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常菜譜 » 安海哪個牛肉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安海哪個牛肉好吃

發布時間: 2023-03-03 00:41:28

❶ 閩南有什麼小吃

閩南的小吃,就我所知,有名的是海蠣煎、肉棕、線麵糊、牛肉羹和土筍凍。
海蠣煎,就是把剛從海蠣殼里挖出來極為新鮮的海蠣,加上少許雞蛋、澱粉、蒜葉,急火在鍋中煎成一張厚約半公分的園餅,香噴噴地端上桌來,外面煎成金黃色,裡面卻還是鮮嫩無比,吃起來頗似法式大菜里的生蚝。海蠣煎以泉州的為最。現在福建沿海都能吃到,但終歸沒有泉州的正宗。
肉棕的製法不詳,獨特之處是棕葉里除了包著糯米外,還有鹵制好的瘦肉,蒸熟後還得用煙熏一段時間。這種做法傳到台灣,已成了台灣的名小吃。其實台灣話就是閩南話,台灣的風俗除開少數民族如高山族外,大多源自閩南。
線面則是福建沿海都有的一種麵食,細如紡線,長可至數米,福州人又謂之「壽面」,老人做壽,一般人過生日、做月子都必得煮上一碗線面。閩南的面線糊則以海鮮佐之,煮成糊狀,鮮美無比。福建古時一直被視為蠻夷之地,其實不然,幾次金兵南下,中原南遷之族頗眾,帶來了中原的麵食和文化。至今閩南語中,仍保留不少古漢語,例如,「鍋」在閩南語中稱為「鼎」,這是各地方言中所鮮見的。
牛肉羹以泉州石獅的為最。選上好的牛腿肉,除去肌腱,剁成茸狀,加少許澱粉,食時用手捋成不規則的短條狀,入滾水中氽熟,成棗紅色,放進盛著高湯的碗中,雜以切得細細的姜絲,調入陳醋,香氣撲鼻,令人胃口大開。我在石獅的幾個朋友,常託人捎牛肉羹來,但總沒那種味道。前不久我抽空去了一趟,頭天晚上被灌得爛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獨自一人四處轉悠,終於在一條小巷口找到一家專營牛肉羹的小攤,年輕的老闆在爐子忙活著,漂亮的老闆娘靜靜地切著細細的姜絲,我這邊廂已是滿嘴生津。待吃完一碗,早已神清氣爽。本著我奉行多年的「美食不過」的原則,見好就收,留等下次再來。
晶瑩刎透,一如琥珀,裡面還能看見一段一段的海參般的海蚯蚓,形如小飛碟,就是有名的土筍凍了。有「沒吃土筍凍,就不算到過廈門」一說。這種小吃我吃過多次,始終沒弄明白是怎麼做的。不過土筍凍滑爽細嫩,口感極佳,清熱退火,卻是有口皆碑的。
各地的小吃,濃縮了當地的文化,透著一方風俗人情的底蘊,飄香著那山那水的鄉情。一位老者從台灣歸來,謝絕親友們的盛宴,獨自一人找到小巷口的小吃店,捧著一碗線麵糊,淚流滿臉。這種濃濃的情結,誰又能拆解得開?

❷ 泉州才是美食屆低調的一霸,市井小吃讓人慾罷不得


泉州以市井小吃聞名

在泉州,很喜歡叫「古早味」

古早味是「懷舊的味道」

因為每一道泉州 美食

背後故事都源遠流長

古早味也是家的味道

它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中

無論離家多遠

都會牽掛那份古早味


【為什麼泉州的小食有名?】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東方第一大港」,所以世界各地,中外 美食 都匯集於此,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產烹飪有風味的 美食 。

還有泉州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很多,每逢婚喪喜慶,敬神祭祖,都需要很多點心,所以綠豆糕、桔紅糕、粽子、碗糕等很多。


【天後宮】篇

泉州天後宮是海內外公認的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被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中唯一的媽祖廟。明清很多閩南人移民到台灣,媽祖信仰隨之傳播到了台灣,而泉州天後宮也成為台灣數百座媽祖廟的祖廟,享有崇高地位。

所以天後宮一向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人山人海的地方,周邊一定藏著很多好吃古早的 美食 。

天後宮篇:1、林記正泉茂綠豆餅;2、秉正堂石花膏;3、炬龍牛肉店;4、文啊小吃店



【天後宮篇1:林記正泉茂綠豆餅】

「林記正泉茂」是天後宮旁邊的百年老店。據史料記載,清咸豐時期,晉江陳埭一帶,很多人都以做綠豆餅為生,林舉烈就是其中一個。


後來林舉烈的兒子林孝世前往台灣謀生,學到製作綠豆餅的精湛技術,返鄉後創辦「林記泉茂餅鋪」。之後,林孝世的孫子林時德將餅鋪搬遷到泉州市區新橋頭,為示正宗,命名「林記正泉茂」。


