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裡有好吃的牛肉生煎包
牛肉生煎包
原料
牛腩肉300克、雞蛋1個、蚝油1大勺、鹽1小勺、雞精1小勺、五香粉1小勺、香油1大勺、生抽1大勺、姜三片、小蔥10根、芹菜1小把、色拉油適量、普通麵粉400克、酵母5克、黑芝麻少許。
1、麵粉置於一大盆中,加入酵母和清水揉成光滑的面團。
2、蓋保鮮膜,置於溫暖濕潤處發酵至兩倍大。
3、發好的面團取出重新揉圓,再蓋保鮮膜鬆弛15分鍾。
4. 牛腩肉剁成肉餡,小蔥切碎,姜切成末。
5、將牛肉餡中加入雞蛋,蔥薑末,加蚝油,鹽,雞精,五香粉,生抽,香油。
6、將肉餡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7、芹菜洗凈控干水分切碎後加入適量色拉油拌勻。
8、將芹菜與肉餡混合。
9、攪拌均勻即成。
10、鬆弛好的面團搓成長條分切出小劑子,滾圓按平擀成圓形麵皮。
11.麵皮中心放上適量肉餡。
12、打褶包成包子。
13. 平底鍋置火上倒入適量的油,將包子坯整齊的放在鍋內。
14. 中小火煎至底部呈金黃色時加入清水,水量以沒過包子一半為宜。
15. 蓋上鍋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至水分完全收干,關火後撒上黑芝麻及蔥花即可出鍋。
② 辣菜櫻子牛肉包子好吃嗎
辣菜櫻子牛肉包子好吃。辣菜櫻子牛肉包子味道鮮美可口,氣味香甜,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喜愛。
③ 牛肉包餃用哪個地方的肉最好 牛肉包餃用什麼地方的肉最好
1、牛頸肉:位於牛脖子的上方,是連接牛頭的地方,有肥有瘦。牛脖子因歷橘穗為經常活動,所以這部分的肉質較緊實,有彈性,也比較香。另外牛頸肉價位不貴,用這個部位的牛肉包餃子最合適。
2、牛裡脊:牛裡脊肉做包伍納餃子的餡料也是很好肢卜的,因為牛裡脊肉非常嫩,可以讓人吃到鮮嫩的餃子。
3、牛肋條肉:牛肋條肉相當於豬的五花肉,它的表皮有一層油脂,肉質也屬於肥瘦相間,非常適合於製作肉餡或者清燉,並且牛肋條的肉比較軟嫩,用做包餃子的肉餡兒非常適合。
④ 西安回民街哪家熟牛肉比較有名而且可以真空包裝帶走
是的
⑤ 牛肉包子用什麼部位的牛肉
【牛肉的11個部位】
1,牛頸肉:
牛頸肉位於牛脖子的上方,是連接牛頭的地方,有肥有瘦。
牛脖子因為經常活動,所以這部分的肉質較緊實,有彈性,也比較香。牛頸肉紋理比較亂,看起來不太美觀,所以價位也不貴。用這個部位的牛肉包餃子最合適。
用牛頸肉包餃子雖然最合適,但也要把筋膜剔除干凈,如果偏瘦,肥瘦比例達不到三比七,就要適當加點肥肉進去,這樣做出來的餃子餡,才不會乾巴巴的吃起來不夠香。
用牛頸肉包餃子最合適,因為這個部位的牛肉價格不貴,而且有肥有瘦,肉質香而緊實。
綜上所述,牛肉的11個部位中,牛頸肉最適合做餡包餃子,裡脊肉、上腦肉、眼肉、外脊肉都偏瘦又太貴;其他幾個部位的牛肉都不適合包餃子用。
【提示】
1,用牛頸肉包餃子要剔干凈筋膜,否則影響口感。
2,如果牛頸肉偏瘦,可以適當加點肥肉做餃子餡。
3,牛肉水分含量少,偏干,所以調牛肉餡時,一定要往裡邊打水,才能讓餃子餡鮮嫩好吃。
⑥ 口味以鮮咸為主,酸甜為輔的天津飲食文化
天津人的飲食習俗的形成不僅同它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也受著歷史傳承、居民變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歷史上的天津,因為河多、灣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寬闊,距海又近,故水產極為豐富,品種也多。河魚、海魚、蝦、蟹、蚌類,應有盡有。天津人喜食海鮮、河鮮,就是由這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養成的。天津人有兩句俗語:「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天津地區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而天津的飲食文化也從那時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它不僅僅局限於中華民族的烹飪,茶,酒這三大飲食文化,更飽含著多年來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和人文精神。
天津飲食文化的形成 :
設衛築城以來,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市販成群。經濟繁榮。餐飲行業尤為發達,曾享「飲食之都」之美譽。天津風味小吃更是林林總總,自清末開始,天津小吃大型集聚處不斷出現。南市三不管、河北鳥市、河西謙德庄、河東地道、南開新三不管五大聚集地號稱「小吃五鮮」。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盛極一時,獨具天津衛的地方特色。
