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泉州一日游打卡8家特色小吃,4人狂吃14種人均只花70元
福建的 美食 簡直太迷人了。在福建省內,每個地方又有自己濃烈的特色。廈門的海蠣煎、燒仙草、鼓浪嶼餡餅。。。福州的福鼎肉片、紅鱘飯。。。到了泉州,那就是小吃的天下了。
泉州知名小吃集中在西街、關岳廟清凈寺、庄府巷壕溝漧一帶。走走看看吃吃喝喝,一天八頓,實現毫無壓力。下面就給大家看看,我們一行四人,在泉州一天都吃到了什麼特色小吃。
特色:位置好,燒肉粽的醬汁很別致
一早在泉州下了高鐵,先打車到東街吃侯阿婆燒肉粽當早餐。選這家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位置好,挨著西街和中山中路,吃飽喝足去開元寺順路;第二是口碑不錯,各路朋友的推薦都能看到這家。
環境:
坐落在東街騎樓的一層,店面不大,但裝修比較新,桌椅也干凈。在進門口的位置點單,剛坐下食物就送上了桌。
口味:
[招牌干貝肉粽],侯阿婆家的招牌粽子,一粒很大顆,干貝、五花肉、海蠣的份量中規中矩。口味上,與廈門吃到的肉粽很不同,這里的沙茶醬中加了花生醬,辣醬味道也不明顯。粽子裹得緊實,但吃著吃著米呀料呀就散了一碗,剛好把碗底的醬汁裹挾起來消滅掉。
[肉燕湯], 肉燕又稱太平燕子,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小吃。打制燕磨備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雖然與北方的餛飩神似,但是福建的肉燕個頭小小的,不當主食而是小吃。
[牛肉羹], 牛肉羹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道傳瞎桐毀統特色 美食 ,屬於閩菜系。入秋之後,天氣轉涼,喝一碗牛肉羹是泉州人這個時節補身子的常見之物。經過處理的精牛肉已經沒有了粗纖維的口感,反復捶打後吃到的是軟軟滑滑的Q彈。
地址:東街59號(中國工商銀行斜對面)
營業時輪桐間:8:30-21:30
人均消費:12元
特色:品種超多的本地店
環境:位置超級好,走幾步就是古城地標鍾樓。
店面非常寬大,裝修與座位安排是濃濃的本土氣息。檔口上面大大的照片配字,吊起了十分的胃口。早上吃過候阿婆,晚上過來吃這家。
口味:選擇太多了,粽子就有十多種,還有沙茶拌面,肉燕湯等本地特色小吃。價格比候阿婆便宜一點點。
[干貝肉粽],粽子個頭很大,料有干貝、五花肉、香菇,干貝比較金貴,個頭小一點。醬料依舊是沙茶、花生醬和辣醬,就著油脂豐富的肉粽又罪惡又美味。
[大腸沙茶麵],心心念的沙茶麵終於吃上了,但比廈門的差一些。沙茶中加了花生醬,有些粘膩。廈門的沙茶麵頂料甚至比面多,這里的面量大,醬汁又比較糊,一個人完全吃不下。當然,12元的價格是非常便宜了。
[肉燕湯],肉燕比較大,形狀長長方方的,關鍵是肉的顏色比較可疑,淡粉色,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加的多造成的,味道沒有侯阿婆的出色。
櫃台還售賣真空包裝的粽子,適合當伴手禮。但肉粽一粒又沉又便宜,想想背回家也是辛苦。
地址:東街27-29號(鍾樓旁)
營業時間:7:30-21:00
人均消費:12元
特色: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配料全
石花膏是福建閩南一帶的特色小吃,別地兒難見。主要因為食材的當地性,以及閩南夏季氣候讓人喜歡食用。石花膏乍一聽以為是石膏,完全是兩種東西。 石花草是海水裡的一種植物,采出來再熬制,就成了半透明狀的石花膏。
吃的時候,用刨刀刮下來一條條的,澆上蜜水,撒上各種頂料,就成了閩南夏季大家喜歡的街頭甜品四果湯。功效和東南沿海的燒仙草一樣,解暑降溫。石花膏外觀類似果凍,但在口感方面則脆而嫩。
環境:
這家店小小的,藏在人民政府旁邊。僅有幾張桌子,客人的流動卻特別快。因為是街頭小吃,大家渴了熱了進來吃一杯就走,也不會特地坐很久。
櫃台里的配料眼花繚亂, 薏米,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各種水果,如菠蘿、芒果、西瓜等,有的還有蜜餞,仙草,芋圓,布丁,圓子,我的天哪,瞬間選擇障礙。
口味:
清清涼涼的水,石花膏是qq的果凍口感,一份可以選四種頂料,甜甜的綠豆紅豆,酸甜的芒果,糯糯的芋圓是我的大愛。物美價廉,7元一碗,如果在北京,夏天有這么幸福就好了。
地址:庄府巷人民政府南行50米
營業時間:12:00-22:00
人均消費:7元
特色:地道福建小吃,一鍋可以當正餐
薑母鴨是起源於泉州的福建小吃。東南沿海本就喜吃禽類,除了尊崇原味的吃法,泉州這種入了姜味和醬油的做法很博北方吃客的喜愛。
環境:
這家在泉州有很多分店,塗門街總店位於關帝廟清凈寺旁邊,玩累了正好過來吃飯。環境就是普通的餐廳,但是吃鴨子比較費時,店裡還算寬敞,據說旺季也會經常等位。
口味:
前面的排擋可以看到若干排爐灶,每個灶眼架了一個砂鍋,裡面是一份薑母鴨。鴨子煲得慢,所以時候不趕巧,可能就要等等。
打開砂鍋,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姜味,甜鮮的醬油十分誘人。有了這兩味,鴨子本身的臭味就消除了不少。除了薑母鴨,店裡的鴨胗更像小吃。大大的一顆,超級瓷實,口感Q彈,味道特別好。6元一個,路過就買幾個帶走,熱著吃涼著吃都很好味道。
地址:塗門街總店
營業時間:9:30-21:00
人均消費:20-40元
特色:開元寺邊上的面線糊,順路來一碗
環境:東街過了鍾樓,就是西街,因為臨近開元寺,所以鋪面、商業、遊人都很多,那叫一個熱鬧。騎樓下的小鋪面,是典型的沿海小吃店。最裡面是廚房,半開放式,面線糊的澆頭碼放整齊壘在玻璃窗後面,一目瞭然。
老闆坐在櫃台前,點菜的時候還跟你聊上幾句。挨著門口是幾張可以坐四人的長條桌,簡單且一目瞭然。
口味:
讓我一下子愛上面線糊的機緣,是幾年前在台北西門町的阿宗面線。和一眾朋友,一人端著一碗肥腸面線,蹲在西門町熱鬧的街頭,稀溜溜喝著燙口的面線糊,記憶中的味道甚是驚艷。
這之後,每到福建,都會各處尋找面線糊的蹤跡,吃上幾碗才罷休。台灣面線始於一衣帶水的福建泉州,泉州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 歷史 。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發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身體虛弱或者牙口不好,喝一碗面線糊可以快速補充營養和熱量。
曾氏老記家的面線糊比較典型,泉州的面線湯比較稀,澆頭有數十種選擇,主要是豬下水、豬內臟或小海鮮。
強烈建議點一份油條,應該是炸過2遍,所以特別酥脆,配燙口的面線糊很贊。
地址:西街17號
營業時間:6:00-23:00
人均消費:10-15元
特色:閩南小吃-炸醋肉、炸紫菜
這家連招牌都沒有的街頭攤子,據說已經有十幾年的 歷史 了。每天下午到晚上出攤,就賣炸醋肉和炸紫菜。不少當地人騎個電動車,攤子旁邊一剎車,買幾塊錢的醋肉拿回家,晚上就多加一個肉菜。