如今,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在泉州幾乎無人不知。用的是父輩傳承下來的獨門秘方,它家的綠豆餅成為泉州人茶桌上的標配。


央視也曾經來報道,每天排隊的人都好多,趕上剛出爐的時候,熱乎乎的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內餡甜而不膩,飽滿而綿密,想想都流口水。


【天後宮篇2:秉正堂石花膏】

吃石花膏,一定要去秉正堂天後宮總店。何謂「石花膏」?因為主要原料叫石花菜,是生長在台灣海峽礁石上的一種食用海藻,形狀看上去也頗似珊瑚。先用大鍋熬制石花草,後用紗布過濾,冷卻後自然凝固像果凍,透亮清澈。

五十多歲的丁秉正,是這家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主人,做石花膏最早要追溯到外婆黃韭菜,清光緒末年,黃韭菜為謀生計,拜泉州南門一帶有名的石花阿婆為師,學習石花膏的製作技藝。


學成之後,挑擔沿街叫賣,漸漸小有名氣。丁秉正從父輩創業,到自己沿街叫賣,如今把店鋪交到女兒手中,這一碗不起眼的石花膏,卻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奮斗故事。


石花膏對泉州人來說是夏日必備神器呀!招牌四果湯,除了石花條,還可從一二十種配料中自選四種配料,有紅豆、芋頭、椰果、布丁、水果、芋圓、珍珠、仙草蜜等等。調好配料,澆上蜂蜜,加點冰水,炎熱的夏季來一碗,真是消暑佳品!


泉州氣候濕熱,酷暑難耐,泉州的男女老少都喜歡來一碗清涼的「四果湯」,甜滋滋又冰涼涼,瞬間熱氣消散。


【天後宮篇3:炬龍牛肉店】

泉州吃牛肉之盛行,隨便哪一條街道,你轉身之處,必有一家牛肉店。每個泉州人的記憶里,都有一碗熱乎乎的牛肉羹。姜絲去味,蔥頭提鮮,每口湯都令人回味,再配上一碗咸飯,就能擁有元氣滿滿的一天。


泉州人做牛肉確有一番功夫,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秘方」。而天後宮旁邊這家老字型大小炬龍牛肉店,傳承兩代人,早已成為當地人味蕾上的牽掛。


牛肉羹,要掄起手臂用力抓,大約要抓個把小時,邊抓邊加水,直到牛肉現黏性,然後加入地瓜粉抓勻。鍋中水開,放入抓好的牛肉,加上水姜絲,調點醬清,起鍋,撒上蔥花,就是美味地道的泉州牛肉羹了。


從唐朝開始,泉州興盛,很多外國人聚集在泉州,並與當地人通婚。唐高祖時,穆罕默德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三賢四賢就終老於泉州,從那時開始,伊斯蘭教在泉州風行,應該那時開始大吃牛肉的。


記得《舌尖2》曾介紹泉州牛肉,兩位彪漢子在那裡摔牛肉,有點蒙古的感覺。泉州男人,號稱八閩大地的美男子,可喝起酒,猜起拳,大口大口地啃起牛肉,那氣勢真的會嚇倒許多北方漢子。


【天後宮篇4: 文啊 小吃店】

文啊水丸店的老闆叫林梨文,所以開個小吃店就叫「文啊」,小店主要做水丸(泉州也叫做魚丸),各種鰻魚、鯊魚、馬加魚等,除了魚丸,還有各種肉丸,雞卷,臘腸等,各種丸子世界。