天津衛小吃食品的日漸形成,一是飛地傳播,繁衍嬗變;一是土生土長市生民成。早年天津人有「衛嘴子」的雅號,能吃會做。自詡為「吃盡穿絕天津衛」。極言「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此話雖有誇張,足以說明天津人貪饞嗜吃的風情習俗,所以早年間天津衛的風味小吃數不勝數。異彩紛呈。清朝乾嘉時期有位孝廉楊一昆,外號楊無怪,著有《天津論》流傳於世,其中買賣雜字中就有:「鼓樓北出醬肉,雙立園的包子白透油,南糖北果,葷素菜頭,映月齋的點心最可口。」清同光(道光、同治年間)以後,名特小吃有增無減,除天津食品三絕狗巧旁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麻花之外,石頭門坎素包、北門西牛記牛肉包、桂順齋點心、勝蘭齋月餅、查家胡同蒸食、甘露寺燒賣、東全居醬菜、楊村糕乾、吊爐燒餅、大福來鍋巴菜等等,不勝枚舉,譽滿津城,家喻戶曉,老少皆宜。天津人最常見的煎餅果子、鍋巴菜更是獨具地方特色,久盛不衰。
津菜不是一個菜系。「津菜」是對天津餐飲文化的一種文化稱謂和專指,它是由歷史上天津的廚師、百姓、總統、將軍、官員、寓公、巨賈、文人、書畫家、演員等共同創造的一種文化財富。津菜是以歷史形成的以徽魯宮官私菜打底的本幫菜為主體,兼收並蓄了各種地方菜系的文化元素、風格特色、經本土化洗禮融合後,由多元文化組成的,超越了地域性的一種文化體系。其特點是:以河海兩鮮菜、蒸煮食品(主要指包子、餃子、面條等主副食合一者)和風味小吃為主要內容:
口味以鮮咸為主,酸甜為輔,小辣味麻為特色;烹調方法以扒篤見長,兼綜合烹調為特色的津派菜風格
天津飲食文化名勝 :
天津南市食品街 始建於一九八四年,百日建成,於一九八五年初開業。天津食品街坐落於市中心繁華的南市商業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餐飲集中地,一九八九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為津門十景之一。漫步食品街,幾十家餐館、酒樓、小吃店、食品店鱗次櫛比,佳餚美食薈萃一堂。上百種天津地方小吃和國內風味小吃比比皆是,各種名特優新食品店應有盡有。天津食品街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精美的風味食品,良好的服務給來訪的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眼食品街的飲食價值,它集天下美味於一處,是龐大的飲食博物館。由於物產和文化淵源的差異,我國的烹調技藝在長期演變中形成最有影響的8大菜系,而在南市食品街即可尋到其中的6大菜系,分別是
魯菜館(山東風味)中的蓬萊香飯庄、聚英德飯館、華林酒家、九河樓海鮮菜館、野味餐廳、鳳凰[圖庫]酒家;
蘇菜館(江蘇風味)中的蘇州得月樓;
川菜館(四川風味)中的峨嵋酒家;
徽菜館(安徽風味)中的古井大酒家;
粵菜館(廣東風味)中的羊城酒家、潮州餐廳、天津香港餐廳;
浙菜館(浙江風味)中的浙江酒樓;
湘菜館(湖南風味)中的津舉寬棚湘飯庄;
閩正則菜館(福建風味)中的津閩餐廳天津食品的「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大麻花,始終是本地和外地遊客競買的熱門貨,往往要排起長長的隊伍。此外,天津崩豆張、果仁張、小寶栗子的食品也很有特色,他們炸、崩、烤的各種乾果仁、豆類,不僅香口,而且還可以治病,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等多種功能
街中店鋪的門前,大都懸掛碩大的金字招牌,多出自名家之手。象「芝蘭齋糕乾店」,出自 愛新覺羅·溥佐 之手;「津湘飯庄」,是 朱學范 大筆揮就……高懸的字畫,使整個店鋪棚頂生色,滿堂生輝。這一切都把飲食與文化緊緊相連,使食品街也變成了一條文化街。
天津鼓樓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天津鼓樓舊照年),天津設衛築城,當時,這座"衛城"只不過是土圍子。經歷了大約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磚城。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間。名為鼓樓,實為鍾樓。有人說,現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 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鼓樓商業街為十字型,東起城廂東路,西至城廂中路;北起城廂中路,南至城廂中路。呈大鵬展翅之雄姿。該街以青磚瓦房的明清建築風格為主,主體2至4層,高低錯落,猶如一首節奏跌宕起伏的樂章。整個布局分為三部分:北街為北方古玩城和黃金閣藝術市場;東街為精品購物街;南街是以天津傳統民俗文化、商業及餐飲為主的東方不夜城。其景觀風格為傳統味、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現代味相互融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親和力。
