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豆燉牛腩做法
牛腩是對很多牛肉的統稱,含鐵量非常高,牛腩的營養豐富,土豆燉牛腩也是營養的家常菜,做法多樣。土豆屬於澱粉食物,也能補充營養,燉牛腩需要注意火候問題,注意細節處理。
做法一
1.准備食材適量的土豆和牛腩
2.土豆和牛欄清洗干凈後切小塊備用
3.鍋中熱油,放入大蒜爆炒爆香,加適量料酒和生抽調味,喜歡吃辣的可以放青椒粒,在鍋中翻炒
4.牛腩下鍋,因為牛腩不容易熟,所以要多燜煮一會兒
5.合適的時間後將土豆塊也倒入鍋中,和牛腩一起燜煮
6.放適量的香葉和八角調味,蓋鍋燜煮,轉小火
7.10分鍾後,揭鍋,嘗生熟,土豆軟爛,牛腩熟之後即可出鍋食用
做法二
1.土豆和牛奶分開洗干凈切塊備用
2.鍋中熱油,土豆放入鍋中翻炒,炒至金黃色撈出鍋
3.另起一鍋,牛腩、料酒、八角、五香粉、香葉、生抽等調味料一起入鍋,加適量的水,蓋上鍋燜煮。
3.牛腩煮熟後,放入土豆,一起燜煮
4.大約5分鍾後,鍋中醬汁沸騰土豆燜煮至軟爛,牛腩入味,即可出鍋食用了。
做法三
1.准備食材胡蘿卜、土豆和牛腩
2.准備調料生抽、豆瓣醬、料酒、八角、五香粉、孜然、雞精等
3.胡蘿卜土豆和牛腩切塊備用,牛腩焯水去異味
4.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把准備好的調味料一起放入鍋中,燜煮
5.燜煮30秒,放入牛腩,一起燜煮入味
6.牛腩入味後,放入胡蘿卜和土豆
7.牛腩、胡蘿卜和土豆都煮至軟爛後,嘗味,味道合適即可出鍋食用
Ⅱ 牛腩燉土豆怎麼做好吃
牛腩燉土豆的做法如下:
1、牛腩切塊,泡冷水裡2個小時,中間換幾次水,直至水清。
2、牛腩冷水下鍋焯5分鍾,然後用溫水把血沫子洗掉,控干水份待用。
3、圓蔥土豆胡蘿卜西紅柿,統統切塊。
4、先把圓蔥胡蘿卜過油炒一下,胡蘿卜親油更有營養。
5、之前的圓蔥胡蘿卜盛到盤中待用,再炒西紅柿。
6、把西紅柿炒成沙沙泥狀後盛出放入燉鍋中。
7、再重新起鍋加油,放兩塊冰糖,翻炒牛腩,再把配料加進去,蔥姜大料花椒小辣椒,繼續翻炒。
8、炒出香味,加料酒老抽生抽繼續翻炒。
9、然後倒入燉鍋中,多加一些水沒過牛腩,燉一個多小時,大火湯開,中小火慢慢燉。
10、大概燉一個小時,牛腩熟度三分之二左右時,加入胡蘿卜土豆圓蔥,接著燉。
11、慢慢收濃湯汁,適量放些鹽和雞精,即成。
Ⅲ 土豆燉牛腩怎麼做好吃又爛
土豆燉牛腩好吃又爛的方法如下:
用料:牛腩500克、小土豆2個、紅蘿卜半根、生抽30克、料酒16克、大蔥15克、小蔥2根、姜6片、八角1個、山楂2克、桂皮1塊、陳皮1塊、白糖1小勺、十三香適量。
步驟:
1、牛腩用冷水浸泡1小時,中途換幾次清水,去除血腥味。
Ⅳ 土豆燉牛腩應該怎麼做
土豆燉牛腩做法的關鍵在於先把調料炒出香味,然後放入牛腩炒,最後再放入土豆一起燉,具體的做法如下:
主料:牛腩2000克、土豆1000克
輔料:大霍香適量、丁香適量、肉蔻適量、枸杞適量、料酒適量、桂皮適量帶罩、辣椒適量、油適量、鹽適量、醬油適量、老抽適量、小霍香適量、雞精適量、香葉適量、蔥適量、姜適量、蒜適缺行野量、草果一個
1、牛肉切塊。
注意事項:
1、水的量不適過多,剛末過食材即可。
2、用壓力鍋壓2次,牛腩吃起來入口即化,老人和孩子都非常適宜。
Ⅳ 牛腩燜土豆怎麼做才好吃
材料:1斤、土豆2個、八角、桂皮、桂葉、蒜瓣、薑片、蔥花因為我比較懶,而且太晚要節約時間,所以整個過程我都用的是高壓鍋。
1、牛腩切塊飛水待用
2、土豆削皮切塊待用
3、高壓鍋里澆上適量色拉油,7成熱下蒜瓣、薑片爆香,再陸續加入八角、桂皮、桂葉、牛腩。攪拌之後灑上適量的生抽、料酒和漫過牛腩的清水。蓋上鍋蓋和氣閥,高壓鍋燉15分鍾。
4、15分鍾後關火,高壓鍋冷卻(可以直接在水龍頭下淋1分鍾),開蓋,倒入土豆和放入適散禪量的鹽和漫過土豆牛腩的清水(如果之前已經夠味就不能再加鹽),繼續用高壓鍋燉15分鍾。
5、15分鍾之後,高壓鍋冷卻即可開鍋裝盤,灑上蔥花,上桌。
牛腩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吃牛腩,一定要選擇新鮮的有光澤的牛腩,紅色均勻稍暗,脂肪為潔白或淡黃色,這樣的牛腩是最好的,牛腩外表微干或有風干膜,不粘手,彈性好,有鮮肉味。新鮮的牛腩一般不適合長時間保存,一般1-2天內吃完,如果需要長時間保存,可把牛腩肉切成小塊,用保鮮膜包裹好,放冰箱冷凍室內冷凍保存。
1.調節病後體虛: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雹雹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2.補血養血: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源掘帆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3.強筋壯骨:水牛肉能安胎補神,黃牛肉能安中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壯骨。
Ⅵ 土豆燉牛腩的家常做法
材料:牛腩、土豆、五香粉、老抽、生抽、蔥姜蒜、鹽、白糖。
1、牛腩反復清洗幾遍,放入牛腩壓15分鍾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