林家的每一個水丸都是從指縫里擠壓出來的。魚肉成泥後,加入調料攪拌均勻,用手將魚泥擠壓成圓形,最後倒入滾沸的水中,魚丸才算是做好。


放進熬制好的骨湯中加熱後,幾分鍾就出鍋,撒些香菜蔥花,滴上少許香油,一碗香噴噴的水丸湯就端到你的眼前。


一碗水丸湯,一份雞卷是小吃店的經典搭配。雞卷外酥內嫩,香酥爽口,實在是滿足。


【西街篇】


西街對於泉州人來說是一條重要的街道,這里承載泉州人一代代的成長,西街 美食 才是西街的靈魂所在,遊客必打卡之地。


在泉州西街這么一個傳統的街道,藏著不少古早味,還有不少新菜品在陸續開發,古早味和新菜品的摩擦造就了一個熱鬧的西街。

西街篇:1、亞佛潤餅;2、康莊滿煎糕;3、老記面線糊;4、孟氏蒜蓉枝;5、好成財牛排館;6、侯阿婆燒肉粽


【西街篇1:亞佛潤餅】

潤餅是閩南傳統家鄉菜,閩南人在清明節有吃潤餅的習俗,而亞佛潤餅是首選。一張張Q彈、薄如紙張的潤餅皮,不僅是老泉州人的鄉愁,也著實讓外來遊客戀戀不舍。


亞佛春餅始創於清末,創始人傅維長,迄今已百年之久,不僅獲得了中華老字型大小、泉州老字型大小,還成功申報為第三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擺放在店裡的一口鐵鍋,是1961年一個印度華僑送給傅家的,這口鐵鍋足足有三十多斤重,用它烙出的潤餅,厚薄均勻,不容易破,而且又嫩又Q,彈性十足。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等混鍋菜餚,甜潤可口。


【西街篇2:康莊滿煎糕】

曾經上過「舌尖」平台的滿煎糕,是泉州人冬春季節的佳點。從外表看,滿煎糕是金黃色,看起來很扎實,一大口吃下去,有種蜂窩煤的感覺,口感綿密,味道溫潤香甜,意外的好吃。


裴巷滿煎糕,約30年的老店,只見老闆將一堆麵糊攤在爐上,又撒上了紅糖、黑芝麻、花生碎,香噴噴的味道突然襲來,讓人食慾大開。


清晨起來,胃口還沒完全打開,喝上一杯剛好的豆漿,配上剛出爐還冒著香氣的滿煎糕,日子頓時神清氣爽。



【西街篇3:孟氏蒜蓉枝】

這個泉州麻花,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蒜蓉枝。咬一口,酥脆的蒜蓉枝,帶著蒜蓉香,吃起來很讓人上癮。

聽說「蒜蓉枝」源起民間七夕前夕「擰枝果」,是閩南人送給愛情的一份禮物,它經常出現在祭祀「牛郎織女」的供桌上,形狀就像「8」字,表示牛郎與織女愛不分離。


西街這家賣古早味的茶配蒜蓉枝,這是泉州人最愛的麻花口味,蒜蓉枝可以一根一根賣,也有整包裝的。除了蒜蓉枝以外,店內還有寸棗等油炸小點,是泉州人買茶配必去的一家古早味小店。



【西街篇4:老記面線糊】

我第一次吃面線糊是在台灣,現在才知道,面線糊真正的發源地,是在泉州。面線糊是泉州人必備的早餐和夜宵,白色的面線糊而不爛,然後加各種配料,如油條、醋肉、大小腸、蟹肉等,本地傳統吃法是添加油條和醋肉,這才是泉州人最愛的味道!


泉州有「西街的麵糊東街的粽子「」的說法,這家「老記面線糊」是西街老字型大小的頭一家,店堂非常整潔干凈,香噴噴熱氣騰騰的"面線糊",帶著白鬍椒清香的面湯迅速解開你味蕾,沾著油條,溫暖滲入了你的舌尖,滑過咽喉,流進胃裡,讓人心滿意足。


此外,蘿卜糕也很好吃,泉州人叫「菜粿」,以米漿和白蘿卜為主要原料,蒸製成糕,再經油炸而成。油熟過後的菜粿表皮呈金黃微焦,內餡潔白,清甜的蘿卜香味,在嘴裡回甘。


【西街篇5:好成財牛排館】

好成財是一家在泉州牛排名店,一百多年前,老闆的爺爺闖南洋,去菲律賓做廚師,民國初回到家鄉開了家牛排館。爺爺見識了西式牛排的做法,回到泉州後又改良了本地牛肉做法,沒想到燉的全熟的牛肋排受到了客人的喜歡,所以這種做法便堅持了下來。


和你想像的西餐牛排不一樣,泉州的牛排,就是指牛的排骨。取牛的排骨一兩根,塊塊帶骨,油鍋放入姜蒜爆香,下牛排,然後加入料酒、咖喱、辣椒、八角、桂皮、當歸等,爆炒,再燜三四個小時,開鍋,香味撲鼻。再來一碗鹹菜,每一位泉州人都會多吃好幾碗飯,實在帶勁。


【西街篇6:侯阿婆燒肉粽】

泉州的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有名的是東街「侯阿婆」肉粽店。吃肉粽,最講究趁熱,在香味最濃郁時,用筷子挑開一個肉粽,那簡直就是一道菜啊,鮑魚、干貝、半肥瘦的豬肉、雞蛋等應有盡有。


看外表,覺得泉州肉粽和上海的差不多,不管是外形還是塊頭。但是里料很有泉州特色,比如鹵蛋、香菇、蝦仁、瘦肉、蓮子、魷魚干、海蠣干、干貝等等,蘸醬也有甜辣醬、蒜蓉、秘制花生醬等,配上肉粽真是神仙組合!