天津飲食特色
(一)小吃:天津小吃中最出名的當然是聞名全國的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1、先說一下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聞名遐邇、享譽世界的「狗不理」是天津飲食文化的典範之作。"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已有百餘年歷史,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後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天津人俗諺說:「到天津不嘗一嘗』狗不理」包子,等於沒有來過天津。」足見狗不理在天津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歷經一百四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經幾代大師的不斷創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傳統的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創新品種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個品種,百包百味,特色超群。先後摘取「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小吃」、「國際名小吃」等多個國內外評選和大賽的金獎,被消費者譽為「津門老字型大小,中華第一包」。
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另外,狗不理包子的肉是肥瘦均衡,吃第一口的時候,感覺非常有食慾,裡面也有湯汁,一個肉丸非常緊湊,但是肉丸卻不粘包子皮。狗不理的包子還有別於上海灌湯包和廣州小籠包,論整體的話,我們天津的狗不理更加全面化,口感更加細膩滋潤。
2、接下來就是天津的十八街麻花,官方有關十八街麻花的記載是: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製作一條地道的桂發祥麻花需要10道工序:發肥、熬糖、配料、制餡、和面、壓條、劈條、對條、成型和炸制。整條麻花由十根細條組成,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擰成三個花,成為「什錦夾餡」的格局。成品用純凈健康的天然植物油炸制而成,不含防腐劑,復合香氣回味悠長,食之滿口余香。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在全國首屆名小吃認定會上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1996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曾榮獲國家部優金鼎獎、亞太地區博覽會金獎,並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及天津市著名商標,是中國麻花食品龍頭品牌。
3耳朵眼炸糕生產有百餘年歷史,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創制於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製做細,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在炸糕同行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贏得「炸糕劉」的綽號。由於劉萬春開的「劉記炸糕鋪」位於天津北大關東側一條狹長的「耳朵眼胡同」旁,廣大食客傳誦:「耳朵眼那兒的炸糕真好」。傳久了,便諧稱劉記炸糕為「耳朵眼炸糕」。美譽不脛而走,生意持續興隆。雖日偽時期曾改名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鋪則越叫越響。炸糕也被稱為「耳朵眼炸糕」了。
傳統的耳朵眼炸糕採用北運河沿岸楊村、河西務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縣產的黃米和江米經水泡漲後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經淋水發酵後兌好鹼當作麵皮;再用天津出產的硃砂紅小豆,製成豆餡,加優質的紅糖在鍋內熬汁炒成豆沙餡,涼後作餡心,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這樣炸出的炸糕,色澤金黃爆"刺兒",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內里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
