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燒烤大全 » 康熙怎麼死的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康熙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 2022-01-29 01:10:26

1.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之死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太子二度被廢後,在大臣們的壓力下,康熙不得不對立儲之事做出回應,這就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搞了太子儀制,二是將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員全部召集到乾清宮東暖閣,發布了一個長篇諭旨。 在諭旨里,康熙頗為動情地說:「我年輕的時候,身體好得不得了,從來就不生病。彈指一揮間,現在我已年近七旬,在位也五十多年了。從黃帝的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四千三百多年了。這期間,少說也有三百多皇帝曾經君臨天下,在這些人裡面,我應該算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吧?(後來乾隆本有機會超過康熙的,但估計是考慮到康熙的這道諭旨,所以他只好做了五十九年的皇帝後禪位給嘉慶,自己做太上皇。若要真算起來,乾隆才是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我當上皇帝二十年的時候,沒想到會活到在位三十年;等我在位三十年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會活到在位四十年。可如今,這都已經是在位的第五十七年了。《尚書》里曾說世上有「五福」:一是高壽;二是富裕;三是健康;四是好德;五是善終。五福當中,最後一個恐怕是最難的。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所有的兒子、孫子,還有曾孫,這些全部加起來,也有一百多個,多子多福,天下也還安定,即使還沒有完全達到移風易俗、家給人足的地步,但這也是我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辛辛苦苦所換來的。這幾十年裡,我一刻也不敢懈怠,這不單單只用「勞苦」二字就能概括得了的! 從前很多帝王短命而死,那些後代的史家和書生們往往諷刺他們是貪於酒色,腐化而死,就連一些英明之主,他們也要雞蛋裡面挑骨頭,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我想說的是,這些人大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其實很多帝王之所以早死,真正的原因在於國家的事務過於繁重,他們大多都是累死的啊!皇帝不像大臣,他們願做就做下去;不願做的話,大不了可以掛冠而去,或者年紀大了申請退休,回家抱子弄孫,逍遙自在,享受天倫之樂。可我們這些做皇帝的呢?哪有此等福分?!也只能勤苦一生,一天的休息也沒有哇! 我自從康熙四十七年那次大病之後,就感覺自己精力大不如前。近年來我一直心神恍惚,身體十分疲憊,事情一多,就常常感到心力不濟。我現在就怕自己上了年紀,又經常患病,萬一哪天發生意外,自己要想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來,那真的是太讓人遺憾了。所以,我趁著自己神志還清醒之際,對自己的一生加以總結,豈不更好? 這世上沒有人能夠長命百歲,那些帝王們很忌諱談「死」的事情,弄到最後,連寫遺詔的機會都沒有。後人讀那些已故帝王的遺詔時,總覺得不是他們想說的話。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彌留之際,本就已經神智不清,最後讓別人代筆寫的啊。所以我不能像他們一樣,我讓你們知道我想說的話,這人都是有生有死,又有什麼好忌諱和恐懼的呢? 歷史上的梁武帝是個英雄,晚年的時候卻被侯景所逼,死於台城;隋文帝也是一代英主,因為其兒子隋煬帝的緣故,最後不得善終。歷史上那些燭影斧聲的弒君先例不少,那都是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准備所導致的。現在要是有什麼奸小之輩企圖在我病危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權力擁立某個阿哥,以為將來撈取榮華富貴的話,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決不會姑息容忍! 近來大臣們奏請設立儲君,無非是怕我哪天突然死了。死生本是人之常情,我並不忌諱,像立儲這樣的大事,我哪裡會忘記呢?只是君主的責任重大,天下大權統於一人之手,如果能讓我放下這副擔子,好好休息,當然也樂得輕松,可問題是,有什麼法子能讓我放下這個擔子呢? 每當我看到多年來陪伴我的那些老臣因為年紀到了申請退休,我都捨不得他們走,有時候還忍不住要傷心落淚。你們這些人還有退休之日,可我到什麼時候才能休息呢?我五十七歲的時候,長了幾根白鬍子,有人曾向我進獻烏須葯(染發劑?)。我說,從古到今,這能長出白鬍子的帝王有幾個啊?到時我要真的頭發鬍子都白了,那倒真是千秋佳話了!如今我看這朝廷里啊,我剛登基時任職的大臣現在一個都沒有了,就連那些後來升遷的大臣,如今也大都兩鬢蒼蒼,老態龍鍾了。看來,我在位時間是夠長了,也該知足了。這么多年,我位居天下之首,佔有四海之富,在我看來,如今這君位不過棄之若敝,榮華富貴,也就是過眼雲煙。