【安海篇】

為什麼去安海,主要是為了看「五里橋」,沒想到疫情期間不開放,而且眼前的「五里橋」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了,像一個公園。

但是既然已經來安海了,自然不能走空,安海當地人推薦的幾個 美食 ,讓我覺得這一趟,走的值!


【安海篇1:安海土筍凍】


對於泉州人來說,土筍凍享有「閩南第一小吃」的盛譽。土筍凍在閩南地區已經流傳了幾百年,相傳是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候發明的。而安海的「土筍凍」,才是正宗的味道。


土筍凍,一聽名字還以為是竹筍製作的,其實此「筍」非彼「筍」,土筍是生長在海里的一種軟體沙蟲,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


配上各種調料,如醬油、北醋、甜醬、辣醬、芥辣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五叔公是比較有名的土筍凍品牌,不過我一個外地遊客,看著沙蟲有點難以下咽。



【安海篇2:芋圓川】

泉州人真的很喜歡吃芋頭啊,芋圓川老闆叫川啊,芋圓做得特別好吃,大家就「芋圓川」「芋圓川」地稱呼它。時日久了,一說芋圓,嘴饞或者祭拜有需要,都會約定俗成似的去他家買。


店鋪主要是川啊的三個女兒在打理,小妹是父親手藝的主要傳承者,每天早四點就得在家裡的作坊忙前忙後。二姐姐性格爽朗,六點半就准點到店開門。大姐則細心周到,下午四點半左右過來接班。


芋頭是芋圓川經典的主題,架子上、櫃台前都有蒸煮過的芋頭塊,尚待二次加工;芋圓有簡單炊熟過的,也有油炸好的;這里所說的芋圓,不是奶茶店的台式芋圓,而是用蘿卜絲和芋頭搓成的小團子。


店裡很多品種,各色閩南炸物與小吃應有盡有。炸棗、菜圓、菜包、米糕、蓼花、信杯餅等錯落在店裡,簡直就是一個古早味聚集地。


備受歡迎的芋泥細細密密,裝了滿滿一桶,一盒15元的芋泥,搭配小半飯勺的芝麻花生碎,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安海篇3:大華福記】

在安海開了40多年的老店,被稱為當地 美食 一霸的「大華福記」,原名「賣雞福」,因為老闆是從賣雞改行賣牛肉的。跟著導航拐進老街巷子里,路邊小攤錯落,濃烈的市井氣,直覺告訴我,這家店一定不會差。


牛肉羹碗不大,肉還挺多的。顏色清亮,紅嫩的牛肉色若隱若現。喜歡味重的,可以嘗試一下桌上的廈門高粱酒,辛辣味賊刺激!


最喜歡吃這個咸飯,在《舌尖上的中國》里,一道泉州咸飯勾起在外福建人的胃口,沙土蘿卜、八分肥兩分瘦帶皮的肥肉,與香菇、海蠣、蝦干同煮,濃濃的飯香,伴著蘿卜清爽的口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聽說大部分閩南人都會做咸飯,做法繁多,有南瓜咸飯、蘿卜咸飯、芥菜咸飯、芋頭咸飯、五花肉咸飯等,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咸飯和炒飯相反,咸飯性涼,夏季火氣大適宜吃,胃口也會變好。泉州人在夏天,每天都要吃上一碗這樣的咸飯,才覺得一天是圓滿的。



【清源山篇】

清源山,是俯瞰泉州夜景最好的選擇。沿著清源山的盤山公路而上,一路上感受習習的山風和清新的空氣,隨著車子越來越往上走,泉州的夜景越來越清晰的展現在眼前,城市霓虹燈夜景盡收眼底,陶醉其中,愜意非凡。


車子開到南台岩,可以俯瞰整個泉州。南台岩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地勢險要,岩石兀立,而且還是一處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著名勝跡,晚上就這樣安靜的在那裡,隨意參觀。


夜色降臨,在旁邊的露天大排檔,泡上一壺茶。吹夜風,看夜景。再吃地道小吃,聽聽彼此的故事。一大群從來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坐在一起,喝茶喝酒,相逢恨晚。