耳朵眼在改革開放後得以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品牌戰略的實施,使耳朵眼初步實現了品牌系列化。「耳朵眼」商標連續被評為「天津市著名商標」。有關部門亦認定「耳朵眼」為《天津市市場暢銷品牌》、《國內市場受歡迎的天津產品》。
當然天津豐富的小吃文化遠不止這些。比較有天津特色的還有煎餅果子、鍋巴菜、糖炒栗子、雲吞以及茶湯等等。
(二)菜系:津門菜系從天津同學里得知比較出名的有三類菜:四大扒、八大碗、冬令四珍。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
1、 四大扒 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餚,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
「四扒」多為熟料,碼放整齊,兌好鹵汁,放入勺內小火靠透入味至酥爛,掛芡,用津菜獨特技法「大翻勺」將菜品翻過來,仍保持不散不亂,整齊美觀之狀。「四扒」只是代言詞,可做成八扒、十六扒……包括:扒整雞、扒肉條、扒肘子、扒海參、扒魚塊、扒麵筋、扒鴨子、扒羊肉條、扒牛肉條、扒全菜、扒魚翅、扒蟹黃白菜等等,舉不勝舉,選其四種即可組成「四扒」。民間「四扒」多以雞、鴨、魚、肉為主。
2、 八大碗 是「津菜」中有代表性的八種菜品為一組,分別不同組式,任顧客隨意挑選。其特點是經濟實惠,物美價廉,選配合理,食用方便,大眾喜愛。其菜品較平時汁多芡大,均用大碗盛,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餚,是六個或十二個干、鮮冷葷。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
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3、天津由於地處海邊,在飲食方面以海鮮為主,有句俗語是「吃魚吃蝦,天津為家」,因此津菜的傑出之作大多是以魚、蝦、蟹為原料的,如著名的「 冬令四珍 」,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
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餚。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黃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黃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韭黃炒雞單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津菜」為適應八方食客的需要,十分注重保護原料應有質地和口味,講究軟、嫩、爛、脆、酥,素有軟而不綿,嫩而不生,爛而不塌,脆而不艮,酥而不散之稱,每品佳餚都富有清香濃郁、不失本味之特點。
(三)茶:天津建城在海河岸邊,天津人世代喝著海河的水。綿軟甘甜的海河水培育了天津的茶文化,孕育了天津喝茶人。喝茶也成為了舊時天津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城11年(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南方茶葉經京杭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到了津城。質優價廉的茶葉給天津帶來了空前繁榮的飲茶局面,上及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人人愛茶、飲茶,形成了「累日不食猶可,不得一日無茶」的飲茶風尚。一時間津城大街小巷的茶攤、茶館應運而生。
現在更多的嗜茶人,除了時而光顧茶藝館,還購置了精美茶具,閑時就在家中與家人品飲,或與二三知己雅聚,其間主人的敬茶,作為一種禮節,使主客感情交融,把生活中的浮躁、工作中的牢騷消弭於茶中。天津人喝茶早已不再只鍾情於茉莉花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也成了不少人的新寵。新的茶館、茶樓深知好茶需好水的道理,有的汲茶園附近寺廟里的泉水,有的用盤山泉水烹茶,他們在提升對茶的品鑒水平的同時,也在豐富著茶的精神內涵,以及更多的茶以外的情致。
得天地造化的海河水,放進幾片茶葉便一下增加了那麼多的內容,平添了那麼多的情趣,從中得到了那麼多的享受,這是海河兒女的福氣。有600年歷史的天津城,它的茶文化積淀正在注入鮮明的新時代色彩!