醋肉的做法和原理有點像北方的糖醋裡脊,不同之處主要有兩個。第一,泉州的炸醋肉用豬瘦肉,不局限裡脊;第二,泉州炸醋肉就是不需要勾芡,醋酸香和一絲絲甜是融在了外邊這層麵糊中。
這種非常本地的特色小吃攤子,價格非常實在,幾塊錢就一兜子,剛炸出來是最好吃的。我們站在街頭噓著熱氣吃了好幾塊。攤子老闆又送了我們兩塊炸紫菜嘗嘗。用地瓜粉和紫菜一起炸出來的,也是很香的食物。熱量高,走累了吃幾口瞬間回血。吃不完的放涼了,晚上接著吃味道竟然也是不錯。
地址:胭脂巷3號毛仔牛羊狗鵝火鍋城斜對面(深滬海鮮餐館旁)
營業時間:16:00-20:00
人均消費:5元
特色:西街上值得吃的特色小吃
西街上的小吃店一個挨一個,被前來 旅遊 的朋友們帶火了,不少店已經成了網紅。
走了一圈沒有什麼吸引我的,唯獨看迷了吳式阿姨行雲流水般製作麻糍的過程。
麻糍說簡單是糯米製品,但其實原料還挺多的,有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 閩南地區喜吃麻糍,當地的糯米米粒粗而短,粘性介於糯米和梗米之間,糯米粉十分適合製作米粿或者麻糍。
現場阿姨嫻熟地製作著麻糍。已經整理成型的麻糍團壓扁,加入酥脆的炸扁食皮,少許芝麻糖、花生碎,包好後扔到花生粉里滾上幾滾,熱騰騰的麻糍就做好了。2元一個,咬一口軟軟糯糯,裡面又酥酥脆脆,口味甜咸。真的很有特色。
地址:西街119號
營業時間:8:30-21:00
人均消費:2元/個
特色:美味的甘草水果,潮汕特色
從潮州之旅,就愛上了甘草水果。 乍一聽甘草,一般都覺得是一味中葯,在潮汕,甘草是一種特色的小吃。這次在泉州路過,毫不猶豫趕緊買。
櫥窗正對街面,沐浴過甘草水的水果佳麗們,嬌嫩欲滴地躺在果盤里,等著被翻牌,這場景看到就條件反射地吞口水。。我們選了水果一股腦裝在盆子里,然後稱重,價格比預想的要貴。
我們選了芒果、草莓、青芒果、楊桃、蓮霧、芭樂,打包的時候有三種蘸粉分開小盒子裝好,陳皮粉、南姜粉、梅子粉。帶到茶室,配茶真好。
地址:塗門街92-94號
營業時間:10:00-22:00
人均消費:10元
⑵ 推薦泉州在哪裡有哪些好吃的東西。
飲食攻略——泉州打錫街,肯得雞對面的政府進去,環境OK ,點菜先進,吃的更了不得,我是喜歡,不知你可否愛啊~~
⑶ 泉州市好吃的有哪些
燒烤:
1>中山路人民影劇院附近(醬料十足、多刷點花生醬更棒)
2>文化宮溜冰場旁邊那條路直走一間小食雜店店口(醬料十足、多刷點花生醬更棒)
3>西教堂直走升文小學對面
4>湖心第十中學門口向右走50米處(好像是叫"SK燒烤")推薦"多蜂蜜+花生醬"
5>東門頭」北國」燒烤(東街城基路口)
田螺: 1>文化宮溜冰場數起過去第一個攤位
2>西街菜市旁一間小小的店面,攤位名叫」芬啊螺仔」
3>西門斜坡下來第一間,店名」炒螺王」推薦"麥螺"
扁食: 1>西教堂直走升文小學門口(一大碗才1塊,超便宜,多放醋超好吃的)
2>東街米蘭春天婚紗斜對面公交店後,店名:扁食肉燕草包飯
肉粽: 1>店名:候阿婆肉粽(分店:東街、六灌路)推薦"肉棕+肉燕"
面線糊:1>店名:西街面線糊(分店:福新花園城斜對面、六灌路、南俊巷法院對面)
2>店名:水門巷國啊面線糊(分店:田安路豐盛假日城堡內、中山南路水門巷內、美食街內)
牛餐: 1>龍宮菜市另一邊,店名:阿秋牛排店,其中一家分店在「湖心胡思嫩想旁邊」_面的牛肚湯挺好吃的耶
2>百匯正對面那家」石獅牛肉羹」
3>店名:東興牛肉店(泉州酒店對面)
4>店名:許記牛肉館(在南俊巷,很乾凈的店噢)推薦"牛肉炒飯"
⑷ 泉州才是美食屆低調的一霸,市井小吃讓人慾罷不得
泉州以市井小吃聞名
在泉州,很喜歡叫「古早味」
古早味是「懷舊的味道」
因為每一道泉州 美食
背後故事都源遠流長
古早味也是家的味道
它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中
無論離家多遠
都會牽掛那份古早味
【為什麼泉州的小食有名?】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所以世界各地,中外 美食 都匯集於此,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產烹飪有風味的 美食 。
還有泉州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很多,每逢婚喪喜慶,敬神祭祖,都需要很多點心,所以綠豆糕、桔紅糕、粽子、碗糕等很多。
【天後宮】篇
泉州天後宮是海內外公認的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被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中唯一的媽祖廟。明清很多閩南人移民到台灣,媽祖信仰隨之傳播到了台灣,而泉州天後宮也成為台灣數百座媽祖廟的祖廟,享有崇高地位。
所以天後宮一向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人山人海的地方,周邊一定藏著很多好吃古早的 美食 。
天後宮篇:1、林記正泉茂綠豆餅;2、秉正堂石花膏;3、炬龍牛肉店;4、文啊小吃店
【天後宮篇1:林記正泉茂綠豆餅】
「林記正泉茂」是天後宮旁邊的百年老店。據史料記載,清咸豐時期,晉江陳埭一帶,很多人都以做綠豆餅為生,林舉烈就是其中一個。
後來林舉烈的兒子林孝世前往台灣謀生,學到製作綠豆餅的精湛技術,返鄉後創辦「林記泉茂餅鋪」。之後,林孝世的孫子林時德將餅鋪搬遷到泉州市區新橋頭,為示正宗,命名「林記正泉茂」。
如今,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在泉州幾乎無人不知。用的是父輩傳承下來的獨門秘方,它家的綠豆餅成為泉州人茶桌上的標配。
央視也曾經來報道,每天排隊的人都好多,趕上剛出爐的時候,熱乎乎的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內餡甜而不膩,飽滿而綿密,想想都流口水。
【天後宮篇2:秉正堂石花膏】
吃石花膏,一定要去秉正堂天後宮總店。何謂「石花膏」?因為主要原料叫石花菜,是生長在台灣海峽礁石上的一種食用海藻,形狀看上去也頗似珊瑚。先用大鍋熬制石花草,後用紗布過濾,冷卻後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
五十多歲的丁秉正,是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主人,做石花膏最早要追溯到外婆黃韭菜,清光緒末年,黃韭菜為謀生計,拜泉州南門一帶有名的石花阿婆為師,學習石花膏的製作技藝。
學成之後,挑擔沿街叫賣,漸漸小有名氣。丁秉正從父輩創業,到自己沿街叫賣,如今把店鋪交到女兒手中,這一碗不起眼的石花膏,卻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奮斗故事。
石花膏對泉州人來說是夏日必備神器呀!招牌四果湯,除了石花條,還可從一二十種配料中自選四種配料,有紅豆、芋頭、椰果、布丁、水果、芋圓、珍珠、仙草蜜等等。調好配料,澆上蜂蜜,加點冰水,炎熱的夏季來一碗,真是消暑佳品!