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夠天下太平,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說這么多,無非希望你們大小臣工,千萬不要忘記我反反復復的叮嚀,除此之外,我再無他求了。這道諭旨,我已經准備了十年之久,即使將來還有什麼遺詔,我想說的也無非就是這些心裡話,如今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你們了,以後我也就不再重復了。」 康熙的這一席話,很動感情,把那些大臣們都說得唏噓不已。這基本上就是康熙對自己執政生涯的自我鑒定書了。康熙做了近六十年的皇帝,他終於承認自己老了,去日無多了。在諭旨里,康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也很坦然地談到生死之事,這點是難能可貴的。康熙擔心的是,萬一哪天自己突然不行了,某些人會勾結自己的某個兒子進行弒君篡位,到時自己不能善終。為此,他提前給阿哥和大臣們打預防針,嚴厲警告那些姦邪之輩,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動壞腦筋。 但是,康熙雖然說得情真意切,但大臣們最關切的問題……立太子的事,還是沒有解決。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被康熙顧左右而言它,有意無意地給忽略了,這未免讓大臣們好生失望。看來,康熙還是想再過幾年的安靜日子,不想因為這事把自己的最後歲月搞得雞犬不寧。 康熙的晚年一直為病痛所折磨,但倔強的他從不肯認輸。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的時候,康熙的右手突然不聽使喚,但他怕內侍擅權,從不讓人代筆。無奈之下,康熙只好試著用左手批摺子。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的冬天,他得了一場大病,兩個腳浮腫得厲害,連站都站不起來。雖然後面幾年稍微好點,每年也出去打獵,但更多時候也只能在一邊看著別人射擊。 越是年紀大,康熙就越不願意呆在皇宮里,他渴望外面精彩的生活,行圍打獵便成為他最為嚮往的活動,哪怕自己已經拉不開弓,瞄不準獵物,但只要讓他站在茫茫大漠上,他就會張開雙臂,迎著撲面而來的西北風,大口地呼吸塞外的空氣,這樣似乎能讓他回到過去的時光。老年的康熙,還是不肯服輸啊!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十月,冬季似乎來得特別的早。在偌大的皇宮中,康熙煩躁地走來走去,無盡的孤獨和無邊的寂寞,像烏雲一樣壓在他的頭上,讓他眩暈,讓他感到無助。他突然決定要出去走走,去外面透透氣! 可是,能去哪裡呢?這年的夏天,他已經帶著大隊人馬去過熱河,並到塞外進行過圍獵,這個時候再去那裡是不符合慣例的。或許,去個近一點的地方吧,康熙想。說實在的,他這把老骨頭也越來越經不起折騰了。於是,康熙決定去城外的南苑打獵數日,以緩解一下自己煩躁的心情。 說走就走,康熙一行人便出了北京城前去南苑圍獵了。走到城外的廣闊天地里極目遠眺,康熙心裡輕鬆了不少。外面的世界就是好啊,沒有堆積如山的奏章,也不用架起老花鏡來看這些無味的東西。這里,只有漫天風塵和枯草滿地,還有自己隊伍的獵獵大旗在風中呼呼作響。 風越刮越大,路上塵土飛揚,落葉漫卷,飛過已近光禿的樹梢。出獵隊伍看來受到了影響,行進的步伐也慢了不少。康熙抬頭看了看西邊的殘陽如血,似乎也在風塵中變得猙獰。他閉上眼睛,輕撫額頭,心裡問自己:為什麼要來這里呢?這里又是什麼地方呢?忽然間,康熙感到一陣茫然,似乎有一種無助的力量在向他逼近,讓他目光呆滯,心神不定,腳也在瑟瑟發抖。恍惚間,他的心突然一沉,胸口感到一陣悸動,頭暈腦脹,又感覺氣血上涌,周圍的一切,突然變得陌生,變得模糊,變得失去控制……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一代英主康熙大帝終於走完了他六十九年的歲月里程,在暢春園溘然長逝。 我們姑且跟隨相關的記載,來看看康熙最後幾天是怎麼渡過的。 《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但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周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時候,估計康熙當時也是在風里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急忙趕回暢春園。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等回到暢春園後,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由於康熙晚年的身體並不好,但又喜歡強撐(如一廢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醫生),所以他的真實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還要嚴重,弄不好還有其他的並發症,只不過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說而已。 另外,從「本日即透汗」的「即」字看來,康熙自己對這次生病不甚重視。不過,康熙似乎又意識到這次發病來勢洶洶,所以又說:「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這話看來,說明當時康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他才會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奏摺。 