天津飲食趣聞
煎餅果子 ,原本是一種文化傳播之物。根據考證。煎餅這一食品,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從考古發現製作煎餅的炊具「陶鏊」鑒定,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存在了。鏊,《說文句讀》曰:「面圓而平,三足高二寸許。餅鏊也。」《正字通》也說:「鏊。今烙餅平鍋。日餅鏊,亦曰烙鍋鏊。」從河南出土的烙鍋。到嘉峪關發現的魏晉時代的壁畫「煎餅圖」,足以證明煎餅這一食品的歷史悠久。
天津的煎餅果子原本是兩種食品衍化而生成。煎餅是由山東傳入的,果子(即油條)是由北京傳入的。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山東人在天津賣煎餅。當時天津漕運盛興。碼頭腳夫喜食煎餅,吃著方便。賣的實惠,小米麵製作。加上雜合菜,攤在一起售賣。名曰菜煎餅。據老天津人講,腳夫們為了吃得飽。搪時候,天津話叫「擋戧」,再買兩根果子卷到一塊吃,既好吃,又方便,一邊幹活一邊就把飯吃了。因此,煎餅果子就成了天津人既實惠又擋戧的美味食品了。
菜煎餅和油條。 為什麼天津人叫它煎餅果子呢 ?這與天津的碼頭文化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天津碼頭來往船隻絡繹不絕。裝裝卸卸上下不斷,碼頭腳夫餓了就吃,吃飽了就干。到煎餅攤買張煎餅再買倆果子就著吃。早先賣果子。不同現在,有張紙托著或是有個塑料袋拎著。那時賣果子是用一根葦子棍穿著,吃起來不方便,於是買煎餅的人便把果子卷在煎餅里一塊吃。天津人不叫「卷著」,而叫「裹著」,天津人說話乾脆利索,為的就是圖省事。風隨習染,習以化成。把「卷著吃」叫成「裹著吃」。裹著二字的發音成了「果子」,天長日久,煎餅卷果子就把卷字省略了。變成煎餅果子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繁榮,市場興隆,小吃攤越來越多。外地人在天津賣小吃。佔了絕對優勢,賣什麼的都有外地人,唯獨賣煎餅果子的鮮有外地人,都是清一色的天津人。讓人欣慰的是。這一天津美食小吃真是根深蒂固。唯我獨有,外地也有賣天津煎餅果子的,上海有,北京有,安徽也有,但他們的「天津煎餅果子」跟真正的天津本地的煎餅果子,純粹是「倆色倆味」,絕不一樣。
鍋巴菜 也是天津獨有的一種土生土長、市生民成的美味小吃。 傳說 清朝乾隆年間。在天津西北角附近有一個煎餅鋪。掌櫃的姓張,據說是《水滸傳》里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的後人。娶了個媳婦姓郭。排行在八,人稱郭八姐。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回京途中。順南運河來到了天津,肚中飢餓。走進了這家煎餅鋪,吃的是煎餅、面醬卷大蔥。乾隆皇上飢腸轆轆。吃著煎餅又脆又香挺好吃,就是有點口乾。侍衛一見,忙叫店家上湯。內掌櫃的不知如何是好。慌忙中將煎餅撕成碎塊,放入鍋中。然後放上鹽、香油、糖色,開水一沖。又抓了把香菜,就端上來了。乾隆爺一聞。比剛才吃的煎餅味道還香,就問內掌櫃的。這湯叫什麼名字。內掌櫃的聽錯了,以為問她叫什麼名字。便答道「叫郭八」,乾隆一聽,忙說:「此物既食。既湯,又既菜,應加上個菜字才好。就叫鍋巴菜吧。」
第二天侍衛托著200兩白花花的銀子找上門來。一進門大喊道:「掌櫃的,恭喜你發家走運。你知道昨天上你這來吃煎餅的是誰嗎,那是當今萬歲爺,你的煎餅做得不錯。尤其鍋巴菜味道更佳,皇上賞你白銀200兩。趕快謝恩吧。」
從此張記煎餅鋪借乾隆一句話。買賣越干越紅火。其實這只是一則民間傳說,鍋巴菜也確實是由煎餅衍化而成,從名稱的叫法上,天津人不叫鍋巴菜,而叫「嘎巴菜」。一個「嘎」字。獨具天津衛的地方特色。為什麼鍋巴菜天津人叫「嘎巴菜」呢。這其中就有濃厚的天津地方文化特色。早年間天津衛平民百姓之家。大多數都是一間屋子半間炕,炕下壘煙道冬天取暖,炕頭安鍋台做飯燒水,用這種大鍋燜出來的米飯。鍋底有一層薄薄的鍋巴。金黃色很像攤出來的煎餅。天津人把鍋巴叫「嘎巴」,所以鍋巴菜天津話就叫「嘎巴菜」啦。
嘎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地方小吃,它的製作非常講究,煎餅(嘎巴)要綠豆磨漿,攤的圓形不薄不厚。口感適中。蒲松齡寫的《煎餅賦》「椒合鹽鼓」、「零落金條」。既形象又恰到好處地描述了製作鍋巴菜的全部過程。嘎巴菜即食。即湯,又即菜,作料配置非常講究,要有香油、味精、醬油、大料、五香面、香乾絲打鹵,配以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香菜等不下二十餘種作料,吃出來味才正宗。