泉州氣候濕熱,酷暑難耐,泉州的男女老少都喜歡來一碗清涼的「四果湯」,甜滋滋又冰涼涼,瞬間熱氣消散。
【天後宮篇3:炬龍牛肉店】
泉州吃牛肉之盛行,隨便哪一條街道,你轉身之處,必有一家牛肉店。每個泉州人的記憶里,都有一碗熱乎乎的牛肉羹。姜絲去味,蔥頭提鮮,每口湯都令人回味,再配上一碗咸飯,就能擁有元氣滿滿的一天。
泉州人做牛肉確有一番功夫,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秘方」。而天後宮旁邊這家老字型大小炬龍牛肉店,傳承兩代人,早已成為當地人味蕾上的牽掛。
牛肉羹,要掄起手臂用力抓,大約要抓個把小時,邊抓邊加水,直到牛肉現黏性,然後加入地瓜粉抓勻。鍋中水開,放入抓好的牛肉,加上水姜絲,調點醬清,起鍋,撒上蔥花,就是美味地道的泉州牛肉羹了。
從唐朝開始,泉州興盛,很多外國人聚集在泉州,並與當地人通婚。唐高祖時,穆罕默德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三賢四賢就終老於泉州,從那時開始,伊斯蘭教在泉州風行,應該那時開始大吃牛肉的。
記得《舌尖2》曾介紹泉州牛肉,兩位彪漢子在那裡摔牛肉,有點蒙古的感覺。泉州男人,號稱八閩大地的美男子,可喝起酒,猜起拳,大口大口地啃起牛肉,那氣勢真的會嚇倒許多北方漢子。
【天後宮篇4: 文啊 小吃店】
文啊水丸店的老闆叫林梨文,所以開個小吃店就叫「文啊」,小店主要做水丸(泉州也叫做魚丸),各種鰻魚、鯊魚、馬加魚等,除了魚丸,還有各種肉丸,雞卷,臘腸等,各種丸子世界。
林家的每一個水丸都是從指縫里擠壓出來的。魚肉成泥後,加入調料攪拌均勻,用手將魚泥擠壓成圓形,最後倒入滾沸的水中,魚丸才算是做好。
放進熬制好的骨湯中加熱後,幾分鍾就出鍋,撒些香菜蔥花,滴上少許香油,一碗香噴噴的水丸湯就端到你的眼前。
一碗水丸湯,一份雞卷是小吃店的經典搭配。雞卷外酥內嫩,香酥爽口,實在是滿足。
【西街篇】
西街對於泉州人來說是一條重要的街道,這里承載泉州人一代代的成長,西街 美食 才是西街的靈魂所在,遊客必打卡之地。
在泉州西街這么一個傳統的街道,藏著不少古早味,還有不少新菜品在陸續開發,古早味和新菜品的摩擦造就了一個熱鬧的西街。
西街篇:1、亞佛潤餅;2、康莊滿煎糕;3、老記面線糊;4、孟氏蒜蓉枝;5、好成財牛排館;6、侯阿婆燒肉粽
【西街篇1:亞佛潤餅】
潤餅是閩南傳統家鄉菜,閩南人在清明節有吃潤餅的習俗,而亞佛潤餅是首選。一張張Q彈、薄如紙張的潤餅皮,不僅是老泉州人的鄉愁,也著實讓外來遊客戀戀不舍。
亞佛春餅始創於清末,創始人傅維長,迄今已百年之久,不僅獲得了中華老字型大小、泉州老字型大小,還成功申報為第三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擺放在店裡的一口鐵鍋,是1961年一個印度華僑送給傅家的,這口鐵鍋足足有三十多斤重,用它烙出的潤餅,厚薄均勻,不容易破,而且又嫩又Q,彈性十足。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等混鍋菜餚,甜潤可口。
【西街篇2:康莊滿煎糕】
曾經上過「舌尖」平台的滿煎糕,是泉州人冬春季節的佳點。從外表看,滿煎糕是金黃色,看起來很扎實,一大口吃下去,有種蜂窩煤的感覺,口感綿密,味道溫潤香甜,意外的好吃。
裴巷滿煎糕,約30年的老店,只見老闆將一堆麵糊攤在爐上,又撒上了紅糖、黑芝麻、花生碎,香噴噴的味道突然襲來,讓人食慾大開。
清晨起來,胃口還沒完全打開,喝上一杯剛好的豆漿,配上剛出爐還冒著香氣的滿煎糕,日子頓時神清氣爽。
【西街篇3:孟氏蒜蓉枝】
這個泉州麻花,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蒜蓉枝。咬一口,酥脆的蒜蓉枝,帶著蒜蓉香,吃起來很讓人上癮。
聽說「蒜蓉枝」源起民間七夕前夕「擰枝果」,是閩南人送給愛情的一份禮物,它經常出現在祭祀「牛郎織女」的供桌上,形狀就像「8」字,表示牛郎與織女愛不分離。
西街這家賣古早味的茶配蒜蓉枝,這是泉州人最愛的麻花口味,蒜蓉枝可以一根一根賣,也有整包裝的。除了蒜蓉枝以外,店內還有寸棗等油炸小點,是泉州人買茶配必去的一家古早味小店。
【西街篇4:老記面線糊】
我第一次吃面線糊是在台灣,現在才知道,面線糊真正的發源地,是在泉州。面線糊是泉州人必備的早餐和夜宵,白色的面線糊而不爛,然後加各種配料,如油條、醋肉、大小腸、蟹肉等,本地傳統吃法是添加油條和醋肉,這才是泉州人最愛的味道!