【薑母鴨篇】

薑母鴨是發源於泉州的一道傳統 美食 ,「薑母鴨」不僅好吃,也是一種葯膳,營養價值極高,尤其是在秋冬季節,吃薑母鴨正好,滋補強身,溫而不燥。


一隻鴨子一斤生薑,翻炒慢燉各有講究。十幾個砂鍋齊管並下,燜薑母鴨是很費工夫的事,慢火燜薑母鴨,直到兩面都發亮,入味全熟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我把薑母鴨分成干派和濕派,干派是湯水收干,肉很乾香;濕派是湯水不幹,肉很嫩。


【濕派:忠記薑母鴨】

地址:泉州崇福路8-9號

大部分泉州人都知道這家店,整整兩個沿街店面擺列的砂鍋,毫不遮掩薑母鴨的香味。忠記做的是鹽燒番鴨,整體都是軟爛的,肉非常酥,姜味濃郁但不過重。


鴨子完全沒有腥味,皮滑肉嫩,真正做到了骨肉分離,肉質可口。開始不知道為什麼每桌都放米飯,嘗試了才知道是因為鴨肉搭配米飯更好吃。


鴨子在鐵鍋里鹽燒,再在砂鍋里用文火慢燉2-3個小時,每盆鴨子用半斤的老薑,為了使鴨子保持原汁原味,二十多年來堅持用煤炭控火。全程都需要師傅不停查看來控制火候,在夏天都要忍受高溫的烘烤,真是不容易啊。


【干派:張林遠華飯店】

地址:晉江319縣道雙龍路123號

這家店在晉江,很多泉州人開車過去,專程去吃。在張林,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離開遠華飯店,他家的薑母鴨被粉絲稱為「全晉江最好吃的薑母鴨」,真的不是胡吹!


鴨要選沒有下過蛋的母鴨,才能保證肉質細嫩,上桌的薑母鴨色澤金黃,用小火慢慢煨著,湯汁「咕嚕咕嚕」,薑母和麻油混合成誘人的味道,把饞蟲勾了出來。


鴨肉滿滿的姜味,綳著一層薄薄、微焦的脆皮,肉卻很嫩很飽滿,汁水豐盈,咸中帶著一點甜和姜的辛辣,超入味~


還有招牌的鵝肉,濃油赤醬塊頭大,江湖氣息十足,完全可以滿足九兒大口吃肉的慾望!鹵得很入味,輕輕一碰就會脫骨,連皮都有了膠質,咬一口就是滿滿的膠原蛋白。鵝肉非常嫩,口感厚實柔軟,唇齒之間是久散不去的甘香油潤。

【兩個小驚喜】


【泉州鹵面】

泉州鹵面最主要湯好,都是新鮮的骨湯或肉湯,湯料亦很講究,都是上好的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筍等煮透,添加地瓜粉調稠。面上澆上鹵料,最後配上芫荽菜、蛋絲、油炸蒜丁等佐料。

每次都是一鍋一鍋燒的,看起來糊里糊塗的一碗面,吃起來可一點都不糊塗,各種鮮味各司其職,糅合得天衣無縫,這是能讓人吃撐的家味。


【壺見】

這是泉州當地的連鎖奶茶店,聽著名字,你就知道了,壺見就是「福建」的意思,這個奶茶品牌的發源地就是福建泉州。

愛喝奶茶的,一定要嘗一嘗這個當地品牌,用福建茶葉做底,很有特色。竟然做泉州特有的四果湯奶茶,還可以點鐵觀音奶茶。


國慶節到了,去泉州吃吃吃吧!