天津小吃附錄
天津風味小吃列舉如下: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因其創始人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得名,為天津包子的代表品種,是半發麵皮包鮮肉水餡蒸制而成,聞名中外。
半發面制皮,既有發面的香甜,又使餡的鮮汁得以保存。制鮮肉水餡,以七成瘦三成肥的鮮凈好肉,放入鮮姜絞成細小的肉丁,一邊攪肉一邊放好醬油,然後再一邊放水、一邊攪,最後放味精、香油和蔥末不停的攪,製成水餡。制好餡,合好面後,再經多道工序,蒸得的包干精緻美觀、鮮香濃郁,別有一番風味。
桂發祥麻花
酥脆香甜的油炸麻花,非常好吃。天津經營麻花的店鋪極多,享有盛名的也不少,如王記大麻花、十香齋麻花、西北角麻花等,但是,桂發祥什錦夾餡麻花獨占鰲頭。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兄弟倆各開一店,製作麻花技藝高超。1956年兩店合並為公私合營的「桂發祥麻花店」,保持和發展了范家兄弟的傳統製作技藝,使十八街麻花遠近馳名,成為著名的風味小吃。
桂發樣麻花,是用熱油合面,撒上桂花、閩姜、白糖、青梅、核桃仁、青紅絲等,製成酥餡面,搓成酥餡條,用糖汁合面,搓成白條;把一部分白條沾上芝麻,便成麻條。把酥餡條、麻條、白條合股擰,折對後再擰,然後放到油溫在二百一、二十度的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出鍋後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和瓜條等,成為什錦夾餡麻花。
耳朵眼炸糕
為天津極享盛名的風味小吃。起源於光緒年間,「炸糕劉」劉萬春在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口開的炸糕店。他的炸糕皮酥脆嫩粘、餡細膩香甜,很受顧客歡迎。人們談起這里的炸糕,很自然地稱為「耳朵眼炸糕」。炸糕好吃難忘,字型大小奇特易記,盡管「炸糕劉」掛上了「增盛成」牌匾,但是,人們仍然叫它「耳朵眼炸糕」,最終店名也改為了「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選料好,加工精、製作細。炸糕的皮薄均勻,絕不露餡。炸好後,外皮呈金黃色,既脆又酥,里皮嫩粘,餡香甜可口。
炸卷圈
炸卷圈是天津傳統小吃,用香油、麻醬、醬豆腐、薑末、五香粉、鹽等調拌綠豆菜、香乾、香菜、粉皮等成餡,以豆皮卷餡,切成約十五厘米的長段,用麵粉、醋、鹽調成的糊,糊粘兩頭切口,然後下油鍋炸,炸成金黃色即可。
炸卷圈清淡適口,外脆里嫩,天津人一般都是夾餅吃。
鍋巴菜
鍋巴菜是獨特的風味小吃,天津人普遍喜歡吃。鍋巴菜的主料鍋巴,以上等綠豆和優質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煎餅,切成柳葉塊。以香油、薑末、蔥花、面醬、醬油、醬豆腐等打成鹵。然後,將鍋巴放入鹵內,輕輕拌合,以鍋巴完全沾滿鹵為止,隨即盛人碗內,再灑上辣油、香油、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等。
鍋巴菜酥爽清香,滑潤適口,再配以芝麻燒餅,風味異常。
豆漿
以黃豆水磨成漿,大鍋煮開,濃香色白,營養價值極高。天津豆漿,歷來以其質優著稱。
天津人的習慣是喝豆漿只加少許鹽,略有咸口即可,更顯出豆漿的濃香味,也喜歡用豆漿沖雞蛋。賣豆漿的店鋪,也製作豆腐腦或老豆腐作早點供應,早點過後又製作豆腐出售,因此,俗稱為豆腐房。豆腐房是天津供應早點的主要店鋪。
豆腐腦
豆腐腦與豆漿、鍋巴菜,為天津傳統早點稀食的三大主要品種。天津的豆腐房,早晨都是既賣豆漿,又賣豆腐腦和老豆腐,早點過後賣豆腐。
豆腐腦,是以點得極嫩的豆腐為主料,以能盛起而不散為適度。盛人碗中,再澆上鹵子為佐料,可葷可素,種類繁多。另外,顧客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放人辣椒油、蒜汁等。