泉州有「西街的麵糊東街的粽子「」的說法,這家「老記面線糊」是西街老字型大小的頭一家,店堂非常整潔干凈,香噴噴熱氣騰騰的"面線糊",帶著白鬍椒清香的面湯迅速解開你味蕾,沾著油條,溫暖滲入了你的舌尖,滑過咽喉,流進胃裡,讓人心滿意足。
此外,蘿卜糕也很好吃,泉州人叫「菜粿」,以米漿和白蘿卜為主要原料,蒸製成糕,再經油炸而成。油熟過後的菜粿表皮呈金黃微焦,內餡潔白,清甜的蘿卜香味,在嘴裡回甘。
【西街篇5:好成財牛排館】
好成財是一家在泉州牛排名店,一百多年前,老闆的爺爺闖南洋,去菲律賓做廚師,民國初回到家鄉開了家牛排館。爺爺見識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後又改良了本地牛肉做法,沒想到燉的全熟的牛肋排受到了客人的喜歡,所以這種做法便堅持了下來。
和你想像的西餐牛排不一樣,泉州的牛排,就是指牛的排骨。取牛的排骨一兩根,塊塊帶骨,油鍋放入姜蒜爆香,下牛排,然後加入料酒、咖喱、辣椒、八角、桂皮、當歸等,爆炒,再燜三四個小時,開鍋,香味撲鼻。再來一碗鹹菜,每一位泉州人都會多吃好幾碗飯,實在帶勁。
【西街篇6:侯阿婆燒肉粽】
泉州的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有名的是東街「侯阿婆」肉粽店。吃肉粽,最講究趁熱,在香味最濃郁時,用筷子挑開一個肉粽,那簡直就是一道菜啊,鮑魚、干貝、半肥瘦的豬肉、雞蛋等應有盡有。
看外表,覺得泉州肉粽和上海的差不多,不管是外形還是塊頭。但是里料很有泉州特色,比如鹵蛋、香菇、蝦仁、瘦肉、蓮子、魷魚干、海蠣干、干貝等等,蘸醬也有甜辣醬、蒜蓉、秘制花生醬等,配上肉粽真是神仙組合!
【安海篇】
為什麼去安海,主要是為了看「五里橋」,沒想到疫情期間不開放,而且眼前的「五里橋」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了,像一個公園。
但是既然已經來安海了,自然不能走空,安海當地人推薦的幾個 美食 ,讓我覺得這一趟,走的值!
【安海篇1:安海土筍凍】
對於泉州人來說,土筍凍享有「閩南第一小吃」的盛譽。土筍凍在閩南地區已經流傳了幾百年,相傳是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候發明的。而安海的「土筍凍」,才是正宗的味道。
土筍凍,一聽名字還以為是竹筍製作的,其實此「筍」非彼「筍」,土筍是生長在海里的一種軟體沙蟲,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
配上各種調料,如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五叔公是比較有名的土筍凍品牌,不過我一個外地遊客,看著沙蟲有點難以下咽。
【安海篇2:芋圓川】
泉州人真的很喜歡吃芋頭啊,芋圓川老闆叫川啊,芋圓做得特別好吃,大家就「芋圓川」「芋圓川」地稱呼它。時日久了,一說芋圓,嘴饞或者祭拜有需要,都會約定俗成似的去他家買。
店鋪主要是川啊的三個女兒在打理,小妹是父親手藝的主要傳承者,每天早四點就得在家裡的作坊忙前忙後。二姐姐性格爽朗,六點半就准點到店開門。大姐則細心周到,下午四點半左右過來接班。
芋頭是芋圓川經典的主題,架子上、櫃台前都有蒸煮過的芋頭塊,尚待二次加工;芋圓有簡單炊熟過的,也有油炸好的;這里所說的芋圓,不是奶茶店的台式芋圓,而是用蘿卜絲和芋頭搓成的小團子。
店裡很多品種,各色閩南炸物與小吃應有盡有。炸棗、菜圓、菜包、米糕、蓼花、信杯餅等錯落在店裡,簡直就是一個古早味聚集地。
備受歡迎的芋泥細細密密,裝了滿滿一桶,一盒15元的芋泥,搭配小半飯勺的芝麻花生碎,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安海篇3:大華福記】
在安海開了40多年的老店,被稱為當地 美食 一霸的「大華福記」,原名「賣雞福」,因為老闆是從賣雞改行賣牛肉的。跟著導航拐進老街巷子里,路邊小攤錯落,濃烈的市井氣,直覺告訴我,這家店一定不會差。
牛肉羹碗不大,肉還挺多的。顏色清亮,紅嫩的牛肉色若隱若現。喜歡味重的,可以嘗試一下桌上的廈門高粱酒,辛辣味賊刺激!