這是一個為了吃,

也值得再去一次的城市。

❸ 晉江青陽有好吃的小吃

土筍凍:陽光路的威蘭超市旁邊
面線糊:蓮嶼車站旁邊,小憨面線糊
沙爹面:蓮嶼紅綠燈旁邊,阿當或者銘輝
老字型大小:炒米粉、咸飯,肉丸、粉腸、小腸灌蔥、蘇糕等等很多。工貿興業銀行那條河的旁邊,知道的應該很多吧
王賊牛肉:民政局斜坡入口旁賣手機的小市場裡面
壺仔飯:在愛國樓對面,門面不大。他們的馬鮫羹做得不錯
虎咬草:在唐岸街那個新華書店對面那幢樓的後面
大腸灌豬血:新興泰對面那個跨世紀旁邊的小路進去,一家小店。
張林的薑母鴨,鹵鴨鶼
好再來的鹵雞爪,叉燒
豪記砂鍋 晉江市和平中路(億泰大廈一樓)
青陽章魚昌章魚 晉江市青陽泉安中路北苑公寓二樓
大面線糊 晉江市青陽蓮嶼十字路口
嶺山白水豬腳 晉江市梅嶺街道嶺山頂嶺路口(榮譽酒店斜對面)
梅嶺肉粽 晉江市梅嶺街道桂山社區後塘街
安海土筍凍 晉江市安海鎮中山南路176號
安海菜 晉江市安海鎮東鯉路口
安海捆蹄 晉江市安海鎮鴻志崎61號
蔥油炣加錐螺 海蠣煎 晉江市東石鎮安東路仁西酒樓
金井小吃 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海樂海鮮餐廳
泉利堂蜜餞 晉江市羅山街道古塘工業區
正泉成綠豆餅 晉江市陳埭鎮坊腳村濱坊路6號
衙口花生 晉江市龍湖鎮南潯村東路西區116
衙口豬油粕 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
衙口芋圓 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
薑母鴨、鵝肉 晉江市磁灶鎮張林村(高速出口)遠華飯店 口頤飯店
成宗牛肉湯 晉江市池店鎮御輦村

❹ 泉州有什麼好吃的小吃

泉州比較有特色的小吃有面線糊,海礪煎,東街肉棕,貽慶美食樓的鹵鴨,水門國仔美食店的豬血湯,南安洪瀨紅毛雞爪店的洪瀨雞爪,惠安旭新崇武魚卷店的崇武魚卷,「臭記」美食店的肉夾包,泉州綠洲西餐廳的檳榔芋泥等等

❺ 惠安的小吃有哪些比較好吃

泉州的美食小吃不少,如果有來泉州玩的話可別錯過。這里簡單介紹品嘗這些小吃的好地點。首先,泉州的美食街匯集了泉州各地的美食小吃,但有些小吃的真正好味道倒不一定能在這里嘗得到。如果行程安排得太緊,不妨就在美食街一飽口福,倘若時間比較充裕的話,不妨到下面幾個地方來嘗嘗好滋味。
1、面線糊:泉州美食街的國仔面線糊是公認的好味道。泉州人吃面線糊的時候往往也會叫上一根油條掰段拌在面線里吃,味道獨特。
2、牛肉羹:牛肉羹有打錫街的東興牛肉店,有塗門街好成財牛肉店(酸菜、牛排好吃,牛肉不啥樣),還有東街的「東街肉棕店」的牛肉羹也不錯。
3、土筍凍:土筍凍可是泉州安海的名小吃。中山街上的很多小巷口有些老人家擺攤買土筍凍且有冰鎮,味道鮮美,特Q。同時小攤也賣腌蘿卜干或著腌楊桃——都是清熱解暑的好東東。
4、薑母鴨:東街附近崇福路上,紅梅新村到崇福寺的路上有家薑母鴨店,店面雖小但生意很紅火,原因自然是薑母鴨味道地道。店裡有薑母雞也有薑母鴨,但還是建議你選鴨。
美食街還有兩家泉州小吃特色店:一個是南安的酸菜面,一個是永春石鼓白鴨湯。

❻ 泉州的著名小吃

面線糊:水門巷的國啊(多加白酒、胡椒粉、新鮮的蟹肉或大腸,放油條,美食街增開分店),舊順濟橋下,西街老記面線糊(已在津淮後街開分店) 、南門車橋頭的面線糊店,聖湖移動通訊斜對面的「遠記面線糊」。

海蠣煎:中山南路原群眾戲院出口處、塗門街百匯商場對面石獅牛肉羹店。

肉 粽:東街的候阿婆。

豬 腳:鳳池、東湖龍潭的豬腳煲,津淮後街「南記真味館」的白水豬腳(精肉羹、腸灌腸、方肉)。

扁 食:西街升文小學門口,奎霞巷內。

肉 燕:承天寺對面的肉燕美食園、買新鮮肉燕到豐澤新村菜市場內(菜市場內往裡拐左一間較干凈,小攤子)、餡多、味道好。

豬 血:面線糊店國啊(多加點白酒,美食街有分店)、前坂的面線糊店。

鹵 面:美食街(豐澤街入口)「鐵記大排檔」正宗的泉州鹵面。

拌 面:奎霞巷內的一家、鎮武巷的干拌面。

煎 包:水門巷口、衛校門口的煎包便宜又干凈,原「福人頤煎包」可以到衛校旁邊的一家小吃店買到。

小籠包:遠芳小籠包(僑光電影院側小巷子內的小店)。

包 子:豐澤新村旁邊後坂小區有一家東北人做的包子店。

水 餃:閩泉酒店(還有炒鵝腸)。

牛肉:大洋百貨四樓、阿秋牛排店裡面的牛排和蘿卜湯(湖心街花園大酒店附近,另一店在龍宮上帝村)、塗門街關帝廟對面好成財牛肉店、庄府巷的東興牛肉店(「牛雜」、「牛蹄」)、百匯對面石獅牛肉羹店的「牛尾巴湯」,南俊巷的「許記牛肉館」最干凈,寶州路「好成財牛肉店」的牛排,東街一院旁的阿知牛肉。