在隨後的幾天里,康熙雖然不看奏摺,但還有些事情要交代處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自己已經卧病不起,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祭祀的日子是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很看重祭天大禮這件事情,這次實在是因為自己起不來了,所以才讓胤禛代替自己。之所以讓胤禛去,也許是因為胤禛在這方面有經驗(他上一年還曾去過盛京祭奠祖陵),也許是因為康熙重視胤禛,覺得他代替自己去行禮最合適。為此,康熙還特意叮囑胤禛先去齋所齋戒,以表示對上天的誠意。 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估計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復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 以康熙的性格,這句話恐怕未必是這個含義。一個凡事愛逞強的人,如果不到情況危急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自己病情惡化,因此,「朕體稍愈」這句話,或許應該理解成康熙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只不過沒有惡化而已。 果然,到了十三日的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轉直下,他感覺到自己這次的確是不行了,所以他在十三日丑刻(大約凌晨1點到3點的樣子),命人急召當時在齋所的胤禛前來暢春園(提前讓胤禛前來,一來可能是胤禛在城外,路途稍遠,但也有很大可能是因為要傳儲位於胤禛的緣故)。 在胤禛還沒有到來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點到5點的樣子)將在京城裡的阿哥們,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全部召來(五阿哥胤祺除外,當時他因奉旨前去祭奠東陵而不在京城)。 那些阿哥們到齊之後,胤禛大概是在巳刻(上午9點到11點的樣子)趕到暢春園,到後便急入寢宮問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總共進去過三次,康熙跟胤禛說了什麼,不得而知。 當晚戌刻(晚上7點到9點)的時候,康熙便告駕崩。 關於康熙死亡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永憲錄》還有《皇清通志綱要》里的記載都是「十三日戌刻」,雍正本人欽定的《大義覺迷錄》也是如此陳述,時間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劇惡化也是事實。爭議最多的,恐怕還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進康熙的寢宮請安,之間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為沒有記載,這在後面也導致了很多的傳聞。 不管怎麼說,反正康熙已經撒手人寰,走完了他最後一段路程。至於後面發生什麼事情,已經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回顧康熙的這不平凡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庄太後的扶持下,才穩固了皇位,打敗了鰲拜,平定了三藩,統一了台灣,廓清了漠北,國泰民安,種種功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康熙一生治國勤勉,完全稱得上是數百年難得一見的一代英主。 胤禛(後稱雍正)即位後,大臣們給康熙上謚號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擬廟號為「聖祖」。雍正為表孝心,刺破自己的中指,用血圈出「聖祖」二字。由此,康熙大帝即成清聖祖。 康熙的安息之地曰景陵,在順治孝陵的東南約兩里之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親自為景陵書寫碑文,同時他又讓誠親王允祉(三阿哥)、惇親王允祐(七阿哥)還有善於書法的翰林們各寫一份,讓大臣們來評比。那些大臣又不是傻子,當然說雍正寫得最好,最後也用他的。 因為皇後赫舍里氏早逝,景陵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便已經破土動工,並於康熙二十年修建完成。康熙的前三個皇後赫舍里氏、鈕鈷祿氏和佟佳氏,她們的梓宮都早已放進了地宮,地宮的門一直開著,她們已經在那裡等待康熙的到來,等了有幾十年的時間(最早入葬的赫舍里氏已經去世近半個世紀了)。 「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康熙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三個皇後都去世如此之早,而自己又活了這么長的時間(從秦朝到康熙時期的一千九百多年間,活過七十歲的皇帝不多,唯有漢武帝、明太祖等數人而已)。一直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康熙的梓宮運進景陵後,地宮才最後關閉。 可悲可嘆的是,康熙的景陵在民國時期兩次被盜,第一次是1928年孫殿英的匪兵曾在清東陵進行過瘋狂的盜掘;第二次是在抗戰剛結束的時候,一些土匪趁著局勢混亂之時再次盜挖清東陵,康熙的景陵也難逃其禍,慘遭破壞。 景陵被盜掘以後,似乎也沒有進行過清理,加上景陵的土質多水,每到雨季,景陵的地宮便有一人多深的積水。換句話說,康熙和皇後們的骸骨如今可能還時不時地泡在泥水當中。 千古一帝,身後如此下場,這大概也是康熙所沒有想到的。