最喜歡吃這個咸飯,在《舌尖上的中國》里,一道泉州咸飯勾起在外福建人的胃口,沙土蘿卜、八分肥兩分瘦帶皮的肥肉,與香菇、海蠣、蝦干同煮,濃濃的飯香,伴著蘿卜清爽的口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聽說大部分閩南人都會做咸飯,做法繁多,有南瓜咸飯、蘿卜咸飯、芥菜咸飯、芋頭咸飯、五花肉咸飯等,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咸飯和炒飯相反,咸飯性涼,夏季火氣大適宜吃,胃口也會變好。泉州人在夏天,每天都要吃上一碗這樣的咸飯,才覺得一天是圓滿的。
【清源山篇】
清源山,是俯瞰泉州夜景最好的選擇。沿著清源山的盤山公路而上,一路上感受習習的山風和清新的空氣,隨著車子越來越往上走,泉州的夜景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眼前,城市霓虹燈夜景盡收眼底,陶醉其中,愜意非凡。
車子開到南台岩,可以俯瞰整個泉州。南台岩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地勢險要,岩石兀立,而且還是一處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著名勝跡,晚上就這樣安靜的在那裡,隨意參觀。
夜色降臨,在旁邊的露天大排檔,泡上一壺茶。吹夜風,看夜景。再吃地道小吃,聽聽彼此的故事。一大群從來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坐在一起,喝茶喝酒,相逢恨晚。
【薑母鴨篇】
薑母鴨是發源於泉州的一道傳統 美食 ,「薑母鴨」不僅好吃,也是一種葯膳,營養價值極高,尤其是在秋冬季節,吃薑母鴨正好,滋補強身,溫而不燥。
一隻鴨子一斤生薑,翻炒慢燉各有講究。十幾個砂鍋齊管並下,燜薑母鴨是很費工夫的事,慢火燜薑母鴨,直到兩面都發亮,入味全熟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我把薑母鴨分成干派和濕派,干派是湯水收干,肉很乾香;濕派是湯水不幹,肉很嫩。
【濕派:忠記薑母鴨】
地址:泉州崇福路8-9號
大部分泉州人都知道這家店,整整兩個沿街店面擺列的砂鍋,毫不遮掩薑母鴨的香味。忠記做的是鹽燒番鴨,整體都是軟爛的,肉非常酥,姜味濃郁但不過重。
鴨子完全沒有腥味,皮滑肉嫩,真正做到了骨肉分離,肉質可口。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每桌都放米飯,嘗試了才知道是因為鴨肉搭配米飯更好吃。
鴨子在鐵鍋里鹽燒,再在砂鍋里用文火慢燉2-3個小時,每盆鴨子用半斤的老薑,為了使鴨子保持原汁原味,二十多年來堅持用煤炭控火。全程都需要師傅不停查看來控制火候,在夏天都要忍受高溫的烘烤,真是不容易啊。
【干派:張林遠華飯店】
地址:晉江319縣道雙龍路123號
這家店在晉江,很多泉州人開車過去,專程去吃。在張林,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離開遠華飯店,他家的薑母鴨被粉絲稱為「全晉江最好吃的薑母鴨」,真的不是胡吹!
鴨要選沒有下過蛋的母鴨,才能保證肉質細嫩,上桌的薑母鴨色澤金黃,用小火慢慢煨著,湯汁「咕嚕咕嚕」,薑母和麻油混合成誘人的味道,把饞蟲勾了出來。
鴨肉滿滿的姜味,綳著一層薄薄、微焦的脆皮,肉卻很嫩很飽滿,汁水豐盈,咸中帶著一點甜和姜的辛辣,超入味~
還有招牌的鵝肉,濃油赤醬塊頭大,江湖氣息十足,完全可以滿足九兒大口吃肉的慾望!鹵得很入味,輕輕一碰就會脫骨,連皮都有了膠質,咬一口就是滿滿的膠原蛋白。鵝肉非常嫩,口感厚實柔軟,唇齒之間是久散不去的甘香油潤。
【兩個小驚喜】
【泉州鹵面】
泉州鹵面最主要湯好,都是新鮮的骨湯或肉湯,湯料亦很講究,都是上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等煮透,添加地瓜粉調稠。面上澆上鹵料,最後配上芫荽菜、蛋絲、油炸蒜丁等佐料。
每次都是一鍋一鍋燒的,看起來糊里糊塗的一碗面,吃起來可一點都不糊塗,各種鮮味各司其職,糅合得天衣無縫,這是能讓人吃撐的家味。
【壺見】
這是泉州當地的連鎖奶茶店,聽著名字,你就知道了,壺見就是「福建」的意思,這個奶茶品牌的發源地就是福建泉州。
愛喝奶茶的,一定要嘗一嘗這個當地品牌,用福建茶葉做底,很有特色。竟然做泉州特有的四果湯奶茶,還可以點鐵觀音奶茶。
國慶節到了,去泉州吃吃吃吧!
這是一個為了吃,
也值得再去一次的城市。
⑸ 泉州小吃美食 誰知道啊
泉州美食推薦
(1):遠芳小籠包:
在中山南路僑光電影院門口全部手工包的而且是現包現賣皮薄餡多再配上碗店裡賣的牛肉梗那真是絕配啊可惜的是因為是現包現賣
(2):美食街阿南酸菜面:
酸菜面是泉州洪瀨特色,據說這個阿南酸菜面就是那裡正宗的酸菜面號稱洪瀨NO:1
(3):文廟深滬魚梗館(壺仔飯):
在這里你可以吃到泉州深滬特色的各種梗:有章魚梗,蝦梗,魚梗等等,
(4):塗門街石獅牛肉梗(好利順廣場樓下):
開了很多年啦,裡面最好吃的估計就是牛肉梗啦,因為是正宗石獅的,所以牛肉梗和他人的很不一樣哦,紅紅的賣相極好,而且口感不錯,很Q,而且價格也很地道,2元一碗。
(5):五礦阿三牛排咸飯:
他的咸飯很不錯的,一元一碗,因為用來乘飯的碗很淺,叫碗飯,然後來個牛排,加碗百葉
(6):西街肉粽店
(7):東街國良拉麵店:
(8):美食街特香雞雞飯
(9):天後宮秉正四果糖石花膏
⑹ 泉州的特色美食攻略
導語: 冠以「東亞文化之都」的泉州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也是一座遍布特色小吃的美食城。現在就由我向大家介紹幾個最具特色的名小吃~
泉州市區
1美食街水門國仔面線糊
提起泉州就能讓人聯想到面線糊,而泉州的面線糊真的是一絕!清糊就已清香,加上配料更是令人垂涎不已。醋肉、香菇、脆腸、蛋花、海蠣、大腸、魷魚…再加上特製白酒與香菜,絕對令你贊不絕口。其店內也有豬血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2東街肉粽
泉州肉粽聞名遐邇,大肉粽、黑米肉粽、蝦仁肉粽、鮑魚肉粽…再加上一碗湯,小腸湯、肉燕湯、丸子湯…其間的美妙無法用言語表達,只有親身體驗了才知道。東街鍾樓肉粽總店與東街侯阿婆肉粽店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3花巷灌湯包
港式茶餐廳風格的花巷灌湯包名聲絕不是蓋的!招牌灌湯包、飄香奶黃包、鮮蝦燒賣、蟹黃灌湯包、紫金鳳爪……加上綠豆湯或皮蛋瘦肉粥、香菇瘦肉粥……美不勝收!中山路花巷有多家灌湯包,屬花巷口「蒸手藝」最正宗!
4塗門街好成財牛肉館
舌尖上的中國泉州站取材之一就是好成財牛肉館。百年老店!不管是牛排還是牛肉羹都是一絕!一碗咸飯一份牛排一份牛肉羹或再加一份青菜,完美。
5胭脂巷一號店咸飯
這家店的咸飯不僅香,並且火候也掌控的很好,飯不會太硬也不會太爛。加上配菜:豬蹄、封肉、青菜等,還有小腸湯、丸子湯、蘿卜湯……是吃貨就不該錯過!