羊肉、狗肉:水門巷內(進水門的左邊以前是第一間,現在是第二間),西街那邊(好像還沒到田螺王那邊,位置在左邊,有二個店面的,挺大的地方。裡面的雞卷也不錯)。

永春白鴨:湖心街花園大酒店對面的永春嫡傳永春白鴨湯。

鹽燒鴨:百匯對面橋仔頭建來發煮的還可以。

炒田螺:西街的田螺王(西教堂再往西走,對面是雙塔菜市場,店裡發出各種吱吱的響聲,呵就是了),小商品街入口處上帝村。

啾啾螺:西街電影院門口。

鹵味攤:西菜市口(右邊那攤的比較好吃,攤主是個胖胖的男的)、西街孝感巷口對面的鹵料店。

雞翅燒烤:人民影院邊、文化宮後門、溫陵路小商品街入口處的烤雞翅+香腸、西街燒烤。

燒 烤:東街一院對面的北國燒烤。

醋 肉:舊順濟橋的面線糊店、新世紀酒店和泉州假日酒店中間那座橋邊的小攤、泮宮口國啊旁邊的炸醋肉。

綠豆餅:南菜市七中旁邊的泉茂綠豆餅。

石花膏四果湯:南門的石花膏四果湯(南門天後宮側原桐城飯店)、威遠樓前面的四果湯、菜頭酸湯和楊桃湯,人民影院的菜頭酸湯。

幾家小吃店:
中山北路靠近鍾樓的地方左手邊有個兩人多寬的小入口,(牆上好像寫了個好大的面字)裡面的沙茶麵和排骨麵。
南俊巷的「鄉情」(川菜)、花巷的「小竹樓」、庄府巷旁邊的「小洞天」、美食街的「姐妹」、少林路口的「好望角」、後坂的「小花園」、新華小區的「伏芳」等等。

清蒙坪的老良狗肉、後諸港的老錢海鮮、宿燕寺的素菜、雙陽市場的印尼菜、浦西路一家煎包店,那裡的煎包、大腸羹和腸灌腸湯、陽光巴黎二期有一家小吃店裡面的三層肉、南俊巷偉華的手桿餃子、雲谷小區的鄭記「上海水煎包」。

清源山上天湖的青菜,首推空心菜、炸地瓜、炸芋頭、雞翅、雞腿、香腸,帶上好茶到上面品茶吃菜是不錯的享受。

二、 外地口味

湘 菜:豐澤街東段的「贛湘樓」味道很好;美食街毛家飯店的「江山一片紅」、「臭豆腐」,瀟湘館的「洞庭春」。

川 菜:前坂「川夢情」,溫陵路「蜀都大酒樓」。 福建人在上海

水煮活魚:東街的蜀園,前坂的重慶小洞天,湖心後街群盛酒店後面有家四川人開的飯店,前坂的香園(但菜很貴)、六灌路的孟家灣。

酸菜魚:前坂的孟家灣。

烤羊腿:六灌路的天鵝王餃子館。

串串香、麻辣燙:狀元街榕樹下的小攤味道較好、西街影院前面的麻辣燙。

蘭州拉麵:東街東門車頭那家最先進入泉州比較正宗,東街候阿婆肉棕旁那家也不錯的。

三、 其 他

安溪縣:閬山美食城:湖頭米粉、腸子湯,賓友酒店的三層肉梗湯。

永春縣:永春東平的鹵鰻和牛鞭。

石獅市:上帝街有一家芋圓、石獅愛群幼兒園前面的芋圓、大侖街的阿喊牛肉店、華林酒店門口的烤雞翅、觀音亭和三落埕的牛肉粳,鴛鴦池橋記的鴨仔粥和面線糊,綠島酒店(綠晶酒店也有)的芋頭褒、石湖的紅膏鱘、管上的牛肉粳、馬腳橋的肉粽、湖邊的肉丸、蚶江海邊的田螺。

晉江市:牛筋:華洲的牛肉友(過泉州大橋往青陽方向,過了隘門再向前概4百米,正手邊,有一排10來間店面的破舊平房倒數第二間店面就是了)。東石海岸線的海鮮、高速公路晉江入口處張林遠華飯店的薑母鴨、安海下虛巷最尾部的土筍凍、深滬菜市場裡面的馬鮫魚羹和酸雞爪。

