人再報,說是一儒生求見。劉邦說,打仗時不見儒生。門人回告求見者,這求見者名叫酈食其,他說,你再去說我是高陽酒徒。劉邦這下答應接見他,腳還沒洗完就站起來迎接酈食其。酈食其批評了他,然後建議劉邦火速攻取陳留,這是自古以來的屯糧重地。劉邦依計,攻佔陳留,使項羽的糧草匱乏,進一步削弱了項羽。
趙國派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廉頗為將,與秦軍交戰中,被包圍,秦軍採用絕堤斷水,釜底抽薪之法,使40萬趙軍絕糧,完全喪失戰鬥力,最後被全部俘虜,全被活埋。
國際社會在現代常採用禁運法,斷絕其必要物資的進口,禁止其創外匯的物資的出口,把它封閉起來,「不與秦塞通人煙」,這樣,這個被封閉的國家,其實力就會很快削弱。如果一個國家的首腦自動把自己國家封閉起來,那當然是作繭自縛,再愚蠢也沒有的了。剪羽毛與個人本位對個人來說,要削弱他,莫過於使之失去經濟來源了。這是古代專制者使人依附於他的釜底抽薪之計。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夫馴鳥者斷其下翎焉,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馴鳥的人,把鳥的大羽毛剪掉,這樣鳥就飛不快,飛不遠,無法自己捕食,這樣就必須依附於主人,靠主人餵食,於是對主人只得馴服。韓非子以此為比喻,建議專制統治者對臣子一律這樣做。沒有皇糧就不能活,所以對皇上只好俯首屈從。
近代學者黃遠生《懺悔錄》:「古人論秦以不養客而亡,今客有不待國家之養而自養者,……然今乃有人專以斷絕社會生利自養之途為快。」這便是對知識分子釜底抽薪,使之喪失獨立的經濟來源,使之失去獨立人格。
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口軟。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頭。寄人籬下,象林黛玉那樣,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越雷池半步,有何自由、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