6潤餅
舌尖上的中國泉州站取材之一。潤餅是泉州本地具有特色的.小吃之一,潤餅皮包裹著香芋或紫菜等其他不同口味。體驗泉州的特色鄉土文化氣息。
7西街田螺王
炒田螺吃的就是那一口香甜的汁與那塊超Q的螺肉。先在螺尖吸一口再吸螺口這樣肉才容易出來。
8四果湯
泉州遍地都有買四果湯的小攤,但在二院對面那棵榕樹旁的小巷進去50米左右有家專賣四果湯的店面屬其最正宗。椰果、芋泥、菠蘿、石花膏、紅豆、葡萄乾、西瓜等選四樣。一碗絕對不夠!夏天消暑必備。
大泉州地區
1永春
永春美食街"矮的老字型大小"水餃。這家水餃里的肉是用剁的而不是絞的,吃起來有嚼勁且不油膩,便宜又好吃。
旁邊的"蓬壺肉羹湯"小腸湯、肉羹湯、大腸羹、過飢草湯、蒸粉、炒麵、咸飯、芋飯都是好料。兩家店都是每碗3塊錢,便宜又好吃。
2永春達埔--永盛麻粩
麻粩是達埔的名小吃,也是婚禮必備的喜糖。在達埔,最好吃的麻粩還屬永盛。這家的麻粩麥芽糖不會太少,而又甜而不膩。麻糍也是該店的特色產品。
3蓬壺肉羹湯
上面介紹的蓬壺肉羹湯只是其在永春的分店,而最正宗的還在蓬壺,那條通往三中的路旁有兩家店連在一起,一家經常爆滿而另一家只有打蒼蠅的分,不用說也知道哪家的好吃了~
4崇武魚卷
逛著崇武古城,品嘗崇武的魚卷才算到過崇武。崇武的魚卷遠近聞名。
注意事項
追求高檔消費的繞道。
面線糊的配料很多,但是加兩三樣就很多了。
以上推薦美食人均消費20±
上述肉粽侯阿婆店品種較鍾樓肉粽總店少。
潤餅位於開元寺門口附近。
⑺ 跑去泉州吃牛肉,竟有點絲綢之路的香味
「比起大城市,
古早美味,
更值得深入 探索 。」
去泉州之前,我對這座城市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並非第一次踏入福建省,只不過都繞不開網紅經濟日趨發達的廈門,短暫的周末泉州游卻讓我打開了對閩南 美食 的新大門,還未踏上回程的飛機,內心卻已策劃起下一次的泉州之行。
深夜抵達泉州,我和同伴早已疲倦不堪,出了機場上了出租,直奔早已預定穩妥的民宿。城市靜謐,古老的城牆讓人覺得時間彷彿在此刻凝固,司機叔叔漫不經心開口道:「右手邊就是我們這里很有名的關帝廟啦」,瞌睡不已的我被眼前一整排的紅燈籠瞬間喚醒,遠看就像是用紅燈籠鋪成的道路,照亮了整個城市的夜空。民宿雖是在老城中心,卻也是極其隱蔽。
迎著旭日初升,街頭巷尾已彌漫著那種老城區的古早味。我們的民宿門口有廟,也有公園,深入轉角的巷內,是各種早點此起彼伏的香味。
可能是周末的緣故,此時的人並不多,以地標鍾樓為界,分為東、西兩街,其中西街是泉州市區保留最完整的古街區。
俗語有言:「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起於鍾樓終於新華北路的西街,更感車水馬龍,我的腦海里突然蹦出些模糊的詞彙:古早,混雜,平和。
我們遊走在騎樓之間,偶見嬉鬧的孩子們,悠閑的老人們,時不時傳來商販的吆喝聲,趕緊找尋 蔡瀾先生推薦的那一家牛肉店 ,都知道論吃牛肉,一定繞不開潮汕人,號稱「沒有一頭牛能活著走出潮汕」,於是我專門跑去潮州吃了牛肉粿和牛雜粿,有些刮目相看。
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泉州各種以牛肉為原料的小吃,已有非常悠久的 歷史 , 現在的泉州,僅市區的牛肉店已超過兩三百家 ,令人難以想像。
我們特地周六趕早來,因為不是飯點,東興牛肉店裡食客並不多,每個泉州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愛的牛肉店,這也是眾人交口稱贊的其中一家。因為老闆名叫建興,最早開在東街,故取名「東興牛肉店」,後來因道路改建,才搬來了庄府巷,老泉州告訴我 每次到庄府巷只有兩種可能,20%的可能性是路過,而80%的可能性是來這里 。
只見老闆隨意坐在店裡,時不時跟店員聊幾句,於我而言,那些都是晦澀難懂的閩南語。幸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根據網友們的推薦,考慮到兩個人的能力有限,選擇性地點了幾樣。
按理來說中國 歷史 上很少吃牛肉,因為牛是主要的畜力,且福建當地並不產牛。如此說來,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阿拉伯人來到這里,隨之流入的豈止異域文化,還有來自大洋彼岸的香料和食物 ,也在這里生根發芽。現在泉州還有許多阿拉伯人的後裔,仍舊以牛肉為主食。
一份牛排,一碗牛肉羹,一碗咸飯,基本就是泉州人的標配 ,此言果然不虛。紅燒牛排最初是限量供應的,一天不超過三十份,切塊,焯水,洗凈,再煮,工序簡單但步驟繁瑣,按現在的說法,幾乎是秒光的「網紅」。
我們也點了一份牛排,兩大根排骨被盛在簡單的不銹鋼碗里,但此「牛排」非彼「牛排」,真的就是牛排骨,而且每一塊都足夠飽滿,瞬間被濃重的肉香味勾去了,一入口便感受到這紅燒的滋味和香料的涌現,想來是受了阿拉伯人喜用各種香料的影響。
牛排肉已經燉得骨肉分離,一口咬下,能感受到緊實的肉質與充盈的汁水,再咀嚼,更感香濃,還有些老食客直接用手啃,簡單粗暴,卻很過癮。
老闆看我們初游泉州,熱心介紹起自家的牛肉,他很自豪地說得用 每日屠宰場最新鮮的,不喜歡用冷凍貨 ,所以這里的店員一大早便在廚房忙碌起來,先用當天現買的全牛,熬制這一大桶牛雜湯。其實一進店,我就想說,整個店內香氣四溢,原來是這牛骨牛肉現熬的高湯。