南安市:豐州四黃的鵝肉、炒碎肉、豐州橋頭的蘭州拉麵,豐州橋頭的土殺煲、土鯽魚,碼頭:銷食丹燉豬腳、溪魚。

泉州美食「吃透透」

1、六灌路的「家鄉居」韓國菜館,清一色韓國菜,三個人100內搞定;

2、西街從影劇院往西依次有老字型大小面線糊(貴)、侯阿婆肉棕店、「田螺芬」、狀元圓(一盒7塊)、蘭州拉麵(泉州最正宗的蘭州拉麵,在西街與新華路交叉口),過了新華路約500米,有一碗一塊錢的路邊攤扁食(傳統的非絞肉餡兒)、扁食攤對面的烤翅店(個人覺得不比人民影劇院的差)、田螺園(這里的田螺據稱加了17種調料,超正點)、田螺王。。。。。。

3、水煮活魚1999年開始在泉州大流行,美食街的不見不散和三峽、泉秀路溫陵新城的「水煮活魚」店、豐澤酒店對面小巷的「四川菜館」以及田安路前坂的川夢情酒樓是做得最好地。

4、大排擋也是泉州的一大特色,98年以前,鯉城大廈樓下的「驢仔大排擋」絕對老大,後來舊城改造就沒了。現在最有名的是美食街的老兵大排擋、津淮街的碧蛾大排擋、大坪山頂大排擋、百匯對面東觀西台左側的大排擋以及清真寺旁的祥發海鮮大排擋,,,,,當然,如果你有足夠的錢的話,就開車去東海濱城師院旁海邊的「長江海鮮排擋」和後渚港「老錢」,這里是大排擋的菜,酒店的價格。泉州的腐敗分子每周都來這里吃。

5、客家菜:公交車站旁的「葉記」和塗門田安交叉路口的「安記」是打著客家旗號最久得餐館,但現在他們的菜已經漸漸粵化了。塗門街棋盤園進去右側一家客家菜館才是正宗的客家菜,里邊還提供客家水酒和老酒,好喝容易醉。泉秀路靠近交通局又開了一家客家菜館,還沒去嘗過。

6、鹵面:在泉州不能不吃鹵面,根據我和眾多華大吃友的經驗,刺恫飯店、泉酒和前面說的幾家大排擋的鹵面都不錯。不過最最經典的還是華大正門天橋下的大排擋,以前是露天的,老闆每天至少要賣出100碗面,現在好象換了廚師,味道有點,,,,,

7、咸飯:這個好象不算泉州的特色,反正五中旁邊和七中旁邊以及承天巷的咸飯都夠好吃,不一定干凈,呵呵。起碼比好成財、牛肉文和百匯旁的牛肉店裡的好。 福建人在上海

8、西餐:塗門的「綠洲」以前開在金魚巷,系泉州最早的西餐廳,有點特色。狀元街的「紅石」也相當經典,很多華大的都去吃。至於那些帶「豪」字的、「典」字、「上」字等西餐咖啡廳,大路貨。

9、自助餐:文化宮的「華盛頓」流行於90年代末,記得當時期末考一完,准因為來消費華大的僑生太多而無處找座兒。現在大家比較多去泉酒和千億的米蘭春天。

10、素食:開元寺紫雲屏左側、承天寺對面、清蒙的宿燕寺都有味道不錯的素食館。

福建人在上海

11、惠安崇武的魚卷、深滬灣的漁村海產(海邊現捕現做)、永春的榜舍鬼(一種米糕)、永春石鼓白鴨湯和東平土雞土鴨、石獅(深滬?)甜藕丸、安溪的豆乾、米粉、冬瓜糖、德化淡水魚,,,,也都不錯,但要到當地去吃才能吃到原味的。

12、素食最好吃的還有東街藍與白後面的菩提素食(它原來是在承天寺對面的)

13、清源山上有一家農家飯庄的山豬肉、狗肉、雞肉和鴨肉很好吃,不過山豬肉要預定。

14、大排擋現在有一個新去處——江濱美食城,味道很不錯,環境更不錯。椒鹽蝦、海蠣煎……

15、康橋庭院咖啡的板燒套餐(台灣風味)、田安路名典咖啡的港式排骨飯。田安路在「我家咖啡」對面金帝大廈樓下的「韓師傅」做的韓國料理,雲谷豐澤街好世界大酒店的日本料理自助餐(中午88元、晚上98元)可以去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