2. 康熙怎麼死的

康熙是因病逝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3. 康熙怎麼死的

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他開創了康熙盛世,可是關於他的死。坊間卻有很多種說法,究竟康熙是怎麼死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真相吧。

康熙之死是因為突發疾病造成的,有專家根據雍正刪改的《聖祖實錄》,認為康熙是病死的。
01
康熙活到69歲,在古代已經是高壽了。康熙那個時候可能因為年事已高,很有可能患有各種常見的老年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
02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見現象。
03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
04
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05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正是這種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剛柔相濟的性格特點。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環境下長大的,他接受的是正規而系統的漢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漢學修養。

4. 康熙是怎麼死的

含恨而死的康熙皇帝 對於康熙皇帝的死,史上多說法不一,有說是病死的,也有人說是被毒死的。我看了一份康熙第八世孫金恆源先生對康熙皇帝死因的重新論證。老人認為,康熙皇帝「含恨猝死」,而猝死的直接原因是極其殘酷的宮廷權力斗爭。

據清朝的官史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歲的康熙興致勃勃去南苑打獵。十一月七日感覺身體不適,十三日晚便死去。康熙帝臨終前幾天,只不過是「偶感風寒」,並沒有到任何病危階段,按現在的話說,未發出過任何「病危通知」。

那麼康熙帝死前,到底在宮廷里發生了什麼?

據史料記載:

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聽取胤禛、隆科多匯報通州查勘糧倉一事時「久議方散」。

十一月七日:康熙就「偶感風寒」。而後,又始終沒有任何治病的活動與記載。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聖躬不豫」為名推辭不去,多次懇求留在康熙身邊,遭康熙拒絕。

十一月十日:胤禛卻一日三次派侍衛進入康熙寢宮,以後又每日不斷多次派侍衛進入。十一月十三日:凌晨1-3時:康熙急召胤禛,胤禛當時正在南郊天壇,距暢春園騎馬不到一個小時即可趕到,但直至巳刻(上午9-11點)才匆匆趕到。胤禛為什麼連續8-10個小時始終不露面?

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讓人起疑的是,從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進出五次,竟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康熙猝死後,胤禛為其父更衣,也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而且康熙猝死後,從暢春園往紫禁城宮內移靈時,又仍然沒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後妃在現場。

最知道事實真相者,莫過於雍正本人,對於參湯事件究竟之有無,雍正本人在百般辯解後,終於吐出了真言。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說,八阿哥用他向康熙進參湯一事加惡名於他進行報復。雍正認為: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進參湯作為因果關系是「加惡名於朕」。可見,雍正否認的是,他並無以參湯弒父奪位之心,而並非否認自己在康熙帝臨終之日確向康熙帝進參湯之實。雍正進參湯,八阿哥根本不在現場,又何能知道?當是康熙帝近侍之人揭發所為。雍正一上台就將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網打盡,原因也蓋在於此。

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強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之死的不同說法。清史學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中,以義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斷言:「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