對著剛上桌的牛雜湯,我忍不住用湯勺輕輕撥動,結果牛雜滿碗,饞涎欲滴,這家的湯頭看似清淡,回味香濃,絕不是靠添加劑的成色,可以放心先多喝幾大口。姜絲和芫荽,一黃一綠,飽滿的牛肚入口沒有雜味,而是鮮香脆嫩,很久沒有喝過如此實在又好喝的牛雜湯了。
牛肉羹有軟羹和硬羹之分,最大的區別就是牛肉是剁碎了還是切片, 泉州的牛肉羹,是牛肉經木棒碾碎後,反復捶打後,加入各種調料下鍋汆熟而成 ,東興也不例外,依舊每天都用新鮮牛肉規規矩矩手工現打,我們坐在店裡的時候,依稀聽見廚房那邊傳來「bang,bang,bang」的捶打聲。想起來老爸在家包餛飩的時候,也喜歡買一塊豬後腿肉,並不用機器絞肉,而是自己拿兩把菜刀,自帶節奏感交替剁肉,說是這樣的肉吃起來有口感,不會爛。
又是毫不修飾的不銹鋼碗,看似清湯寡淡的牛肉湯,只輔以切碎的香菜和細細的姜絲,到底能有多好吃?但,入口的瞬間分明是湯清味濃,我覺得相比福州的軟嫩,這里的更有嚼勁,因為料多到任性,所以更令人意猶未盡吧。
不知不覺,店裡客人多起來了,我四處張望,發現桌桌必點的一定有這碗牛肉羹,隱約聽見旁邊有人在說:「這一碗,我從小學吃到現在,還是吃不膩啊!」老闆大笑:「秘密!」只是稍稍透露牛肉要先切成片狀再捶打。
起初,我想點牛筋粉,被老闆制止:「牛筋湯直接喝最好啦,亂加東西就是搞破壞了。」
開店前的老闆曾經是單位的大廚,一不小心就流露出廚師的本性。於是我乖乖要了純牛筋湯,好像女性都會偏愛這一碗天然的膠原蛋白,我用勺子攪拌時,伴隨著姜絲和蔥花的清香與湯底的濃香,讓嗅覺先一步「品嘗」其鮮。
我貪心想多舀兩塊,但牛筋實在大塊,勺子上只允許承載一塊,一口一口的軟糯,讓人愉悅,每次吃牛筋都會讓我覺得自己變年輕了。忘了說, 店裡的湯是可以現加的。雖然是三十多年的老店,老闆倒是依舊大方如初 。
本應來一碗咸飯,跟著老泉州一起吃,可喜愛麵食的天性又出來了,一看到干拌面就特別好奇!眼前這一碗滿是花生醬和紅辣醬的拌面,實在是香味相乘,令人饞涎欲滴。
老闆說這 花生醬是他們自己加工過的,先炒熟黑芝麻,炸透花生米,再進行研磨,還要費一番功夫,方能搭配這碗干拌面 ,不僅如此,我還吃到了些許蔥油的香味,整碗面條口感是常規的軟口,但根根都能被透著甜辣的花生醬裹住,我第一次知道添了黑芝麻的花生醬如此脫俗, 據說這一碗干拌面調整了無數次,老闆還真是較真!
我對肉粽又愛又恨,因為喜歡,又怕吃撐,可能吃貨都是這么糾結。東興也有做肉粽,點了一個嘗嘗看,個頭真大,裡面有鹵蛋,香菇,栗子,干貝,蝦米和一大塊肥瘦分明的肉,也和拌面一樣,淋上了一勺花生醬和紅辣醬。最好嘴大,能吃下一大口,感受不同食材在糯米里的碰撞,別忘了再蘸點醬,回味微甜。如果有閑暇,我推薦你們去泉州有名的肉粽專門店,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只恨自己心大胃小,終究沒能吃上淋了牛排湯汁的咸飯。我跟老闆說下次再來, 他笑笑:「哎,不知道還能做多久。其實,不是手藝沒有得到傳承,只不過現在誰願意吃這苦,賺錢又少呢?」說罷,他又起身忙活去了。
1988年開業的東興,
似乎陪伴了泉州的成長,
還有關帝廟對面年代更久的好成財,
像極了泉州人的麥當勞和肯德基,
如果實在想不出吃什麼,
去吃牛肉總是沒錯的。
#全福游、有全福#
哈哈哈
文/圖:Piggy
點評:piggy_cloud
個人公眾號:小豬好吃喝 (雖然很偷懶)
往期推薦:
景德鎮 | 冷粉鹼水粑餃子粑,聞所未聞
武漢不止過早,絕對是個被低估的美味城市
去潮州吃了這一碗,原來什麼都是浮雲
⑻ 泉州出名的牛肉店有哪些
我喜歡吃牛肉,在塗門街屈臣氏旁邊那條巷子里有一家,湯非常的濃,在我來說,到那家去吃主要是吃牛肉羹,那湯非常好喝,很稠。呵呵。
阿秋:挺出名的,牛排好吃。咸飯個人覺得不咋地,但是配上牛排汁就非常不錯啦。
位置:泉州市溫陵路商品街裡面,往文化宮方向走200米左右。
志阿全牛館:推薦牛排、咸飯、牛肉羹。牛排汁非常稠,不會辣,濃香型的。咸飯一般是紅蘿卜飯,挺不錯的,牛肉羹跟塗門街那一家相反,很淡,很清。
其實還有挺多的,只是我一時說不上來。暫時想得到的就這些了。
⑼ 泉州哪裡有好吃的
水煮活魚: 東街蜀園,全芳花園對面的重慶小洞天,湖心後街在群盛後面有家四川人開的飯店,前坂鈐香園
燒烤: 人民影院那邊,文化宮後門,八一對面小商品街入口的烤雞翅+香腸,西街燒烤,
洪瀨雞爪:美食街127號有家店,味道不錯,真正的洪瀨雞爪很美味哦~~~
酸菜面:美食街26-28號阿南酸菜麵店去過一次,味道不錯……百源路1號樓A118號 洪瀨酸菜麵店
面線糊:水門巷的國啊(加多多的白酒和多多的胡椒粉,加上新鮮的蟹肉和大腸頭,面線糊得放油條,美食街有一分店),舊順濟橋下,西街老記面線糊。
豬血:國啊面線糊店裡(吃豬血一定要叫妹妹多加點白酒,美食街有一分店),
炒田螺:西街的田螺王(西教堂知道嗎?就是開元寺繼續往西走,過了路口就是西教堂,然後再往西,就到了,它的對面有個小的菜市場,雙塔菜場。晚上那裡有點燈,門口有很多車,店裡發出各種吱吱的響聲,呵就是了),小商品街入口,
扁食:升文小學門口,奎霞巷口那家,
肉粽:東街候阿婆(另一家在西街影劇院門口),還有就是聞名的鍾樓肉粽,有好幾家分店:鍾樓、湖心街的小商品夜市、東門、浦西等都有,現在在刺桐路十字路口那邊也開了一家……