狗不理包子: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創始於清朝末年。因店主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 揚名。製作工藝嚴格,實行獨特的「八步操作法」。特點:肉餡鬆散、包褶均勻、 肥而不膩、清香適口。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耳朵眼炸糕: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距今已近百年。 特點是外焦里嫩、細甜爽口、香味芬芳。1989年獲商業部金鼎獎。
十八街麻花: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製作考究,料精貨實。特點: 香甜、酥脆。1989 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大福來鍋巴菜:
津門傳統小吃。創於清光緒年間。特點是色香味型俱佳。
鮮果餡湯元:
天津風味小吃。特點是清香爽口、粉糯軟滑、果味濃厚、別具風味。 以小白樓地區的白樓小吃店與江南春餐館的最有名。
貼餑餑熬魚:
天津民間流傳美食。特點是玉米面餑餑顏色金黃、底面焦脆。小魚 味鮮香濃,魚骨酥軟。
京東餡餅:
清真風味食品。特點:色澤金黃,肥而不膩,清香適口。
喇嘛糕:
津門傳統風味小吃。以遼寧路 144號京津餐廳經營的為最好,特點是色 澤金黃,甜暄適口,營養豐富,松軟。清素,營養成份高。
羅漢肚:
醬制食品。由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採用傳統的醬制方法研製生產。因肉 皮層次分明,形似羅漢的肚子而得名。特點:緊固不散,光澤透明,口感咸鮮, 適口不膩,醬香醇厚
知味齋水爆肚:
天津風味小吃,創於1920年。特點:肚絲鮮、脆、嫩、爽口。吃 時趁熱蘸料,滋味醇厚,具健脾養胃之功效
杜稱奇火燒:
津門風味小吃。特點:外焦內嫩,餡心細膩,口艷醇香。
崩豆張:
天津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五代傳人。創於清嘉慶年間。特點:脆而不綿、 不硬、不含膽固醇,久嚼成漿,濃香滿口。
果仁張:
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四代傳人,有 160年歷史,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 名為「蜜貢張」。主要產品為掛霜系列果仁。
馬記茶湯:
天津風味小吃。起源於明朝末年。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 甜潤口。
石頭門坎素包:
天津傳統風味小吃。 由清末天後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明。特點: 薄皮大餡、低脂肪、高蛋白。味醇清口。
恩發德蒸餃:
清真風味小吃。1921年由時文德創建。用洗凈的西葫去皮去瓤,羊 肉末用開水烙透。攪入醬油、花生油、香油、精鹽、蔥薑末。最後將西葫餡投入 拌勻。將擀成的面擠捏成道士帽形的餃子生坯,上屜用旺火蒸熟。特點:有咬勁、 不滲油、肥而不膩、鮮嫩味美。
陸記燙面炸糕:
創始於1918年,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黑白小豆、白沙板糖、花 生油為原料。經過 7道工序,慢慢加火,炸成扁球形的紅色成品。特點:外皮酥 脆、不粘不艮、餡甜爽口、清香不膩。
芝蘭齋糕乾:
津門著名風味小吃。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選用優質小站稻米、 江米為主料,輔以優質紅小豆、芝麻、桃仁、葡干、瓜條、桔丁等精製而成。特 點: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
明順齋燒餅:
傳統風味小吃。由呂鳳祥在本世紀20年代在「唯一齋」製作經營。 用熱香油與富強粉混合面酥面,包上餡,經過烙、烤兩道工序而成。特點:色澤 杏黃、外皮酥脆、內層柔韌面軟。
⑦ 蕪湖哪裡的牛肉包子最好吃
您好,蕪湖市的牛肉包好吃,是清真寺,還有生煎牛肉包也很好吃。
⑧ 燉牛肉包哪種牌子好
燉牛肉包的牌子有很多,比較好的燉肉料品牌包括黃之甸、品上樂園、吉得利以及王守義等品牌。
⑨ 牛肉小包裝哪個最好吃