關於康熙皇帝的死,有學者說,康熙帝去世和胤禛繼位「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是「隆科多在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葯」害死了康熙帝。

而另一種說法則完全否定「謀害致死」的說法,因為康熙帝生前對胤禛較為信任,臨終傳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狀,其死亡實屬正常,再則,康熙帝本人對人參「不輕用葯」,加上警衛森嚴,用人參湯毒死他是很難的。

誰是誰非還有待對歷史的進一步研究,但也可能是千古之迷了

5. 康熙是如何死的

康熙皇帝的去世在史書上留下了許多謎題,首先就是康熙十一月七日感覺身體不適,十三日晚便死去,並且只是在十一月七日宣稱「偶感風寒」,又始終沒有病例與記載。

所以很多人呢都懷疑這期間唯一見過康熙的雍正,康熙在十月9日讓雍正去祭天,雍正一直推辭。並且從11月10日到13日康熙駕崩,沒有任何大臣、皇子、後妃在場,只有雍正一人進出五次,這也說明了康熙對他非常信任,也說明雍正已經掌控了康熙寢宮。

有傳言稱雍正端過去一碗人參湯,但是皇帝身邊都會有試毒的人在,雍正想用湯毒死他有些困難。不過康熙在病情惡化的時候,急召十四阿哥胤禎加快回京,又被胤?成功阻截。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康熙是被雍正的控制給打擊到,精神崩潰而死。

6. 康熙怎麼死的

據記載,康熙帝赴南苑打獵後,因「聖躬不豫,靜攝於暢春園」(《大義覺迷錄》)。隨著病情加重,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去世。對於這位皇帝的駕崩,在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倒不是人們感懷康熙帝的恩威,而是從雍正帝胤禛的突然即位,皇十四子胤禵在政治舞台上的興衰與年、隆之獄的歷史現象,對康熙帝的死因提出了疑問,其回響一直波及於今。總體來說,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自然病死,二是被皇四子胤禛謀害致死。
康熙帝兩次廢立太子,主要是由於太子和諸皇子為了鞏固與爭奪儲位,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但廢儲之後,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仍未消弭。誰來繼承大清的皇位,康熙帝為此傷透了腦筋,但遲遲未有正式公布人選。所以,康熙帝死於這種背景之下,很自然會招致人們的議論。
繼位者雍正帝胤禛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俄、公允祹、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當時他未在場,等到他來到暢春園時,「皇考告以症日增之敵 其夜戌時,龍馭上賓 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大義覺迷錄》)胤禛奉命即位。如此述說,康熙帝純屬自然病死,胤禛登基也是順理成章的。當時的蕭奭《永憲錄》稱康熙帝病危時,曾「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朝鮮《李朝實錄》更為具體地記載到:康熙帝「解脫其頭項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對於這些宣傳胤禛繼位合法性的記載,《清朝野史大觀》是不以為然的。確實,此事是否詳實,令人頗為可疑。
當時就有人認為,康熙帝本欲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結果被胤禛等篡改遺詔,毒死玄燁,自擁為皇。如《大義覺迷錄》曾記載了這樣一些說法:「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康熙病中「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甚至朝鮮李氏王朝祝賀胤禛登極的專使回國後都指出:「雍正繼位,或雲出於矯詔」。曾靜對此說得更為明確,「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大義覺迷錄》)也就是說,康熙帝是被毒死的。
早年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對康熙帝之死也深感懷疑。通過文獻的辨析,他認為康熙死於胤禛的陰謀,這是胤禛「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所造成的(《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王仲翰在《清世宗奪嫡考實》一文中也認為康熙帝被謀害致死之說不是捏造的,並以義大利人馬國賢身臨其境目擊其事的記載斷言:「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清史雜考》)
近年許曾重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場以武力為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是「隆科多在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葯」害死了康熙帝(《清史論叢》第四輯)。
針對康熙帝被謀害致死說,有人認為這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康熙帝生前對胤禛較為信任,臨終傳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狀,其死亡實屬正常,再則康熙帝本人對人參「不輕用葯」,加上警衛森嚴,用人參湯毒死他是很難的(《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總之,康熙帝死因的爭論已持續了二百多年,究竟是病死,還是被毒死,還須對當時的歷史狀況和史料真偽,作進一步的探索。