豬腳:鳳池,東湖龍潭的豬腳煲,津淮後街的南記真味館的白水豬腳(精肉羹,腸灌腸,方肉)
牛餐:阿秋牛排(在湖心街那裡好像在群盛酒店附近,另一店在小商品街從建行路口走進去一直走,靠右邊),關帝廟對面,東興牛肉店(老牌店,牛蹄 不錯,泉酒斜對面),百匯對面石獅牛肉羹(牛尾湯不錯),九一路上一家復印店 旁邊有一條巷子(忘記名字了,就在五中出來的那條巷子對面)拐進去走大概兩百米右手邊有一家牛排店裡面的牛排和羅卜湯,南俊巷的「許記牛肉館」最干凈,「牛雜」一定要泉酒對面的東興牛肉店才叫棒,寶州路的好成財牛肉店的牛排,
海螺:西街電影院門口,
肉燕:豐澤新城大門進去沒多遠的那個菜市場買肉燕。餡很多,而且感覺很乾凈,味道也非常的不錯。(具體位置在新城正大門進去還沒到圓盤右邊有個小菜市場。往裡走拐左,就看到一間比較干凈的在賣肉燕的小儺了),承天寺對面肉燕美食園
石花膏四果湯:南門的石花膏(從中山南路到南門那條街好像是聚寶街吧,往右手到聚寶街的中間那段。有間生意非常好的石花膏店),威遠樓前面的四果湯,菜頭酸水和楓果水:人民影院的菜頭酸..,
煎包:水門巷口,衛校門口的煎包便宜又干凈,「福人頤煎包」可以到衛校旁邊的一家小吃店買到
小籠包:僑光電影院旁的遠芳小籠包(僑光電影院右手邊那條小巷子內的小店),
拌面:奎霞巷口那家,鎮武巷的干拌面,
羊肉狗肉:水門巷(進水門的左邊。以前是第一間,現在是第二間),西溝那邊(好像還沒到田螺王那邊,位置在左邊,有二個店面的,挺大的地方。裡面的雞卷也不錯),
醋肉:舊順濟橋下在支隊年檢那邊的面線糊店裡,新世紀酒店和那間泉州假日酒店中間那座橋那裡的小攤,中菜市人民電影院對面的那個門旁邊的小巷子(通往舊的少年宮) 第一家小炒老闆好象叫國啊旁邊的炸醋肉,
鴨子:橋仔頭建來發的鹽鴨(好地方旁邊),
海蠣煎:百匯對面石獅牛肉羹,
馬加粳:百匯旁德克士對面深滬小吃
拉麵:豐州橋頭蘭州拉麵,
酸菜魚:全芳花園對面的重慶小洞天再過去的孟家灣,
套餐:康橋庭院咖啡的板燒套餐(裡面的台灣風味很濃),田安路名典咖啡的港式排骨飯不錯,紅石的港式豬排飯。 現在還有一家新開張的 雅米舶 海洋休閑餐廳,裡面的東西也很不錯。
咖啡:東街金星酒店樓下的SPR咖啡店,還有名典 、上島、 上田、和悠仙美地等地方的咖啡也不錯……
水餃:閩泉酒店(還有炒鵝腸),
啾啾螺:文化宮,啾啾螺還是西街電影院對面的那家比較好吃(文化宮的不新鮮哦),
串串香.麻辣燙:據說是狀元街榕樹下那攤味道最好,西街影院前面的麻辣燙,
土筍凍:安海下虛巷最尾部,現在青陽廣場那邊也有一家小店,市區街道也可以看到很多。
鹵味攤:西菜口(右邊那攤的比較好吃,攤主是個胖胖的男的),西街孝感巷口對面的那
攤鹵料店
包子:豐澤新村旁邊後坂小區有一家東北人做的包子店,
綠豆糕、餅:南菜市七中旁邊有家專門做的,一院旁邊 叫泉茂的那家,
牛筋:知道哪兒嗎?華洲牛肉友!過泉州大橋往青陽方向,過了隘門再向前概4百米,正
手邊,有一排10來間店面的破舊平房(得仔細看),倒數第二間店面就是了
烤羊腿:六灌路天鵝王餃子館裡面,
石獅:
上帝街有一家芋圓,大侖街的阿喊牛肉店,華林酒店門口的烤雞翅,牛肉粳在觀音亭和三落埕那裡的N好吃,是鴛鴦池那邊一家叫橋記的鴨仔粥和面線糊,綠島酒店(綠晶酒店也有)的芋頭褒
川菜:前坂「川夢情」
鹵面:在美食街入口(豐澤街這邊的入口)處有家叫鐵記大排檔的,他那裡的鹵面就是正宗的泉州鹵面
肉羹湯: 後坂「南仔」
還有幾家小店:
中山北路靠近鍾樓的地方左手邊有個兩人多寬的小入口,(牆上好像寫了個好大的面字)裡面的沙茶麵和排骨麵,赫赫,真好吃;
還有中菜市,人民電影院對面的那個門旁邊的小巷子(通往舊的少年宮)第一家小炒,老闆好象叫國啊,他做的牛肉炒青菜和蝦仁湯,哎呀,回味呀....;
田安路。有家韓師傅料理店,都很棒,價格很滿便宜的;
南俊巷的「鄉情」,花巷的「小竹樓」,庄府巷旁邊的「小洞天」,美食街的「姐 妹」,少林路口的「好望角」,後坂的「小花園」,新華小區的「伏芳」等等,去打牙祭都是不錯的選擇。
八一對面小商品街入口的烤雞翅+香腸
高麗火車 位於六灌路那家食府再下去一點
豐州四黃的鵝肉,炒碎肉
清蒙坪的老良狗肉
豐州橋頭的土殺煲,土鯽魚
高速公路晉江入口的張林薑母鴨
石獅石湖的紅膏鱘
永春東平的鹵鰻
後諸港的老錢海鮮
宿燕寺的素菜
深滬菜市場裡面的馬鮫羹,和酸雞爪
雙陽市場的印尼菜
⑽ 泉州東街,西街,中山路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小吃呢
泉州小吃大致如下:
面線糊:比較老的店有「阿賜面線糊」(在東門必勝客附近)、「西街老記面線糊」(在南俊巷頭)
肉粽:「候阿婆肉粽」(東街李寧專賣店旁)、鍾樓肉粽(東街、湖心街多處連鎖)
小籠包:具體店名忘記了,在南門僑光電影院旁邊,主營小籠包、牛肉羹。
四果湯:南門天後宮西側,很大一家。
酸蘿卜:中山街金魚巷,原人民電影院對面,在人民電影院門口還有一家燒烤店,上過報紙,值得嘗試。
牛肉小吃:「牛肉庵」泉秀路五礦大廈旁
洪瀨雞爪:美食街里有專賣店
大腸羹、豬血湯、咸飯:溫陵路公交公司後面上帝宮旁
田螺王:西門街。另在西街泉州電影院附近,有一家主營小麥螺與竹管螺,只賣外賣,很好吃。還有晚上的工人文化宮有很多大排擋似的休閑小攤,其中有很多佐酒的小吃,很是熱鬧。
狗肉:水門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