百草味夜伴小鹵麻辣牛肉乾。截止2022年12月15日,在淘寶牛肉小包的排行榜中,百草味夜伴小鹵麻辣牛肉乾排名第一,所以百草味夜伴小鹵麻辣牛肉乾是最好吃的,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
⑩ 洛陽有哪些味道好的包子鋪推薦
包子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外表看起來朴實無華,咬下去卻給人無限驚喜。洛陽其實有很多受歡迎的包子鋪,尤其是在早上急匆匆趕著去上班的時候,買一籠屜邊走邊吃,絕對是一道風景,那麼在洛陽都有哪些好吃的包子鋪呢?看看這些有沒有你中意的……
陶陶居歡樂餐廳
陶陶居歡樂餐廳在行署路與澗東路交叉口東北角,已經開了一些年頭,裝修後環境很好。
包子五毛一個,種類還挺多,有鮮肉小籠包、鮮菇小籠包、奶油豆沙包、雞蛋韭菜包等。
地址: 行署路與澗東路交叉口東20米路北
翁記包子
翁記包子店的老闆在二十年前是洛陽酒家的特級大廚,老闆的母親是酒店裡的面點師,手藝那是一流!包子的品種雖然不多,但是每一款都是用心做出來的,經過兩位大廚多年的研製改良,賣了三十年,每一種拿出去都可以當招牌使。
地址 :凱旋路與八一路交叉口西20米路北巷子內
東來順包子店
這家店是個清真店,店雖然不大,不過品種豐富,包子、餛飩、面條都有,好吃不貴。每次從東花壇坐車,都會看到好多人在這里排隊買包子。
這里有牛肉包子,南瓜絲包子,豆沙包子,推薦牛肉餡的,肥而不膩,超級好吃~
地址 : 東花壇(近9路車站牌)
清真方中山胡辣湯
為什麼要推薦一家胡辣湯館呢?還不是因為這里還藏著吃貨們最愛的牛肉水煎包!1元/2個,外皮酥脆,內餡鮮美,貨真價實。三兩口就能吃下一個,再喝口湯,真心特別滿足!
除了水煎包,蔥油餅和牛肉合都是胡辣湯的靈魂伴侶。蔥油餅一定要蘸著湯吃,才最香哦!
地址: 太康路與長興街交叉口東50米路北、周山路天澤大廈附近
馬記水煎包
他家是一家老店了,吃過這么多家的水煎包,他家的最好吃,很多人都說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
包子餡多,皮薄面軟,底部焦脆,口感好,也不膩,而且價格實惠。
地址 : 丹城路金谷園旅社北門面7號
當然還是那句老話。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洛陽的 美食 有很多,筆者只能推薦自己比較喜歡的,況且包子只有嘗過了才知道有多好吃!畢竟不能吃遍全城,也歡迎網友補充,不知道對於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洛陽的包子可謂是香飄十里引君來,所以在洛陽你不用刻意去找包子鋪,你只需跟著悠悠飄來的香味走去即可。
洛陽 歷史 悠久,洛陽的包子必然也是幾代相傳,包子在古代是很受歡迎的食物,所以在洛陽城這樣的古城裡,包子鋪是很多的。不用擔心來洛陽吃不到包子!
洛陽包子,你隨便挑選一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都能讓你吃到忘乎秦漢……
洛陽身為千年古都,如果在古城裡少了包子,那麼會少一到 美食 文化的,所以洛陽的包子,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都不能少的!
如果題主來洛陽找不到吃包子的地方,是因為題主還沒有走進洛陽老城,只要題主走進洛陽老城,只需在老街逛之,包子鋪會不經意間出現在你面前!
景華路長安路北路東100米鴻賓居包子真的不錯
八一路凱旋路口西翁記包子,泮生園醬肉西邊小路門朝南那家包子,東華的薄皮素包子,馬傑山牛肉湯西錯對面馬強包子,東花壇啟明南路九路車路西邊站後面東來順包子,下園路口楊記牛肉水煎包——以前玻璃廠南路仿古街有家孫記開封灌湯包好吃,現在不知道開不開,最早百貨樓噴泉門口那家惠友包子最好吃,拆遷不知去哪了
多年前洛陽酒家小籠包0.11元一兩糧票兩個,屬於當時奢侈品級的,特有的酒香味,經常被父母派遣過來買,附近的同齡人不知道有幾個還能有這樣的記憶?一直覺得這包子味道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我想靜靜]
只喜歡吃翁記的醬肉包
西工飯庄,翁記,民主街雲吞店,盛德美對面的包不同,東來順,河科大一附院西門口的杭州小籠包就這幾家了。
唐宮西路,王城公園北門斜對面有一家,不知名的包子鋪,挺好吃。
70年代,老城朝陽飯店的混沌包子,兒時的記憶。
原洛陽酒家的包子,那味道絕了!這幾十年再也沒有在洛陽吃過如此香的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