7.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他死後葬在哪裡了

康熙皇帝其實也算是壽終正寢了,康熙皇帝死了之後是被葬在了景陵。

景陵除了被火燒過以外,也是被很多的盜墓者光顧過。在日本投降之後,當時的中國還比較的動盪,所以也有很多人趁著這個機會干一些違法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打這座陵墓的主意了,當時有一個姓張的人糾集了好幾百號人直接把陵墓打開,並且把裡面很多值錢的陪葬品全部都帶走了。甚至連康熙以及一些妃子的屍骨都散落在地宮裡面,當時的狀況是慘不忍睹。

8. 康熙到底怎麼去世的

康熙是因病逝世。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見現象。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8)康熙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康熙親政後,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南懷仁記載他巡視時「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朴質精神。」

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了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晚年倦勤,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戶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戶部內倉銀六十四萬余兩,牽連的官吏多達112人。康熙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

9. 歷史上康熙是怎麼死的

康熙晚年病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活到68歲,在古代已經是高壽了。康熙那個時候可能因為年事已高,很有可能患有各種常見的老年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

《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見現象。

(9)康熙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大帝」。如果說他是中華帝國眾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位時期,智擒鰲拜,剿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訂《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好學敏求,崇尚節約。在位61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康熙被稱為「最博學的皇帝」,他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不僅諳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曉音律、自然、天文、歷算、地理。即使按現在的標准,他也稱得上是個奇才。皇帝讀書,主要讀經學、史學、文學和藝術等。

但是,康熙帝還對算學、天文、地理、光學、醫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身邊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學家,特別是一些耶穌會傳教士。順治二年(1645年),日耳曼人湯若望向清廷進呈歷法,被定名為《時憲歷》,頒布使用。

湯若望作了掌管天文與歷法機構的欽天監監正。到康熙帝時,在清朝耶穌會傳教士的國籍,有義大利、法蘭西、日耳曼、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士、墨西哥等。

康熙是一位開明的皇帝,他對有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傳教士,一概給予信任、使用與尊重,並向他們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

10. 康熙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廢的時候,康熙似乎比第一次廢太子輕松許多,談笑間,便將此事快速了結。立儲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郁結,愁悶不堪,很多本想辦的事情都沒有辦成。 但是,不立儲的話同樣有很大的弊端,阿哥們決不會因為不立太子而停止爭奪,只不過因為沒有明確的敵人而相互收斂一點而已。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臣們,他們很不習慣沒有皇儲的日子,又見康熙日漸衰老,說不定哪天說走就走了,到時候會出大亂子,所以他們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時候集體請願,要求立儲。

康熙當然知道不立儲的危害,萬一哪天自己突然倒下的話,國不可一日無君,到時鬧騰起來可不是小事情。但是,康熙是個自信心很強的人,他總覺得自己不會這么快出事,總想先拖兩年再說,但人算終究不如天算,疾病和死亡,要來的終究會到來。

康熙想在彌留之際宣布誰來承繼大位,但這一天真到來的時候,康熙似乎並沒有做好准備,而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迷案。在這個事件里,到底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也許只有康熙才知道。

一、康熙之死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二度被廢後,在大臣們的壓力下,康熙不得不對立儲之事做出回應,這就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一是搞了太子儀制,二是將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員全部召集到乾清宮東暖閣,發布了一個長篇諭旨。 在諭旨里,康熙頗為動情的說:「我年輕的時候,身體好得不得了,從來就不生病。 彈指一揮間,現在我已年近七旬,在位也五十多年了。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所有的兒子、孫子,還有曾孫,這些全部加起來,也有一百多個,多子多福,天下也還安定,即使還沒有完全達到移風易俗、家給人足的地步,但這也是我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辛辛苦苦所換來的。自從康熙四十七年那次大病之後,就感覺自己精力大不如前。近年來我一直心神恍惚,身體十分疲憊,事情一多,就常常感到心力不濟。我現在就怕自己上了年紀,又經常患病,萬一哪天發生意外,自己要想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來,那真的是太讓遺憾了。所以,我趁著自己神志還清醒之際,對自己的一生加以總結,豈不更好? 這世上沒有人能夠長命百歲,那些帝王們很忌諱談「死」的事情,弄到最後,連寫遺詔的機會都沒有。後人讀那些已故帝王的遺詔時,總覺得不是他們想說的話。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彌留之際,本就已經神智不清,最好讓別人代筆寫的啊。所有我不能像他們一樣,我讓要你們知道我想說的話,這人都是有生有死,又有什麼好忌諱和恐懼的呢? 歷史上的梁武帝是個英雄,晚年的時候卻被侯景所逼,死於台城;隋文帝也是一代英主,因為其兒子隋煬帝的緣故,最後不得善終。歷史上那些燭影斧聲的弒君先例不少,那都是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准備所導致的啊。現在要是有什麼奸小之輩企圖在我病危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權力擁立某個阿哥,以為將來撈取榮華富貴的話,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決不會姑息容忍! 近來大臣們奏請設立儲君,無非是怕我哪天突然死了。死生本是人之常情,我並不忌諱,像立儲這樣的大事,我哪裡會忘記呢?只是君主的責任重大,天下大權統於一人之手,如果能讓我放下這副擔子,好好休息,當然熱樂得輕松,可問題是,有什麼法子能讓我放下這個擔子呢?如今我看這朝廷里啊,我剛登基時任職的大臣現在一個都沒有了,就連那些後來升遷的大臣,如今也大都兩鬢蒼蒼,老態龍鍾了。看來,我在位時間是夠長了,也該知足了。這么多年,我位居天下之首,佔有四海之富,在我看來,如今這君位不過棄之若敝,榮華富貴,也就是過眼雲煙。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夠天下太平,我就心滿意足了。

他突然決定要出去走走,去外面透透氣!且跟隨相關的記載,來看看康熙最後的幾天是《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獵。因為身體不舒服,康熙於十一月初七回到了暢春園。《永憲錄》則記載說,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康熙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由此看來,康熙是在十一月初七回到暢春園的。
初七到十三日,還不到一周的時間,康熙便突然駕崩了,那人們會問:康熙究竟得的什麼病,又是怎麼得的呢? 首先從發病的時間來看,康熙應該是在行獵途中染病的。考慮到當時北方的十月底已經是初冬,正好是季節變換、容易突發感冒(特別是老年人和小孩)的時候,估計康熙當時也是在風里行走受了涼,在行獵過程中就已經感到不舒服,這才會從南苑急忙趕回暢春園。這和康熙自己說的「偶感風寒」,可以對應得上。 等回到暢春園後,康熙病情加重,他在諭旨中說「本日即透汗」,這說明他當時的感冒(假定是感冒)已經比較嚴重了,似有頭疼發燒出汗的症狀。由於康熙晚年的身體並不好,但又喜歡強撐(如一廢太子那年他就不肯看醫生),所以他的真實病況可能比他描述的要嚴重,弄不好還有其他的並發症,只不過康熙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說而已。

「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這話看來,說明當時康熙的身體已經很虛弱,所以他才會決定休息幾天,不看奏摺。 在隨後的幾天里,康熙雖然不看奏摺,但還有些事情要交代處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為自己已經卧病不起,他便讓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壇進行冬至的祭天大禮。所以讓胤禛去,也許是因為胤禛在這方面有經驗(他上一年還曾去過盛京祭奠祖陵)為此,康熙還特意叮囑胤禛先去齋所齋戒,以表示對上天的誠意。 估計胤禛當時也看出老父親這次和以往大不一樣,所以他去齋所後,從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監和護衛去暢春園問安,估計也是擔心康熙在中間會出什麼意外。但是,康熙對每次問安的答復都是「朕體稍愈」,用白話來說就是:「我今天好點了」。 以康熙的性格,這句話恐怕未必是這個含義。一個凡事愛逞強的人,如果不到情況危急的時候,絕對不會說自己病情惡化,因此,「朕體稍愈」這句話,或許應該理解成康熙的病情並沒有好轉,只不過沒有惡化而已。